摘" 要"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已經被迅速應用到各種場景,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在無錫構建的“465”現代產業體系中,人工智能產業位于未來產業之首。要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產業規劃,筑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算法、算力、數據三大基石,持續進行人工智能場景的精準創新提高應用滲透,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生態的迭代升級,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未來產業;人工智能;產業政策
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大力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指面向未來社會需求的、由當下尚未成熟的技術突破驅動的、將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未來,決勝于未來產業,如果不抓緊布局未來產業,就會失去未來。
人工智能產業就是一個能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多次對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發展前景作出重要論述,并強調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收入預計同比增長19.6%,預測2025年前人工智能市場將保持兩位數增長。2021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增長率為28.8%,未來增長空間更大。作為長三角重要經濟強市的無錫,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態勢,在無錫構建的“465”現代產業體系中,人工智能產業位于未來產業之首。應從產業規劃、產業基礎、場景應用及產業生態等多方面積極推進,發揮人工智能產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推動無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書寫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無錫篇章。
一、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產業規劃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自1956年夏天在達特茅斯學院的一次研討會上被首次提出以來,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融合計算機科學、控制論、信息論、數據處理、社會學等多個學科,位于科學技術研究的前沿,綜合反映人類科技水平。特別是自2011年以來,人工智能領域的機器學習、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技術、生物特征識別等技術不斷突破、方興未艾,帶來很多新機遇,正在深刻影響并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開始部署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制定行動計劃,搶占人工智能發展的制高點。
(一)規劃注重頂層設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為了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無錫市委十四屆二次全會決定構建“465”現代產業體系,即四個地標產業集群、六個優勢產業集群、五個未來產業,分梯度地進行了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的布局是立足無錫目前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如物聯網產業、集成電路產業的良好基礎,結合產業發展前景、增長后勁等未來趨勢判斷而作出的前瞻謀劃,其中人工智能產業位于五個未來產業之首。
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所以,必須進行頂層設計,做好產業規劃。對于無錫如何發展好人工智能產業,雖然在數字經濟規劃及其他政策中有所提及,但相對零散沒有成為體系,應盡快出臺專項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產業規劃要堅持兩手發力,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地結合,尤其是要通過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多主體協調等問題,以促進尚不成熟的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二)立足本地比較優勢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同年12月工信部印發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從推動產業發展角度進行了細化。隨后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省份也都出臺了省級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這些規劃無一例外地都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基礎和現實,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突出重點。無錫的人工智能產業規劃和發展也要立足本地比較優勢。
物聯網和集成電路是無錫的“產業名片”,2022年無錫物聯網產業規模達4000億元,占全國13.34%,在江蘇省內名列第一;集成電路產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約占全國1/8,擁有覆蓋各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同時,物聯網和集成電路在人工智能產業中的地位非常關鍵,物聯網為人工智能提供豐富的網絡設施和數據資源,集成電路為人工智能產業提供硬件和高運算能力的芯片。無錫要根據自身產業特點來發展人工智能,將“人工智能+物聯網”融合創新作為主線,讓人工智能(AI)和物聯網(IoT)雙向賦能,以智能傳感、車聯網、工業互聯網“一感兩網”為主攻方向,重點打造國家智能物聯網(AIoT)示范區。
(三)注重發揮協同效應
不同于傳統產業的單一性,人工智能產業復合性特征明顯,融合多個領域,包括提供算力和數據服務的基礎層、提供通用技術能力的技術層和提供具體產品的應用層這三個層面,涉及萬千行業。再加上未來產業所獨有的創新多、變化快的特點,決定了原有的管理方式和體制機制難以適應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要求。所以,產業規劃要打破原有行政和數據壁壘,為這種復合型的產業提供協同的政策。
