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這個因為生活壓力而使人變得浮躁的年代,城市及鄉村居民既喜歡城市便利的生活方式,又向往農村的自然山水田園環境。但目前鄉村生活條件和景觀規劃現狀還不能滿足人們在鄉村深度居旅,因此,要以特色村或片區為單位,進行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以江南地區鄉村景觀改造為例,深度挖掘地域文化景觀特性,充分利用山水田園資源,將傳統農耕文化產業向現代景觀產業轉型。最終,留住鄉村居民,吸引鄉賢回鄉深度居旅,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價值;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2.29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1-0064-04
Abstract: In this era when people become impetuous because of the pressure of lif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not only like the convenient way of life in the city, but also yearn for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pastor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ryside. However, the current rural living conditions and landscape planning can not meet the depth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characteristic village or area as a unit to transform the landscape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micro-c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rur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and makes full use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resources, so as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industry to modern landscape industry, retain the rural residents, attract the rural sage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for traveling, and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landscape and pastoral micro-city;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value; strategy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強調了鄉村振興要落到實處。江蘇南部城郊及鄉村地區經濟活躍,鄉村居民就近就業發展本地經濟,基本能滿足日常衣食住行需要。長三角地區城市居民平時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較大,他們希望利用小長假或周末就近開展鄉村居旅,這給鄉村開展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模式提供了契機。江蘇南部城郊及鄉村地區現存景觀偏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模式。雖然農村基礎建設在道路交通、水電設施和公共衛生等配套上已得到明顯改善,但鄉村景觀規劃布局陳舊,鄉村、城郊與城市三地段景觀發展不夠協調,暫時還不能滿足市民近距離深度開展居旅生活。缺少成片和特色規劃,沒有發揮鄉村獨有的特色。城市居民鄉村居旅活動對鄉村開展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即景觀改造既要保留農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又要符合城市居民便捷舒適的生活習慣。要以不破壞鄉村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好傳統鄉村特色風貌為前提,用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設計理念去改造鄉村景觀,在保證基礎民生產業的前提下深度發展鄉村居旅產業。
1 實施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的必要性
