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與建設發展的主要陣地。縱觀黨的百年奮斗史,黨對農業農村發展建設發揮著主心骨的作用。基于現有文獻與理論資源,剖析黨的百年奮斗中對農村建設歷程的重要性,汲取黨在農村工作實踐中的智慧經驗,為新時代下中國農村要富強、要振興需要黨的全面領導樹立政治信心,凝聚鄉村振興的實踐合力。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鄉村振興;農村工作;經驗;智慧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1-0009-04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roughout the centenary struggle of the CPC, the Party plays a backbon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theoretical resour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entenary struggle of the CPC, acquires wisdom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Party's rural work practice, and builds political confidence for the all-round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n order to make China's rural areas more powerful and prosperous in the new era and gather practical for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work; experience; wisdom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整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就依靠廣大的農民階級,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現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建國后,黨不斷探索農村公有制下的發展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制度下農村發展的重要成果;進入新世紀,中國共產黨一直將“三農”問題擺在最重要的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黨的十九大將農村發展放在了全新的高度,進而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進一步強調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總基調,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變①”“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②”,更是肯定了黨的百年奮斗中黨對農村工作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和輝煌成果。黨的百年奮斗史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建設的奮斗史,黨是農業發展振興的領航燈。從黨的奮斗歷史中探究黨在農村發展起到的重要性,不斷汲取黨對農村發展的經驗與智慧,對新時代接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背景下的中國鄉村提供振興航向。
1 黨的奮斗歷史中對農村建設的成就
1.1 從黨的創立到建國前黨對農村的解放作用
處于兩半社會性質的中國社會,農村人民痛苦異常。農村發展尤為落后,農村人口無地可種,生活水平處于最底層,廣大農村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中無不希望能夠求得溫飽的幸福生活。黨的創立恰逢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自成立之初就將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擺在最重要的地位。在不斷地革命實踐中,黨逐漸明確廣大農民階級在無產階級的重要地位,認識到廣大農民群眾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重要力量。在革命遇到挫折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隊伍及時依靠廣大農民群眾,深入于農村、實踐于農村,開辟出農村革命根據地,探索出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在黨以農村為主要革命場所中,面對農村最迫切的問題——土地問題,黨相繼帶領廣大農村人民開展土地運動,先后實行“沒收一切土地歸政府所有”“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減租減息”“耕者有其田”等農村土地政策,不斷將地主、買辦手中的土地還給農民。延安期間,在國民黨反動勢力和日本侵略者的圍堵下,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群眾開展“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大生產運動,不斷在革命中幫助農民生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廣大農村無產階級在黨的領導下得到了耕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求得了農民自身的解放。
1.2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黨對農村的革命改造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針對農村地區生產能力依然薄弱,生產工具依然落后,農村地區土地、人口、生產工具高度分散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歷史任務后,通過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設社會主義公有制,城市和農村相繼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在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中,黨利用土地將計劃與整合融入農村社會主義革命改造的方法之中,形成了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推進土地改革的過程中,黨引導農村群眾逐步開展生產互助合作,并形成勞動互助組、常年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3種合作形式;在整合重工業與農業之間的關系中,不斷提升農村的生產工具的質量與水平,農村逐步向社會主義公有制邁進。在完成城市與農村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依托計劃經濟體制,黨自上而下推動了黨的領導落實在農村中、公有制落實在農村中、農村政策落實在農村中的形態形成,進一步重構與整合了我國高度分散的鄉村社會,使其初步成為了相對整合化、具有先進計劃性的社會主義農村社會,農村的生活生產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
1.3 從改革開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前黨對農村的推動作用