2023年2月無錫制定了《無錫市重點產業鏈(集群)“鏈長制”工作方案》,從制度上來統籌各方資源,形成合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為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應由市領導來擔任“鏈長”,負責人工智能產業的統籌協調。成立產業發展工作專班,讓政府部門、產業園區、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專家智庫、重點企業等各主體來廣泛參與,全面高效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
二、筑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石
產業發展既要站高謀遠,也要打牢基礎。在人工智能產業鏈中的技術支撐層、基礎應用層、產品層這三個層面中,應用層和產品層都以技術支撐層為基礎,而技術支撐層又主要有三大基石,即算法、算力和數據。只有牢筑產業發展基石,人工智能產業才能根深葉茂,從而快馬加鞭、蹄疾步穩。
(一)開發應用算法產品
算法是人工智能背后的推手,正是由于機器學習算法和神經網絡算法的不斷進步,才推動了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無錫作為中國軟件名城,軟件產業已接近2000億元量級,要繼續鍛長板,補短板。一方面,除了超算領域的基礎算法模型的研發,無錫應著力于推進面向行業主要是制造業的各類應用算法研發,力爭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推廣效應的算法產品。另一方面,無錫要推動成熟算法更大范圍的新模式和新業態的應用,鼓勵各類企業開放應用場景,促進算法與企業業務對接,打造一批算法轉化示范項目。要鼓勵算法不斷更新迭代,朝著集約化、綠色化和低門檻方向發展。
(二)優化智能算力布局
算力是數字經濟的底座,算力一般表現為數據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這三種形態。智算中心是人工智能算力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測算,“十四五”期間,地區(城市)對智算中心的投資可帶動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增長約2.9倍至3.4倍,帶動相關產業增長約36倍至42倍,具有超強的帶動作用。目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無錫都有數據中心的布局,未來要進一步做好智算中心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布局。可以借鑒上海做法,建立無錫統一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整合全市算力資源,支持各方用戶快速敏捷接入算力網絡。推動云計算、邊緣計算、隱私計算、量子計算等多種計算技術在智算中心的應用,把握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復雜和動態的必然趨勢,不斷滿足客戶對于算力大帶寬、低時延、零丟包等的質量要求。
(三)發揮數據倍增效應
機器學習算法必須依靠大量數據進行訓練,數據之于人工智能就如同血液之于人類。要充分發揮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作用,就必須依賴市場機制。2022年3月建成運營的江蘇無錫大數據交易有限公司已吸引60家數商入駐,未來要以無錫大數據交易公司為抓手,激活平臺功能,探索建立人工智能領域的數據生產、流通、消費與分配機制,建立更為靈活高效的交易模式,提升數據交易流通的效率。要勇于創新,積極在數據確權、定價、互信、監管等方面進行試點,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疊加倍增效應,激發數據要素的價值潛力。
三、創新場景提高產業應用滲透
在人工智能整個產業鏈中,場景處于非常核心的地位。一方面,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更好服務人類,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目標,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需要在應用場景中落地,由場景來檢驗。另一方面,應用場景的豐富多樣也對人工智能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成為科技創新的助航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是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雙輪驅動、雙向促進,而不再是傳統產業以技術來推動產業應用的單向路徑。在這個雙向奔赴的過程中,場景創新成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一個中心環節。誰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開發上率先走向成熟,誰就有可能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產業等方面占據領先優勢。
(一)場景創新應突出戰略性
事物發展并不平衡,有著不同的價值和重要程度,根本的、主要的事物決定和影響著非根本的、次要的事物的發展。具有戰略性的場景往往會催生重大的技術變革,促成顛覆性技術,產生顛覆性產品,從而創生出前沿性產業,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作為長三角重要經濟城市,無錫人工智能場景要突出戰略性,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場景,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等。尤其是作為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無錫要厚植原有優勢,進一步推進車路協同基礎設施、車聯網通信網絡、車聯網數據管理服務平臺的建設,加快車規級芯片、高精度傳感、自動駕駛算法、車載操作系統、線控系統、信息安全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廣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場景應用。
(二)場景描述需突出精準性
場景不是愿景,不應是宏偉概括的表達,而是能落地的應用。比如,人工智能在交通領域的場景就應該落地為“人工智能+無人配送”“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公交車”等。2023年3月無錫“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小巴”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到了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及示范的城市快速路,覆蓋城市10條線路近60輛小巴,充分表明場景應實而小,切忌大而空。
