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國動畫學派”曾經在國際上輝煌一時,作品較多,如《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山水情》等,以其獨特的中國傳統動畫風格、中國民族傳統精神與價值觀以及精致的畫面風格,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動畫學派”逐漸沒落,“新國風”動畫在“中國動畫學派”的基礎上,不但再造傳統,并且在敘事上緊貼當代社會。“新國風”動畫的諸多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封神榜:楊戩》等動畫電影,在人物形象上反英雄式或者邊緣化,在敘事上陌生化,宣揚的精神與價值觀與當代社會相符合。
一、引言
2015年,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上映之后,國產動畫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之后的《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姜子牙》《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2:青蛇劫起》《封神榜:楊戩》等諸多“新國風”動畫電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以上動畫電影都是在當代社會的背景下,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故事中的角色塑造成新形象。但是在此之前,中國動畫還有段輝煌的時期——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當時的“中國動畫學派”以傳統文化為敘事題材,宣揚民族精神與傳統價值觀,注重故事的教化意義。
二、“中國動畫學派”與“新國風”動畫
(一)“中國動畫學派”的輝煌與衰落
“中國動畫學派”一詞最早出現在1988年6月《當代電影》上的《動畫電影中的動畫學派》一文中,作者尹巖將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電影總結為“中國動畫學派”。而“中國動畫學派”開山之作是1956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出的《驕傲的將軍》,其故事原型是“臨陣磨槍”,該片“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自此之后,中國動畫走上了特有的民族道路,也不斷涌現出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動畫作品,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九色鹿》《三個和尚》《山水情》等。1961年至1964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出的《大鬧天宮》上下兩部,在中國動畫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斬獲眾多獎項。1988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堪稱中國動畫史上的巔峰之作,是中國水墨動畫片的絕唱。
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大批國外優秀的動畫作品涌入國內,中國動畫產業受到美、日等國動畫的沖擊。由于中國動畫創作技法的復雜以及創作人才的斷層,再加上美、日動畫(如《鐵臂阿童木》《米老鼠和唐老鴨》)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更由于外國免費播放的傾銷手段,使得中國動畫難以與之競爭。隨后“中國動畫學派”的萬氏兄弟、張松林、錢家駿、特偉等退出創作一線,“中國動畫學派”自此逐漸衰落。并且在此時期,中國的動畫生產模式深受美、日等動畫強國的影響,動畫制作模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進入一個承接大量外包工作的時期,正如陳廖宇所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長達二十來年的動畫加工大潮席卷了整整一代中國動畫人,雖然一代中國動畫人由此經歷了一次二手工業化洗禮,但同時也把中國幾代人建立起來的完整獨立的動畫表現體系清洗得一干二凈,片甲不留。”
(二)“中國動畫學派”的繼承與發展——“新國風”動畫
“中國動畫學派”極具民族文化內涵,藝術風格獨特,運用水墨畫、傳統繪畫、戲劇、壁畫等綜合形式創作動畫,在敘事過程中注重動畫的教化意義。而“新國風”動畫是對“中國動畫學派”的繼承與發展,“以動畫的形式重新解構武俠江湖或歷史傳奇的故事,通過融入幻想創新元素和當代流行風尚,打造嶄新的國產動畫類型片”。
“新國風”動畫在“中國動畫學派”的基礎上,以中國傳統經典故事為題材,運用大量傳統元素,蘊含中華民族審美風格和精神內涵,敘說大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故事;但是與“中國動畫學派”不同的是,“新國風”動畫不論在敘事、人物形象還是在所宣揚的精神和價值觀方面,都是與當代社會相結合,更加符合當代人的主流審美。
