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豐富內涵;世界意義
2023 年2 月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正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充分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豐富內容,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世界意義,對新征程上不斷完善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論斷從本質屬性、根本性質和顯著特征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作出了清晰明確的界定。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屬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成果和前進目標深刻體現著這一本質,彰顯出與其他現代化的根本區別。
從理論邏輯看,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屬性。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發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式現代化是由中國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站在人民立場的,代表全體人民整體利益的,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之不懈奮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從歷史進程看,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近代以來中國被迫卷入世界現代化的浪潮,在外國列強入侵和封建腐朽統治下,我國大幅落后于時代,中華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卻均以失敗告終。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才深刻改變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開辟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從實踐發展看,黨的領導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十九屆六中全會以來對“兩個確立”的提出和強調更加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強領導核心,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始終與中國基本國情和世界變局相適應,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
(二)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既體現出一般性的社會主義本質,又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性質。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體現在其堅持和遵循著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中國式現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觀為世界觀,以無產階級政黨為領導核心,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以全人類解放為價值追求,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以實現共同富裕為奮斗目標,在經濟上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制度基礎,在政治上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特征,在文化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社會上體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追求,在人與自然上體現二者相互依存的關系。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中得到了充分貫徹,從根本上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而不是其他性質的現代化。
社會主義根本性質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具體體現在將社會主義的一般性與中國國情的特殊性相結合。從思想理論上看,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發展歷程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根據中國不同階段的具體國情提出符合實際的具體目標和戰略安排;從發展布局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著眼國內外形勢變化和中國各項事業發展,不斷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高對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由此實現了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
(三)面向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指向是“現代化”,這就意味著其無法離開人類社會整體進步和世界現代化浪潮的范圍而單獨發展,因而具有面向世界的顯著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體現著世界各國現代化的一般性要求。一般來說,現代化表現為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變遷過程,這一過程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經歷和追求。中國式現代化在具有自身的本質屬性和根本性質的同時,也體現著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和國際標準,主要表現為:在發展指向上對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追求;在發展標準上以人均GDP水平、科技水平、人民消費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等反映經濟發展和創新能力為主的內容作為評價標準。現代化雖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固定模式,但共同特征和標準下,世界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無疑能夠為我國提供經驗借鑒。
中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化是全球人類的共同事業。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人口來說,中國是擁有十四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現代化的實現將意味著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走向現代化;從發展來說,中國作為一個近代以來長期積貧積弱、新中國成立初期仍是落后農業國的后發國家,中國現代化所帶來的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文明進步也將推動世界現代化的整體進程。在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日益廣泛深入、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日益頻繁密切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發展的聯系無疑更加緊密,中國現代化的世界屬性無疑更加凸顯。
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豐富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分別對應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立場觀點方法,共同構成了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豐富內容。
(一)中國特色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人民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這五大特色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從根本上來說是人的現代化這一本質內容,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主要涉及人的問題,立足基本國情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既提出了十四億多人民群眾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的主體要求,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巨任務和復雜程度;同時也意味著前所未有的強大主體力量,表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將是改寫人類現代化世界版圖、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成就,因而要求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信,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探尋符合自身特點、發揮人民群眾力量的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主要涉及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的共同富裕,是覆蓋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數人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單向度的富裕;是全社會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城鄉分割、區域對立的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表明中國式現代化不是某一群體或階層的“專利品”,展現出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共建共享的社會關系;同時也要求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主要涉及人與物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曾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中國式現代化從對人自身的關注出發,看到“物的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關注到人民群眾的全面需求,避免將人異化為實現物質追求的工具,將“物的發展”與“人的精神”的二元對立轉換為以物質富足保障精神富有、以精神富有助推物質富足的協同并進,從而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主要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綠色底色,從整體性的視角關注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條件和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超越了西方現代化輕視自然、支配自然、破壞自然的發展模式,避免了對資本邏輯下對自然的無節制掠奪及其帶來的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對立,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二者是和諧共生的依存關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僅造福當代人民,還惠及子孫后代,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從人與人上升到國與國、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是人民立場在世界發展中的體現。馬克思、恩格斯說:“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現代化自發端之日起就具備鮮明的世界歷史性,但傳統的西方現代化是一條充滿戰爭暴力、殖民掠奪的野蠻之路,其彰顯的是基于人與人對立剝削關系上的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沖突和人對世界的暴力征服。中國式現代化從人類社會整體發展的高度出發,將中國現代化與人類社會現代化緊密相連,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二)本質要求蘊含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鮮明觀點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由多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這九個方面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立場歸屬,表達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明確要求和主攻方向。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由誰領導的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定要認清,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什么是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在不斷探索中開創的,是由中國共產黨設計擘畫、開展推進的,也是只能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完成的宏圖偉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舉什么旗幟走什么路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艱辛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科學理論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制度保障,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積蓄強大精神力量,才能始終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才能始終沿著引領中國進步、增進人民福祉、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方向前進。
