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尤為重要。當前,脫貧地區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干部隊伍年輕化伴生的工作經驗欠缺,黨員隊伍整體老齡化、空心化問題嚴重,鄉村產業發展結構單一,振興動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對口幫扶地區要以中央定點幫扶為契機,充分利用好掛職干部,通過其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并整合各類資源,以黨建共建等形式加強協作引領,有針對性地促進鄉村多方面振興。
關鍵詞:中央;對口幫扶;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路徑
中圖分類號:D422.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2-0144-05
Abstract: In the effective link-up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leading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considerable resul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eading by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base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areas that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working experience accompanied by the rejuvenation of cadres, overall aging and hollowing-out of party members, single structure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sufficiency of revitalization momentum.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many aspects in a targeted way, the Paired-up Assistance Policy should be made use of in those covered areas. Attached cadres are ask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to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s to better the collaboration and leadership in the form of party building and co-construction.
Keywords: CPC Central Committee; paired-up assistance;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base;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到位,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1]。可見,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本研究試圖從中央選派對口幫扶地區掛職干部的視角,探究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1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相關研究綜述
在中國知網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做剔除之后,共檢索出相關文獻530篇。在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一是從宏觀思辨的視角,對“黨建引領”和“鄉村振興”二者的關系進行論述。如將鄉村振興作為大背景,著重分析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關于黨建對策的思考,為促進農村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如潘傳輝[2]在《創新農村基層黨建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一文中緊扣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論述了創新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必要性,并從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方面給出了具體做法。賈欣等[3]在《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創新的路徑研究》中,通過分析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現實挑戰、邏輯機理,指出黨的領導是鄉村治理的領導核心、黨的建設是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堅強堡壘、創新基層治理是鞏固黨的執政根基的客觀要求。提出將黨建制度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的路徑選擇。可以看出,學者們從宏觀思辨視角出發,敏銳捕捉到了黨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性,并結合相關論述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做了進一步思考。