1.1 鄉村振興步伐推進深度居旅開發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及人口“老齡化”社會狀態下,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力度為鄉村景觀建設與改造提供了保障。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不僅能吸引城市里具有一定適老性的中老年消費群體在鄉村深度居旅,還能促進鄉村特色產業振興,激活鄉村大量閑置場地再利用,挖掘閑置土地和剩余勞動力價值,使城市、郊區、鄉村經濟發展、景觀面貌更加和諧,自成一體。對于經濟活躍的江蘇南部城郊地區推進山水田園微城市模式是城市發展外延的需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深度居旅生活將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延伸,深度居旅的鄉村生活要求匹配高質量的現代環境景觀。將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不同地區自然環境與經濟條件不同,標準也應有差異。江蘇南部經濟發達的城市資源與城郊和鄉村距離較近,鄉村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資源,利用山水地形環境開展鄉宿鄉伴規劃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要通過興建民宿,開發現代旅游與體驗式農業,探索適合地方發展的新興產業,讓城市居民深入鄉村居旅生活變為現實。這樣才有利于形成鄉村—微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活與產業圈。
1.2 城市居民向往鄉村生態宜居環境
身居城市的居民雖然物質生活水平較高,但快節奏的生活讓其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人們的內心無比浮躁與不安,總希望得到一處靜心安養之地來安放自己的靈魂,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向往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鄉村居旅生活,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群,他們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其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悄然蔓延,平時節假日那些風景優美、山清水秀、生態宜居的鄉村深度居旅生活深受他們青睞,這為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提供了消費市場。
1.3 傳統旅游觀光農業面臨深度旅游轉型需要
傳統旅游觀光農業往往開設農副產品采摘等農事體驗活動,只達到走馬觀花的效果,沒法進行深度居旅。有的農事活動或傳統習俗體驗具有周期性,要想實施深度旅游,就要想辦法讓游客延長停留時間,必須有效規劃,甚至要引導市民成為宜居鄉村的長久居民。通過適度引進現代智能化管理設備,讓人們承包責任田,認養家禽或動植物,增加居民與自然山水接觸的機會,體驗當地生活方式與民風民俗。既享受到城市般配套的生活便利,又分享到鄉村綠色生態的紅利[1]。隨著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的推進,結合房地產業與旅游服務行業外延發展,地方政府部門再加大鄉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城鄉建設差距會越來越小,尤其是蘇南經濟活躍地區能真正實現鄉村深度居旅模式蓬勃發展。
1.4 鄉村產業結構調整急需優化本土資源
原始的鄉村產業結構單一,多以手工業為主,成本高、利潤低,如果按照原有的手工產業模式鄉村本土居民將難以維持生計,這樣會導致鄉村勞動力大量向外流失成為城市新居民。開創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首先要開發鄉村原有優質本土資源。利用鄉村原有河流資源進行景觀改造,開設水上旅游項目。比如大水面設置游艇,小水面安排游船、水邊垂釣等休息休閑旅游產業。挖掘水生植物資源,擴大水生經濟農作物種植規模,凈化水體,構建鄉村水上農業生態產業。同時,利用鄉村土地、山體或水系資源挖掘農產品組合或套種模式,并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結合網絡大數據銷售平臺,打破原有鄉村產業結構單一的內部自供自給模式,拓寬農產品深度或二次加工渠道。不能讓鄉村僅僅是原材料生產與加工的發源地,要讓鄉村產業振興形成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將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的發展理念融入鄉村的山水田園資源,讓鄉村本土性在景觀改造中延續,讓微城市發展模式在鄉村建設中得以升華。
2 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價值考量
2.1 是否注入了地域文化為靈魂
鄉村振興涉及衣食住行、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就景觀改造而言不是簡單模仿城市化。要根據鄉村特色,適度策劃旅游項目,充分挖掘、融入和保護傳統文化元素,實現鄉村景觀個性化發展。要體現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傳承使命效益最大化。例如在景區村莊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需將其規劃設計與地域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保留江南水鄉水上交通系統這一典型的地域特點[2]。早在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工商業比較繁榮,每個鄉村交通體系幾乎以水運為主。居民的生產生活依賴著水,這種自然的環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極富韻味的江南水鄉民居的風貌與特色,形成了較成熟的兼具農耕文化和商業文化特點的江南水鄉文化[3]。但今天的鄉村振興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水上交通已經不是深耕其實用功能,而是利用山水資源進行造景,地域文化氛圍的營造表現為農田水稻、河流船只、景觀小橋等景觀要素,通過景觀改造再現開放性的商業貿易、良好的社會民生狀態的魚米之鄉。
2.2 是否充分挖掘了鄉村山水田園本土資源
