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為中國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鄉村是我國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實現鄉村共同富裕,既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指引。該文以唯物辯證法視角觀之,目前鄉村實現共同富裕中還存在城鄉及區域之間差距過大、鄉村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滯后于物質文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不暢等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聚焦城鄉差距、強化系統觀念、堅持發展理念,多舉措協調發力,以促進鄉村共同富裕的實現。
關鍵詞:共同富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唯物辯證法視角;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1-0140-05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irst centenary goal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s common prosperity. The countryside is the deficiency of our country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to solve the current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the action guide to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such as the excessiv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eg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gging behi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system,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ake multi-measures to coordinate effort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materialist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共同富裕是我國全體人民的美好愿望。我們黨從成立以來,就把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把共同富裕擺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并且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當前,鄉村地區是我國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大制約因素,鄉村實現共同富裕中存在的問題更要予以重視。本文基于唯物辯證法視角對目前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實現鄉村共同富裕。
1 新時代鄉村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及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共同富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準確把握其基本內涵,是更快更好地推動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
1.1 基本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共同富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2]。
由此看出,共同富裕至少包含3個重要內涵:第一,共同富裕是所有人的富裕,是包括農村農民的富裕,即要實現的是城鄉共富。如果一個國家貧富差距過大,必定會導致社會的矛盾叢生,這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允許的。因此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決防止貧富兩級分化,致力于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同過上美好生活,做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落下任何一個人。第二,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相互協調的狀態。具體到農民群眾身上,就體現在努力實現農民多維綜合的幸福生活,不僅要滿足農民的物質富裕需要,更要滿足各種精神富足需要,還要滿足優美環境需求。在社會全面進步過程中,鄉村地區無論是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是最大的短板。因此,要大力促進鄉村物質富裕、精神富裕,實現鄉村優美生態。第三,共同富裕是漸進富裕,而不是同時富裕、同等富裕。由于不同個體、不同地區之間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差距,這就決定了其在實現共同富裕時不可避免地存在時間先后的問題。對此,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不斷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從而帶動整體實現富裕。
1.2 新時代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
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要歷史時刻,鄉村實現共同富裕,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行動指引。
實現共同富裕與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最大問題就是城鄉不平衡、鄉村發展的不充分。因此,促進共同富裕的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鄉村。雖然40多年的改革開放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程度的發展,但廣大鄉村地區仍然是我國發展的一大短板。我國鄉村地區基礎設施還不健全、人居環境還有待提高等問題一直存在,與城市還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鄉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強烈。只有把鄉村這個薄弱環節補好,讓發展更多惠及鄉村,才能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是實現鄉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和有效路徑,而鄉村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行動指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顯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4]。這2個時間點與共同富裕的2個時間點是對應的,表明兩者的要求和目標是一致的。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是“生活富裕”,因此,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要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應始終將實現鄉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總之,切實維護廣大農民利益、實現鄉村共同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的行動指引。
2 新時代鄉村實現共同富裕面臨的主要困境
隨著小康社會的建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鄉村地區得到了巨大發展。但鄉村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以唯物辯證法視角觀之,目前我國鄉村在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制約著共同富裕的實現。
2.1 城鄉之間及不同區域鄉村之間發展差距大
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基本要求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要求要找準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城鄉發展不均衡一直是制約我國鄉村地區發展的重大問題。2005年我國曾提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方針,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以推動城鄉均衡發展。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很大發展,但城鄉之間、不同區域鄉村之間還存在發展不平衡、發展差距較大問題。
首先體現在居民收入上。《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 843.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 488.9元,二者相差18 355元;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3 833.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 131.5元,二者相差26 702.3元。可見,雖然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所提升,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明顯拉大。同時,在不同區域之間也存在著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2014年,農村居民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劃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3 144.6、10 011.1、8 295.0、10 802.1元;2020年則分別是21 286.0、16 213.2、14 110.8、16 581.5元。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區域鄉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