二是從微觀個案的視角,探討黨建引領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和啟示思考。諸多學者深入具體地區,通過觀察和材料收集,從中窺得“黨建引領”與“鄉村振興”的聯系,以期提煉和總結出對當地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建議。如劉俊清[4]在《黨建引領扶貧創新機制模式研究——基于廣西電網公司扶貧模式的啟示》中,總結了廣西電網的創新黨建引領扶貧“精準化、高效化、透明化”體系,創新國企“黨建+”多維度扶貧模式兩條路徑。 徐沈等[5]在《安徽潛山市黃鋪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路徑》中闡述了研究對象黃鋪村在鄉風建設、治理體系和村社一體等方面促進基層黨建發展的做法,體現了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走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獨特路徑。
上述研究或從宏觀思辨視角展開論述,或從微觀實踐視角尋找經驗,在理論和實踐中揭示新時代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堅持黨建引導。
但結合國家政策動態和相關文獻,作為落實對口幫扶政策的重要力量,鮮有從掛職干部自身視角出發開展相關研究,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貢獻一手經驗材料。
2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2.1 本研究相關背景
2019年5月,筆者有幸作為教育部在滬直屬高校的一名教師,被學校選派到云南X縣Z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兩年多的駐村工作中,筆者著力對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進行探索和思考,以期能尋求黨建引領與共建幫扶相結合的普適性做法,為被幫扶地區基層黨組織及兄弟單位定點幫扶提供有益參考。
從2020年5月駐扎Z社區開始,筆者使用田野調查方法,并以半結構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方法等進行輔證,圍繞“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等議題與社區領導班子、黨委下屬支部負責人、黨員代表、當地企業家和村民等開展訪談和座談,再加上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同工作生活的兩年多時間,獲得大量從Z社區入手,但不僅限于該社區的經驗材料。
2.2 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
2021年1月,云南省開展村(社區)組織換屆工作,為黨的基層工作順利開展輸入新鮮血液,但也存在若干問題。
(1)社區黨委經過基層領導班子換屆重組,實現干部年輕化,但因學識能力、管理經驗、薪資水平等諸多因素影響,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一是學歷層次相對偏低,社區主要干部多為初中學歷,部分通過自考或函授的方式取得大專以上文憑,但真實學識不足以支撐其對鄉村管理的需求;二是管理經驗相對不足,社區換屆新老更替,多由為人可靠但缺乏管理經驗的普通黨員選拔而來;三是薪資水平不高,社區主要干部薪酬在2 600左右,部分兼職崗位可再增加400~1 000元不等,3 000多收入并不足以支撐整個家庭的開支,故社區干部在工作之余,多謀求其他副業收入,某種程度上耗費了其從事基層治理的精力。
(2)社區黨委下屬各黨支部負責人,老齡化、文盲比例較高,辦公自動化能力較弱,對社區黨委工作支撐力度有限。一是文化程度過低,難以滿足社區黨委的協作需求。如Z社區黨委下屬八個支部,除部分支部書記由社區骨干兼任外,大部分由熟悉村情、有威望,又是黨員的村小組長擔任;但隨著辦公自動化、信息化的普及,很多本該由支部協同分擔的數據錄入工作,老支書們卻無能為力,相關工作只能由社區干部代勞。二是經費補貼過少,難以提升支部書記工作積極性。自然村黨支部書記的基本津貼只有400元/月,但上級任務最終分解落實還是到黨支部層面,故社區黨委和黨支部之間,也存在某種妥協,社區黨委以完成基礎性任務為最低標準,很難對支部建設提出更多要求。
(3)支部黨員“空心化”與“老齡化”問題嚴重,組織戰斗力作用發揮受限。“一人打工,全家脫貧”的觀念深入人心,但也導致農村人口“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嚴重,反映到基層黨組織層面,就是部分農村黨員外出務工,缺席農村重要事務,特別是年富力強、文化水平高、跟得上時代步伐的黨員流失,直接影響基層組織建設。
2.3 鄉村振興工作落實情況
2.3.1 產業興旺
(1)農業普遍以種養殖為主,缺少規模化、集約化;且農產品附加值較低,處于產業鏈最底端。社區農民通過土地謀利,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土地流轉,將地以1 500元/畝(1畝約等于667 m2,下同)的價格租借給外來人口進行蔬菜種植,每三年增加100元/畝;因每戶的土地有限,故此類流轉多通過農戶所在村民小組集中整合的方式出租,再由村小組協助簽訂協議,定期收取地租。另一種是自種玉米青稞等飼料作物,用于家庭牛羊養殖所需,以此降低養殖成本,增加相對收入;但因牛羊養殖成本較高,故每戶養殖多在3頭左右,待合適年月再通過活物交易,實現增收。
(2)致富能人帶動普通民眾共同富裕作用發揮不足,合力效應不明顯,多各自為戰。社區有少部分從事農業生產的致富能人,在脫貧攻堅時期,政府通過“黨建+合作社+建檔立卡戶”的形式,曾整合相關資源,通過農戶入股分紅的形式,帶貧脫貧。但因波動的市場和固化的分紅比例,導致相關能人積極性不高,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難以為繼。