本課題研究范圍在江南地區,鄉村布局主要是湖灣型和山塢型,其中平原較多,水資源豐富,要營造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環境,只能通過設計的手段,因地制宜地將古樹、古井,河流、小溪、湖泊,土丘、山坡、林地,院落、農田、耕地,民房、老建筑和老物件等具有顯著歷史空間節點要素進行整合,挖掘鄉村本土資源,結合本土文化與民風民情,以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標準去進行景觀改造[3]。鄉村景觀改造不是忽略原有的客觀存在,即使實施了各種修復技法還是能感受到鄉村原有的記憶,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與其說是景觀亮化提升,不如說是新時代鄉村文化延續與傳承創新,既有原有的味道,也有向前發展中遺留的歷史痕跡。
2.3 是否以通過景觀改造留住本地居民為核心
鄉村景觀改造應該依托原有的山水田園本土資源,景觀改造不是簡單地把城市規劃模式搬到鄉村。現有鄉村留不住年輕人,歸根結底是產業落后導致村民沒有足夠的生活經濟來源。城市景觀規劃是在精神領域構建和修復城市生態系統環境,而鄉村振興首先要研究鄉村基本民生問題,鄉村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要運用城市規劃的先進科技,匹配村民的生活方式,景觀改造要嵌入鄉村產業,助力村民收入穩定。要把農村還給農村,鼓勵呈現村民們生活痕跡。要想辦法讓村民留下來在家門口就業與創業,要讓本地年輕人主動經營被優化的地方性傳統產業。只有這樣才能維系鄉村特色,才能體現以本地居民為核心。
2.4 是否以傳統農耕文化為設計元素
江南地區原有鄉村風貌多呈現農田、魚塘、村莊、山林、傳統民居、街巷互聯互通的水網水系,隨著江南地區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大量勞動力由鄉村奔赴城市,傳統農業發展態勢欠佳,但純正的農耕文化氛圍依然明顯。鄉村的特色產業一定離不開農業,在踐行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過程中,用現代居住習慣去改造傳統民居,大面積農田建設成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產業基地。即便運用現代科技活化傳統農業,依然不能拋棄農耕文化。一定要研究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要保留傳統農耕文化元素的本土性與地方味。
2.5 是否以人民生活舒適便利為終極目標
現代鄉村多呈現河流山丘環繞,鄉間道路暢通,現代化小洋樓矗立,每家每戶憑著自己的喜好各進行建設。呈現點突出,線相連,面不夠和諧的局面。鄉村基本呈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尤其到了晚上整個村莊一片寂靜,沒有配套的服務業、醫療衛生與教育產業,休閑文化生活體驗更是缺乏。人們追求的舒適便利的生活方式在現有鄉村幾乎沒法實現。發展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不僅要把鄉村經濟搞上去,還要讓鄉村文化發展理念與城市生活模式、生活習慣和環境設施等服務深度融合。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的最終價值體現,不是將生態環境、地域文化、傳統民居、現有山水資源及農耕文化以設計創新手段進行簡單地疊加,而是適當取舍,高度融合,共同助推鄉村振興特色發展。
3 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對策
3.1 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親切本土味
江南水鄉繁榮的商業氛圍應作為地域文化設計靈魂,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要從主題定位、生態景觀特色營造及居旅項目策劃等方面去挖掘地域文化,實現鄉村景觀改造個性化發展。尊重原有的自然山水風貌,保留并優化農田水利灌溉形式,打造山體、池塘和農田生態網格。鄉村景觀布局挖掘水鄉資源,借助水資源修復村莊。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造園,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橋、民居和園林等融為一體,構成了江南鄉村特有的水鄉風貌[4]。同時,鄉村景觀地域性文化呈現要考慮景觀標識設計與環境相和諧,要用現代的審美觀念對已有造型的一些元素加以運用、提煉和改造,使鄉村景觀標識既富有時代特色又具有地域個性,既有外在的形似,又蘊涵內在的神韻[4]。它就像一個“有形無聲的向導”,傳達著有關江南水鄉的古跡、歷史人物、物產、傳說、景點位置和交通方位等信息[4]。
3.2 利用原有山水資源改造景觀產業
依托江蘇南部地區鄉村地勢條件,利用豐富的地形變化、富饒的山水資源,將空閑的傳統民居進行修復改造再利用,比如依山修建山景客房,臨近水域打造湖景度假酒店,開敞的草坪資源可以營造極富野趣的獨棟帳篷客棧,白天野餐,晚上看星星。同時,沿著旅游產業主干道設置生態環保新能源體驗區,道路照明利用太陽能或風能供給,形成休閑康養產業與鄉村農業和諧發展風貌。
例如在江蘇宜興竹海,利用山體原有地形地貌,大面積種植竹子,開發旅游產業,村民充分挖掘竹子資源。有的經營各類竹編制品,有的用筍做各種生態美食,有的研發與竹有關的文創產品。為優化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山下配套生態茶園示范區,建造鄉村民宿,毗鄰房前屋后的池塘養魚種蓮。設置休閑娛樂設施,集農業生產與旅游觀光于一體,構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田園生態產業。宜興地區在利用地方特色資源上交了滿意答卷,為了讓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更有實效性,加快鄉村城市化服務進程,很多休閑產業已逐步外延,豐富了城郊及鄉村生活,構建了健康舒適的生態良性循環生產生活圈。
