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加強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新鄉賢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行,以新鄉賢積極主動參與鄉村社會治理為出發點,并結合R市部分地區的實地調研,著重分析其在化解鄉村矛盾、加強鄉民凝聚力、創建鄉村文明、推動鄉村發展等方面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對新鄉賢參與鄉村社會治理過程中出現的若干問題進行剖析,從而為新鄉賢有序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提出具體路徑。
關鍵詞:新鄉賢;鄉村文化振興;現代化;時代價值;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D422.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2-0153-04
Abstract: New local talent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 of th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and realizing the all-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new village elite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research in some areas of R City, its value in resolving rural contradictions,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on of villagers, creating rur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is mainly analyzed. On this basi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new villagers participating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re analyzed, so as to put forward specific paths for new villager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orderly.
Keywords: new village sage;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modernization; times value; governance path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提高鄉村民主政治、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發展和生態文明要求,推動鄉村社會良性治理、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現實情況來看,鄉村治理遇到諸多瓶頸問題,如當前現有治理主體能力有限,基層村干部綜合素質仍待提高,鄉村人才流失,村民自治力不足等問題凸顯。因而,新鄉賢作為一支重要力量,扮演著“橋梁”“智庫”和“楷模”等角色,在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
1 新鄉賢產生的時代背景
“鄉賢是指那些生于民間并長于民間,有德行、有威望、有才能并且為當地人所敬重的人士”[1],他們憑借自身的成就和地緣、親緣優勢在鄉民中有著較高影響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關鍵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因而,作為人才振興的主體和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新鄉賢得以產生。
1.1 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政策引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獲得感切實增強,但不可否認,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用地矛盾也在逐漸擴大。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大量農民工離開鄉村前往城市尋找出路,導致鄉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傳統的村落結構逐漸消失。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描述的鄉土社會的治理方式與禮治秩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鄉村出現了有地沒人種、老人沒能力種和村落“空心化”的現象,導致國家基層治理問題層出不窮。為有效解決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基層出現的“空心化”等問題,2015—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要建設有特色的“新鄉賢文化”,并將其寫入“十三五”規劃,這為新鄉賢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政策遵循。鄉村振興是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經濟上的充分保障、社會的有效配合,還需要鄉村能人的支持和有效參與。“鄉村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加強鄉村社會治理,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鄉賢的參與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國家整體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關鍵性工程,而新鄉賢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不斷發展壯大并參與鄉村社會治理并逐漸成為實施這項工程的“靈魂工程師”。
