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三農”工作已轉變為實現鄉村振興,推進脫貧攻堅任務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穩脫貧、防返貧。西南民族地區作為長期以來的脫貧重點對象,即使現已全面脫貧,也依然存在著脫貧不穩定人口及邊緣易致貧人口,再加上其易因環境惡劣、勞動力老齡化加劇和社會資源短缺導致返貧,在此情況下如何實現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是需要研究的重點。經過研究認為,可通過革新西南地區社會資源結構提高鄉村基層組織效能、加大產業幫扶力度、建立長效幫扶機制,以及加強脫貧人口人才培養,開發人力資本等路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關鍵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現狀;挑戰;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1-0153-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realizing rural rejuvenation, effectively linking up the task of getting rid of povert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eadily getting rid of poverty and preventing returning to poverty.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s southwest have been the key obj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a long time; even if they have been completely out of poverty, there are still unstable people and marginal people who are prone to poverty. In addition, it is easy to return to poverty due to the harsh environment, the aging of the labor force and the shortage of social resource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how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focus of research. Through the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can be improved by reforming the social resource structure in southwest China, increasing industrial assistance,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assistance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developing human capital and other ways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Key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challenge; implementation path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全部農村貧困人口已于2020年實現脫貧目標,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此后,“三農”工作重心正不斷向鄉村振興戰略轉移。然而,實現全部脫貧摘帽并不意味著以后絕無貧困的可能,返貧現象仍需要嚴防監控。尤其是脫貧之前貧困人口最多的西南民族地區,必須堅守住“不返貧”的原則與底線,實時監測,積極采取措施,預防“返貧”現象的發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實現鄉村振興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保障,所以新時代“三農”工作要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1]。因此,西南民族地區要想真脫貧、穩脫貧和不返貧,就必須將脫貧與鄉村振興間的銜接工作落實到實處,促進農村人口的就業,完善幫扶機制,健全保障體系,以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實現,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手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因此,對西南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路徑進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1 鄉村振興戰略下西南民族地區脫貧發展現狀
1.1 西南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概況
在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在西南民族地區人民的一致努力下,西南民族地區完成了從蠻荒之地到遍地為寶的轉變,隨著現行標準下全國9 89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區實現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農村走出貧困,我國區域性貧困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西南民族地區人民也緊跟脫貧攻堅的步伐,完成“兩不愁三保障”基本目標,實現了區域產業帶動精準扶貧的巨大成果,在農業、旅游業、金融和教育等產業中滲透了脫貧攻堅精神,實現了區域的精準扶貧[2]。
