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科生導師制在高等院校老師與學生之間發揮重要的紐帶作用。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社會對涉農人才有了新要求,因此優化涉農本科生導師制具有重要意義。該文針對新農科發展目標,首先分析了農學類專業本科生導師制教學存在問題,然后探討了農學類本科生導師制的優化路徑,旨在為社會培育更多知農為農愛農的復合型人才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教學優化;新農科;農學類專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2-0086-04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the society has new requirements for agricultural talents. Therefore, it is of vitalimportance to optimize the tutori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we first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majors, and then discuss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majors. 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society to cultivate more versatile talents who know agriculture and love agriculture.
Key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optimization; new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major
農學簡言之即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1]。農學以解決人類“吃飯穿衣”問題為首要責任,是一門具有綜合性涉及面廣的學科。農業作為農業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其發展需要農業科技人才的支撐。隨著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和環境保護等新時期農業發展方向的提出,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農業人才勢在必行[2-3]。
“新農科”一詞在2018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新時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4],即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知農村、懂農業、愛農民的新型人才成為新時期農業院校育人目標[5-6]。這表明國家在新農科的建設中需要大量的創新、復合和應用型,知農村、愛農民和為農業的新型人才,而這將成為今后高等農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7-8]。為此,農業院校吹起了新農科建設的風。因此在面對新農科建設提出的培養具有“知農愛農”情懷和“強農興農”本領的人才要求時,各農林高校都采取了有效的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5]。2019年,為了推動新農科建設,全國100多位涉農院校書記、校長和農林教育專家共同發表了《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指出培養優秀農林人才,必須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出能生存、留得住、離不開的實用型、技能型農林人才[9]。但是目前農學類本科生培養面臨著嚴峻局勢,如人才培養的效果不穩定、創新型人才稀缺和師生溝通不夠等。為了順應社會需求,提高農學類本科生培養質量,多個農學類學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本科生導師制是大學生獲得高質量學習經歷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10],其起源于牛津大學[11],隨后陸續在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實施[12]。本科生導師制已經成為導師對少數本科生在學習、思想、生活和就業等方面進行全面指導的教學制度;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制度,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師生互動頻繁、關系緊密,導師通過與指導學生一對一深入交流,能夠了解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提高學習能力,引導學習方向,激發學習潛能[13],導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更加具體、個性化和實用的訓練方案[14]。此種教育模式對改善本科生目前面臨的問題有了不錯的效果,并快速地在其他高等院校傳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在2002年陸續推行本科生導師制,隨后本科生導師制被國內各大高校推廣[11,15-17]。
1 本科生導師制(優化)的意義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問題,也是大學的核心職能。高質量的學習經歷是大學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導師制的引導必不可少[10]。劉笑侃等[18-19]指出提到“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創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培育創新、復合和應用型的知農愛農為農的新型人才將成為當今高等院校農學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7]。導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比較重要的因素。導師制是有雙向性的,即在老師和學生相互選擇的前提下,所選擇的專業教師承擔本科生的指導工作,在思想、心理和生活學習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的制度[20-21]。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說到“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22]”。改革開放40多年來,產業結構、生產技術、產業體系和組織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都對農林教育提出了改革需求;導師制可以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制定更加精準、個性化的訓練路徑;畢業后可以豐富農業各個領域,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1]。
2 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
2.1 實施主體不明確、管理機制不系統
