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與思想保障。通過分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領導,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補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短板,協同傳統文化傳承共同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開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新格局;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視角,與精神風貌提升相結合;以實現鄉風文明為目標,強化陣地、創新實踐形式;助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精神支柱。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精神文明;路徑;現實困境:建設意義
中圖分類號:D422.6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2-014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the due meaning of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ideological guarantee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ighting fortress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so as to coordinate the inheritance and comm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mplement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o as to open up a new patter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combine the perspective of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spiritual outlook; achieve the goal of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on and innovating the form of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so as to provide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ath; realistic predicament;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站在新的歷史坐標,基于我國國情和發展需要,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出的時代課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是全方位的振興,其中,精神文明建設是“魂”,在實現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 鄉村振興視域下加強農村精神明建設的意義
1.1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目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持之以恒所追求的美好社會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探索和追求的目標。通過百年的奮斗,黨領導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1]。作為根本原則的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方面,更包含更高層次的精神富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2]。新時代的共同富裕在覆蓋面上更關注全體性,從發展程度上更注重全面性,不是單指物質富裕;從實現過程上更注重動態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具有階段性;從內涵上更注重精神滿足感,更注重精神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促進精神共同富裕。“農民群體是實現共同富裕路上需要重點支持的對象,農民的精神生活是完整體現共同富裕內涵的重要內容”[3]。因此,精神文明建設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
1.2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為一項緊迫任務。人民的美好需求既包含物質方面,也包含精神方面,且精神需求更迫切,其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間的矛盾在農村表現最為突出,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一方面體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城市文明水平高于鄉村文明;另一方面體現在鄉村內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農民對精神文化的美好需求日益增多,由于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于物質文明建設,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未得到滿足。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要按照20字總要求實現鄉村振興,也正是要解決這種美好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精神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既要求“口袋富”,更要求“腦袋富”,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有利于解決城鄉文明、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問題;有利于促進城鄉精神文明的融合;有利于提升鄉村現代文明程度,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重塑鄉村精神文明共同體,使鄉村振興更具時代內涵。
1.3 塑形和鑄魂相結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認為物質與精神不可分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前提,物質生產決定著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對物質生產又有反作用。精神文明作為一種理論,對物質文明建設起指導作用,為其提供方向指引。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要協調發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化要置于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格局中去考量[3]。“從民族復興角度來看,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任務中,短板在鄉村,而鄉村的短板在文化”[4]。因此,新時代下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要鑄魂,實現精神文化境界的極大提升,即同時滿足廣大鄉村地區群眾對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美好需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持,同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又為鄉村地區群眾精神文明的提升提供經濟支持,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因此,塑形與鑄魂相結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2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此過程出現的現實問題仍需提起重視。
2.1 思想認識上,重物質文明建設輕精神文明建設
農民群眾和農村基層干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但從思想認識上都存在重物質文明輕精神文明建設的現象,他們把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擺在首位,農民想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口袋鼓起來,農村基層干部想的是如何讓村民富起來,讓自己的業績凸顯出來,從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經濟建設成為主抓方向,從而形成“鄉村振興就是經濟振興”“經濟振興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上去了”的思想。認識上的偏頗必然造成投入的不足,一是精神文明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二是精力投入不足,沒有專門機構主抓精神文明建設,缺乏此方面長期規劃,更沒有可行的短期實施措施,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活動開展嚴重不足。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建設的認識不夠,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要想辦法多掙錢,精神文明建設是城里人、“文化人”的事,是花架子,與自己不相干,還不如埋頭掙錢來得實在,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高。同時,部分基層黨組織沒有認識到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政治責任,缺乏政治引領與政策執行力,沒有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2.2 建設形式上,精神文明建設針對性多樣性欠缺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承擔著滿足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重任,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不僅包含公共基礎文化設施,還包括各種公共平臺、公共文化活動。由于經費投入不足,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置不完善,維護維修不到位等原因,導致其閑置,成為了擺設,有的地方雖然建立了文化長廊或文化墻,但存在內容更新不及時的情況,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沒有保證。從文化活動開展來看,文化活動形式落于俗套,內容陳舊,一般都是象征性開展成本低、易于組織和內容俗套的文化活動,經常是不走心的形式。再加上農村人才流失,人力資源薄弱,缺乏專業人士指導,群眾文化活動質量不高,缺乏建設性措施與規劃,創新意識與動力不強,沒有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基層政府不作為,農村精神文化活動的開展沒有滿足農民需求、適應農村特點,“農民所需要和喜愛的文化成果、文化享受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得不到滿足和保證”[5]。
2.3 文化傳承上,地域文化與先進性文化融合不夠
文化是一個民族民族精神和價值追求的承載者。農村文化是農村的精神與靈魂,在提升農民文化水平、堅定農村文化自信、轉變農業農村發展方式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價值引領作用[5]。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道路和發展模式的推進,農村原有的傳統習俗和觀念受到沖擊與瓦解,人們的理想信念動搖,傳統美德與傳統文化衰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危機。互聯網時代的迅速到來,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將農民的生產生活帶入網絡化時代,人們獲得的信息呈現多樣化、多渠道和多選擇性。由于信息量的巨大和接受辨別信息能力的不對稱,導致農民生產生活焦慮不安,甚至無所適從,這種不確定性壓縮了正確思想對農民的正面影響[6]。經濟社會市場化、網絡信息多樣化和農村封建迷信活動功利化都給傳播主流價值觀帶來負面影響,農村地域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有機融合面臨挑戰,該項工作任重而道遠。
3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作出正確的路徑選擇。面對以上問題,可以從思想上加強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補齊短板,與傳統文化傳承協同發展;在發展規劃上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要兼顧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農村精神風貌提升相結合;瞄準實現鄉風文明目標,不斷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形式。