1.2 西南民族地區脫貧返貧情況概況
1.2.1 脫貧不穩定人口的概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西南部地區是否能脫貧不返貧,重點在于少數民族地區,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有257個來自少數民族區域,其中更是有110個屬于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貧困縣區,7 071萬的貧困人口中有2 205萬人口處于少數民族地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總數基本占到全國貧困人口的1/3,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較大規模的扶貧策略開始,我國貧困地區的分布就逐步轉移向中西部地區,在1988年最初劃定的18個貧困片區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前就有14個片區分布在中西部,而又有6個片區涉及西南地區;后根據國家調整的扶貧重點縣區名單顯示,西部省份的375個重點扶貧縣區中,西南地區縣區有173個,這些地區的脫貧人口十分不穩定,在氣象條件不好時就會返貧。
1.2.2 邊緣易致貧人口的概況
西南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具備邊緣化易致貧的特性。首先,在地理環境上貧困地區集中于生態邊緣化地帶,集中在深山、高原、高寒和石山地區,相對惡劣的地理環境造成貧困的邊緣化;其次,在行政區劃上,貧困地區與民族自治地區高度吻合,民族自治地區的行政邊緣化容易產生更多貧困人口;最后,貧困地區屬于邊疆地帶居多,且貧困區域呈片區分布,絕大多數貧困縣集中在一個連續的片區內,周圍區域的貧困輻射,導致其片區內的邊緣致貧情況更加嚴重。在西南民族邊緣易致貧的情況下,各民族地區的貧困深度還存在差別,西南4省的110個貧困縣中,重度貧困縣有38個,而中度貧困縣有34個,其中大部分中度與重度貧困縣區集中于云貴地區,這就造成了云貴少數民族地區的相對邊緣化,在此邊緣化地區范圍內,極易產生規模化的貧困人口。
1.2.3 近2年返貧人口的概述
分析近2年西南地區返貧人口的特性,可以將其歸結于以下2點。第一,由于西南地區的自然災害而產生地區返貧的情況,近年來,云南和四川省境內多發生不同程度的地震災害,致使一些本就遭受過自然災害的貧困地區在災害影響下極易返貧;第二,脫貧主體性能缺乏導致的規模返貧,雖然全國全面實現了脫貧任務,但由于西南民族地區在扶貧的內生化動力和相應人口素質結構上還十分缺乏,極容易出現階段性規模化的返貧,尤其在少數民資貧困人口的教育基礎薄弱的條件下,本身農村留守人口就有較大基數,同時脫貧理念無法深入人心,這就會產生規模化的返貧。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面臨的挑戰
2.1 西南民族地區環境惡劣易形成區域性返貧
西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群居地區,有高達30多個少數民族在此常年生活,各民族發展至今有著不一樣的自然崇拜觀念、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這都關系著其生產生活方式,且該領域位于我國西南邊陲,從地理角度來看,我國西南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集中在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四川省藏區及西藏地區等,該區域內整體環境相對較差,土壤貧瘠、旱澇問題及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繁造成了嚴重減產減量情況,且天氣情況變化多端,農民收入變化幅度較大,對環境的依賴性相對較強,而由于西南民族地區的地理因素,其本身就是一個“天災”頻發地區,且其危害力相對較強,就2021年整年來看,我國發生的5級以上的地震大多集中在我國云南、四川和新疆等地區,造成經濟損失106.5億元,而西南民族地區占比最大,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害并不是短期的,而是大規模整體性的,對整個區域而言都會有深刻的影響,易造成區域性的規模返貧[3]。
2.2 西南民族地區勞動力老齡化加劇易形成群體性返貧
在西南民族地區的山區內老齡化趨勢明顯,但是各地區之間的老齡化水平并不一致也并不同步,整體情況相對復雜,大多數家庭都是由留守兒童及孤寡老人構成,農村自身的勞動力人口數量逐年遞減,這直觀地影響了西南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及勞動力技能結構,使得勞動力就業極端化[4],年輕勞動力壓力加大。這一系列的問題直接關系到西南民族地區未來長期發展中是否可以保障其發展質量,且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極易造成貧困人口的群體性返貧。
2.3 西南民族地區社會資源短缺易形成聯動性返貧
西南民族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現代通信及網絡技術相對較為落后的地區,使得該地區與中心城市的聯結相對較弱,難以形成與中心城市的規模農產品市場。但是該地區內本身長期的自給自足經濟又難以調動自身內需,如何實現該地區的經濟有效發展,其后續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某些地方政府由于過分追求短期扶貧成果而進行一些短、快型種養殖業,并不重點關注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若不能從根本上對其發展提供一定社會資源的保障就難以真正保障其產業的長久發展,易造成聯動性返貧[5]。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路徑
3.1 革新西南地區社會資源結構,提高鄉村基層組織效能
