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部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功能布局優化的政策建議,主要包括以產業鏈思維打造產業集群,形成區域協作的雙循環動態格局,構建對中部糧食主產區的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構建縣、鎮(鄉)、村層級分工明顯和功能有機銜接的格局,從6個層面上,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體現政策建設的系統性、可操作性。
關鍵詞:中部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功能布局優化;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1-0095-03
Abstract: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functional layout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 mainly include building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the thinking of industrial chain, forming a double-cycle dynamic patter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nstructing a new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system for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central China. To build a pattern of obvious division of labor and organic connection of functions at the county, town (township) and village levels, and To build a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from six levels. It embodies the systematicness and maneuverability of policy construction.
Keywords: central region; agricul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unctional layout optimization; policy suggestion
2016年12月,發改委公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提出“一中心、四區”,其中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起著基礎性作用,承擔著糧食主產區和保證糧食安全的歷史重任,為此,必須繼續推進中部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功能布局優化工作。
1 以產業鏈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在全球產業鏈呈現出區域化、碎片化趨勢的大背景下,“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堅持以產業鏈為導向,將產業鏈建設作為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河南“十四五”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650億kg以上,提高農民素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完善城鄉一體化體制和機制,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十四五”時期,河南將充分運用產業鏈思路,建設現代裝備、綠色食品、電子信息和節能環保等4個萬億級企業,打造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等6個5 000億級戰略支柱產業鏈,積極培育5G、新一代人工智能和網絡安全等10個千億級戰略新興產業鏈。湖南作為中國鐵路的搖籃,在今后5年內,湖南要充分利用產業鏈的優勢,以龍頭企業為中心,輻射產業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軌道交通、工程機械和智能終端等產業。湖北也非常重視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建設,重點集中在“光芯屏幕終端”制造產業集群、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新一代汽車制造及數字經濟等方面。《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簽署,將使我國的產業鏈物流通道進一步暢通,并與周邊國家形成一個互補的產業鏈,從而極大地提高以我國為主體的區域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中部各省要打通產業鏈,在區域內進行分工,形成比較優勢、差別發展的有利條件。
2 形成區域協作的雙循環動態格局
今后5年,中部地區要著力培育區域經濟動力來源,突出發展省會城市的同時,提出以點帶面、城市群的發展思路,做大全省的經濟總量。在“十四五”時期,湖北將加速武漢城市群的建設,武漢、黃岡、孝感和咸寧將成為武漢的“1小時通勤”。湖北西部還將形成2個中等規模的都市圈,分別是“襄十隨神”和“宜荊荊恩”。“十四五”時期,河南省要以鄭州和洛陽為中心,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戰略新興產業,建設高品質的制造業中心;圍繞京廣和隴海3大核心城市,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千億產業集群,打造高品質的制造業支撐軸線。安徽“一圈五區”發展的目標是提高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的聯通與整合,形成合理分工、競相發展的新格局。江西要不斷改善和完善“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的發展模式,為實現高質量的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動力。湖南已明確提出了以“一核兩副三大四區”為核心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兩副”,是指岳陽和衡陽及岳陽在長江經濟帶上的綠色發展示范區、衡陽的現代化工業強市的建設。山西將以“一主三輔六市中心”為核心,加快建設大同、長治和臨汾3個省級副中心城市,加快推進太原6大中心城市的建設,形成新的區域發展模式。“十四五”期間,中國對外需求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進一步深化新的發展戰略,需要擴大發展的視野,充分利用優勢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優勢,助推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并進一步整合和強化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加強“國內循環”,以抵消“國際循環”的變動。
3 構建新農村補助制度
農業是低附加值的第一產業,農業生產還面臨著自然天氣這個不確定的因素。國家對農業補貼和對農業生產的投資回報不低于對工業等行業的投資回報,以此來調動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從而保證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當前,以家庭單位為主的小農戶經營方式,要解決其貸款問題。近幾年,我國出臺了不少支持農業的財政政策,但是在具體實施上仍有很大的差距。中部地區仍然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小規模家庭經營,農村勞動力農閑時出外打工,為城市和工業發展作貢獻,農忙時回家播種收獲,農業機械往往是由生產合作社所提供,農業生產的一般管理大都是由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婦女承擔。農業稅免除后,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剛開始是按照承包地補助到每一個農戶,后來補貼給糧食收購商,再后來補貼給規模經營者,種地農民幾乎得不到補貼。種糧大戶需要補貼,以推動經營規模和農業生產機械化,同時種地農民也應該補貼。無論是財政補貼、金融資助、資本下鄉或社會融資,都要精準化,兼顧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要加大對糧食大省的財政支持力度,在主產區全面推行“收入險”,把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放在糧食主產區,加快建立金融支持制度,建立健全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制度。要提高糧食主產區的一般轉移支付能力,使其財力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從而提高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和耕地保護意識,同時取消主產區政府的農業補助。我國應繼續加強農業保險制度,以激發廣大農民的生產熱情。要發揮地方政府、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和農民合作社等各方的積極性,把保險作為農民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在“一事一議”的政策中,要把水渠的清理納入到農業的支持范疇,并允許農民集資,進行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并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農田的抗旱和排水能力。要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鞏固和加強對農民的補助,增強對糧食的調控能力;實行二次承包期滿后再延續三十年的方針,要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民與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同時,要建立健全東部糧食主產區的補償機制,以保證中部區域在承接東西、連接南北的過程中,能得到相應的財政補助。