其次表現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就是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努力縮小與城市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其中就包括縮小在教育、就業、基礎設施、醫療等領域的差距。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雖然鄉村地區在該方面得到較大的改善,但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如在就業方面,2020年,城鎮就業人員為46 271人,鄉村就業人員為28 793人;在醫療方面,2020年,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城市為8.81張/千人,鄉村為4.95張/千人。鄉村地區在該民生方面的建設不足限制了鄉村的進一步發展,阻礙了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步伐。
2.2 鄉村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滯后于物質文明
唯物辯證法關于普遍聯系的原理告訴人們,鄉村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要想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各要素協調發展。目前我國鄉村普遍存在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滯后于物質文明的問題。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在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人民在精神方面的富裕。早在1978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5]”可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同等重要的。當前,鄉村文化振興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問題。首先,鄉村青年和人才流失影響文化振興和精神生活的豐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大量青年人從鄉村涌向城市,部分鄉村地區的居民更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導致鄉村人才資源的嚴重匱乏,鄉村文化發展的動力缺失。相比較城市居民而言,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思想道德素質不高,不懂得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其次,鄉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由于技術、資金的缺失,鄉村文化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種類比較單一,限制了鄉村精神文明的發展。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滯后于物質文明的問題在很多地區表現的很明顯。許多鄉村地區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抓緊一切機會大力發展經濟,在促進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導致鄉村出現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在環境污染方面,污染源主要是來自于農業、工業和生活污染。農業源上,化肥農藥大量的使用,對鄉村土壤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2016年之前,我國化肥施用量持續增加,2016年首次出現負增長,但化肥施用強度沒有明顯降低,單位耕地面積的化肥施用量仍然很高。此外,在部分鄉村還存在秸稈焚燒問題。2020年,衛星遙感共監測到全國秸稈焚燒火點7 635個,主要分布在吉林、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秸稈的露天焚燒會也造成鄉村環境污染,影響農民的身體健康。工業源上,由于大量的高污染企業落地鄉村,這些工業企業在生產時將產生的廢氣廢水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空氣、河流中,造成鄉村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生活源上產生的主要是固體廢棄物污染。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鄉村生活垃圾的增多,包括廚房垃圾、塑料袋及廢電池等,由于農民生態環境意識不強,再加上環保設施的不完善,導致生活垃圾被隨意丟在路邊、河邊等地,加大了鄉村環境治理的難度。在生態破壞方面,目前我國鄉村地區生態破壞主要表現在森林、草原、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方面。由此可見,鄉村地區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與共同富裕的目標相悖。
2.3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不暢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
唯物辯證法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發展是過程的集合體。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發展戰略和舉措,接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2]。2020年全面脫貧攻堅的勝利消除了我國的絕對貧困現象,促進了鄉村的快速發展。鄉村振興是繼脫貧攻堅戰略后,我國為促進鄉村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另一重要舉措。從現實來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阻礙了共同富裕的實現。
首先,體制機制銜接不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之間是部分與全面的差別。脫貧攻堅面對的是貧困地區,而鄉村振興則是面對我國所有鄉村地區;脫貧攻堅的工作內容是“兩不愁三保障”,而鄉村振興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覆蓋了整個“三農”工作。因此,不能簡單地將脫貧攻堅的政策措施直接應用到鄉村振興中。其次,產業發展缺乏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農業方面。農業是鄉村地區的核心產業,對鄉村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鄉村農業與其他產業相比,一直處于弱勢地位。這是由于農產品結構單一且缺少深加工,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性較差,沒有形成較長的農業產業鏈,限制了鄉村共同富裕的實現。因此,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實現鄉村地區的共同富裕,還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3 新時代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建議
針對目前我國鄉村共同富裕實現中的問題,基于唯物辯證法視角,提出以下措施來加快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步伐。
3.1 聚焦城鄉差距,推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
鄉村實現共同富裕既要統籌兼顧,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抓重點,解決主要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6]”長期以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嚴重制約著鄉村的進一步發展。只有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上下大力氣,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實現鄉村共同富裕。
首先,要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發展綠色農業。農業是鄉村最重要的產業,對鄉村經濟、農民增收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鄉村建設中要重點發展綠色農業,以綠色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從而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愿望。一方面,按照綠色化、特色化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生產方式轉型。另一方面,要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以科技引領農業產業發展,推動綠色循環利用,實現農業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與產業模式生態化,最大限度減少農業方面的污染,推動綠色農業發展。
其次,要打通城鄉要素市場壁壘,轉變城鄉二元結構。鄉村實現共同富裕,面臨著許多城鄉要素市場壁壘。因此,應打破城鄉要素市場壁壘,建立鄉村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人才、技術與資本等要素在城鄉見的雙向流動,更多地鼓勵要素流入鄉村,以此增強鄉村地區的發展活力與競爭力,逐步縮小與城市的差距。
