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古老藝術,在遠古時代便有原始人手舞足蹈,來表達歡樂或是進行祭祀。從涵蓋范圍來說,無論是古老的東方世界,抑或是遙遠的西方,包括非洲大地上, 都同樣有舞蹈的出現。從平民百姓到王公貴族, 舞蹈是人們最常見也是最能夠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幾千年的不斷傳承發展,中國的當代舞蹈也在不斷的磨礪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在現如今的環境下,如何能夠使舞蹈作品得到長久的留存,繼續走得更加長遠、更有中國特色,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一、舞蹈現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大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逐漸得到滿足, 因此對于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表演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F在的舞蹈作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作品越來越多,但是能夠真正讓人們記住的卻沒有幾個,多而不精。我們若是想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抓人眼球,就需要有獨特的創新之處?,F在的大部分舞蹈作品,都很難讓人長久
記住,這是因為現在的編舞技法比較成熟,大部分人對于編舞的理解就是從編舞技法出發, 加上自己的一點東西。那要如何改善這種情況呢?這就需要編舞家在觀念和理念上進行深入挖掘,讓舞蹈內容多一些人文情懷、思想內涵, 充分體現自己獨特的思考與自己獨到的見解、感悟。
(一)關于舞蹈創作方面
現在人們對于舞蹈創作的念頭和沖動越發的強烈,但很多舞蹈作品的創作都只是為了迎合大眾的需求,而不斷有新作品的出現,可這些作品大都過于追求技法技巧的視覺奪目來滿足觀眾,從而出現很多華而不實的作品,空有表面的精彩,但沒有內涵的豐富與思考,缺少理性的成分,過于注重觀賞的效果。這樣的作品容易被時代所淘汰,不能長久地留存下來, 可能會成為一時的視覺焦點,但最終還是會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舞蹈是一種“藝術性”的表現形式,而不是以“娛樂性”為主,一個好的舞蹈作品的出現是有獨特價值存在的,而不僅僅是一些外在事物的獨特,要有能夠體現自身追求、對社會生活的感悟以及有自身對人性、社會的獨特理解。這樣才能夠對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讓舞蹈留存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觸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感想。當代環境下對于舞蹈作品創新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是內容上的創新,還有形式上的創新??萍紩r代,信息的快速刷新是難以預料的,舞蹈作品想要長遠地留存下去是需要有獨特的記憶點。不論是從人物形象塑造, 還是呈現形式的舞臺運用方面等都需要獨特的發展創新?,F在舞蹈作品日益豐富,要如何在這些作品之中脫穎而出就需要我們自身能夠擁有獨特的視角來進行創新——內容需要創新, 形式也同樣需要創新。
(二)關于舞蹈受眾方面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國民幸福程度隨之提升,人們對于藝術情操陶冶的需求也隨之提升,對藝術從業者來說,受眾面變得更加寬廣,并且在現在科技通信手段的加持下, 舞蹈藝術的傳播媒介也越來越多。不只是“圈內人”獨自欣賞,舞蹈藝術也成為國民大眾所能夠欣賞的。河南衛視推出的《唐宮夜宴》晚會,足以讓我們看見現在的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依舊是感興趣的,但這樣的節目還是需要有其獨特之處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只有美的舞蹈。那些華麗的服飾、整齊的動作是讓人看著賞心悅目,但是要怎樣使其在現在這個社會呈現獨特性,能夠繼續抓住觀眾的眼球呢?