實施主體不明確、管理機制不系統導致師生認識不足。本科生導師制中,導師的教學需要根據每個學生各方面的情況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正確的分析、總結、評價及改變事物的能力;學生需要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并獲得獨立思考、批判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形成良性互動的、貫穿大學甚至終身的教學關系[13]。有些學校尚未出臺導師制的相關文件,但是存在導師制,這樣讓導師和學生都很茫然,從而在面對導師制時都有些不知所措。雖然存在導師制,但是沒有具體的制度及政策,首先會導致師生不夠重視;其次由于沒有具體政策,導致師生在實施時找不到方向,無從下手;最后導致導師制變成一種“掛名現象”。有些學校雖制定導師制的相關制度和政策,若二級學院的重視度不夠,宣傳和動員沒有做到位,將導致教師和學生對制度文件不了解,導致制度政策只存于形式,取得實際效果就更艱難[23]。導師和學生對政策的不了解,自己所在的二級學院也不重視,就會像完成任務一樣走形式,從而違背了導師制的初衷。管理機制不系統,有的學校的導師制度中導師分為學業指導導師、畢業論文指導導師和實習指導老師,學業指導老師是在大一選擇,這個時候大多數的學生還不了解導師制,認識的老師也不多不知道或者沒有辦法準確做出學業導師選擇,最后只能是學院分配,然后在大二學生又要選擇自己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大三選擇畢業實習指導老師;如此一來大學四年有的同學可能一年一個導師,這會導致師生沒有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師生之間的相處都要重新找到一個平衡點,同時師生彼此之間也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去互相了解。
2.2 學生主動性不夠,合作意愿不強
導師和學生是本科生導師制的主體[24],本科生導師制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師生間交流[13]。在強調導師制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意愿即學生的配合度。但是很多學生由于本身還不適應大學生活或者對導師制還不了解,缺少主動性,因此學生的積極度不高。會出現一種老師不問學生就不會主動和老師交流的現象。另外,像農業資源與環境這個專業知道的人并不多,大多數的學生都是調劑過來,因此學生本身對這個專業不了解或者說不感興趣從而表現出積極性不高。這種情況下就算老師問了學生也不一定會積極與老師交流。
2.3 師生配比失衡
由于近年來的擴招政策,校園學生數量持續激增,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需要合理控制師生比例。就這一點來說,很多高校的導師儲備是不夠的。在國內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大學中,每個導師平均負責指導10~20人,這一比例遠遠超出了合理的預期[25]。在當前的情況下,要想兼顧到每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是不可能的,若沒法對每位學生做到針對性的培養也違背了新農科教育的初衷。而且,聘請的導師除了日常的教學外還負責其他行政等工作,許多教師還有科研任務,能給學生指導的精力有限,這一狀況更對導師制的精準育人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3 優化路徑
3.1 加深對導師制運行規律的內在研究,探索導師制運行管理方式
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運行必然建立在完善而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上,因此各高校應加快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13]。杜同愛等[23]提到目前導師制存在模仿、照搬等現象的原因在于其他高校對導師制內在規律的研究存在漏洞,同時也缺少對自身開展導師制的校本研究。校本理論[23]認為,學校是教育真正發生的地方,自我反思是校本研究的基礎和前提。從實踐的現狀來看,校本研究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利用學校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結合教育教學實踐,以問題為導向,能夠有效地改進學校的教學,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較好途徑[23]。不同的地方高校具有不同的特征,這也是導師制必須建立在校本研究上的原因。同時,學校應出臺相關文件,明確導師制的主體,完善導師管理制度體系,可以制作宣傳手冊、由上至下制訂系統的制度體系,動員宣傳導師制,讓導師明白自己對學生的重要性。同時,應多設置一些師生互動的機會,讓其彼此了解,也能帶動部分不積極的學生參與其中。以全校的師生會議、學院小會議和導師與學生的交流會議等讓教師和學生都重視并且了解該政策,同時達到更好的師生互動。
3.2 加強學生管理,增強學生的主動性
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不能只寄托于教師的奉獻精神和教師情懷,更須基于現代大學制度建立權責利統一機制[26]。在新農科背景下,增強學生的興趣可分為以下幾點;一是學校可以通過講座或者班會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農學專業的學科方向與以后的就業方向,再讓學生了解該專業在新農科背景下的優勢等。二是讓每位學生了解并重視自己在大學階段的培養規劃,讓學生重視導師制,把導師制的有關文件及要求發給每位學生,同時導師制應是可以雙向選擇的,比如先讓學生在學校官網或者通過與老師的交流等了解每位導師的研究方向等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三是導師可以對每個學生做出規劃,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有方向、有目的地去完成。
3.3 調整師生配比
導師作為本科生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引導者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從數量上,各高校要適當擴充導師來源,保證每位導師名下的學生都不會太多,對每位學生都能因材施教;從質量上,各高校不僅僅是擴招導師,還要招有責任心、有愛心和精力充沛的導師。并且高校應合理充分利用安排導師的時間。在招生這一塊也可以適當減量,適當地降低招生人數。
4 結束語
牛津大學著名學者帕爾菲認為“學院導師制不單單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本科生獲得高等教育的最佳途徑”[27]。本文從學校、導師和學生3個層面深入分析了本科生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在二級學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過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實施規劃和科學的制度來保證導師制可以規范、有效和有序進行。本項目探索了一套農業學院專業教師全員參與的本科生導師制運行管理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為學院本科生導師制的順利、高效開展提供參考和保障,也為其他同類型院校和專業開展本科導師制的制度體系設計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邱志誠.文獻學、農學、歷史學:百年傳統農書研究的范式轉移與反思[J].閱江學刊,2022,14(3):158-171.
