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對工業企業生產的約束作用越來越大。“十四五”規劃對進一步深化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提出了新要求。評估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城市工業碳排放的作用,對“生態友好型經濟”的實現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基于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將離任審計看作一項準自然實驗,使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檢驗離任審計對地級市工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研究發現,離任審計減輕了地級市工業碳排放強度,對工業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顯著抑制作用。
關鍵詞:離任審計;雙重差分;綠色生產;工業企業;碳排放
0引言
節能降碳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在國際和國內雙重節能降碳壓力下,我國東部城市的工業生產面臨更加嚴苛的環境規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審計署為監督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履行自然資源環境保護責任而推出的審計制度。地方領導干部為了緩解環境治理的考核壓力,實現自身的政治目標,會獲得推進地方企業節能減排、轉型升級、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力[1]。
在這種背景下,研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對地方工業企業工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已有研究多從空氣質量、污染物排放等角度探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影響,鮮有直接使用工業碳排放進行實證分析。基于此,本文搜集江蘇省2010—2018年13個地級市工業企業的總產值數據,將其與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情況進行匹配,構建多期雙重差分模型,驗證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對地方工業企業綠色生產的影響。
1文獻綜述
當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環境影響的研究大致分為2個層面。
第一,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對試點所在地區企業的微觀層面影響。張恬靜和李強[2]通過雙重差分模型實證得出,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地區的企業顯著提高了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曹玉珊和馬儒慧[3]基于A股重污染型上市公司的數據,實證發現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在我國東部地區明顯提高了轄區內重污染型企業的綠色并購行為,促使其綠色發展,但此政策效果在中西部地區并不明顯。綜合來看,大部分研究都肯定了推行離任審計對企業的正向效果,且這些政策效果均與資源環境保護掛鉤。進一步說,離任審計的政策效果有顯著的區域差異,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創新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更為明顯,而對存在較大財政壓力、以提高GDP(國內生產總值)為核心任務的中西部地區影響尚不明顯。
第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對地區、城市產生的宏觀影響。推廣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提高領導干部任期內加強城市環境治理、履行自然資源資產保護責任的重要途徑[4]。離任審計試點顯著提高了所在地級市的環境信息披露水平[5]。梁子荷[6]基于11個省市的數據,從空氣污染物、一般固體污染物、工業廢水排放3個維度研究離任審計對城市生態環境績效的影響,結論為:離任審計試點地區的城市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且這種正向影響在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越明顯。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微觀企業層面還是在宏觀城市層面,學者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正面效果都予以了肯定,離任審計的開展對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顯著的積極作用,且這種積極作用往往在經濟發達、政策強度高的東部沿海地區更為明顯,而在中西部地區,離任審計對環境的促進效果尚不明顯。因此,本文聚焦碳排放強度,將身處東部沿海地區的江蘇省13個地級市作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城市工業產值是否具有同樣的促進作用。
2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地方領導干部作為理性經濟人,為實現自身價值,會追求其任職期間的政績最大化。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推出之前,地方政績的評價指標多以地方生產總值等經濟成果為核心。在此種評價體系下,地方領導干部為了獲得晉升機會,往往會把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放到次要地位,甚至不惜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換取地區經濟發展[7]。離任審計將生態環境責任與地方官員政績掛鉤,把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地方領導的考核范疇,這就給地方領導干部足夠的動力來發展綠色經濟。此外,離任審計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也給地方官員帶來壓力,促使其提高地方生態水平。