4 建立縣、鄉和村層次分明、功能有機銜接的結構
中部地區農村人口密集,勞動力流動性強,改革開放過程中,滿足了東南沿海地區和大城市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如今有了回流中部地區的趨勢。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階段,特別是要做好農村工業。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強化創新引領,聚集資源要素,縱向上擴大農產品增值效益,橫向上擴大農產品的功能性價值,形成全產業鏈,建立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將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域內,使農戶能更好地享受到產業的增值效益,從而為實現農村的全面振興和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空間布局上,構建了縣、鄉和村層次分明、功能有機銜接的結構,將農村工業向主產區、中心鎮、中心村、物流節點和集聚區域集中。以縣域為單位進行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以縣域為中心,以縣域為突破口,將資源整合利用,增強縣城的綜合服務能力。發展縣域經濟,推動一二三產業的結合,使農村經濟形態多元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強縣城的綜合服務功能,使鄉鎮成為為廣大農民服務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保護鄉村特色,完善水利、路、氣、通信、廣播電視和物流等基礎設施,完善農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與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成果,健全城鄉統籌發展體制與機制,促進農民勞動力的市民化。要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加快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把農村的資源配置發揮到最大限度,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尊重基層群眾的創造性,推動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要抓好“三農”工作。要發揮鄉鎮領導班子和村“兩委”特別是村黨支部的作用。
5 形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農民生產經營是一種特殊的農業生產要素,其對農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集體經濟和健全農村基本制度等問題,這對于維護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當前,要按照新形勢和新要求,積極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以農為本”是“以農為主”的農業方針。一是要堅持集體土地所有權。二是要堅持對家庭的基本管理。三是要保證農村土地承包的穩定性。在堅持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實現承包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形成了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與經營權流轉的新格局。發展多樣化、適度規模經營。要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導作用,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提高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提升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升小農戶抗風險能力,扶助小農戶拓展增收空間,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要大力發展農民股份合作社,實行集體財產權,明確財產權,完善各項權利,充分調動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構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制度。在我國,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必須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作用。要積極探索集體所有制的有效途徑,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通過對各地經驗的總結,提出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五條新途徑。
6 培育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新型職業農民
在農村發展的過程中,廣大農民是最主要的力量。“三農”工作要圍繞農業、農村和農民開展。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轉變,同時要激發農民的創新能力,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在社會勞動分工中,“農民”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的概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職業農民相對于傳統農民來說,其“新”體現在:一是熟練地掌握農業技術,懂得農產品的經營;二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流動性;三是個人的職業選擇與市場的選擇有關。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我國農村新型職業農民分為3大類:生產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不管是什么類型的農民,他們都從事農事,有一定的技術,是一個有文化、有技術、有經營和有組織的職業團體。2017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總數已突破1 500萬,到2020年已達到2 000萬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推動農村發展的人才,實現農民職業有前途、農業發展有希望及農村生活更美好的愿望。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中,必須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同時,要健全新型職業農民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要健全相關的政策制度,從財政、稅收、金融和保險等方面進行支持,以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孫江超.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導向及政策建議[J].管理學刊,2019,32(6):28-35.
[2] 孫久文,程蕓倩.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成效,特征及對策建議[J].治理現代化研究,2022,38(2):27-33.
[3] 楊蘭橋.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探索與對策建議——第九屆中原
智庫論壇綜述[J].區域經濟評論,2018(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