2.3.2 生態宜居
(1)退耕還林,嚴格控制用地紅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農村地區林地用作耕地,山坡變成農田的現象,早幾年較為普遍;政策趨緊后,林地得到有效保護,為保證農民收益,政府也通過提供苗木、補貼等方式,鼓勵農民種植核桃樹、板栗樹等經濟果木,一舉兩得。此外,隨著農村人口增加,早幾年農業用地被改作建筑用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社區聯合上級政府部門、當地派出所等多次協同執法下,有力控制了用地紅線。
(2)牲畜居家養殖,旱廁招惹蚊蠅,人居環境有待提升。由于長期養成的飼養習慣,加上安全性等綜合因素考慮,農戶多將牛羊養殖在自家院中,衛生情況堪憂。此外,自提出“廁所革命”以來,農村旱廁改水廁有序推進中,但還存在部分亂象,如免費領取水廁設備,不舍得花錢安裝改造,導致設備閑置等。
2.3.3 鄉風文明
(1)少數民族文化多元,法制觀念深入人心。少數民族群眾樂觀開朗、能歌善舞、閑暇之余多自發組織載歌載舞,對傳播和繁榮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氛圍起到較好的效果。此外,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的開展使鄉村好勇斗狠的風氣得到根本改觀,村民充分認識到相應法律后果給自身和家人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在遇到矛盾沖突時,多尋求村小組、社區干部調解或法律途徑解決。
(2)婚喪嫁娶喜攀比鋪張,酗酒等不良嗜好影響內生發展動力。農村人普遍重視“面子”,在婚喪嫁娶、生日、開學、喬遷等場合大操大辦現象依然存在,“天價彩禮”、高額“份子錢”現象時有發生。此外,因鄉村地區飲酒成本較低,故酗酒等現象多有存在,導致不務正業,醉生夢死,飲酒致死現象多有存在。
2.3.4 治理有效
(1)鄉村自治有序開展,公示、公開、公平、公正。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社區干部多能嚴格按照上級文件要求,有序開展相關工作;同時,對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能做到及時公開、公示;在處理相關糾紛中,能做到公平、公正。
(2)鄉村法治深入人心,敬法畏法和諧共處。如上所及,經過數年的治安治理,犯罪成本不斷增加,導致激進的矛盾處理方式被取代;同時,社區還專門配備了普法宣傳和矛盾糾紛處理崗位,也為鄉村法治提供了較好的宣傳與處理平臺。
(3)鄉村德治著力不足,正能量道德觀樹立有待時日。鑒于日常事務性工作繁雜,相關工作經驗和精力有限,社區治理主要停留在有問題解決問題階段,尚未形成未雨綢繆,樹標立桿的能力。社區雖有部分道德模范,但其事跡僅在民間口頭傳播,尚未達到更為廣泛性的影響力;同時,因為沒有官方背書,其楷模的形象價值,尚難固化。
2.3.5 生活富裕
(1)鄉村物質生活總體得到較好保障,衣食無憂。2022年5月,根據上級部門要求,基層社區開展防止返貧監測幫扶集中排查。以Z社區為例,人均年純收入低于1萬元的有8戶,僅占社區總戶數的0.62%,可見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而在這8戶中,有3戶是因殘、因病致貧,其余5戶則多為未成年子女占比較高,成年人慵懶所致。這一現象和比例,在其他社區類似,所以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角度來講,需要重點關注和幫扶的人群數量較少,通過增加低保收入人數、安排外出務工等多種方式即可得到相對妥善解決。
(2)鄉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匱乏,有待豐富。前述提到,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雖然筆者所在社區還自發成立了回族和苗族兩支舞蹈隊,但覆蓋面相對較窄,更多群眾,尤其是老年人,除了三五好友小聚喝酒打牌,或者去宗教場所禮拜外,無所事事者居多。雖老有所養,但老無所依,更是遠未實現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的目標。
3 對口幫扶地區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探索
無論是東西部協作還是定點幫扶,較之于省內本地幫扶,擁有得天獨厚的視野和資源優勢;且中央定點幫扶選派的掛職干部較之于本地選派干部,綜合能力和素養更強,不遠千里干事創業的熱情也更為高漲。因此,用好中央選派掛職干部,并借掛職干部的橋梁作用,積極導入中央定點單位的針對性資源,就成為對口幫扶地區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義。
3.1 掛職干部要協同當地政府,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6]”。但就鄉村現實情況來看,還有諸多因素制約基層黨組織和領頭人的作用發揮。
因此,要充分發揮中央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的作用,協同當地政府部門做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
3.1.1 職權匹配,確保駐村第一書記在農村基層黨組織中的政治地位
農村基層黨組織多有其自身完整的架構,村支書在鄉村一級管理中聽命于鄉鎮黨委、政府,且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而駐村第一書記作為派駐干部,有干事熱情,但缺少人財物權的相應支撐;縣級組織部門對本地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的定位也往往是協助村支書開展相關工作,因此很難發揮其“推動”“促進”“幫助”村兩委班子建設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充分發揮中央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的作用,必須要梳理和確定其相應地位。比如,在鄉鎮黨委中,中央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可以兼職擔任委員或其他副職崗位,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所在鄉鎮對于所駐村莊的定位和發展規劃,便于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確保駐村第一書記在所駐村莊的引領地位,能更好推動相關工作。
