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是大部分非洲國家的第一主食。然而非洲國家玉米單產卻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玉米制種水平不高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甘肅省作為國內玉米制種第一大省,可充分發揮自身玉米制種業發展的經驗和優勢,加強與非洲國家以玉米制種為基礎的玉米生產技術的輸出、交流與合作,這不但有利于自身玉米制種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也是以實際行動密切中非合作、助力非洲國家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實現穩定繁榮及構建中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切實舉措。
關鍵詞:糧食安全;比較優勢;玉米制種;合作;農業科技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1-0001-04
Abstract: Corn is the first staple food in most African countries. However, the per unit yield of corn in African countries is far lower than the world average, and the low level of corn seed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As the largest province of corn seed production in China, Gansu Province can give full play to its own experience and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the export,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corn produ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corn seed production with African countries. Thi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ir own corn seed production level, but also a practical measure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help African countries improve their capacity for food safety, achieve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and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China and Africa.
Keywords: food safety;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rn seed production; coopera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糧農組織網站2022年初發布了一部名為《空盤子的故事》(A tale of empty plates)的宣傳片[1]。片中說,2021年全世界有7.02~8.28億人面臨饑餓問題,其中非洲為2.78億人,以20.2%的比例在全世界占比最高。非洲大陸目前的重度糧食不安全比例為23.4%,如果將中度不安全計算在內,這一數字則直接上升至57.9%。也就是說,在非洲每3個人中就有將近2個人面臨中、重度糧食不安全的威脅。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潛在影響,到2030年非洲的饑餓人數還會持續增加。世界銀行2022年1月發布的《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2]中也說,202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近1.1億人處于糧食危機中,比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增加了4 000萬人。2022年2月下旬俄烏沖突爆發,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形勢變得愈發嚴峻。
1 非洲玉米種植情況簡述
玉米是非洲大陸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列首位的糧食作物,是大部分非洲民眾的第一主食。除了北非個別國家,玉米在非洲國家有著非常廣泛的種植。從區域來看,東部、南部非洲最為集中;從國家來看,以安哥拉、埃塞俄比亞、肯尼亞、馬拉維、贊比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等國家為主,特別是肯尼亞、馬拉維、贊比亞和津巴布韋等國是非洲玉米的主要產區。非洲95%以上的玉米作為糧食食用,有3 億人依靠玉米生活,遠超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玉米在非洲居民飲食結構中占比全球最高,排名前3的均為非洲國家(分別是贊比亞、馬拉維和萊索托),排名前22的國家中非洲更是占了16個[3]。盡管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非洲民眾的飲食習慣和主糧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玉米依舊在東部和南部非洲地區民眾的飲食中占據主導地位[4],更是西非和中非最重要的糧食作物[5]。因此可以說,在非洲國家一個家庭只要玉米存貯充裕,那么這個家庭就具有了最基本的糧食安全保障。
玉米也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同時也是重要的飼料來源。2021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43 324千hm2,總產量2.73億t,居世界第二位。目前中國玉米種植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0%,玉米單產從2001年的每畝(1畝約等于667 m2,下同)313 kg提高到2020年的每畝421 kg,玉米育種對單產水平的貢獻率占到45%以上。然而,與世界其他地區,非洲玉米的生產水平卻極不理想;與中國相比,同樣存在很大的距離。2019年中國玉米單產為6.32 t/hm2,但撒哈拉以南大多數非洲國家每公頃的平均產量還不到1 t[6](如尼日利亞為1.69 t,安哥拉僅僅只有0.5 t①)。許多研究認為,造成非洲國家玉米生產這種被動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玉米制種水平低下、科技水平不高及干旱等。糧食安全是界定農村貧困的首要標準,因此提高玉米單產水平、增加玉米產量也就成為保障非洲國家糧食安全水平和減貧脫貧首要的基礎性工程。其實,非洲玉米種子問題業已引起非盟、部分非洲次區域組織和相當一部分非洲國家的注意。2020年6月7日,非洲開發銀行在《為非洲提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糧食》(Feed Africa Response to COVID-19)[7]中強調要重視“種子的改良”以“提高本土糧食生產能力”。由此可見,提高非洲國家玉米種子質量和玉米制種水平已成為非洲國家提高糧食安全能力的首要前提。
2 對接非洲需求的甘肅玉米制種業發展簡況
