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正在有力有序地推進之中,該文以終身教育理念研究對象,初步探索終身教育理念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聯系,闡述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思考終身教育理念在鄉村推廣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將終身教育理念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的新思路并給出終身教育理念在鄉村推廣的對策建議,以此激發鄉村人才培養的潛能活力,有效提高現有鄉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勞動力素質,從而以鄉村人才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終身教育理念;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人才培養;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1-0117-04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being advanced in a strong and orderly manner. This paper tak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initially explores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Finally, a new idea of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re given.
Keywords: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alent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鄉村振興是我國當前有力有序推進的重要戰略,其總體要求是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鄉村。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需要依靠鄉村人才隊伍的建設,而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教育,因此終身教育理念在鄉村領域的推廣和普及,以及鄉村終身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提供著不竭的動力,二者始終高度融合發展。
1 終身教育理念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聯系
1.1 價值觀一致
終身教育的愿景和使命始終是動態的,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變。大致上可以分為早期的傳授人們基本生存技能到現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2個階段。從愿景和使命的變化可以看出,現代終身教育理念不單單滿足于培養掌握生存技能的“人”,更注重培養能夠自主創造社會價值的“人”。鄉村振興戰略的愿景和使命著眼于“三農”問題的統籌協調發展,目前的實施模式為以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為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和農村生態宜居。在愿景和使命的推動下,農業的進步體現為粗放型生產方式向精細型生產方式的轉變,該轉變使農業生產效率較先前得到大幅提升。農村的進步體現為農民自發為鄉村生態宜居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比如宣傳推廣農耕文化、積極參與鄉村自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終身教育與鄉村振興的核心價值觀都落腳在以人為本,二者的使命和追求皆是幫助人們挖掘剩余潛能,鼓勵人們堅定理想、厚植情懷,為建設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奮斗[1]。
1.2 學習勤、鄉村興
長期以來,受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影響,城市化進程加速的一個突出表現便是更多的農村青壯年傾向于涌向城市提供勞動力。大批量青壯年勞動力的出走,使選擇留守的農民與進城的那一部分人相比,在知識文化和技能水平方面都存在差距。然而,鄉村振興需要大量高素質涉農人才作為基礎,鄉村現狀難以達到要求,提高留守農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迫在眉睫。終身教育的學習場所不受地域限制,只要能通互聯網即可參與學習,具備“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優勢[2]。因此,終身教育完美契合了鄉村受教育人群的實際訴求。通過終身教育,鄉村全年齡段的人口都獲得了相應的學習機會,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文化或農技水平,有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例如中老年農民通過終身教育,學到了新的文化知識。一線務農的農民通過終身教育,學到了農業綠色生產的方式以及現代化的農業經營理念[3]。與此同時,終身教育的雙向性優勢得到發揮,在教育留守農民的同時,也對鄉村進行了宣傳,使外界熟悉了鄉村本土文化和風俗人情,有助于鄉村振興引才工作的開展,讓有志青年產生服務鄉村的興趣與志向。
1.3 皆推進了城鄉統籌
研究表明,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是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最有效的途徑。通常來說,足夠的生產要素是區域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城鄉統籌的本質就是使城鄉間的生產要素能夠高效流動。農村憑借原有的土地、勞動力及生態環境等資源,加以合理開發,之后再吸納城市提供的技術、資金和人才等資源,以此在農村形成新的生產業態和方式,這便是鄉村振興推進城鄉統籌的真實寫照[4]。而終身教育這邊,一方面使終身教育中的涉農課程與農業生產和鄉土文化的聯系更加緊密,引導農村居民接受再教育并努力為家鄉建設奔走出力,另一方面則呼吁并鼓勵城市人口主動下鄉支持農村發展,進而為鄉村的發展帶來新思路和新力量,以終身教育為抓手,進一步推進城鄉統籌建設[5]。
2 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2.1 推進學習型鄉村建設
新形勢下,終身教育在農村發展的新思路,即將建設學習型鄉村作為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和突破口。農民人口基數大,通過終身教育,使農村居民改變對學習的認知,意識到學習文化、提高素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整體上,農民通過學習了解更多的農耕知識,掌握更多的農業技能,獲得更高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在這種積極影響下,鄉村居民間相互追趕、相互激勵,從而形成“人人皆學、人人好學”的鄉村社會好風氣[6]。