3.1.2 爭取資金,打造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活動陣地
不管何種類型的掛職干部駐村選派,對當地政府和社區而言,最能信服的就是導入可視化的資源和資金支持。同樣,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最顯性的問題就是陣地建設不足,即缺少固定的活動場所或活動場地缺少固定的活動設備。近年來,當地組織部門雖多有資金投入用于基層組織建設,但還無法做到全覆蓋到黨支部層面。中央選拔掛職干部可以此為切入口,積極爭取派出單位相關資金和物資支持,從場所建設、場地內外布置、辦公桌椅添置、多媒體設備配置等多方面打造基層黨支部活動陣地,以期在基層黨員和普通群眾中迅速打開影響力,獲得廣泛認同和認可。
3.1.3 共建結對,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凝聚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自我建設,只能是綜合能力的內循環,很難得到有效提升。掛職干部應根據基層黨支部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牽線搭橋,促成其與選派單位相關支部或者其他外來資源型黨支部共建。共建的形式也不限于線上線下一起上黨課、學原著、悟原理,一定要以共建為契機,充分掌握農村基層支部所需,結對幫扶支部所能,有針對性地制定共建計劃,久久為功,確保實效。如筆者所在Z社區Z1支部,產業發展需求較為強烈,遂牽頭派出單位辦公室黨支部,希望在共建中能發揮辦公室支部中樞的作用,助力幫扶支部產業發展。又如所在社區Z2支部,對鄉風文明、村社治理的需求較為強烈,遂牽頭派出單位社會治理相關黨支部,希望在共建中發揮其理論研究實踐運用的能力,實現互利互惠,共同進步。
3.1.4 互訪交流,拓展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平臺視野
對幫扶地區而言,除了資源資金的導入,第二個較為迫切和強烈的愿望,就是能與外界多接觸和交流。雖然新媒體的發展,因地理原因造成的信息鴻溝日益縮小,但身臨其境、切身體會的學習感知度還是要優于簡單文字和圖片的閱讀感知度。因此,掛職干部在選派期間,一定要盡可能組織基層黨組織骨干力量到派出單位所在地訪問交流,學習體驗。同時,也要主動邀請派出單位相關部門,特別是黨建共建單位各類領導專家到訪,只有通過面對面的溝通,才能增進感情,互通有無,促進共建實效性,推進基層兩委班子的建設。
3.2 掛職干部要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堅持做好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幫助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持續助力脫貧人口穩崗就業”;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要“指導幫助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作為中央定點幫扶單位選派的掛職干部,除了協同當地政府做好基層黨組織建設,更要根據黨中央相關文件要求,積極整合各類資源,盡己所能滿足當地所需,助力鄉村振興。
3.2.1 以黨建共建為契機,有序推進產業興旺
一是要聚焦發展,促進產業多元化。鄉村振興,重點是產業要興旺。掛職干部要通過牽頭派出單位相關支部與農村基層黨組織共建,有的放矢,因地制宜指導鄉村產業發展,培育農村新型產業模式,鼓勵勞動力回流。要組織專家來訪調研,指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等,為農民增加收入建言獻策。此外,掛職干部還要積極尋求產業鏈上游企業調研考察投資辦廠,或尋求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支持,申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立項等多個角度,盡可能提升農民的前端生產能力,農村的中端加工儲存能力,及企業的后端運輸銷售能力,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奉獻實效。
二是要產業幫扶與消費幫扶聯動,促進產業鏈良性循環。產業幫扶強調在供給側通過產業支撐來提高幫扶地區和幫扶人員的內生發展能力,而消費幫扶則強調在需求側為對口幫扶地區和被幫扶人員的產業發展提供市場保障①。因此,掛職干部不僅要整合資源,促進當地產業多元發展,還要依托黨建共建的力量,讓更多人為當地優質農產品代言,并多渠道向選派單位、校友企業、關聯單位等推薦;同時,還要著力挖掘當地農產品的內在價值和品牌價值,促使其形成市場競爭力,實現良性發展。
3.2.2 以專業專家為依托,積極引領鄉風文明
一是以人才雙向交流互動為著力點,促進行業整體素養提升。對口幫扶地區鄉風民俗相對落后,和本地代表性行業領域人員綜合素養有待提升存在一定關系。以最典型的酒文化為例,在鄉鎮一級公職、事業類人員中,多存在飲酒作為接待標配、酒駕、不系安全帶等情況。而此類人群,在當地群眾心目中,多具有標桿性影響力。因此,要提升鄉風民俗,從此類群體入手尤為關鍵。
當前,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定點單位幫扶均有人才交流等相關任務,但總體而言,受經費、組織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當前的培訓時間短、覆蓋面窄,其實效性有待考證。此外,從雙向交流的角度來看,鮮有發達地區高端專業專技人員到對口幫扶地區交流,即便有選派交流的人才,時間也多為三個月到半年,影響力有限。因此,掛職干部要積極謀劃,并促成人才交流學習的廣度和頻次,爭取讓更多的專業專技人才實現對等數量的雙向交流,實現求取真經和傳金送寶的良性循環;同時,掛職干部要與多方主要領導積極匯報溝通,爭取增加雙向交流定點學習的崗位數量和時間長度,特別是關鍵領域、關鍵崗位的人才培養,不僅要雙向掛職,而且時間跨度要延長至1年以上。