人們對于舞蹈藝術的需求也是在逐年累月增加,就大眾而言,對于一個作品的好壞是有一定的審美評判的?,F在火熱的舞蹈電視節目越來越多,《舞蹈風暴》的興起,掀起了一股“舞蹈熱”,讓舞蹈走進大眾的生活,讓許多舞者的身影也走進大眾的視野。這就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怎樣的舞蹈能夠讓廣大群眾接受并且喜歡,但同時又不能失去舞蹈的藝術特性和自我的藝術追求?二者之間的衡量把握值得深思。不論是單人舞、雙人舞,還是群舞等, 這些表現形式以及呈現的內容都值得思考。舞蹈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就是因為它能夠帶給我們視覺上的刺激,從而影響到我們的思想情感。舞蹈是通過肢體表達的,舞者的表演固然是美的,但如何對舞者身體進行肢體動作上的深刻分析也同樣重要,即在動作的設計與編排上有更深層次的創作動機,可能是編導自身對于生活、思想情感的態度,又或者是對于社會的反思。
二、舞蹈內容方面的創新
(一)與歷史相結合進行創新
現在編舞家對于舞蹈內容的創作大多浮于表面,注重編舞技法的使用、舞臺絢麗的程度, 而很少有人能真正體悟到內核思想情感,從而通過舞蹈作品將它表現出來。就像上文所提到的,缺少人文情懷、思想內涵的體現,一味地追求技法,只會使得呈現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 淹沒在時代大潮之中。隨著很多比賽的推出, 大家都在忙著分析怎樣的舞蹈能夠獲得獎項, 導致大家共同往一處使勁,使得創作出來的內容千篇一律,一味地沿用之前的內容。
筆者認為,現在很值得大家重視的一個內容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對于中華優秀文化的挖掘探究。習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時談到文化自信:“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 哪有我們今天成功的道路。”在河南衛視播放出來的《唐宮夜宴》中,那個精致的小唐人的靈動活潑形象深入人心。為什么會讓觀眾感覺煥然一新,并把這一形象熟記心中呢?《唐宮夜宴》并不是復古,一味地效仿唐代的樂舞, 它的重心不在效仿、模仿,而在于創新、創造, 以此來尋找中國當代價值觀念以及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也就是追尋群眾共同認可的觀念。除了動作的創新之外,舞蹈作品要想真正流傳下來,最需要的還是精神價值的追求、價值觀的判斷追求,將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
展開來說,《唐宮夜宴》是以古代唐俑這一形象為原型進行現代化創新,是一次脫胎換骨般的創新。創作者沒有將創作視角放在唐代繁華的宮廷晚宴之上,而是將呈現內容以底層樂伎的情感為主,聚焦底層社會,關注民生, 并且向觀眾展現出了時代的穿越感,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樂伎等底層人們的生活之中。唐俑是靜態的,所以在動作設計中會有很多靜態的造型感,但是在這個靜態的造型感之中卻又讓人感到動態的沖擊力。一個獨特舞步的創新,讓人眼前一亮:俏皮、可愛的唐俑形象立馬鮮活起來?!短茖m夜宴》并不是展現唐代宮廷夜晚宴會上的場景,而是將視角聚焦樂伎獻技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以及她們內心的情感,以第三人稱視角向我們展示了樂伎們從梳妝打扮到進宮表演的路途之中的故事。在表現過程中并沒有像往常作品一般追求動作的整齊劃一,而是在表達每個人獨特的個性以及故事。
(二)切入視角的創新
《只此青綠》沒有使用那些宏大的歷史畫面,而是隨著一個展卷人的腳步,從宋代少年畫家王希孟和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制筆人、制墨人等人物的活動來展開舞劇,切入點小, 以小見大,更多地將重點放在個人情感的抒發以及細節的刻畫之中,使觀眾在其中感到更加深刻的情感,用平凡的視角呈現出豐富的情感。在舞劇《只此青綠》中,孟慶旸等人展現出的“青綠腰”這一獨特典型形象,演活了《千里江山圖》這幅畫卷。伴隨著展卷人視角的變化, 恍惚之中,人們像是按下與歷史交匯的開關, 走進《千里江山圖》的制作過程。作品在題材內容的選擇上別出心裁,從畫作的成型工藝入手,用顏色來引領觀眾的視覺,使人們的視角跟著畫作的形成步驟而轉變,從而讓各種工藝呈現在人們的視覺之中。
在作品結構上,《只此青綠》運用了綱目結構,分為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七個篇章,將其演繹為一幅國之工匠的人文畫卷。劇中描繪的主體是中國優秀的工匠形象,他們同樣是有著“工匠精神”,樸實無華,靠自己的雙手向世人描繪出一幅絢爛且充滿智慧的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畫卷。是他們用雙手為這些歷史文化提供載體,讓我們得以在千年后目睹他們的光彩。舞劇為他們畫像, 用他們的故事喚醒沉睡的文物,喚起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記憶與執著信念,將舞臺藝術與“非遺”工藝結合,傳達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創造者、傳承者的崇高敬意?!吨淮饲嗑G》中的“青綠”,源自以《千里江山圖》為代表的整個青綠山水畫派中那一抹最具代表性的色彩,有生生不息之意。
三、舞蹈形式的創新