3.1 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領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解決的是思想認識問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領導,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是必然選擇,因為“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7],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旗幟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力量。提高農民群眾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認識,需要發揮農村基層黨支部的政治領導力、價值引領力和群眾組織力[8],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群眾性思想政治工作,通過解讀農村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建立心理疏導機制,健全人文關懷,培育農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9]。定期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活動,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向農村群眾傳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通過榜樣示范、好人好事等提高農民整體道德素質。積極組織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活動,樹立公信力,提升服務質量,取得群眾信任,贏得價值認同,促使農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同時,基層黨組織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掌好舵,帶好頭,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引領者。
3.2 補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短板,與傳統文化傳承協同發展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和傳統文化傳承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要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現代文明精神的時代特色。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了鄉村文化的深層精神標識與獨特魅力,而現代公共文化代表了當代鄉村的文明程度[10]。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傳統文化傳承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載體為傳統文化提供發展空間,反之,優秀傳統文化為其建設提供豐富內容。新時代下的鄉村文化振興面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缺位、鄉村文化建設缺乏創新和文化滋養不夠等困境,二者的協同發展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深入挖掘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并支持其傳承發展使現代與傳統相結合。比如,發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做好文物古跡、農業工程遺產的保護、盤活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把民族民間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等。同時,在傳承與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以農民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整合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現代公共文化空間與網絡公共文化空間,尋找協同發展的著力點,構建協同發展的公共文化空間,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在協同發展中的應用,將傳統文化傳承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11]。
3.3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構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新格局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1]。在新發展階段,必須緊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必須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開拓新局面。第一,以創新理念增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結合時代要求不斷創新農村精神文明有效載體、形式和內容,增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和活力。第二,以協調理念處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各種關系。處理好城鄉間、城鄉內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間的關系,探索統籌推動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的具體方式。第三,以綠色理念引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綠色是農村發展的根本,引導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與產品輸出,體現健康、綠色理念,遵循創新、集約原則;引導農民理性消費、綠色消費,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第四,以開放理念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新機遇。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既要因地制宜,更要博采眾長,積極借鑒鄰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經驗,同時利用“一帶一路”文化之旅,主動將我國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以嶄新傳播方式推向世界舞臺[3],以開放的胸懷和姿態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第五,以共享發展理念讓群眾共享精神文明建設成果。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城鄉間、城鄉內部的共享,體現其公平性、普惠性,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同時促使農民群眾主動積極參與其中,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3.4 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視角,與農村精神風貌提升相結合
2020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中指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貧困問題是阻礙農村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難題,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歷史性的解決,但是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繼續推動脫貧地區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群眾生活邁上新臺階。繼續將解決深層次的精神貧困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重要方面,為解決農村長期性、復雜性的相對貧困問題提供內生動力與關鍵性支持[3]。在脫貧地區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加強脫貧村黨組織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加強貧困地區村民勞動教育,激勵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勞致富;加強脫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其勞動技能,豐富收入渠道。通過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運用科技力量加速脫貧地區致富進程。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打造文化活動室、文化舞臺和文化廣場,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通過推進道德講堂建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移風易俗,提升鄉風民風,塑造積極向上、自強自立的精神風貌與脫貧致富精神。
3.5 以實現鄉風文明為目標,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形式
“鄉風文明是農村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體現,實現鄉風文明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有利于提升農村精神文明水平”[3]。農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因此鄉風文明建設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首先,需要發揮基層領導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嚴守黨規黨紀,對于不文明、不良現象敢抓真管;發揮鄉賢骨干引領示范作用,促使農民見賢思齊,做鄉村建設的主人。其次,還可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于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要求,見義勇為、尊老愛幼和誠實守信等的好人好事頒發榮譽證書,積極弘揚良好社會風氣。最后,可以通過新聞廣播和媒體、鮮活案例對農民開展普法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育農民誠信意識,傳承、發揚良好家風家訓。針對不同人群采用不同形式,比如針對老年人可設立老年人活動中心,開設中老年課堂,開展茶藝、剪紙和京劇等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針對偏遠封閉鄉村,注重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破除農村封建迷信、鬼神崇拜,弘揚真善美,辨別假丑惡。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應結合實際,一村一策或一村幾策,創新實踐形式,讓老百姓喜聞樂見,塑造淳樸民風,打造風清氣正的文明鄉村。
4 結束語
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進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發揮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鑄魂”作用,以強大的精神文明力量改變我國農村面貌,補齊“三農”工作這塊短板,是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路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2] 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4.
[3] 劉歡,韓廣富.中國共產黨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百年歷
程、經驗與展望[J].蘭州學刊,2022(1):15-26.
[4] 周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文化振興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
徑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1.
[5] 馬珂琦.“文化小康”視域下新時代鄉村振興路徑探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3):18-26.
[6] 彭雅婷.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西安:中共陜西省委黨校,2019.
[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8] 袁峰龍.鄉村振興視域下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0,40(10):78-84.
[9]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31958.htm.
[10] 閆小斌,段小虎,賈守軍,等.超越結構性失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驅動與需求引導的結合[J].圖書館論壇,2018,38
(6):31-36.
[11] 汪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傳統文化傳承協同發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