計劃經濟體制具有巨大的統籌性和協作性,但也部分束縛了農村自主性的發展。在社會主義體制下,農村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主義的農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需要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從而進一步快速發展。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黨將工作重心不斷向農村地區傾斜,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不斷找尋農村發展的新方向。農村土地方面,黨和人民政府逐步肯定并推廣農業土地包產到戶政策、延長土地承包期限,提出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決定,以穩定農民土地承包預期,使得農民在新的土地政策下煥發出全新活力。在農村制度層面,黨和人民政府陸續頒布了國家糧食儲備制度、糧食經營和價格“雙軌制”、糧食收購保護價格制度及糧食風險基金制度等穩定農業發展的政策,保障農業生產的恢復和新農業的發展。在農村人民權利發展方面,黨和政府肯定并推廣了針對農村基層的群眾自治制度,并將這一制度寫入憲法。在農民生活方面,黨和政府不斷推行符合農村發展、保障農民健康的制度。進入21世紀,黨和政府密集出臺多項惠農政策,通過多種補貼形成圍繞農村農民的多重保障。
2 進入新時代黨在鄉村振興中的豐富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三農”的建設與發展也隨之進入新的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途中,農業的發展與農村脫貧振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2013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③的期望。黨以“三農”為著力點,不斷完善頂層設計,促進“三農”政策的戰略性和體系性建設,為城鄉融合發展構建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對鄉村發展與振興形成了諸多成就。
2.1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農村的生活環境直接影響農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與城市不同,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更為原始,環境較為脆弱。由于農村產業過分強調效益發展,忽視環境的保護改善,雖然經濟效益上去了,但也導致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黨十分重視“三農”問題中對農村環境面貌的整治問題,進入新時代,黨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習近平同志在大理考察時面對農村的生態風貌提出“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論述。金山銀山不能以綠水青山為代價。鄉村產業發展固然重要,但農村的發展應是協調發展,發展不僅要在綠色中發展,更要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面對鄉村生態環境的整治問題,黨領導創造性提出了“三潔”促進清潔鄉村的發展,通過鄉村“廁所革命”“植樹造林”等方式方法實現生產清潔、環境整潔、村容整潔。同時,依據各農村地區的特點,試點并推廣具有鄉土文化和地區民族特色的鄉村示范屯點,形成以點帶面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模式,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人民的生活環境,讓更多的農村人民記住鄉愁。
2.2 “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村民民主權利
2019年11月,習近平同志于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基層考察時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涵之一。村民基層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充分彰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內涵,保障廣大農村地區基層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基層村民自治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發揮人民民主的“全”和“過程”的作用,使農村基層人民群眾有了更全面、更直觀的民主權利,廣大農村人民群眾對自己當家作主的事情有了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進一步保障了廣大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
2.3 “脫貧攻堅戰”實現城鄉全面小康
貧困問題是困擾中華民族千年的難題。2013年4月,習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時首次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重要論述,并在當年的農村會議中將農村脫貧工作作為實現小康目標的主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農村地區的貧困問題,將“精準扶貧”融入脫貧攻堅戰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后,黨和政府通過對貧困農村家庭人口進行建檔立卡、派駐駐村干部進行精準幫扶、因地制宜實現生產脫貧、政策兜底保障脫貧人口后續不返貧等方法,形成了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全過程“精準脫貧”,通過全過程脫貧使得脫貧攻堅穩步推行。至2020年底,我國的貧困區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年人均純收入超過國家扶貧標準,“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得以實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完全消滅了困擾中華民族多年的絕對貧困問題,著重解決了我國農村落后地區的貧困問題,城鄉差異進一步縮小,為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2.4 “鄉村振興戰略”指明發展方向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并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黨對農村的重點工作是脫貧攻堅,但脫貧攻堅不是黨農村工作的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2年4月,習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時提出“鞏固脫貧成果,鞏固住再往前走,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論述。2020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消滅了絕對貧困,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農村的新目標、新奮斗——實現城鄉共同富裕指明前進方向。而指明方向后,實現奮斗目標的方法就是鄉村振興戰略。回望2013年,習近平同志考察海南時所說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到今天“鞏固住再向前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將人民利益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并不斷為人民謀幸福和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而努力,為實現共同富裕奮斗。有黨的領航掌舵,和全體人民期許心愿,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脫貧攻堅戰的豐富成果,并以此為基礎指明了從城市到農村的共同富裕的前進方向。