場景落實主要在于供需兩側,一方面,各主體因行業、區域、環境、基礎、場所不同,需求千差萬別甚至迥然相異,而且對所要用到的技術、目前的技術能解決什么問題并不清楚。另一方面,技術供給方不了解個別企業的需求,或者了解個別企業的需求但又無法找到同類項,所以,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和應用成本比較高。由政府主導向社會公開發布場景需求,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并把供需兩端相結合,被證實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場景的描述一定要精準,同時要合并同類項,以滿足技術應用的規模起點要求。
(三)場景落地需突出協同性
場景的落地必定經過知曉需求、場景任務設計、場景創新等多個環節,是一個多元主體、多種要素、多種模式匯聚的持續性的創造過程,也是標準化和個性化二者間不斷磨合的過程。
在場景的創新落地過程中,需要匯聚科技領軍企業、需求鏈上下游、供應鏈上下游、高校院所等各種主體;需要集成數據、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創新要素;需要為研發提供試錯容錯機制,為需求設定邊界與價值主張,精準匹配創新應用和需求愿景。目前,一些常規場景各領域大多數都已開發,在下一階段場景深挖和細化階段中,僅憑市場力量的作用已不夠,無錫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作為,發揮好協調作用,統籌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統籌科技與產業的融合。
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升級
產業生態是產業發展的土壤,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中關鍵的要素是人才、資金和制度。無錫要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人才鏈、資金鏈,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打造開放、健康、安全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一)筑牢人才“引鳳巢”
在細微處下功夫吸引人才。人才引進涉及方方面面,僅靠人才部門是不夠的,要為人才解決好醫療、子女托育等各方面的后顧之憂和實際困難。以產業集聚更多人才。產業與人才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產業發展良好,形成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就會像一個磁場把相關人才吸引進來,形成人才集聚現象。人才越集聚,產業發展越好,區域人才吸引力就會更強,進而更多的人才會朝著這個區域集中。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形成產業集群與人才集群良好的耦合關系,發揮好人才的“馬太效應”。更加重視對年輕人才的引育力度。年輕人是一個城市活力的源泉,“金字塔尖”的領軍人才固然重要,但其實任何一項成果都是由一個團隊來完成的,其中主要是年輕人,要更加重視對“塔身”“塔基”人才的引進和培育。無錫要進一步完善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提高無錫本地畢業生的“留錫率”。
(二)蓄水擴容“資金池”
高資本密集度是人工智能產業最明顯的特征之一。人工智能企業未來成長性和爆發力很強,但其背后是漫長的研發周期、大量的資金投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要及時補充發展資金。無錫要繼續發揮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對擁有硬科技人工智能項目盡早扶持并參與管理,讓優質項目深深扎根無錫本地。要在各板塊設立天使投資子基金,通過與市場化主體合作,為無錫人工智能初創型企業提供更充足的資本支持,培育助力其壯大發展。要繼續發揮風險補償資金的保障作用,提高科技信貸風險容忍度,擴大“錫科貸”的合作銀行數量,開發與人工智能企業更契合的科技金融產品,為人工智能企業疏通資金堵點。
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基金、資本市場融資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在整個過程中,政府資金要發揮好補位和引導的作用。比如,上海寶山區進行了“先投后股”試點,當市場資本對早期的科技成果搖擺觀望之時,政府的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就及時進行補位,待市場資本進入時再退出。再比如,以色列的一些科創項目在啟動時由政府提供85%的啟動資金,在項目孵化成功后,如留在當地發展,政府資金則要按銷售額的3%逐年返還;如遷往異地發展,則需要返還政府投資的3倍以上。這些成功做法都值得無錫學習和借鑒。
(三)建設完善“制度庫”
著名學者托馬斯·庫恩指出,每個時代都有在科學界占主導地位的范式,新的科學革命發生意味著政策和規則也需要進行“范式轉換”。在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系統中,一定要建立促進生態中各個相關因素相互成就的制度。
堅持“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原則,不斷完善無錫人工智能發展的產業規劃、行動計劃等全局部署,建立覆蓋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應用、安全、倫理等各方面的制度體系,增強制度供給。充分發揮政府、產業協會、領軍企業、科研院校等各主體的作用,協同治理,逐步搭建起人工智能治理整體框架,從各細微處營造一個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舒適環境。探索采用試點、沙箱監管等新型管理方式,對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倫理、安全風險、社會規則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嘗試制定人工智能某些細分領域的倫理標準和安全風險等級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海軍,張雪嬌.習近平關于人工智能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與生成邏輯[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1-7.
[2]鄧子云,何庭欽.區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07):32-43.
[3]周波,冷伏海,李宏,陳曉怡,賈曉琪,葛春雷,惠仲陽,葉京.世界主要國家未來產業發展部署與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1):1337-1347.
[4]毛子駿,梅宏.政策工具視角下的國內外人工智能政策比較分析[J].情報雜志,2020,39(04):74-81+59.
(王海梅系中共無錫市委黨校副教授;張一帆 美國西北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