3.1.1 進一步強化落實中央跟地方政府的責任銜接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中央推出了諸多政策,不管是在政策上還是資金方面都有一定的支持,但是由于西南民族地區民族眾多,各民族間情況各有不同,城鄉差距顯著,這也是目前西南民族地區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阻礙。要在整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工作推進中深刻落實中央跟地方政府的責任銜接,明確相關脫貧優惠政策,加快建設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在落實過程中要將責任落實到個人,保障地方政府的做事積極性,激發農村的整體活力,縮小城鎮差異,進一步實現協同均衡的發展前景[6]。
3.1.2 地區基層組織效能幫助落實國家脫貧政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就指出了,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在這點上,地區基層扶貧部門持續落實國家扶貧政策尤為重要[7]。堅持政策的全面覆蓋性,針對地區的扶貧政策建立多元主體的社會動員機制,在民族地區發揮民族特性,加強政策落實負責人下沉的深度,切記一定不能“一刀切”地落實政策,也一定不能按一套標準規范落實扶貧政策[8]。
3.2 加大產業幫扶力度
3.2.1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扶貧是最有效的扶貧手段,長遠的脫貧計劃中不可缺少產業融合發展的規劃。第一,產業扶貧要重視產業的融合,尤其是一二三產業間的有機融合,在農業產業的基礎上發展制造業,同時完善配套服務,朝著信息化服務的方向打造符合時代潮流的產業扶貧渠道,比如飼養種植產業可以進行深加工產業鏈的延伸,同時農業產品還可以進行網絡化銷售,也可以和旅游產業進行捆綁,形成一種強效的產業互補營銷。第二,將產業化發展的目標定位為規模產業經營,規模經營的形式包括合作社、集體企業和家庭農場等,全國已經登記了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在2016年已經達到180萬家,各類農業服務的社會化組織已經超過115萬個,規模經營是把小戶經營與產業發展聯系起來,增加農戶實現規模創收的可能性,是現階段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最有效方式[9]。
3.2.2 拓寬投資渠道,整合金融資本
金融扶貧是“五個一批”當中明確說明的惠民政策,對于農村脫貧來說至關重要,我國西南民族貧困地區的基礎生產設施不完善,在生產生活的基本設施上有著很大的缺口,這就需要金融扶貧為貧困農村的基本建設吸引足夠的資本。《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指出,金融服務在鄉村扶貧工作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普惠金融針對農村交通運輸、農田水利和房屋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功能性,金融資源應當向貧困戶扶持、小農戶籌資和農業經營融資進行傾斜,要不斷擴大金融服務在農村扶貧項目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將普惠金融的特性發揮到更多可行的鄉村振興項目中去;同時要提高普惠金融在鄉村扶貧中應用的有效性,要積極發揮農業發展銀行的作用,在政策性銀行的引導下,引入更多商業銀行資本,為農村的規模經營和產業發展奠定基礎[10]。
3.3 建立長效幫扶機制
3.3.1 事前預防與事后幫扶相結合
貧困問題是一個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消除貧困更是一項需要長期進行的任務,為了保證扶貧效果可以長時間的保留,地區要制定科學的防返貧機制,要將有可能返貧的人群和地區納入防返貧的監測范圍,以改善民生、解決就業作為長期目標,樹立一種長期扶貧的制度,在貧困人口返貧前就進行監控防范,在進行精準扶貧后要做好持續的考察工作,提升幫扶保障水平,從而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對區域發展的限制。以貴州銅仁的防返貧為例,作為全國14個特困片區中的一員,銅仁在防返貧政策中建立了預警機制,對由于外部變化,例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收入下降、支出驟增的農戶,建立產業創業支持、就業教育培訓和民政救助的三層防線,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11]。
3.3.2 增強政策的延續性和制度化
扶貧機制的有效運行始終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而扶貧項目在建立后同樣需要扶貧政策的保駕護航,對于生活保障、產業升級等需要政策幫扶的方面,貧困戶只能在一定時間內接受政策的延續,比如易地扶貧搬遷后相應的后續保障,在勞動力異地輸出和就業地轉移等扶貧計劃中,要貫徹政策的落實,同時嚴格按照扶貧制度的規定進行后續的扶貧計劃[12]。以云南省昭通的扶貧安置為例,易地搬遷脫貧基本上避免了返貧的可能,但對于人員安置、勞動培訓、社會保障和基層治理等來說,都要有明確的政策支撐,同時對于安置區的建設規模和制度也要有明確規定,確保搬遷人員在異地扶貧落實后真正有了著落[13]。
3.4 加強脫貧人口人才培養,開發人力資本
3.4.1 強化脫貧人口自力更生的意識
扶貧不光要滿足物質上的匱乏,更要滿足扶志和扶智的要求,對于長期貧困地區的人群,要從根本上引導其拋棄守舊的思想,擺脫貧困帶來的羞恥感和自卑感,要著重加強貧困農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要激發其自力更生,靠雙手創造財富的意識,防止返貧中會出現貧困意識的傳播[14];另外,相關扶貧部門要針對地區特點開設高質量的技能培訓,保持脫貧人群的學習動力,多采取教育宣傳、創業引導和講座培訓等軟化措施,而不能強制進行扶貧工作,也要避免形式主義,保證精神文明建設可以隨著扶貧項目,甚至長此以往地進行下去。以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的精神貧困治理建設為例,以適當的激勵措施激勵貧困人口奮發圖強,嚴厲批評返貧戶,通過廣播、組織活動、宣傳海報和圖片等全面的方法鼓動貧困人口堅持進行脫貧工作,通過培養貧困地區村民的精神文明素質,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穩步前進[15]。