2.2 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盡管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是一項重要策略,我國城市和鄉村之間無論在經濟發展還是基礎建設水平方面都存在著難以逾越的差距。這種差距促使農村居民出于獲得更好生活的需要,一窩蜂涌向了城市就業。此外,我國高等教育對涉農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力度不足。因此,與人才濟濟、競爭力強的城市相比,農村一直面臨著人才儲備數量和質量雙重低下的困境。人才的短缺制約了鄉村的發展,鄉村發展的停滯吸引不了優質的人才,而鄉村振興又離不開大量的涉農人才,若不能打破鄉村本土人才培養的桎梏,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陷入人才匱乏引起的惡性循環。貫徹終身教育理念,著力把農村打造成培養涉農人才的“孵化器”,激活鄉村自主“造血”能力,進一步強化“鄉村育人”的功能,構建鄉村終身教育體系,最終將龐大的農村人口轉變為優質的勞動力資源,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在緩解農村勞動力流失問題的同時,更是要做好優質涉農人才庫的儲備[7]。
2.3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國家層面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要求是應當始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發展戰略,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要著力點,加快構建農村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然而,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主體是農民,也就是說農村和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是農村居民的現代化。現代化農村居民在價值取向、生活偏好、思維認知、文化素養和農業技能等方面較從前獲得較大提升,能夠更有力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進程。此外,農村居民實現現代化離不開終身教育的大力支持,在農村不斷構建并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幫助更多的農村居民“引智”“開智”,鼓勵他們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當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積極參與其中,當廣大農村居民對自我提升和發展的追求蔚然成風,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便指日可待。
3 終身教育理念在鄉村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3.1 鄉村居民學習功利心較強
當前,鄉村居民的關注重點往往是如何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對終身教育的思想和內涵知之甚少,個人主觀上也不情愿花時間去了解。其中有一種觀點較為盛行,即“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并不能讓自己賺更多的錢,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所以學習不重要。”這種觀點的具體表現則為農村居民疲于維持生計,無暇顧及學習。與此同時,社會媒體近年來對大學生“就業難、工資低”的現象大肆宣傳,農村居民缺乏思維的獨立性,盲目相信“讀書不如打工、讀書不如種田”的口號,這種不良社會風氣也嚴重阻礙了鄉村終身教育的推廣。在不利客觀條件和不良社會風氣的雙重影響下,終身教育在鄉村的推廣面臨較大的困難。
3.2 鄉村終身教育資源匱乏
教育資源是教育效果能夠實現的關鍵載體,終身教育資源是由網絡教學資源庫和各專業教師隊伍共同組成的。為了打破時空的限制,終身教育以互聯網作為依托,在互聯網技術的深度介入下,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在線學習型鄉村[8]。然而,由于我國鄉村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起步晚且前期發展慢,信息技術整體欠發達,難以保證網絡教學的順暢性,降低了終身教育資源傳播的效率,影響了教學質量[9]。另一方面,城鄉經濟發展失衡致使城鄉教師待遇相差較大,高水平的鄉村教師更希望去城里學校任教,獲得更高的收入。長此以往,鄉村優質師資流失嚴重。鑒于上述情況,實施終身教育的兩大重要抓手——“網教”和“人教”都無法充分發力。
3.3 部門間統籌協調不足
“鄉村終身教育”這一客體,當前是由政府內的多個職能部門共同管理的,涉及農業、教育、科技和人社等。由于這些上級主管部門的職能差異較大,容易在溝通協調時產生困難,因此鄉村終身教育事業發展整體緩慢,效率一般,具體表現為鄉村終身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有的鄉村得不到任何支持,有的鄉村卻被反復扶持,甚至產生資源浪費。此外,相關幫扶思路也不夠清晰。比如需要深化農業幫扶的鄉村,被分派了文化幫扶。基于統籌管理不到位的現狀,政府對鄉村終身教育事業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高。
3.4 缺少相關法律制度支持
高質量的法律制度能夠提升治理效能。目前,我國鄉村終身教育的管理和發展面臨諸多困境,要想找到出路,前提就是必須建立專門的鄉村終身教育法作為制度支持。總得來說,我國有關鄉村終身教育的法律制度探索還處于初期,放眼各地基層政府,也鮮有結合地方實際,總結地方經驗,出臺支持鄉村終身教育發展法律制度的案例。正是因為缺少相關法律制度的支持,所以各地在鄉村終身教育的經費投入上沒有科學指引,投入規模參差不齊,尚未形成穩定的鄉村終身教育經費來源保障,鄉村終身教育的推行因此受阻。
4 終身教育理念在鄉村推廣的對策建議
4.1 將終身教育融入各教育階段
之所以鄉村居民學習功利心較強,是因為其沒有真正理解學習的價值,體會學習的快樂。究其根源,與其接觸終身教育理念過晚、理解不夠深刻有密切關系。鑒于此,鄉村終身教育理念的推廣應當從早抓起。在學前教育階段,將嬰幼兒養育培訓編入終身教育的內容,增強鄉村居民的早教意識。在青少年教育階段,將心理輔導和職業教育編入終身教育的內容,提高對青少年的心理援助力度,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特色與實際需求,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具體做法為委托高職院校及相關培訓單位實施定向招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增設新興涉農專業,滿足鄉村需求,將實習實訓環節從城市向農村延伸,讓學生融入農村基層工作生活。在成人教育階段,高校應當發揮智力優勢,提供多種類型的培養方案,為鄉村振興培養各類實用性人才。此外,要把成人教育作為推行鄉村終身教育的最后托底,提升文化傳播力,塑造文明鄉風。
4.2 籌措資金保障終身教育順暢運行