二是以基礎教育為切入點,正本清源謀長遠。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只有廣大少年兒童接受良好的教育,進而影響家人和家庭,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風氣,提升鄉風文明。因此,掛職干部要爭取各類資源,向基礎教育單位傾斜,除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外,更重要的是提高鄉村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素養水平,讓學生受益。如筆者所在選派單位自2019年定點幫扶X縣以來,單位與校友企業和師生除直接向該縣捐贈幫扶資金外,還持續實施X縣中小學骨干教師工作坊在線研修項目;根據不同學校對學生能力素養培育的不同需求,組織附屬學校、優秀從教校友、相關院系與該縣有關學校、教師結對共建,搭建“立體式”教育幫扶體系,促進被幫扶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
3.2.3 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為手段,著力實踐治理有效
一是以“新內生發展”理念為指引,以鄉村社區為基本行動單元,探索構建“社區為本”的鄉村新內生發展模式。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部分,鄉村治理的好壞不僅事關鄉村的良性發展,還體現著國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新內生發展”理念是筆者引入相關資源對口幫扶Z社區時,由開展鄉村治理探索的專家實踐團隊提出,即通過行動主體、資源整合、社區整體三個維度,探索構建“社區為本”的鄉村新內生發展模式。目前,團隊開展了社區組織建設、鄉風文明建設、村民能力建設等一系列鄉村振興與鄉村治理社會實踐活動,將鄉村文明、民主協商、社區自治、賦權增能等意識帶入鄉村,并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有關新內生發展的論文,村級試點工作在實踐與理論層面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新內生發展的探索工作即將進入村級試點向縣級試點穩步推進階段。
二是以法治為保障。如前文所述,鄉村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打架斗毆等事件基本少見。但鄉村干部在處理事務時,靠個人權威平息事端;或以相關文件要求為說辭,粗暴施政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因此,掛職干部要整合資源,除了培育村民的法治精神,鼓勵村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還要通過法治宣傳教育,讓村社干部自覺學法、守法、遵法,并且敬法、畏法。
三是要以德治弘揚正氣。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現代城市文化向鄉村社會輸入,傳統鄉村社會文化失去了載體,漸漸成為無本之木。掛職干部要整合資源,持續在農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制定村規民約等自律規范,并樹立典型人物,講好村社故事;構建愛黨愛國、崇德向善、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增強鄉村治理軟實力。
4 結束語
筆者在兩年多的掛職中,經歷了脫貧攻堅的最后沖刺階段,也曾與鄉村干部們就鄉村振興一起探討謀劃。但受精力能力及駐村時間所限,還有很多工作未及時展開。鄉村風貌雖然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但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鄉村學校雖然一應俱全,但如何讓硬條件變成學生成長的軟實力,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中央對口幫扶還在繼續,各級各類領導專家的關心支持還在持續。本研究的一些粗淺想法和初步嘗試,相信能在接續中有更好的探索和實踐。
注釋:
① 全世文.消費扶貧:渠道化還是標簽化?[J].中國農村經濟,2021(3):24-45.
參考文獻:
[1] 王強,劉霞.堅持黨建引領賦能鄉村振興[J].鄉村振興,2022(1):28-29.
[2] 潘傳輝.創新農村基層黨建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J].人民論壇,2019(8):40-41.
[3] 賈欣,石建瑩.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創新的路徑研究[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21,35(1):12-16.
[4] 劉俊清.黨建引領扶貧創新機制模式研究——基于廣西電網公司扶貧模式的啟示[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2):57-66.
[5] 徐沈,陳定洋.安徽潛山市黃鋪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路徑[J].黨建,2019(12):59.
[6] 習近平要求鄉村實現“五個振興”[EB/OL].(2018-07-16).[2019-090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l/2018/0716/c1001-30149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