3.4.2 提高脫貧人口勤勞致富的能力
扶貧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地區人民的致富能力,外部的幫扶手段只能幫助少數農民完成短期的脫貧,一旦沒有了外部力量的支撐,很容易產生返貧的情況[16];所以,針對返貧問題的最有力措施就是提高脫貧人口的創造能力,直接的手段就是加強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建設,貧困地區之所以長期貧困就是因為教育水平始終落后,地區的教育能力差,且貧困人口對教育作用的認識也不夠到位,針對這些問題,直接的手段就是加強基礎教育的建設,直接引入更為先進的教育資源,從教育上入手,從思想上幫助貧困人群擺脫貧困;面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特殊性,還要相應的注意教育資源與本地文化的整合,例如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保留,要在提升素質和職業教育的基礎上保存民族的文化特質,利用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教育引導,同時也要加強創業教育的力度,在脫貧的前提下,完善當地鄉風民風的文明建設[17]。
4 結束語
2020年,我國農村人口已實現全面脫貧,之后的“三農”工作將乘勢而上向實現鄉村振興進軍。在整體向好的情勢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危機,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先嚴防脫貧不穩定人口及邊緣易致貧人口發生返貧。西南民族地區作為之前的貧困高地,其環境惡劣因素、勞動力老齡化因素和社會資源短缺因素分別易形成區域性返貧、群體性返貧和聯動性返貧,進而威脅到脫貧攻堅成果,對鄉村振興的實現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西南民族地區可采取一定措施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具體而言如革新西南地區社會資源結構、提高鄉村基層組織效能、加大產業幫扶力度、建立長效幫扶機制,以及加強脫貧人口人才培養、開發人力資本等途徑,進而響應國家現行“三農”工作重心——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間的轉移飛躍,使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質量大幅改善。
參考文獻:
[1] 黃祖輝.準確把握中國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18(4):2-12.
[2] 潘文軒.貧困地區返貧與新增貧困的現狀、成因及對策——基于扶貧對象動態管理數據的統計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7(6):72-81.
[3] 鄧大松,張晴晴.農村貧困地區返貧成因及對策探析[J].決策與信息,2020(6):46-51.
[4] 孫久文,林麗群,傅娟.“十四五”期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研究[J].學術研究,2021(1):83-89.
[5] 劉潛潤,曾雪婷.鞏固脫貧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J].人民論壇,2020(31):85-87.
[6] 張夢娣,張濤,張玉秋.2020年后鞏固脫貧成果的路徑和重點[J].農業經濟,2020(12):69-70.
[7] 胡世文,曹亞雄.脫貧人口返貧風險監測:機制設置、維度聚焦與實現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1):29-38.
[8] 王洪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理順四個關系[J].人民論壇,2020(33):108-109.
[9] 王介勇,戴純,劉正佳,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政策思考及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10):1273-1281.
[10] 李博.后扶貧時代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成果鞏固中的韌性治理[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4):172-180.
[11] 蔣和勝,田永,李小瑜.“絕對貧困終結”后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J].社會科學戰線,2020(9):185-193,282.
[12] 吳振磊.相對貧困治理特點與長效機制構建[J].紅旗文稿,
2020(12):23-24.
[13] 蔣和勝,張彥偉,劉勝林.構建穩固脫貧的長效機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0(5):4-8.
[14] 郭明敏,劉亞孔.鄉村振興背景下欠發達地區健康治理效能提升研究——以山西促進社會辦醫參與健康治理為視角[J].長白學刊,2021(2):131-140.
[15] 姜正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貫通:邏輯、難題與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1(12):
107-113.
[16] 彭貞貞,馬驥.新時代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關系分析[J].現代化農業,2020(4):47-49.
[17] 楊珅.遠安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與對策[J].鄉村科技,2019(28):4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