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前夫趙無極名聲過大,曾被看作在法國的中國文化藝術符號,因此也是法籍華裔的她,才情被趙無極的光輝所掩隱,國人極少領略。其實,在大多數國人還未懂得什么是現代藝術之前,她的藝術成就已贏得了西方人的尊重。她就是謝景蘭,一位集音樂、舞蹈、繪畫技藝于一身的藝術家。
出身于名門書香之家
1921年9月,謝景蘭出生于貴州貴陽一個名門書香之家。這個家族最值得稱道的,就是謝景蘭的外公。作為這個超大家族的掌門人,外公樂氏既懂經商之道,又有文化與膽識,是當地的著名學者。他的子女中,女兒們個個是女中英賢,男孩們則均考入北京大學,成績最為突出的大兒子還遠赴美國讀書深造。所以他為女兒擇婿時,眼光也殊為別致,不挑巨商豪賈,亦不看家世,只挑品格好的讀書人。謝景蘭的母親是樂家長女,到了待嫁之齡,外公便把她嫁給了資質聰慧且擅長音律的得意門生謝根梅,兩人成婚后就住在樂家的寬宅大院里。
謝根梅是貴陽有名的簫王,極擅吹簫,又是十分放達的性情中人。他是自小缺失家庭溫暖的孤兒,岳父的善待和賞識令他對妻子充滿愛意,對身邊之人亦極懂顧惜,且一心只做賢達讀書人。他們膝下的兒女個個不凡,大女兒謝景蘭既斯文又果敢,不僅外貌酷似父親,也繼承了父親的音樂天賦與放達的性情。
謝景蘭未滿周歲就由父母抱著離開了貴陽,一家人遷往湖北漢口,后又搬到上海。由于謝母偏愛杭州西湖的秀麗風景,謝父便以藝術家的目光打量西湖周圍,選購土地,興建花園別墅。他們的別墅新宅位于葛嶺山腳下,既可登山眺望湖光山色,又可泛舟蕩槳于碧波之上。次年,全家安居于詩意盎然的西子湖畔。此時,謝景蘭已長成八歲的少女了。
遷徙的生活并沒有讓謝景蘭的教育受到影響。定居杭州后,謝景蘭即入讀離家很近的弘道學校。此學校由美國教會所創辦,在教會女子學校中名氣很大,她在這里學規矩,修禮儀,說英語,吟詩詞,彈鋼琴,習家政,養出知書達理又活潑伶俐的性情,并初步顯現出音樂才華。
父親早已留意到謝景蘭在音樂和舞蹈方面的天賦,便為她買下鋼琴,讓她在課堂之余繼續練習琴技,并對她在音樂的理解方面進行力所能及的輔導。十四歲時,謝景蘭順利考入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中國美術學院前身)音樂系,父親很是歡欣。
與趙無極相識相戀
1935年,與謝景蘭同歲的北京少年趙無極,也考入了杭州藝術??茖W校學習繪畫,成為校長林風眠和西畫系主任吳大羽的學生。趙無極的祖父是前清秀才,對其極為嚴格,每天早晨教他讀兩個小時的書,背唐詩宋詞和《論語》。趙父是收藏家,也是業余畫家,主業卻是金融業。時在上海銀行界就職的趙父,親自送兒子到杭州上學,其雄厚資本為趙無極的藝術之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是當時國內最現代化的藝術學校,其部分校舍就在西湖岸邊。在學校,像趙無極這樣帶著家族重望走上藝術道路的世家子弟并不少見。不過此時,情竇未開的趙無極,決然想不到他會在這個學校里,獲得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藝術啟蒙,得到他一生中最深刻的愛情。
謝家是讀書世家,謝景蘭在藝專學音樂,她的四表姐也就讀于這所學校。就在1935年,通過四表姐的介紹,謝景蘭與素有才子之名的趙無極相識。這對少男少女認識時,都只在十四歲的年齡,只是趙無極生在初春,謝景蘭生在秋末。據說,謝景蘭喜歡聽表姐繪聲繪色地評說趙無極的掌故,這大概就是兩人的緣分。
謝景蘭是趙無極近距離接觸的第一個女孩,她的嬌憨氣及頑皮玲瓏的樣子,讓趙無極十分心動。謝景蘭對趙無極也懵懂情開,瞞著父親悄悄跟他約會。熱戀時期,趙無極繪制了謝景蘭的肖像油畫《蘭蘭》,紀念他們相戀一年。1936年夏天,這對情侶在西子湖畔留下了一幀親密合照,趙無極的發型和服飾都是當年最流行的,而謝景蘭則穿著一件旗袍,挽著他的臂膀。