“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立體目標,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布局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立體的現代化。上述五點本質要求分別對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不同方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體現出“五個文明”一體化的創新發展,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和多維性。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視野,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如何面向世界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始終認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在當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實下,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愈加緊密、不可分割。中國式現代化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順應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與世界的良性互動,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民族復興與全球發展、中國氣派與世界情懷的高度統一;更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一邊,在傳承中國氣派、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構建涵蓋“五個文明”的現代文明體系,并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創造出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發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在貫徹人民立場、把握本質要求的基礎上,黨和國家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了“從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0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全面系統闡述了到二0三五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強調在此基礎上繼續奮斗,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五年把握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關鍵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系統勾勒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圖景。
(三)重大原則指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方法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為了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重大考驗、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走深走實,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五條重大原則。這五條原則,是對黨和人民長期奮斗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豐富發展,為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根本保證,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從本質特征、本質要求到方法路徑的一脈相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新征程上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捍衛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充分發揮黨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同時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使黨始終成為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思想上更加統一、政治上更加團結、行動上更加一致,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方向引領,同樣體現出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本質要求到方法遵循的邏輯思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發展目的,是人民立場在方法論領域的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和最根本的目的。新征程上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繼續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是活力源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動力保障。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新征程上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要求,勇于推進改革,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是精神力量,體現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式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新時代以來,我們遭遇許多風險挑戰,其復雜性、嚴峻性前所未有。新征程上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將面臨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必須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充分認識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底氣,增強斗爭本領,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錘煉一支敢于善于斗爭的隊伍,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
三、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世界意義
馬克思曾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不僅系統回答了中國“為什么建設現代化、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建設現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同時包含著對“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等世界之問的回答,蘊含著人類發展的普遍經驗和共同智慧,具有顯著的世界意義。
(一)務實管用、成功有效的理論,貢獻了破解現代化難題的新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證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務實管用、科學有效、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理論,為破解世界現代化難題貢獻了新方案。
由中國觀世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指導中國取得推進和拓展現代化的重大成就,為世界現代化進程貢獻中國力量。正如前文所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要實現的現代化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合,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本身就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指導下實現的一系列偉大成就顯著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有力推動了世界現代化的整體進程:對內,我國從解決溫飽問題到整體小康,再到新時代以來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對外,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發起“一帶一路”倡議并使之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推進全球發展倡議等全球公共產品落地,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有效促進世界各國的緊密團結,帶動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
從世界看中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指導中國有效破解世界現代化的普遍難題,為系統性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實現現代化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各國在這一進程中既有自身不同國情,也必須面臨現代化的普遍難題。面對現代化中的全球性挑戰,我國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攻堅克難、開拓創新,探索出一個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例如,針對糧食問題,我們悉心鉆研、攻關科技,用占世界9% 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成功解決了十四億多人的吃飯問題;針對貧困問題,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針對環境問題,我們提出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發展的同時實現對生態的保護。中國有效應對現代化中的普遍難題、全球性問題,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經驗借鑒。
