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一種“社會事實”的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其宏觀判斷定位決定國家民族的命運前途,其中觀趨勢特征引領社會運行的制度政策,其突破化解的思路機制推動社會進步的速度和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明確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其對各項工作的引領作用。本文指出:首先,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不斷破解一個又一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現代化探尋歷程;其次,社會主要矛盾本質上是一種需求主體和供給主體之間、內驅力和外驅力之間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發展型民生供需不匹配與失衡性矛盾;最后,社會主要矛盾的破解事關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質量,需要從社會力、文化力和法治力共同構建的合力機制與政府、市場、社會、個人共同組建的多元主體中尋求力量。
關鍵詞" 社會主要矛盾;百年破解;中國式現代化
作為一種“社會事實”的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其宏觀判斷定位決定國家民族的命運前途,其中觀趨勢特征引領社會運行的制度政策,其突破化解的思路機制推動社會進步的速度和質量。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政治判斷揭示民眾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環境、主觀發展心理和客觀發展質量的供需之間雙重不匹配本質特征,明確了“經濟—社會”協調共進的“發展升級”核心目標。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黨的二十大在北京勝利召開,會議再次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轉變加以明確。可以說,從1840年到2022年,縱觀182年的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一部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反思社會發展規律,破解社會主要矛盾,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偉大探索歷程。
進入新時代,面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心任務,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不斷演變,化解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應訴諸何處?本文通過歷史歸納、本質研判,著力預判趨勢特征、構建破解機制,以期助力新時代發展階段跨越、發展陷阱規避、發展質量提升,助力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增進民生福祉助力社會建設。
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百年演變與破解
(一)站起來:實現民族獨立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曾經有過唐宋盛世、康乾盛世的封建繁榮,但是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中國社會就陷入主權淪喪,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毛澤東同志1939年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中指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8年的浴血奮戰才實現民族獨立站起來的夢想。
(二)富起來:破解生產能力低下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立刻面臨新的社會主要矛盾。1956年黨的八大報告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揭示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生產能力低下的國情特征,指明破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關鍵在于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能力,即富起來。
除了文革十年的特殊階段,提高生產能力、實現富起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始終貫穿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改革開放至今的45年時間里,黨的權威報告和文件中共出現過7次論斷,分別是1979年的中央務虛會、1981年的十一屆六中全會、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和2010年的“十二五”規劃。
(三)強起來:改善發展狀態不良
直至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再次明確這一重大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揭示了新時代我國仍然面臨發展狀態不良的國情特征,指明破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在于提高發展質量、完善生產關系、優化社會結構,即強起來。
二、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本質內涵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本質上是一種需求主體和供給主體之間、內驅力和外驅力之間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發展型民生供需不匹配與失衡性矛盾。
從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來看,作為需求主體的人民呈現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和主觀滿意度要求更高等“發展升級”的客觀趨勢;而從供給主體來看,國家和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主力在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還無法完全滿足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客觀的社會發展環境和發展質量還因不均衡、不充分而無法滿足人民主體的需求期待和向往。
從矛盾的驅動力來看,作為內驅力并處中心地位的人民呈現美好需要升級、需求層析提升的客觀趨勢;而作為外驅力的國家和社會發展呈現發展階段升級、發展陷阱跨越和發展質量提升的客觀要求。內外驅動力共同作用下的這一供需不匹配與失衡矛盾的治理和破解將用兩個十五年的時間,從對內(如構建新發展格局、科教興國、民生福祉、從嚴治黨、依法治國等)和對外(如積極開放戰略、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現代化國防軍隊等)兩個抓手著力。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體系由三方面構成:
(一)生存生活領域:深刻理解人民需求從數量型向質量型、從功能型向審美型、從標準化向個性化的轉變與拓展,在尊重需求規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民生供給原則
在生存生活領域,近十年來,我國恩格爾系數保持30%以下,達到富足國家水平;旅游消費休閑需求強烈;人均預期壽命為78.2歲,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呼吁迫切;環境質量需求提升,“12369”熱線受理環境投訴案件56.7%為大氣污染;居民對優質醫療期待較高,海外就醫需求旺盛。
從需求主體變化看,中國至新中國成立前有著長達109年的持續戰亂特征,恐懼、饑餓、物資匱乏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求溫飽求生存成為“80后”前的“70后”“60后”“50后”“40后”和“30后”的五代人的集體訴求,求環保求發展成為“80后”的“90后”“00后”等新生代的迫切需求。不同代際主體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正從基本生活拓展升級為多層次、多樣化的審美型。在公共服務領域,年輕世代傾向于國際化的、消費性乃至奢侈型的消費內容。傳統標準化的職工宿舍、筒子樓、九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民生服務也正發生靜悄悄的革命,一場私人訂制、住房精致化、健康家庭化、教育精英化的潮流在社會生活中掀起多層波瀾。