3 接續奮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黨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智慧與經驗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提出“十四五”規劃要繼續“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下的社會主義農業農村建設成效顯著、成果豐富。站在“十四五”規劃與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相互交織的新起點上,充分汲取黨在農村工作的智慧經驗,為進一步達到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和接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的目標。
3.1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控“三農”振興航向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在農村地區的全面領導、堅持由黨總抓“三農”問題,不管從歷史到現在還是未來都是社會主義農村堅決擁護的領導力量。首先,黨的全面領導把控鄉村振興發展的“政治航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農村,廣大來自農村的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農村的主人。只有牢牢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才能鞏固。其次,黨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發展的“理論航向”。鄉村振興的任務下,理論發展必不可少,理論是實踐的基礎,也是實踐的指南。不斷提出和完善符合時代生產力的發展、符合農村情況的理論思想,為鄉村建設提供理論指導、把控振興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并不斷提升鄉村整體發展。最后,黨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發展的“制度航向”。回顧黨的百年農村工作發展,黨不斷堅持農村土地公有制為主體,進入改革開放后,面對包產到戶等新情況,黨仍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將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農村土地經營與流轉仍然堅持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礎上。黨堅持制度航向,可以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方向。
3.2 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心系農民群眾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黨自誕生以來就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核心,以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為初心使命。習近平同志指出,“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 也是黨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在黨的百年農村工作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立足中國農村的各階段實際與基本國情將群眾路線與“三農”實際相結合,讓黨的農村工作符合“三農”切實需求,做農民滿意之事、行農業振興之道。新民主主義時期,黨密切聯系農村群眾、扎根農村,建立農村根據地實現農民階級的“耕者有其田”;建設時期,黨響應農民之需,開辟包產到戶的偉大壯舉;奮進第一個百年目標時期,黨根據各地農村地區實際委派第一書記幫扶困難農村群眾助力農業人口精準脫貧。歷史證明,黨的百年農村工作史就是貫徹群眾路線的歷史。具體來說,黨借助群眾路線,從基層群眾獲取信息、得到基層發展需求;靈活運用群眾路線,獲得需求信息后通過不斷的實踐向人民群眾請教經驗、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方向,最終達成“三農”政策在黨與農村、中央和地方的有機聯結和有效互動,形成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良性循環。
3.3 堅持實事求是,遵循農村發展的客觀規律
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是黨貫徹始終的思想路線。回顧黨的百年農村工作歷程,黨自誕生以來就不斷以農村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遵循農業農村發展的客觀規律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再將理論與農村實際相結合實現對農村的穩步發展。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黨對農村的發展探索出試點、試行、總結、再推廣的農村發展科學方法。中國的農村區域分布廣泛,各地區的環境人文具有較大差異。黨充分考慮到我國農村的區域差異性,通過試點找尋開發符合農村各地區農業特點、文化特色的農業政策,再通過總結不斷完善政策與形式內涵,最后形成以點帶面的、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發展政策。黨創新的科學辦法正是運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農村政策的出臺實施最大程度上節省成本,實現農業政策的有效執行與高效落實;通過試點使黨和人民對發展的需求達成共識,保證了“三農”領域重大政策符合最廣大農業人口的現實需求,消除政策不合理帶來的阻力與分歧。
4 結束語
回顧黨的百年農村工作,黨在其中發揮著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沒有黨的領導就不會有現在農村繁榮穩定的發展風貌。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離不開黨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必須貫穿鄉村振興工作的始終。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十四五”規劃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全面領導必然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果!
注釋:
①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s://www.12371.cn/2021/11/11/ARTI1636625498968857.shtml.
②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③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EB/OL].https://news.12371.cn/2013/12/25/ARTI1387911416091828.shtml.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5] 中共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求是:人類減貧史的偉大奇跡[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2/15/c_1127089936.htm.
[6]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J].共產黨員,2022(6):4-10.
[7] 鐘俊,汪厚庭.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治理的實踐特點與發展趨向[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2(1):84-87.
[8] 慕良澤,趙勇.中國共產黨百年“三農”政策的演進邏輯與調適趨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1(6):81-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