3.3 引入產業要匹配居民技能與生活民生
在江南地區實施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不缺場地,不缺自然環境資源,缺的是能長期留下來參與管理的人才。只要產業跟上,就業崗位充足,教育與養老資源與城市差距縮小,沒有人愿意背井離鄉。推進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為什么選擇在江蘇的南部地區作為試點?其原因是江南發達城市邊郊山水資源豐富,經濟狀況較好,在物質條件有保障的前提下能滿足提升居民精神層面需求。但是現實中鄉村居民作為地域文化相關的人群主體和規劃的主要受益者,即便有地域文化傳承和積極發展的愿望,卻因鄉村規劃“自上而下”一管到底模式,村民參與只拘泥于形式,地域文化發展中的村民利益未能得到保障,難以促進鄉村規劃的良性循環。
在引入產業時,要根據當地居民需求,發揮地方特色傳統文化,量身定制地方特色產業。引入的產業要讓世代勞作的當地村民具有可操作性,讓村民發揮傳統農耕技能優勢,實現收入穩定。而不是大量拆除建筑,新建房屋,清退村民宅基地,把村民遷移至安置房,讓他們從此與這塊土地上的建筑、文化、記憶無關。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要做大量調研工作,要考慮村民的切身利益,鄉村景觀規劃要讓村民既有鄉村過去記憶,又要有繼續將地域文化延續下去的能力,真正參與并受益,而不是全新造景排斥現有村民,讓他們服務于面目全非的新城市環境。
3.4 升級農耕文化轉向現代產業+可食地景
升級農耕文化是鄉村振興發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農耕文明精神的根本舉措。鄉村振興,不能脫離農耕文化。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發展地方特色農耕產業。鄉村振興要根據農業生產規模進行分類規劃,大規模以生產為主的產業采用現代化生產模式,挖掘農業旅游資源,用科技推動生態發展,創造農業經濟價值最大化。小規模碎片化農田、菜地、農舍以農耕文化為主題豐富建筑外立面設計,設置具有農耕文化特色的設施與小品、雕塑、景墻等。將傳統農耕文化嫁接到鄉村景觀改造中,開發可食可賞景觀,讓碎片化自給自足型蔬菜、瓜果、農作物、中草藥等成為微小而精致的可食地景。比如:江蘇無錫的陽山小鎮,依托農業果園示范區,大面積種植桃樹,每年春天舉辦桃花節,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夏季,陽山水蜜桃又是地方特色水果,經過地方品牌包裝,電商平臺推廣,暢銷全國各地,這就是綠色生態經濟農作物與旅游觀光農業高度融合,是可食地景模式的典范。
3.5 優化服務與管理策略提高居民福祉
城市里的居民向往鄉村綠色生態環境,也體會到鄉村淳樸民風的珍貴,但不愿長久待下去。因為各項服務和管理與城市差距太大。因此,在保持鄉村交通水電、生活服務、休閑娛樂、基礎購物和醫療衛生等配套齊全的前提下,要大力發展生態優先、智能配套、現代體驗、設計創新,兼顧微小城市規模和現代都市服務雙重標準。同時,國家要在鄉賢引進上加大力度,用豐厚的待遇吸引優秀大學生回鄉創業。鄉村實施山水田園微城市化景觀改造模式,除了硬件跟上城市發展步伐,歸根結底還要提高全民綜合文化素養,夯實文化基礎,大力發展鄉村居民職業教育與培訓。因為再好的山水田園景觀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沉淀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層次看熱鬧,體會不到景觀所賦予的更深層文化內涵。
4 結束語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前提下,立足江蘇南部城郊及鄉村地區周邊環境景觀調查,從景觀規劃設計視角探索鄉村踐行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新方向。從中可看出,目前鄉村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被認為是發展鄉村居旅產業專項化、精細化最佳轉型途徑。“山水田園微城市”的鄉村振興模式適合江南地區山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人民生活富裕、城郊一體化進程發展較快的地區,隨著市區住房限購政策及三孩生育政策推進,激發大量房地產商擁進城市郊區開發鄉村用地,為鄉村景觀改造及周邊服務設施配套創造了條件,也為推進江蘇及其他地區的鄉村建筑與景觀改造提供理論支持。
在尊重原生態景觀環境基礎上,實施山水田園微城市景觀改造模式,是傳承鄉村農耕文化和地方特色使命。要充分利用江南山水資源和傳統建筑民居優化本土產業,開發創新山水居旅休閑產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對推進鄉村景觀改造建設,助力我國鄉村振興建設,保護青山綠水,帶動當地產業可持續發展,優化鄉村外在形態和內在質量,保護鄉村特色,加快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鄉村多產業融合發展,保護鄉村居住環境,防止鄉村衰敗具有實踐指導意義[5]。
參考文獻:
[1] 蔣苑.基于鄉村旅居產業利用的湖南丘陵區村落景觀改造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9.
[2] 胡計龍.鄉村振興戰略下景區村莊規劃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9.
[3] 張懿萱.水鄉印象——談油畫風景創作中的體會與思考[D].蘇州:蘇州大學,2015.
[4] 朱瓊芬.江南水鄉景觀標識設計的地域文化性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09.
[5] 完世偉.創新驅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機理與路徑研究[J].中州學刊,2019(9):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