1937年由于日軍南侵,為避戰亂,謝景蘭全家遷回貴陽。不幸的是,這一年謝景蘭母親突然病逝,謝家受到沉重打擊。不過,失了母愛,未及脫離痛苦的謝景蘭,還不能與家人多相守,她隨著杭州藝專的內遷,輾轉去了重慶,繼續自己的學業。
此時還未真正成年的趙無極,對謝景蘭表現出了良好的家教與風范。他前往貴陽探視謝景蘭,陪伴安慰她,令謝景蘭對他心生更多依戀。據說,他倆的愛情曾為老師林風眠津津樂道,林稱他倆為一對金童玉女。大人們此時也覺察到了兩個孩子的情感,雖沒有資料表明兩家大人曾商議過孩子的未來,但就趙無極和謝景蘭在年滿二十歲即注冊結婚的事實,可知雙方家長對對方的家世與修養,持接納與首肯的態度。
1941年6月,謝景蘭與趙無極完婚。當時恰逢趙無極祖父病逝,按照習俗,戴孝期間家中不能辦喜事。為尊重守喪的傳統習俗,他們長途跋涉,前往香港注冊結婚?;楹笏麄兗捶岛贾菟噷K诘闹貞c。兩年后,趙無極畢業留校任教,受聘為講師。他們的獨子趙嘉陵也于這年出生了,其名字便取自家門前的嘉陵江。
這對小夫妻的生活,即使是在戰亂年月也有它的甜蜜。當時女子修習琴棋書畫,不盡然是為找一份好工作,更多的是為著良好的教養。謝根梅培養女兒,既是為家族的榮耀,延續讀書人家的優良傳統,也是為了讓女兒活得有聲有色,擁有良好的生命質地。
這時的謝景蘭,自然站在了趙無極的身后,從一個才華出眾的音樂系女生,變成了一個姿態嫻雅的年輕母親。在婚后五六年的時間,她一心照管孩子,并對趙無極的油畫創作表達感受、提出建議,成了家中既溫柔又有思想的靈魂人物。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戰亂結束。杭州藝專從重慶遷回杭州,謝景蘭一家重新回到了西湖邊的別墅里。抵杭后,謝景蘭即進入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繼續深造。之后,盡管還有好幾年的內戰,但西湖一隅的這戶人家,窗口映出的是平和的燈光,傳來的是時不時的爭論之聲和笑聲——林風眠和其他老師偶爾會來串門兒,討論藝術……
接受現代藝術教育的趙無極,藝術水平正呈上升趨勢,他十分渴望能去巴黎,一睹那些耳熟能詳卻從未見過的大師的原作風貌。于是他請求父親幫助,父親在第一時間就答應了他,不僅動用自己在商界的影響力疏通了出國的關系,且提供了三萬美元的巨額資助,讓他和謝景蘭去法國留學兩年再回來。
謝景蘭不是那種傳統女子,她是新女性,有獨立的藝術才華與品格,不甘心成為附屬品。因而,當趙無極的藝術成就像山一樣聳立起來,謝景蘭感到不能分享,她的痛苦卻像深海。其實,在回到杭州后,謝景蘭就已覺得放棄音樂特長十分可惜,因此返杭的同年,她即進入上海音樂??茖W校深造。這次與趙無極一起去法國,對她的藝術成長來說,可能也是一次機遇。
1948年2月,校長林風眠答應為趙無極預留兩年教職后,他們夫婦二人把兒子暫時安排給祖父母照顧,即登上從上海去法國的客輪,赴法留學。
從“蘭蘭”變成“拉蘭”
到法國之后,謝景蘭與趙無極定居于巴黎的綠磨坊街。少了撫養孩子的牽絆,他們一起在藝術領域打拼。趙無極按照既定的計劃,在藝術上進行新的探索;謝景蘭則進入巴黎的國家高級音樂學院,專攻作曲和聲樂,是法國老一輩音樂大師埃德加·瓦列斯唯一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后,謝景蘭曾為幾個芭蕾舞作曲,也曾為好幾部影片配樂。
此外,謝景蘭與趙無極一起徜徉于美術館、畫廊,還經?!爸槁撹岛稀?,比如,與趙無極合作的勒伯畫廊老板不太好打交道,對趙時冷時熱,謝景蘭便常常出面在他們中間周旋洽談。謝景蘭還協助丈夫拓展人脈,搭建文藝界社交圈。曾拍攝過無數藝術大師肖像的法國攝影師丹尼絲·科儂,于1952年給他們拍過一組照片,真實記錄了這對藝術家夫婦的神韻:在綠磨坊街的畫室里,小夫妻或分別席地而坐,或相偎相依。鏡頭里可見到書架、畫冊、地毯,為存畫而搭建的小閣樓,以及少量中國瓷器。從畫室的陳設可知,他們的生活比較簡樸。比較亮眼的,是趙無極緊靠的一幅抽象油畫,還有他們買下的許多原版畫冊,把書架都快壓彎了。更為觸目的則是謝景蘭,她或綢緞旗袍,或中式對襟衣裳,襯托著她溫婉的東方氣質。趙無極曾這樣描述謝:“她身材嬌小,性格溫柔謙讓,是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中國女子’?!?/p>