[2] 石建州,段鵬飛,丁傳雨,等.高校農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J].現代農業,2022(3):107-110.
[3] 王林林,李玲玲,謝軍紅.一流農學本科專業建設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以甘肅農業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1(11):10-13.
[4] 朱小棟,王晨悅,陳美芳,等.新時代新農科人才情報庫系統的設計與思考[J].軟件工程,2021,24(3):24-27.
[5] 吳平,肖湘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以強農興農為己任[J].中國高等教育,2019(21):7-9.
[6] 饒震紅,張莉,杜鳳沛.新農科背景下提升新生化學實驗課教學質量的探索研究[J].大學化學,2022,37(8):134-142.
[7] 陳建珍,穆麒麟,陳卉.新農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農科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8):26-28.
[8] 尹飛,謝驍.新農科背景下水產養殖前沿課程與人才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21(8):149-152.
[9] 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3):105-106.
[10] 葉洪濤.基于高質量學習經歷的本科生導師制分類建設及協同育人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9(7):135-138.
[11] 許利剛.“雙一流”背景下材料化學本科生導師制的改革探討與研究[J].廣東化工,2021,48(12):229,254.
[12] 魏志榮,吳勝,任偉偉.英美中三國本科生導師制模式的比較與實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139-143.
[13] 申瑞,倪杰,沈皆希.本科生導師制建設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J].黑龍江科學,2022,13(9):10-11,15.
[14] 吳遠征,李璐璐,董玉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綜述——研究、政策與發展[J].中國林業教育,2015,33(6):1-7.
[15] 方嬙,王凌崗,金燕飛.高校化學實驗室廢液的控制與處理[J].科教文匯,2018(3):57-58.
[16] 王曉琴,趙樹英,董麗莉,等.實驗室無機廢液處理初步探索總結[J].工業水處理,2020,40(3):68-72.
[17] 楊書懿.高校化學實驗室對廢液開展的有效管理[J].化工教研,2019(36):30-31.
[18] 劉笑侃.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培養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20.
[19] 胡新將,李科林.一流專業建設背景下“青年博士教師本科生導師制”對環境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實踐[J].冶金管理,2021(13):181-182.
[20] 潘鋒,肖文,錢政.研究型大學專業學院本科生導師制實證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6):20-21.
[21] 樊志龍,柴強,殷文,等.本科生導師制在高等院校農學專業的應用[J].高教學刊,2021(2):157-160.
[22] 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EB/OL]. (2019-9-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340883.
[23] 杜同愛,張欣,陳春艷.地方高校本科生學業導師制的實施現狀與改進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0,22(18):167-168.
[24] 高耀.因地制宜試行本科生導師制[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20(Z1):30.
[25] 齊海燕,付偉,劉加磊.高師院校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教育觀察,2021,10(21):19-22.
[26] 郭德俠,陳薄,崔艷,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探索與制度完善[J].北京教育(高教),2022(6):20-25.
[27] 暢肇沁.牛津大學導師制下學生學習模式探索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8(10):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