“傳統的生命在于改造,創新和新的闡釋,如果已失去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它的生命也就終止了。”而“新國風”動畫用當下社會生活和主流文化去看待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發展和革新,起點在傳統文化,落腳點在當代社會,引起當代人的共鳴。
三、“中國動畫學派”與“新國風”動畫人物形象的差異
(一)敘事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與“中國動畫學派”作品中的人物相比,“新國風”動畫電影對人物的塑造不再是根據以往的固定形象甚至刻板形象,而是進行了現代化的處理,人物更加平民化(甚至是被歧視的邊緣人物),人物在劇情的發展中得到成長,以此映射當代社會中的一些問題。
1964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出的《大鬧天宮》上下兩部改編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原著中的孫悟空是一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英雄式人物,以此歌頌敢于向封建權威挑戰的叛逆精神和英雄行為。動畫電影《大鬧天宮》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原著所描述的孫悟空并加以美化。在動畫中的孫悟空依然是一個正面的英雄人物,神通廣大,敢于反抗權威和代表封建勢力的天庭,在反抗過程中充分體現出英雄人物所具有的有勇有謀等品質。
2015年,田曉鵬執導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其中的孫悟空形象與之前的影視作品所描繪的孫悟空形象大相徑庭,給觀眾帶來了一個不同于以往的形象,對經典形象進行了創新。在影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孫悟空不再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被禁錮法力后的孫悟空如同失意、落魄、飽受社會打擊的現代人一般,面對困難也是只想著逃避。之后,孫悟空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不斷成長,擺脫了一開始的種種缺陷,從一個充滿缺陷的“人”回歸到一個無所不能的“神”。在此過程中,敘事從以往一個宏大的道德教化轉變到關注個人的成長與救贖,展現了一場心靈上的修煉之旅,觀眾得到了一種類似自我成長的體驗,產生了共鳴,而不是像《大鬧天宮》那樣感嘆孫悟空法力高強、有勇有謀、富有反抗精神。
“新國風”動畫將傳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不同的塑造,沖擊甚至顛覆觀眾頭腦中原有的、既定的對人物的印象。相對于“中國動畫學派”,“新國風”動畫所塑造的人物是一種與我們普通人相似的反英雄式和平民式形象,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使得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與思考,從而達到“聲氣相通”。
(二)敘事人物性格的重塑
“中國動畫學派”中的角色在性格上多是固定的,在劇情的發展過程中創作者幾乎不會去改變。以《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為例,這兩部動畫電影主角的性格從開始到結尾一成不變,通過性格體現得更多的是神性。傳說中的人物,是“接受者”所積極參與“神話”創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有勇有謀、富有反抗精神,面對封建或者邪惡勢力敢于斗爭,同時對弱小者富有同情心等,具有正面人物該有的性格特征。“新國風”動畫中的人物,一開始在性格上有由于種種原因而導致的缺陷,在劇情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發現自我、審視自我,從而完成心靈的救贖。其性格上的缺陷也是逐漸改正的,但是依舊是一個具有愛恨情仇、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單純的“神”。
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孫悟空一開始落魄,面對挫折選擇逃避,可以說是一個懦弱的“人”,之后與江流兒的相處,直到最后的大戰,勇于面對邪惡,實現“神”的復歸,從中體現出“人”性格上的成長。不是誰一開始都是堅毅、頑強的,面對挫折逆流而上,總要經歷滄桑,如此才能正視自己。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由于“魔丸”轉世的緣故,哪吒一開始就被別人所害怕,被歧視,從而導致他暴躁、易怒等性格上的缺陷,但是經過親情、友情、師徒情以及隨著劇情的發展,哪吒在性格上的缺陷逐漸完善,形成富有反抗、奉獻精神等正面色彩的性格。
人物在性格上的成長,使得所敘說的角色貼近我們現實的生活,更能引起觀眾共鳴。因此“新國風”動畫相比于“中國動畫學派”,在人物性格的設定上更加立體化,人物富有層次感和真實感。
四、“中國動畫學派”與“新國風”動畫敘事的差異
(一)敘事內容的重構
“中國動畫學派”和“新國風”動畫在敘事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兩個都是改編自中國傳統故事,但是前者對原著有一定的改編,而后者不論是在人物還是情節上都是有所重構。