1.2 鄉村優秀傳統的價值導向
鄉村發展是推動城鎮化發展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精神起點和文化家園,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原先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并以鄉村為主體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法制、禮俗、工商業等莫不如是[2]”。所以在鄉村社會治理中,鄉鎮政府在這一治理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古代社會中,百姓深受宗教文化影響往往結成社群,以此作為維系感情與利益的紐帶,從而加強了村落文化的形成。從官場退隱下來的鄉紳通常恪守孔孟之道,扮演著調解員的角色,成為群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所以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前鄉土文化深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導向影響。2006年廢除農業稅后,傳統鄉賢開始發揮重要作用,通過保護傳統村落、講述民間故事、挖掘名人事跡等途徑,培育社會新風尚。但隨著鄉鎮政府與鄉民之間的聯系逐漸減少,干部職能逐漸弱化,國家權力日益淡出鄉村社會治理的舞臺,鄉村社會治理利益主體多元化,逐漸出現以利己主義為主導的“家族勢力”“村霸”“村痞”等灰色群體把控鄉村社會的現象,基層民主難以得到真正落實,導致作為連接基層政權與鄉民雙方之間橋梁的鄉賢組織遭到破壞,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遇到瓶頸,傳統鄉賢逐漸退出鄉村社會治理的舞臺。而新鄉賢的產生,正是繼承了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得他們在鄉村社會擁有較高的威望并掌握話語權。
1.3 城鄉二元體制壁壘的現實需要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鞏固我國工業化基礎,國家圍繞“大仁政”思想推行“一五計劃”,并制定了“統購統銷”“加工訂貨”“城鄉二元”等措施,嚴重固化了城鄉關系。加上劉易斯提出的“城鄉二元結構”概念影響,有條件、有能力先富的地區逐步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幫后富”的方式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然而,先富起來的地區占用了大量資源,導致鄉村地區的各要素資源相對不足,城鄉之間形成明顯的級差與分離,鄉村社會發展失去活力,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為了突破城鄉二元體制壁壘,國家高度重視城鄉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鼓勵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向鄉村集聚,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使離鄉勞動力出現了明顯的回流現象,城鄉勞動力要素實現了自由流動。并在這一過程中“帶回了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理念,這對農村精神風貌將產生積極影響,也將推動科學技術觀念和新知識在中國農村地區的普及”[3],逆城市化現象得以產生。回鄉后的勞動力逐漸發展為新的鄉村精英,即“新鄉賢”,他們在鄉村社會治理中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成為穩定鄉村社會秩序、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同時,新鄉賢憑借特殊的身份為鄉民謀取福利,如依靠理論知識開發當地旅游業等措施,得到了鄉民的支持與信賴,在鄉民中有著較高的威望和影響力,對解決地方矛盾、緩解地方沖突起到重要作用。
2 新鄉賢參與鄉村社會治理的價值
新鄉賢有著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鄉村社會中有極大的影響力,如在化解鄉民矛盾、加強鄉民凝聚力、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2.1 傳播核心價值觀,化解鄉民矛盾
傳統鄉賢在古代有著“傳聲筒”和“滅火器”的功能,他們在推動政府政策的實施和維系鄉村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清代朝廷官員張英在為解決老家和鄰居因一堵墻而引起的矛盾的回信中寫到“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由此平息了兩家心中的怒火。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傳統的社會架構并未完全塌陷,傳統的熟人關系社會依然存在。而“新鄉賢適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要求,是傳統鄉賢的延續與發展”[4],他們繼承了幾千年來傳統鄉賢的優良品格,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道德風尚、社會地位和豐富的學識。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周邊的人,用村民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傳遞現代知識,使現代的法律和契約精神與傳統的價值和倫理得以協調”[5],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新鄉賢生于斯、長于斯,受到傳統鄉村文化和現代城市文明的熏陶,了解鄉民的所思所想和城市的處事方法,具有基層政府所沒有的優勢,所以他們憑借其特殊身份奔走于城鄉之間,運用城市的思維為鄉民矛盾糾紛提供新的解決思路,鄉民不自覺就會提高對新鄉賢的信任,從而在基層社會實現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效結合,形成遵紀守法、和諧互助的社會氛圍,有效推動國家治理體系下的和諧鄉村建設。