在個人藝術領域,不滿足做丈夫“經紀人”的謝景蘭曾學習音樂。但東方式的音色卻使她無論怎么引吭高歌,都打不開西方人的心靈之門。于是,她轉而學習作曲,然而始終找不到靈感,使得她很沒有成就感。不久,她受到美國瑪莎·葛萊姆的現代舞影響,開始學習現代舞。盡管從音樂轉向舞蹈,謝景蘭都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不過有了這些鋪墊,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她開始學習最前衛的電子音樂。
1952年,赫赫有名的法蘭西畫廊的負責人佩沃夫人,給謝景蘭介紹認識了法國音樂家馬賽·范甸南。這位身材高挑的小提琴家是一位音樂神童,六歲時就在比利時宮廷演出,在法國很有名氣,受人尊敬。但更為有趣的還是他自在的性情,他對什么事情都心懷好奇。范甸南和趙無極夫婦成為朋友,尤其是與謝景蘭有許多共同語言,并深深地愛上了她。
在這場情感風暴中,他們三人都表現出非凡的克制力與很高的修養。范甸南尊重身為藝術家的趙無極,趙無極也沒有為難范甸南。處于情感旋渦中心的謝景蘭仍想維持原本的情感狀態,以至于這樣僵持了三四年,令范甸南近乎絕望。
1956年,謝景蘭獲得一次難得的回國探親的機會,長約半年。她想念兒子,也想讓范甸南的狂熱冷卻下來。趙無極待在畫室,沒有陪同妻子回國。六個月后,謝景蘭將八年未見的趙嘉陵帶到香港,與孩子的外祖父見面,并準備把孩子帶到法國,一家三口團圓。聽到謝景蘭回國的消息,范甸南以為她一定是為了躲避自己,在絕望中企圖自殺,所幸被救了過來。在香港聽到范甸南自殺未遂的消息后,謝景蘭將兒子送回上海公婆家中,只身匆匆返回巴黎,趕到了范甸南身邊。
1957年,謝景蘭毅然決定離婚,攜帶少數隨身物品,搬出了綠磨坊工作室,寄居在巴黎北郊圣瑞鎮的一間小屋里。事業上突飛猛進的趙無極,突遭此重擊,幾至不能承受。為了療傷,他出外游歷了一年半。
1958年,謝景蘭執范甸南之手,再披嫁衣,更名“拉蘭”(Lalan)。不過,和趙無極的共同生活還是給她刻下了烙?。罕M管在音樂、舞蹈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但她最終投身的是繪畫。為自己而愛,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畫,謝景蘭迎來了自己的新天地:“只是等我脫去了繆斯女神外衣的那一天,我才發現,我不作畫已無法生活?!?/p>
后來的趙無極,不知自責了多少次,不該把太多精力放在繪畫上,疏忽了對謝景蘭的輕憐愛意,疏忽了與她在精神上的互動。初到法國,他太想在藝術上打開局面了,每天只是埋頭忘我地畫畫。
從世俗的角度來說,那時的趙無極已在法國抽象派畫作領域打開了局面,前景一片光明,謝景蘭本該“以夫為榮”的。只是,對一個精神獨立又富饒的女性來說,她自身太多的才情尚未發揮,她也需要去完成自己。而這一點,更具平等意識的范甸南很理解她。范甸南鼓勵并支持她從事繪畫事業。為了鼓勵她,范甸南甚至把小提琴鎖起來,改行做起了雕塑——對身為音樂天才的他來說,這需要莫大的決心和勇氣。
1975年,謝景蘭和范甸南買下巴黎東郊的一所廢棄工廠,經大修后成為帶有寬敞庭院的三層樓,充當工作室兼起居室。1979年,謝景蘭唯一的孩子趙嘉陵攜妻兒由上海定居巴黎,一家人分居三處,好在可以經常聚會。趙嘉陵曾這樣評價母親的選擇:“母親是那種可以為藝術不顧一切的人,她后來在繪畫上有了表現自我的沖動,但她又不希望自己是作為趙無極太太這樣一個身份出現?!睅е猸h的“趙無極太太”稱謂,對謝景蘭來說是牢籠,她有翅膀,要自己騰飛。趙嘉陵理解母親之舉:“如果他們不分開的話,可能我會有一個比較美滿的家庭,但可能這個世界就少了一個藝術家。”