最后,要加強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提升農民生活幸福感、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國家要制定更向鄉村傾斜的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對鄉村教育、就業、醫療、基礎設施等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鄉村人民的生活質量。例如,可以創新就業體系,增加鄉村地區的就業機會,鼓勵人才留在鄉村,為鄉村的建設貢獻力量;可以加強醫療服務隊伍建設,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可以推進鄉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配置超市、銀行等便民服務,真正提升鄉村建設質量。推進鄉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使鄉村真正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7]。
3.2 強化系統觀念,統籌推動精神文明、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及事物與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如果違背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就會顧此失彼,導致發展的失衡。因此要強化系統觀念,在推動鄉村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也要促進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協同發展。
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首先,要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民思想素質。農民是鄉村的主體,其思想素質直接關系到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農民中日常生活中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使其自覺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其次,要完善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明需求。通過國家相關政策的幫扶,要擴大投入建設鄉村文化陣地,根據不同鄉村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地完善文化公共基礎設施。如可以在鄉村建設圖書館、閱覽室等文化娛樂設施,為人民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文化場所,充分帶動所有人主動參與到文化活動中。最后,要發展多元文化產業。要推動“文化+旅游”“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的發展,深入挖掘當地文化特色,再結合新時代要求,創造性地將鄉土文化與旅游業等產業相結合,發展創意文化。
大力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的優勢與寶貴財富,鄉村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更要實現生態環境的優化,從而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和諧統一。首先,要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提高農民生態素養。地方政府要大力宣傳生態振興的理念、政策與路徑,積極倡導綠色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使人民群眾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與緊急性。可以運用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宣傳生態知識,引導廣大農民自覺參與到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中,營造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可以開展生態文明活動,引導農民樹立綠色環保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能規范自身行為,主動對垃圾、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家園。其次,要加強科技投入與創新,完成產業轉型升級。守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鄉村的生產、生活與生態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生產、生活中必須要注重對生態的保護。目前我國鄉村的傳統生產方式對鄉村的土壤、大氣和水等造成了嚴重污染,也對自然生態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因此,必須要加強對鄉村的科技投入與創新,改變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完成產業的轉型升級,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百姓的金山銀山。最后,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8]。要完善推動鄉村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法律,站在宏觀視角及系統視角指明生態文明建設和變革的思路,做出規劃,統領與生態文明有關的法律條例,更深層次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創新鄉村生態環境保障制度。各個領域、各個層級都需要相互協作,形成凝聚力量,為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做出貢獻。
3.3 堅持發展理念,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到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
首先,豐富和完善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一方面,按照鄉村振興的要求,梳理現行扶貧政策,總結脫貧攻堅中形成的理論成果、實踐經驗,來促進鄉村振興體制機制的完善。另一方面,提升基層組織自治能力,發揮基礎黨組織力量。鄉村振興和脫貧離不開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高素質的基層黨組織隊伍,提高黨組織的引領能力,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將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到位,為實現鄉村共同富裕提供組織保障。同時要增強基層黨組織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形成黨組織與社會、農民等人的多元主體聯動,使所有人都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工作,共同治理鄉村事務,為實現自身幸福生活而努力。
其次,推動產業可持續性發展,構建完善的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民更高質量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就是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其在鄉村共同富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加工、銷售、物流等產業鏈的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的深度加工,促進農業合作社、家庭小生產與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的聯合機制,盡可能地延長產業鏈,實現龍頭企業與小農戶的互利共贏。總之,推動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對實現鄉村共同富裕有著重要意義。
4 結束語
鄉村共同富裕是全體鄉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共富,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相互協調的共同富裕狀態,是漸進式的共同富裕過程。要堅持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抓住鄉村實現共同富裕中的主要問題,系統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補齊共同富裕中鄉村這塊短板,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做努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 習近平主持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31.
[2] 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4]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http://www.moa.gov.cn/ztzl/xczx/xczxzlgh/201811/t20181129_6163953.htm.
[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6] 習近平: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提高解決我國
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N].人民日報,2015-01-25(1).
[7] 唐任伍,許傳通.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的理論邏輯、內在機理和實施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22,36(6):10-17.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