約翰·霍蘭的刺激-反應模型是研究特定主體在外部刺激下反應的理論。其原理為主體在一定的復雜規則下通過探測到刺激因素S,然后做出反應R。本文把地級市的低碳實現過程看成是一個復雜系統,隨著“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碳中和、碳達峰”“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等外部因素被地方領導干部感應到,他們會按照一定的規則制定降低碳排放的相應措施[8]。當地方企業高碳排放行為受到相關法規約束,地方工業企業會逐漸采用更加高能源利用率的生產方式,地方工業碳排放強度將得到抑制[9]。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1:
H1: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可以減輕地方工業碳排放強度。
3研究設計
3.1基準計量模型設計
雙重差分(DID)思想采用多變量交互項作為解釋變量,可以準確地估計出公共政策的效果。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滿足成為一項準自然實驗的條件,故本文采用雙重差分模型,檢驗同一地級市離任審計試點前后碳排放強度發生的改變,以及相同時間試點地級市與非試點地級市碳排放強度的差異,將離任審計的效果有效分離出來。由于江蘇省13個地級市開展離任審計試點的時間并不相同,故本文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10],利用各地級市的碳排放面板數據設計如下多期雙重差分計量模型
CEIit=α0+α1Treati×Postit+λXit+δi+δt+εit(1)
式中,CEIit為被解釋變量,表示碳排放強度;α0為常量;i為個體變量,即不同地級市;t為時間序列,即年份;Treati為組別虛擬變量,處理組對應Treati=1,對照組對應Treati=0;Postit為政策實施虛擬變量,表示政策實施,即離任審計試點的時間因地級市i不同而不同,試點前對應Postit=0,試點后對應Postit=1;Treati×Postit為核心解釋變量,其為1時反映處理組在政策執行期間的真正效應;Treati×Postit交互項系數α1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反映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與所在地級市碳排放強度的因果關系,其為負時表示在離任審計試點后,試點地級市的碳排放強度降低,即離任審計的執行可以促進地方“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達成;Xit為控制變量,本文參考畢睿罡[11]等、孫冀萍[12]等學者的研究,選取地級市人口(POP)、經濟發展水平(EL)、城鎮化水平(UL)等地級市特征變量為控制變量;λ為控制變量系數;δi為地級市個體固定效應,用以控制不同地級市的固有差異;δt為年份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3.2數據來源與變量處理
3.2.1數據來源
為了排除新冠肺炎疫情和“雙碳”相關政策等的影響,本文選取2010—2018年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其中大部分數據取自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自各地級市統計年鑒和地級市統計局官網發布的統計公報。由于各地級市層面煤炭消耗量數據難以直接獲取,本文選擇到各地級市有關部門官網查找單位GDP能耗,用單位GDP能耗與地級市GDP的乘積減去其他主要能源消耗量,推導煤炭消耗量,缺少值用歷史均值替代。
3.2.2相關變量的測度方式
1.碳排放強度的測度
地級市的碳排放數據并不能直接獲取,城市碳排放主要來自于化石能源消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化石燃料轉化為CO2滿足一定的線性關系。城市能源消耗以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為主。本文根據我國相關規定,把每千克熱值7000千卡設為標準煤,按照以下公式計算出各主要能源的標準煤轉化系數
能源折算標準煤系數=能源實際平均熱值/7000(2)
平均熱值=[∑(能源實測熱值)×該能源數量]/能源總量(3)
據此將各地級市對應的能源消耗量換算成標準煤(電力有直接的二氧化碳轉換系數),再根據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發改環資〔2014〕19號)中的《二氧化碳減排量估算方法及參數選擇》換算系數推算各地級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用地級市工業能耗推算出的碳排放量比地區生產總值表示地級市的工業碳排放強度(ICEIit)。
2.控制變量的測度
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性,本文對地級市戶籍人口數據取自然對數,作為衡量人口因素的指標;地級市經濟發展程度的測度指標在已有研究中較為統一,通常用地區人均生產總值來反映,故用人均GDP的自然對數來反映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的測算方式參考已有研究,為城鎮就業人口除以地級市總人口[13]。
3.2.3描述性統計
選取13個地級市9年間的數據共117組,各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從工業碳排放指標ICEIit來看,2010—2018年,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工業碳排放強度平均值為2.511,最大值為5.287,可見13個地級市在工業碳排放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從3個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看到,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人口、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水平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初步肯定將其選作控制變量的合理性。
4實證結果與穩健性檢驗
4.1基準回歸
使用Stata15.1進行回歸分析,使用“fe”來控制地級市個體固定效應,使用“i.year”控制年份的時間固定效應,最終回歸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交互項Treati×Postit的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數。這意味著相較于非離任審計地級市而言,試點地區開展離任審計后工業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確實可以減輕地方工業碳排放強度,H1成立。