“她是一個現代中國文人”
與范甸南結婚后更名為“拉蘭”的謝景蘭,調動了全部的藝術細胞,主攻繪畫創作。再婚后的第三年即1960年,她在巴黎舉辦了首次個展,自此展覽不斷。次年,她正式加入“音樂作詞、作曲和出版學會”,成為公認的作曲家,同時創作詩歌。1965年,謝景蘭開始用電腦制作音樂,這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
很戲劇性地,謝景蘭與范甸南在藝術方式上的追求也發生了改變。謝景蘭從音樂與舞蹈的本行,轉到了以抽象繪畫為主;而作為電子音樂先驅的范甸南,棄自己音樂專業于不顧,在雕塑領域另起爐灶,既成全妻子發展繪畫,也開辟了自己的機械雕塑并取得不凡的成就。他的許多雕塑后來和謝景蘭的抽象油畫一起,陳列在法國南部的萊拉旺杜市為他們建造的紀念館內。
從謝景蘭早期的抽象派繪畫作品中,不難發現趙無極的影子。盡管在藝術上才華出眾,但因為趙無極的盛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謝景蘭是作為趙無極名字的后綴出現的。她在苦苦思索一條獨立的藝術道路。終于,謝景蘭整合趙無極畫作的神韻,又融合自己在音樂、舞蹈中的諸多感悟,形成了獨特的畫風。而這些集動感、節奏和韻律于一體的抽象畫,滿蘊著東方文化的內涵,昭示了中國古典繪畫的精神,令西方人大為傾心。
基于對音樂的擅長與理解,謝景蘭一直想將有形的舞蹈與無形的音樂化為手牽手的精靈,并將此一起融入繪畫中。她的三折屏風《突然的藍》就是以這種“綜合藝術”為背景創作的,后被法國文化部收藏。1971年,謝景蘭在巴黎利普耶畫廊舉辦個展,播放自己譜曲的電子音樂,以自己創作的山水畫屏風作為背景,表演現代舞。這是典型的繪畫、音樂、舞蹈三者合為一體的綜合藝術。1973年,謝景蘭獲得法國文化部頒發的特別獎金,這是為鼓勵研究推廣音樂、舞蹈和繪畫合一的“綜合藝術”而設立的。1979年,謝景蘭的畫作與范甸南的雕刻聯袂展出,一時轟動了法國藝術界。20世紀80年代,謝景蘭成為一名著名的抽象派畫家,在法國擁有許多“粉絲”。
“藝術家應該追求自由,不該為聲名所累?!敝x景蘭對藝術的追求從未停止。之后,她不斷回中國旅游,畫風再次發生變化。與早期的濃重風格相比,她晚年的畫作色彩清新跳躍,畫面既有大膽狂放的陽剛之氣,又具細膩抒情的陰柔之美。同時,她還把自己的樂感、舞姿、詩情、文氣等各種藝術修養融入畫意,將中國傳統山水的審美元素和韻味與西方油畫注重顏色和個性的表達方式,自然融合。
除了畫家身份,謝景蘭同時具有作曲家和舞蹈家的身份。趙嘉陵很喜歡看母親去世前拍的一段錄像:七十四歲的謝景蘭在空地上跳起一段現代舞,舞姿優美。她的身后,是她創作的大幅抽象畫;音樂是她自己譜曲的電子音樂。趙嘉陵回憶說:“母親每天早上都會跳這個舞,有時會跳四五十分鐘,她的身體可好呢?!?/p>
謝景蘭近一半的畫作以及與范甸南合作的大部分雕塑,已被法國文化部永久收藏。她憑借天賦與藝術的自覺和自為,走上了一條以趙無極為起點、以自我為終點的藝術人生之路。收藏家波德利認為,謝景蘭“作為一個綜合藝術家,她作品中的姿態和動作讓我深受感動。在她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個現代中國文人”。
1995年,謝景蘭在一次開車回家的途中,出車禍使生命戛然而止。而摯愛她的范甸南,除了精心整理她留下的畫作,還創作了大量紀念她的電子音樂。1998年,范甸南捧著她的畫作含笑離開了這個世界。
(責任編輯/侯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