2.2 創建文明鄉村,加強鄉民凝聚力
鄉村文明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建設優良的地方民風、營造和諧的社會文化,是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大階段性任務。[6]”但鄉村社會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紅白事大操大辦的現象及社會道德標準下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思想的泛濫嚴重阻礙了創建文明鄉村的步伐。而新鄉賢能夠利用自己的學識教化鄉民、宣傳優秀文化遺產,促使鄉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將優秀文化內化于心,能夠憑借其淳樸善良的處事原則,勤勞節儉的生活態度感染鄉民,促使其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R市H縣為例,新鄉賢群體通過組織編寫村志、傳播先進個人事跡、評選“四美家庭”和道德模范的方式,激勵鄉民爭做文明先鋒、爭當文明家庭,在當地形成了一種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鄉村文化氛圍,使該鎮連續多年冠冕“全國文明鎮”稱號。除此之外,通過“新鄉賢組織”和“鄉賢理事會”加強與鄉民之間的聯系,并將其作為鄉民之間的情感紐帶,為鄉民提供了情感依靠和精神寄托;通過舉辦鄉賢講壇,為鄉民講述優秀傳統和新鄉賢的光輝事跡,增強鄉民的文化認同感和心理上的歸屬感;由此推動鄉民之間的凝聚力不斷加強,促使鄉民為共同致力于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例如,福建在外華僑作為其發展的寶貴鄉賢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開始截至2016年,福建僑胞在家鄉的捐贈額達到242億元,為家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7],因此,加強鄉民凝聚力也是新鄉賢的重要價值所在。
2.3 促進經濟增長,助力鄉村振興
新鄉賢不僅在鄉民之間傳播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方面的價值觀,推動了文明鄉村建設,還為鄉民走上致富之路指引了方向。他們擁有超乎普通人的前瞻性視野、先進的專業技能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因此能夠率先發現先機,取得的成就幾乎遍布各個行業。“在場”的鄉賢通過先進理念帶領鄉民發家致富,比如R市D縣的鄉賢發展“互聯網+”發展大姜、水果、丹參等農產品的電商經營模式,增加了農產品銷售的路徑,幫助以種植為生的鄉民增加收入;“不在場”的鄉賢身懷回報桑梓的情懷,在取得成功后不忘家鄉父老,回家鄉投資設廠,完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壓力,增加了鄉民的收入;“憑借在外豐富的社會資源引進人才,幫助鄉民進行農業種植、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并把城市的先進理念、要素資源、知識經驗運用到鄉村治理之中,為鄉村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從而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8]。由此可見,“盡管政府在資金、技術以及各種政策等方面對農村的傾斜和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在這些注入農村的資源中,最重要的還是人才本身”[9]。取得成功的新鄉賢始終堅持生長于鄉村、回饋于鄉村的理念,他們有威望、有能力、有沖力,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理論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以小帶大、以部分帶動整體,創造性地推動家鄉發展,為維護鄉村秩序、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推動鄉村經濟增長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非凡貢獻。
3 新鄉賢參與鄉村社會治理的路徑
當前,我國鄉村社會出現了新的建構,但傳統的社會架構并未完全塌陷,以血緣關系維系的治理方式依然存在。因此,鄉村社會治理仍需要新鄉賢作為重要主體積極參與。
3.1 奉獻鄉里,積極參與鄉村治理
“現代社會存在兩種鄉賢,一種是‘在場’的鄉賢,另一種是‘不在場’的鄉賢”[10],二者雖然涉及不同場域,但都應通過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家鄉發展。首先,“在場”鄉賢扎根于家鄉,要善于利用自身的豐富學識和技能參與鄉村治理,通過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結合自身習得的管理技能進行創業以增加就業崗位,擴大鄉賢隊伍;通過加大產業投資力度,提高企業節能減排能力,尋求綠色循環發展;通過增加對鄉村的投資,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讓“場內”資源走出去,“場外”技術走進來,以加強與其他地區的聯系;通過利用政府和鄉民之間上下溝通“橋梁”的優勢,發揮好第三方作用,推動政府政策的有效實施。其次,“不在場”鄉賢雖然不能直接回鄉長時間指導鄉村發展,但仍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利用現代傳媒與“在場”鄉賢建立直接聯系,商討鄉村發展規劃;利用多種平臺宣傳家鄉特有資源,讓外界更多了解當地發展優勢以吸引先進技術和外來投資;利用假期回鄉之際,與鄉民交流發展經驗,傳授在外習得的先進技術或理念,通過開展如何發展高新技術、加強企業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會向鄉民傳授好的經驗做法。通過這種協作,共同致力于鄉村社會發展。