從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地級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對城市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上升,高碳排放強度的產業被逐漸淘汰或轉移到其他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也可能是因為部分企業通過改進生產方式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從而實現了低碳排放。此外,城鎮化水平變量越高,地方工業碳排放強度越高,表明快速的城鎮化會帶來相對高耗能的工業企業,增大了地方降碳壓力。
4.2穩健性檢驗
雙重差分模型需要滿足平行趨勢假定(ParallelTrendAssumption),即處理組和對照組的結果變量在政策執行之前有著近似的時間趨勢。采用倍差法將基礎回歸模型拓展為以下形式進行共同趨勢檢驗
CEIit=α0+∑t=2018t=2013αtTreati×Yeart+λXit+δi+δt+εit(4)
在模型(4)中,引入一系列虛擬變量Treati×Year2013~Treati×Year2018作為新的核心解釋變量,這里的Yeart表示“是否屬于t年”。選取2013—2018年6年間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系數與90%的置信區間見圖1。
由圖1可知,2個被解釋變量的共同趨勢圖基本一致,2013—2015年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表明在離任審計試點之前,試點地級市和非試點地級市的地方碳排放強度具有共同的變化趨勢。
5結語
深化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我國“十四五”規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而降低城市的工業碳排放強度、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則是“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確可以減輕地方工業碳排放強度的結論。基于此結論有如下政策啟示:
第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為目標,全面深化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現離任審計的常態化和全覆蓋,進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貢獻力量。
第二,突出審計重點,加強審計創新。將碳匯核算作為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常規動作,重點關注領導干部的節能減碳責任,助力“雙碳”目標達成。同時,各級審計單位應致力于打造地區節能減碳長效機制,結合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創造性地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認真總結經驗,加強審計成果綜合利用,力爭通過審計監督促使各地區更加重視經濟高質量發展。總而言之,既要重視“金山銀山”建設,又不忽視對“綠水青山”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聶興凱,趙天惠,裴璇.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與企業轉型審計[J].審計研究,2021(6):35-45.
[2]張恬靜,李強.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J].財會月刊,2021(10):115-123.
[3]曹玉珊,馬儒慧.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與企業綠色并購:來自中國重污染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工商管理,2021(5):81-91.
[4]張琦,譚志東.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環境治理效應[J].審計研究,2019(1):16-23.
[5]楊野,張軍,韓冰.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與環境信息披露:基于120個環保重點城市的經驗證據[J].蘭州學刊,2021(9):45-59.
[6]梁子荷.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環境績效的影響研究:來自全國地級市的經驗證據[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21.
[7]張志強,劉金平.節能減排政策對城市生態效率的影響:基于NDDF-DID的市級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20(5):65-71.
[8]鄧榮榮,張翱翔,陳鳴.低碳試點政策對生態效率的影響及溢出效應:基于空間雙重差分的實證分析怕[J].調研世界,2022(1):38-46.
[9]吳文潔,王瑜,張燕飛.碳交易試點政策能否提高區域生態效率[J].商業經濟,2021(12):137-141.
[10]劉啟仁,陳恬.出口行為如何影響企業環境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20(1):99-117.
[11]畢睿罡,王學斌,章元.煤炭消耗、節能減排與經濟表現:來自中國245個地級市的經驗證據[J].上海經濟,2018(6):47-59.
[12]孫冀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政策后果研究: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9.
[13]蔣秋菊,徐茜.資源環境審計影響地區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以長江經濟帶11省市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21(8):1-17.
收稿日期:2022-07-07
作者簡介:
陳正,男,1996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政府審計、環境資源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