(二)屬性明確、思想創新的理論,展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屬性明確、思想創新的理論,其理論和實踐的背后所蘊含的鮮明思想,既堅守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方向,又根據中國實際和中國特色進行發展創造,向世界展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屬性明確的理論,無論理論如何創新,始終堅守著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圍繞“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問題不懈奮斗和探索,向世界證明歷史從未終結、社會主義前景光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在世界觀上,看到世界統一于物質性的本質,堅持著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基本觀點;在價值觀上,貫徹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在歷史觀上,貫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理論;在文明觀上,強調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自由人聯合體的追求;在民主觀上,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民主的思想,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國家政權來代替舊的國家機器;在生態觀上,踐行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解”思想等。可以說,科學社會主義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基石,在此基礎上的一切創新都是以社會主義根本屬性為基礎、從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邏輯出發的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成功無疑使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世界現代化格局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為世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思想創新的理論,著眼新的時代條件和社會現實,圍繞“如何在21世紀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問題進行開拓創新、取得顯著成果,向世界證明歷史發展不會停滯不前、社會主義充滿生機活力。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在堅持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基礎上,繼承優秀傳統、立足具體實際、面向世界文明,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的高度正確認識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體現出胸懷天下的世界觀;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價值追求,將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將全人類解放作為最終目標,體現出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強調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增強歷史自覺、把握歷史主動、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者作用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體現出自信自立的歷史觀;既強調自身“五個文明”的和諧統一、整體進步,又強調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包容、共同繁榮,體現出和而不同的文明觀;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追求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體現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民主觀;強調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共存共榮,堅持保護與發展的辯證統一,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等。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既非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突破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與運用,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并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彰顯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提振了社會主義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話語權,極大增強了世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信心。
(三)獨立自主、超越西方的理論,提供了后發國家現代化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ヒ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獨立自主、接續奮斗中探索出來的,并非任何現存現代化理論的復述和附庸,以全新的理念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揚棄超越西方的現代化新路,為后發國家提供了走向現代化的新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獨立自主的理論,向世界證明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打破了西方國家對現代化的話語主導,對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人類現代化進程起源于西方社會,走的是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推動了整個西方世界的崛起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掌握著現代化道路的“最終解釋權”,制造出了“現代化=西方化”的敘事神話,認為實現現代化唯有“走西方的道路”這一條途徑,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指手畫腳甚至強制干預。然而現實表明,工業革命時代早已遠去,后發國家并不具備西方國家現代化模式的歷史條件和發展契機,同時每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照搬西方的理論和模式不可能成功實現現代化,反而會出現政治分裂、經濟停滯、社會動亂等問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和廣大后發國家較為相似的歷史境遇和發展任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向世界展示了一種新范式,讓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實現現代化可以也必須獨立自主、根據自身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打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化理論禁錮,為后發國家所提供的是一種方法啟迪,而絕不是需要照搬的“樣板戲”。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超越西方的理論,向世界展現了一種超越西方的現代化模式,避免了西方現代化的諸多弊端,為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西方現代化雖然從時間上走在世界前列,但并不能證明其理論和模式就是現代化的最優解。歷史和現實證明,西方現代化模式走的是資本邏輯,追求個人至上、資本至上,一切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的發展皆是為了滿足少數人的利益,而少數人為了積累更多的財富會不擇手段極盡追求一切資源,最終表現為以資本為中心的、兩極分化的、物質主義膨脹的、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與之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吸收借鑒了西方模式的合理成分,如運用市場手段發展經濟、注重現代科技的研發應用等,在此基礎上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避免走向資本至上、物質至上的道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避免走向“單向度的人”;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的問題;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避免淪為少數人的民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摒棄征服自然、破壞自然的陳舊理念;堅持和平發展、開放包容,避免走國強必霸、暴力擴張之路,以全新的內容克服了西方模式的內在矛盾和弊端。從這一角度說,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在內容上呈現出一種不同于西方、超越西方的新型現代化架構,在實踐結果上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和跨越性的趕超,為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參考和道路選擇。
(四)和而不同、多元向度的理論,開創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既具有符合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同時也遵循著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普遍性,在致力于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著眼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以和而不同、多元向度的理念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和而不同,首要前提是尊重“不同”的存在。不同,即是多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世界歷史發展具有普遍性,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已經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世界歷史又具有特殊性,通過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歷史發展道路的多樣性表現出來。中國式現代化既蘊含科學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質,又體現中華文明的歷史瑰寶,其本身就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明狀態展現于世界現代化的歷史舞臺,同時又用自身的成功印證著現代化道路的多元性。基于這一現實而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蘊含著文明平等的內核,表現為對物質、政治、精神、社會、生態等不同內容的文明的同等重視和對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明的同等尊重,既不認為世界上存在一種普世性的文明,也不認為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著優劣等級之分,強調對文明差異性的正確認知和文明間的平等交流對話,為促進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搭建了適宜環境。
和而不同,最終歸宿在于實現“和”的狀態。和,既是和平發展的路徑,也是和諧大同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堅持對話協商,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ホ中國式現代化在尊重世界文明差異性的基礎上,強調世界文明之間的緊密聯系和相依相存,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代替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以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代替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虛幻的共同體”,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等一切關系的和諧代替一切關系的對立沖突,超越了單一現代文明思維,構建出了一幅人類文明發展新圖景,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方向。
(截稿:2023年5月 責編:季哲忱)
作者簡介 余永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徐海辰,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