舞蹈作品的形式就是指其內容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所表達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組織方式;還有表現方式和手段,包括舞蹈語言、結構、體裁等。它是從社會百態中提煉出來的。藝術家用雙眼來觀察社會生活的獨特之處,從而加工、提煉、創造出獨特的藝術形式。
(一)道具的使用
在很多舞蹈的表演形式之中,我們除了能見到舞者身體的表達,也同樣見到過很多道具的出現。在舞蹈內容情感的抒發當中,舞蹈道具是舞蹈造型呈現的方式之一,同樣也是一個舞蹈形象明顯的體現方法之一。在舞蹈表演之中有很多道具的使用,在農耕舞蹈的表演之中用草帽等體現人物形象;在古典舞的表演之中有很多扇子的使用,比如折扇、團扇等,這二者可以體現兩種不同性格的人物特征,前者體現的是文人騷客、翩翩公子玉樹臨風的瀟灑形象(當然不一定是男子,女子也是可以使用折扇的),而團扇更多是表現小家碧玉、大家閨秀這種含蓄內斂的形象的。
我們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例,其中有兩個道具是值得我們探討的:紅色圍巾、蒲扇。在這一舞劇當中,紅色圍巾的出現應該讓人影響深刻,它每一次出現,都蘊含著編導想要表現的不同情感:第一次出現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愛慕之情,如紅色般熱烈;第二次出現則是表現他們二人情感的變化;第三次紅色圍巾的出現則從代表熱烈的情感變成表達血的意象,體現著小裁縫的英勇無畏;第四次則既有對蘭芬和李俠情感的表現,同樣也代表著小裁縫的犧牲;最后一次則是蘭芬心中對愛人的思念以及對未來美好的希望。一個簡單的紅色圍巾卻給人以深刻印象?!队啦幌诺碾姴ā匪茉炝死仙虾E说钠炫坌∑焉?,給我們非常清晰地呈現上海女人的形象:知性、溫雅、精明、巧思。身著旗袍卻無花枝招展之貌,而是呈現出溫文爾雅的知性之美。道具的成功使用塑造了小蒲扇旗袍舞的側身形象,創造出了經典的藝術形象。
(二)舞臺空間的獨特運用
對于舞臺上整體空間的把握也是至關重要的,不能只像之前定點、散點、圓、方塊等普通的空間視覺的運用,而應有更多的獨特空間的創造。比如在《只此青綠》中對于圓的使用就是一個很獨特的創新,給人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在舞臺上呈現了獨特的空間構造之美: 三層空間的設計。第一層就是盤旋回轉的空間和橫向穿越的深邃透視的時空穿越感:在舞美設計上的四層“同心圓”的設計呼應著舞臺上方同樣沿著圓形軌道旋轉升降的三道弧線,給人一種切割、閃現、遮蔽、躲藏、玄幻的感覺, 凸顯著舞臺空間的變化,給人一種出神入化的視覺效果。第二層空間是王希孟與展卷人的心理交織:一位文博領域的青年研究員與一眾同伴傾心文物保護,他神游穿越回到北宋,以展卷人的視角,窺見畫家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全過程,并將它呈現出來;第三層空間便是王希孟繪畫過程和中國筆墨工具的研制勞動景象交互,將畫師的繪畫過程與一個個中國繪畫筆墨工具制作的場景并列展開,帶有超然
寫意性地結合在一起。這三層空間共同呈現出了獨一無二的視角以及意象精神的沖擊,多舞臺的運動方式讓藝術畫面一層層、一段段地徐徐展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與千里江山圖的重巒疊嶂兩相呼應,與山水之美的峰回路轉不謀而合。
四、結語
筆者認為,現在的環境之下的舞蹈創造創新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文化寶藏,在我們的歷史文化之中找尋獨特之處,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創造出更多能夠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的形象,生發出更多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思想情感,創造出更多能夠體現中國人價值觀念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唐宮夜宴》在創作路線上立足于傳統, 汲取了中國由漢至唐的樂舞風格,為觀眾展示了中國古代在政治、經濟和對外交流高峰時期的歷史與人文風貌,達到了舞蹈本體姿態之美與中國深厚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緊密結合,使作品形神兼備,深入人心。《只此青綠》中道具變化莫測、相得益彰的使用也是值得借鑒的, 空間敘事有其獨特的表達意義。藝術作品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 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偠灾?, 舞蹈創新需要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形象,要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舞蹈空間,要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本質形象。要能夠巧妙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現代科技道具,從小的視角切入,反饋出大的精神追求、人文氣節。
[ 作者簡介 ] 張祎,女 ,漢族,湖南長沙人, 北京師范大學本科在讀, 研究方向為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