在萬里之遙的北半球的中國西北,有一個省份甘肅,其農業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也面臨著跟非洲同樣的艱難境遇。科技水平不高、糧食難以自給,曾經深深地困擾著這里的農民。然而,面對大部分區域被聯合國定位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區域”的自然條件的先天不足,甘肅人民不等不靠,幾十年如一日,奮起直追,以科技為先導,著力踐行“藏糧于技”的理念,農業生產一舉扭轉了長期被動落后的局面,2000年甘肅全省糧食總產量超過700萬t,首次歷史性地實現了基本自給,2011年突破1 100萬t關口,2020年又一次突破1 200萬t大關。在甘肅糧食增產發展的過程中,玉米發揮了最為主要的作用和貢獻,已連續多年成為甘肅第一大糧食作物[8]。2020年甘肅玉米播種面積1 000.81千hm2,占全省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的37.93%,產量616.83萬t,占糧食作物總產量的51.31%。
在玉米種植和生產的過程中,甘肅充分發揮區域內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優勢,以河西走廊綠洲灌區為主要區域,因地制宜發展玉米制種,目前甘肅常年玉米制種面積基本穩定在10萬hm2左右,種子加工能力70萬t以上,約占全國大田玉米生產用種量的60%,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優質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9]。以此為基礎,截至2020年有41家中國種業骨干企業在甘肅建立了種子生產基地(或加工中心),世界排名前5的跨國種業公司有4家落戶甘肅,培育形成了敦煌種業、甘肅金源等一批知名種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玉米制種企業8家,“十三五”以來,甘肅省共審定玉米新品種351個[10]。2013年7月29日張掖市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和武威市涼州區、古浪縣及酒泉市肅州區、金昌市永昌縣等7縣(區)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集玉米種子生產、加工、包衣和銷售于一體的現代玉米種業產業集群已在甘肅初步形成[11]。
為了推動甘肅玉米制種產業的發展做強,2015年農業農村部安排3.41億元中央投資資金啟動實施國家玉米制種甘肅基地項目,支持建設高標準玉米制種基地30多萬畝。“十三五”期間農業農村部通過制種大縣獎勵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安排中央財政資金近7億元支持甘肅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條件改善。2021 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將甘州區等4個玉米制種大縣(區)的獎勵資金由2020年的4 000萬元增加到1.6億元,支持期限由3年延長至5年,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2022年7月1日農業農村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4097號建議答復摘要中表示,已將“甘肅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二期工程建設項目”納入“十四五”規劃。2022年一方面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 100萬元,著手在甘肅布局實施2個農作物種業項目,以全面加快提高甘肅省玉米制種基地基礎設施高級化水平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同時通過制種大縣獎勵安排中央財政資金1.7億元,全力支持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肅州區、渭源縣、民樂縣和山丹縣等7個縣(區)的玉米制種基地建設。
甘肅省先后制定印發了《甘肅省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甘肅省現代種業科技發展規劃(2014—2020年)》《甘肅省現代種業推進方案(2019—203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規劃指導本省玉米制種基地建設。2021年12月12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實施方案》的通知(甘政辦發〔2021〕110號),提出每年玉米制種面積要穩定在140萬畝以上,到2025年培育形成2~3家國內十強種業企業,選育20~30個突破性玉米新品種,供種量穩定在全國玉米用種量的60%以上。文件特別強調要加強玉米種業關鍵技術攻關,開展高活力玉米雜交制種生產關鍵技術、種子活力測試、玉米雜交制種親本(母本)單粒播種技術和玉米雜交種質量控制技術集成等研究,并通過引入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玉米種業研發領域優勢專家團隊和建立“高端創新人才團隊(群體)—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產學研基地—中試基地”的研發模式,開展玉米單倍體誘導、轉基因、基因編輯和分子標記等前沿技術研究。2022年2月18日中共甘肅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抓好河西國家玉米制種基地建設,實施種業基地提升行動,堅持育繁推一體化,積極培育高產優質、籽粒機收的突破性玉米品種和糧飼兼用青貯玉米新品種,新建和提升玉米制種基地20萬畝。2022年《甘肅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和玉米等分產業實施方案的制定,多重機遇疊加,甘肅玉米制種業正邁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全國玉米制種看甘肅,甘肅玉米制種看張掖。目前張掖玉米制種已占據了中國玉米制種產業的半壁江山,成為甘肅乃至中國玉米制種產業的名片和集中寫照。2013年張掖市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張掖市甘州、臨澤、高臺三縣(區)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縣,張掖玉米種子已成為唯一獲得中國國家地理商標證書的玉米種子品牌。“十三五”時期張掖每年玉米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年均產種4.2億kg,分別占中國全國玉米制種面積和產量的41.6%和45%。2021年全國雜交玉米制種272萬畝,甘肅141.2萬畝,其中張掖就有100萬畝。張掖市《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21—2025)》提出,到2025年全市“要建成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優勢繁育基地130萬畝,年生產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年產優質玉米種子4.5億kg,全產業鏈產值達到百億元”。2021年12月15—18日張掖市委書記盧小亨應邀赴海南參加了“2021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在本次會議上張掖市與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簽訂了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種業產業合作創新協議,計劃從2022年開始在張掖舉辦“中國國際玉米種業論壇暨張掖玉米種子交易大會”,希冀借助外部的高端智慧促進張掖玉米種業的高質量科學發展。甘肅在玉米制種方面這一系列的實踐經驗與政策規劃,為開展與非洲國家的玉米制種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開展與非洲國家的玉米制種交流和合作,在促進帶動甘肅玉米制種對外貿易和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上,還可促使甘肅玉米制種能力和水平的進一步發展提高。