3.2 提高自身素質,有序參與鄉村治理
傳統鄉賢是古代統治者對鄉村社會中有品行、有作為的官員,或者有崇高威望的社會賢達和士紳,去世后予以表彰的榮譽稱號[11]。他們在引領社會風尚、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新鄉賢繼承了傳統鄉賢的優良品質,并服務于現代化鄉村建設,對塑造鄉民品格、創建鄉村文明起到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越來越提倡“讓新鄉賢成為鄉村社會治理新的主體”“發揮新鄉賢在鄉村現代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5],部分新鄉賢對自身認識發生了偏差,在鄉村治理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家長制”現象,他們忽視甚至排斥在治理過程中出現的不同聲音。新鄉賢應提高自身素質,不僅包括思想道德素質,還包括學識、能力、專業技能等方面的素質。新鄉賢在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要轉變思想觀念,打破個人中心的思維模式,堅持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責任;要經常外出學習,向成功企業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素質,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自身鄉村文明的“領頭雁”的作用,弘揚先進道德,在鄉村社會中形成一種知廉明恥、知禮尚德的良好氛圍。
3.3 組建鄉賢群體,有效參與鄉村治理
由于缺少規范性的制約和人天生的逐利性,新鄉賢個體在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易出現謀取私利的行為,致使其作用難以有效發揮。因此,“現代鄉賢回歸鄉土或致力于本土發展,不能無限制、無約束的完全按照自我意愿參與活動”[1],而是需要在一定的制度或規范約束下參與鄉村社會治理。那么,新鄉賢在參與治理過程中可以根據當地的特點積極組建“新鄉賢組織”或“新鄉賢理事會”,各成員與其他治理主體在政府的領導下共同制定新鄉賢組織規章,進一步規范新鄉賢的行為。在這樣的組織領導下,新鄉賢組織一方面要為政府提供治理新思路,推動政策的實施,另一方面要為公眾謀取利益,促進兩者之間的和諧。例如在扶貧方面,新鄉賢組織可以通過組織籌辦“鄉賢基金會”的方式,為暫時不能擺脫貧困的鄉民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在生態文明方面,新鄉賢組織要致力于創辦新能源企業,推動節能減排,如R市D縣新鄉賢組織參觀新能源汽車項目,以鼓勵其他行業的更新換代;在建設鄉村文明方面,新鄉賢組織要倡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處理好傳統習俗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帶頭抵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傳播封建迷信的現象,組織編寫村志或借助現代傳媒宣傳個人光輝事跡,傳播正能量;在吸引人才回歸方面,可以通過微信、郵件或公眾號推送的方式向“不在場”的鄉賢傳遞鄉村發展優勢和對其回鄉發展的渴望,增強其對家鄉的認同感,讓其“記得住鄉愁”。
總體來看,鄉村社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工程的實施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在歷史上活躍了幾千年的鄉賢,在維護封建社會基層治理方面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但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淡出社會治理的舞臺。而新鄉賢一方面繼承了傳統鄉賢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現代文明的熏陶,具有較高的群眾威信和社會地位,因此,新鄉賢在政府和鄉民之間搭建了一座座橋梁,通過與基層政府合作,在化解鄉村矛盾、創建文明鄉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志秀,李增元.現代鄉賢在當代鄉村治理中的功能及參與路徑[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7(5):100-104.
[2]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 劉志陽,李斌.鄉村振興視野下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模式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2):17-23.
[4] 張兆成.論傳統鄉賢與現代新鄉賢的內涵界定與社會功能[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2(4):154-160.
[5] 胡鵬輝,高繼波.新鄉賢:內涵、作用與偏誤規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20-29,144-145.
[6] 劉江雁.弘揚鄉賢文化,引領鄉俗民風[J].人民論壇,2017(14):136-137.
[7] 劉淑蘭.鄉村治理中鄉賢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理論月刊,2016(2):78-83.
[8] 連玉明.以新鄉賢文化推進鄉村社會治理[N].人民政協報,2018-03-09(010).
[9] 張春華.缺位與補位:鄉村治理中的現代鄉賢[J].重慶社會科學,2018(3):74-80.
[10] 張頤武.重視現代鄉賢[N].人民日報,2015-9-30.
[11] 王文峰.“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困境及對策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6,40(8):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