(二)發展機會領域:深刻理解人民需求在對高水平教育和高質量就業的期盼呼吁和強烈訴求,在尊重人才規律的基礎上堅持勇于挑戰、創新求變的優質公共服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重大部署。長期以來,我國實施教育優先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保障重點人群就業。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2021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202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1%。
在取得成就的同時需要保持清醒甚至警惕的是,在教育領域,仍然存在著學前教育量少質低、初等教育公平性欠缺、高等教育滿意度欠缺和教育貧困代際傳遞蔓延的四重不充分并存局面乃至困境。在就業領域,依然存在就業質量不平衡、收入水平不平衡兩個方面和創新能力偏弱、勞動強度偏高、大學生發展型就業訴求、貧困群體持久性就業訴求和失地農民等群體適應性就業訴求等棘手問題。
(三)權利價值領域:深刻理解人民需求在權利和價值領域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期盼,堅持文明開放,自我革新,永不僵化的學習品質
在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問題上,歷時態比較中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始終高于0.4,家庭凈財產的基尼系數高達0.7,進入“警戒線”和“紅燈區”。而在共時態的國際比較中,我國2007年基尼系數曾居亞洲榜首,在近五年世界銀行的權威調查中也居30—40位之間,國家和社會財富總體水平高于居民收入增長水平。同時,社會領域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勢心態”和“相對剝奪感”,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秩序維護。而聯合國連年開展的《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顯示我國普通居民的幸福感排名位于近160個國家中的80名以后,其中“勞動強度太大”成為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這與我國的大國地位和經濟總量嚴重不匹配,也對我國未來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建設提出新要求。
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通過土地革命贏得民心,解救民眾,解放中國。如今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之際,中國共產黨依舊需要通過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惠及民眾,贏得民心。當前中國社會在公平正義和民主法治領域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鞭策中國共產黨堅持開放,在加入全球共享的世界格局中保持學習,自我提升。
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破解思路與機制
(一)“三重合力”共建:構建社會力、文化力、法制力“三力”協調破解機制
現代化需要對社會進行全方位調整,建立現代國家、發展現代經濟、建設現代社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實現發展目標和現代化的三項任務。社會、文化、法治“三力”共建破解機制主要包括:
1.社會力:重視“經濟—社會”間的分離,重建式微衰落但作為社會凝聚力源泉的家庭關系、社群關系、社會質量至關重要。
2.文化力:時空壓縮式現代化劇變極易導致文化價值體系紊亂。找回文化自信,應對經濟—文化的相互分離、“文化、社區和人際關系之間的相互脫節”等矛盾破解至關重要。
3.法治力:法治建設是新時代社會矛盾的有效化解可行路徑。只有依法維護民眾基本權利、解決民眾合理利益訴求,才能從基礎上減小減弱社會矛盾發生的概率和嚴重程度。
(二)“四方主體”參與: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個人“四方”聯動機制
針對發展升級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中涌現的民生類矛盾問題,社會、文化、法治三重破解機制需要所有社會主體以主人翁姿態全面全程積極參與實現。這包括政府主導,市場競爭,社會參與及個人努力。基于此,本文提出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及個人“四方”主體參與支持的合力模型,助力民生供需失衡矛盾問題的化解。
1.社會矛盾治理與引領的政府主導機制
在邁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以公平正義、社會善治為追求的民富民生工作中,政府應始終發揮各項工作的主導作用,既要引領矛盾治理和民生幸福感獲得感的主要方向,又要善于敏銳捕捉診斷并解決民生共享發展中的問題和政策應對。政府發揮矛盾治理和民生幸福的主導機制是黨和國家對人民和社會的擔當和承諾。
首先,要抓住基礎,打牢根基,以經濟持續穩定保障民生領域的持久發展完善。其次,要抓住問題,善于診斷,及時落實制度,完善政策,為矛盾治理和民生發展提供活力機制。第三,要抓住關鍵,深刻認識信息時代的雙刃劍效用,不斷提升政府的輿論引導能力。從世界現代化的發展規律來看,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共享也并非絕對同步,信息時代在推進全球化和共享化的同時,也極易加劇社會弱勢心態,滋生不良社會風氣,為此政府須以信息公開,敢于擔當的形象引導全社會的積極向上,共同參與。
2.社會矛盾治理的市場調節與彌補機制
44年前,黨和國家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主要路線,開啟改革開放的新征程。44年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提出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機制既可以發揮其活力作用應對社會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困境,也可以發揮其彌補作用應對社會發展中的短板難點。這些領域包括住房、醫療、養老、教育等重要關鍵的民生難點,市場可以彌補政府公共服務的不足、提升社會分化發展中的多元需求,也可為人民提供多樣靈活的自主選擇機會。
3.社會矛盾應對的社會參與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從“一元總體”發展為“多元分化”,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力度大大減弱,為社會帶來了自由活動的空間、自由流動的資源和空前的社會活力,而多元分化的社會結構中,3億流動人口、2億兒童、2億老人、8800萬殘疾人的人口復雜化特質和收入分化、住房階層化、教育醫療集中化的社會生活固化特質等帶來巨大的社會治理挑戰,迫切需要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力量和機制參與治理。總體而言,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破解社會矛盾和民生難點的具體工作主要可以表現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社會組織、自組織的治理功能,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者,公益慈善志愿者為代表的第三次分配力量四種形式。
4.社會矛盾治理和民生幸福的個人獲得機制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以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最終衡量指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每一位普通民眾的現代化水平和全面發展為基礎,而幸福感則更是一個基于客觀指標上的主觀感受,因此,社會現代化和共享發展中的民生幸福個人獲得機制也不容忽視。
幸福人生既需要個人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不斷自我提升和健康的心態。黨和國家已經做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莊嚴承諾,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步伐也在穩步前進。雖然前景令人鼓舞,但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只有付出,才會收獲,只有堅持,夢想才會實現,成功和幸福只屬于積極進取,不懈追求的人們。
參考文獻:
[1]田毅鵬.“發展升級”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發展社會學的研究視角[J].江海學刊,2018(1).
(作者系江蘇省委黨校社會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