以張掖市為例,2020年張掖全市有玉米種子企業70家左右,但大多以“代繁、代育、代制”為主。當年甘肅全省新增玉米品種300個,其中張掖市就占了213個,但種植面積在10 000畝以上的僅有8個,僅占新增品種的0.72%,推廣種植面積小,同質化嚴重,經濟價值和效益偏低[12]。作為非洲居民的重要口糧,非洲的玉米主要以白色優質蛋白玉米為主,不但品質優良,而且具有熱帶、亞熱帶作物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因此將非洲熱帶(亞熱帶)與北半球溫帶的玉米種質組配的利用和創新正成為我國玉米育種新的重要研究方向[13]。其次,與其他作物相比,玉米的生長對光、熱、水、肥和土壤的要求較高,一旦水或營養缺乏則生長困難[14],長期干旱則會造成歉收甚至絕收,引發玉米種植戶遭遇糧食安全危機和收入凋敝,即產生所謂的“玉米貧困陷阱”(maize poverty trap)[15]。在甘肅,河東旱地才是玉米的主產區,這一區域的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到全省的80%左右,然而一份2000—2013年的歷史數據統計顯示,干旱是影響和威脅甘肅旱地玉米減產的主要成因[10]。目前,幫助實現甘肅玉米增產穩產、代表甘肅玉米生產核心技術體系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在抑制旱災威脅、提高玉米生產穩定性方面成效顯著。雖然與甘肅一樣,農業生產靠天吃飯(rain-fed),但非洲大部分國家處于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氣溫整體偏高且降水集中,因此如何將這一技術成功地移植到非洲以促進非洲玉米的增產高產,也可成為雙方科學家今后在農業科技方面合作的一個主要方向。此外,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去雄技術的革新等,都可以成為雙方未來玉米生產技術交流合作的應有之義。
3 結束語
《中非合作論壇—達喀爾行動計劃(2022—2024年)》強調中非之間應“進一步加強糧食安全合作,幫助非洲國家在既有生產能力條件下提高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其實早在2012年,貴州就曾向非洲塞拉利昂出口1 500 kg玉米種子。近年來國內許多農業科研機構也開展了許多非洲熱帶玉米種子和我國溫帶玉米種子的組配創新研究。甘肅作為國內玉米制種大省,要充分發揮自身玉米制種產業的規模和技術優勢,開展與非洲之間的以玉米制種為代表的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實際上,這種合作不但有利于自身玉米制種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而且必將有助于提高非洲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保障。玉米還是重要的飼料作物和工業原料,因此這種合作也必將促進非洲畜牧業、養殖業和工業的發展,有助于增加貧困農民收入,壯大國家經濟實力,這是新形勢下以實際行動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切實舉措。
注釋:
① 數據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世界糧油市場月報》2020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 FAO. A tale of empty plates [EB/OL]. https://www.fao.org/interactive/state- of-food -security -nutrition/en.
[2]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JANUARY 2022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R].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2022.
[3] 劉佳,張箭.玉米在非洲的引種與推廣[J].農業考古,2019(3):207-216.
[4] African Center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frican Transformation Report 2017: Agriculture Powering Afric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R]. 2017.
[5] NIN-PRATT A, JOHNSON M, MAGALHAES E, et al. Yield Gaps and Potential Agricultural Growth in West and Central Africa[J]. Research Reports,2011,2(3):204-218.
[6] HARRIS D , ORR A. Is rainfed agriculture really a pathway from poverty?[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4,123(2):84-96.
[7] AHAI,AHFR. Feed Africa Response to COVID-19 [EB/OL]. https://www.afdb.org/en/documents/feed-africa-response-covid-19-brief.
[8] 甘肅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2021甘肅發展年鑒[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9] 武永明.厲害了!全國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種是咱甘肅的玉米種子[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27860
4888625779amp;wfr=spideramp;for=pc.
[10] 農業農村部.“十三五”以來甘肅省農作物新品種達到464個[EB/OL].http://www.moa.gov.cn/xw/qg/202103/t20210311_6363470.htm.
[11] 梁仲科.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兼論玉米在甘肅糧食生產中的戰略地位[J].甘肅農業,2014(8):3-7.
[12] 張掖市農業農村局.張掖市玉米制種產業發展形勢分析[EB/OL].http://www.zhangye.gov.cn/nyj/dzdt/gzdt/202009/t20200922
_490541.html.
[13] 張士龍,黃益勤,賀正華,等.非洲玉米種質資源主要品質性狀分析與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6):4093-4095,4099.
[14] BEZU S , KASSIE G T, SHIFERAW B, et al. Impact of improved maize adoption on welfare of farm households in Malawi:A panel data analysis[J]. World Development, 2014,59(3):120-131.
[15] MANGO N , MAKATE C, MAPEMBA L, et al. The role of crop diversification in improving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in central Malawi[J].Agricamp; Food Secur,2018(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