動畫電影《大鬧天宮》改編自《西游記》的前七回,動畫劇本與原著相比,并無太大的偏離,基本符合小說原著。但是《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敘事內容上進行了“陌生化”處理,重構甚至可以說顛覆了原著故事情節。影片中孫悟空被困于五行山下,意外被江流兒所解救,但是法力被禁,不再是以往所說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神話人物,反而連幾只山妖都不如。從一開始的懦弱,經過一系列的事件,他認清自我、回歸自我,得到成長,這才沖破封印,戰勝了強大的敵人,拯救了伙伴。《哪吒之魔童歸來》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是相似的模式,哪吒一開始不被人待見,再加上活不過“三年”的命運,便聽天由命,以“惡”示人,后在親情、友情、師徒情的幫助下,他逐漸回歸自我;但是又由于他人的干涉、自我懷疑和被村民懷疑,他再次迷失自己、自暴自棄;幸運的是周圍人的不離不棄,使得哪吒打破“魔丸”所帶來的命運,最后也拯救了大家。1999年,動畫電影《寶蓮燈》中的二郎神冷酷無情、自私自利,其所代表的是封建上層階級,壓迫和奴役底層人民。
二郎神的妹妹三圣母違反天規,與凡人相愛,并且生下一子沉香。七年后楊戩下凡,以沉香相要挾,逼迫三圣母交出寶蓮燈,并將她鎮壓在華山下。之后沉香得知自己身世,拜師學藝,歷經磨難,最終打敗二郎神,一家人得以團圓。而在2022年暑期上映的《封神榜:楊戩》中,人物是平民式的,內容上進行了“陌生化”處理,顛覆了《寶蓮燈》的敘事內容,重構了故事情節。楊戩因鎮壓玄鳥,神力被封印,淪為普通人,同時導致被眾人誤會是鎮壓親妹妹的兇手,在一次賞銀任務期間卷入尋找沉香的旋渦中。在之后的劇情發展中,他逐漸了解了事情背后的真相,回歸自我,得以沖破神力封印,反抗以自己師傅為代表的利益群體。
敘事內容的重構,使故事情節與觀眾最初所想象的不一樣,而是結合當下社會實際進行的創新,敘說的內容不再局限于傳統故事,而是將現代人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或想要表達的思想包含在內,引起觀眾的共鳴與思考;同時“陌生化”的處理方式,也反映了“新國風”動畫基于傳統故事來敘說現代化的價值內核。
(二)敘事價值觀的轉變
“中國動畫學派”中的大多數動畫電影在敘事過程中傳達的價值觀與“新國風”動畫傳達的價值觀具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大鬧天宮》旨在歌頌勇于反抗腐敗的統治階層與封建勢力;《哪吒鬧海》旨在宣揚不畏強權、懲奸除惡、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和奉獻精神;《九色鹿》旨在宣揚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等。這一時期的諸多動畫電影都包含著教化意義。而“新國風”動畫電影在敘事價值觀上發生了轉變,其敘事內容與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相結合,賦予人物與時俱進的思想內涵,注重個人的成長與救贖。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該片將敘事價值觀融入個人成長過程,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折射了命運與偏見。哪吒由于是“魔丸”轉世,天生就屬于“惡”。一開始村民就對他抱有偏見,唯恐避之不及。他被關在家中,屬于邊緣化的人物。龍族因自身是妖族的關系,被鎖在深海中,與申公豹計謀,使得敖丙成為“靈珠”轉世,使得龍族脫困。此外申公豹因為偏見,一直無法成為十二金仙,因此一直在證明自己。從這樣的故事情節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反抗既定命運的主題動畫電影。
“命運”一詞本身就富有極大的神秘色彩,正如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一樣,人們在悲嘆既定的命運,最終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實現心中理想的同時,也在悲嘆人的力量無比渺小,無法反抗命運。但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命運也是可以被改寫的,哪吒甚至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表明掙脫命運枷鎖的勇氣與信心。哪吒的“魔丸”身份成為眾人對其評價的標準,反映出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事件抱有的態度很容易產生固有不變的偏見,并且也會受他人的影響產生相同的偏見。哪吒在打破命運的過程中,從被邊緣化、被歧視到拯救陳塘關的過程中,實現了一個英雄式的成長,引起觀眾的共鳴。
五、結語
中國動畫自誕生以來就與中國傳統故事有著不解之緣,不論是“中國動畫學派”還是“新國風”動畫,都以傳統故事為根基,傳達中國優秀的精神與價值觀。在改編傳統故事過程中,動畫創作者不要被固有的故事以及人物形象所束縛,而要在立足傳統故事的基礎上,不斷融入社會主流觀念,緊跟時代潮流,引發觀眾的共鳴,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動畫作品。
[作者簡介]魏俊杰,男,漢族,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動畫創作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