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信息化水平低、鄉村優質師資流失嚴重,上述這些不利現象的產生,歸根到底是經濟存在問題。我國鄉村面積廣大,鄉村終身教育的覆蓋面自然也隨之配套。鑒于此,終身教育在鄉村推廣需要依靠雄厚的財力來保證其有序運行。充足的經費能夠留下一流的師資,能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鄉村全覆蓋,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10]。經費籌措與管理使用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系統,需要政府牽頭,社會多方共同努力來完成。首先,地方政府要精準測算,制定鄉村終身教育經費財政預算,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制度。其次,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也可以從失業保險、就業補助、人才引進及行業發展等基金中按比例提取一部分用于鄉村終身教育發展。最后,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配置相關政策,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鼓勵政校企混合制和多元投入制,補上經費匱乏這一短板。
4.3 建設好鄉村振興學院
之所以終身教育在鄉村發展受阻,難以統籌管理是一個主要原因。然而,科學統籌管理的前提是組建一個全面負責日常工作的單位。因此,為保證鄉村終身教育體系建設能夠落實落細,應當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農村終身教育為契機,建立政府主導發展、提供資金政策支持、高校負責日常管理運行的鄉村振興學院,對鄉村終身教育的發展進行監督管理、規劃協調、資源利用,進一步健全鄉村終身教育體系,合理配置鄉村優質教育資源,強化不同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根據不同地區鄉村居民的受教育需要和實際困難,提供對應的教育支持、農技支持及資金支持等。鄉村振興學院的成立,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政府和高校主動服務鄉村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學院的招生對象主要為農業從業人員、鄉村干部、農村居民等人群[11]。在未來,鄉村振興學院應當致力于開展鄉村人才教育培訓、農業科技創新與示范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理論研究與實踐和鄉村振興規劃設計研究與智庫建設等方面,始終堅持進行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積極探索,植根祖國大地,以“智慧活水”澆灌“鄉村沃土”,讓“智慧之花”遍及“田間地頭”,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添創新“引擎”。
4.4 重視涉農人才培養
一是培養鄉村致富帶頭人。鄉村振興與鄉村建設,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的落實,從根本上都取決于鄉村致富帶頭人的能力和素質。以終身教育為引領的開放大學,可與當地鄉政府合作,廣泛開展鄉村培訓,開設本科或大專函授班,提升鄉村致富帶頭人的素養和學歷水平,最終打造一批具有創新思維、眼界開闊、敢于擔當、工作能力強的鄉村致富帶頭人隊伍。二是培養現代化農民。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需要現代化農民以高科技為手段做好土地文章。高職院校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將現代化農民的培訓工作常態化,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經營性人才、實操性人才[12]。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對現代化農民的需求量大,所以現代化農民的培養范圍應該變廣,原則上是立志于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所有人。三是挖掘鄉村創業人才。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的自然資源有待鄉村創業人才以綠色發展原則來開發利用。高校要積極開展鄉村創業培訓,對鄉村創業人員進行輔導與培訓,開闊其視野,提升創業技能。同時政府對思路清晰、發展前景良好的創業項目要積極扶持,為鄉村創業公司減負。
4.5 加快推進終身教育立法進程
終身教育立法,是國家建設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法治化社會的重要表現。當前終身教育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也恰是我國通過立法規范并大力推進終身教育制度的良好契機。我國的終身教育立法不能再停留于研究和構想階段,應當得以推進和落實。終身教育是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也是落實教育公平,維護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終身教育立法,切實保障公民的學習權,尤其是滿足鄉村居民對于知識和技能的強烈需求,是全面推進建設學習型社會、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4.6 以“學分銀行”減輕農民學習負擔
大力運用好學分銀行模式,是終身教育推廣至農村必須依靠的手段,學分銀行同時也是鄉村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分銀行的功能類似于銀行,通過建立終身教育學分存儲、認證、轉換系統,對鄉村居民多種多樣的學習成果進行記錄、存儲、認證和轉換。鄉村終身教育的類型較多,借助學分銀行,解決了農民少學漏學的問題,提升了學習效率,節省了學習時間,從本質上提高了農民參加各類學習培訓的積極性,從而熱愛鄉村終身教育,積極宣傳鄉村終身教育[13]。
總體來看,在我國鄉村地區推行終身教育理念是完全可行的。通過終身教育的方式,激發鄉村人才培養的潛能活力,有效提高現有鄉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勞動力素質,從而以鄉村人才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未來,需要進一步梳理終身教育理念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聯系,明確終身教育理念能夠積極作用于鄉村振興的哪些方面,繼而找出二者發展的合力點。最后,應當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解決終身教育理念在鄉村推行中存在的問題,以發揮終身教育理念的最大效用。
參考文獻:
[1] 陳向榮.鄉村振興戰略下構建農村終身教育體系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26):17-18.
[2] 盧秋紅.數字化學習:開啟“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新時代[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3):8.
[3] 王博,宋建華.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就業和產業方面的幾點思考[J].山西農經,2022(7):60-62.
[4] 周志美,徐美才.銅陵鄉村產業振興實踐與思考[J].當代縣域經濟,2022(3):74-77.
[5] 韓廣富,葉光宇.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的戰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10):136-143.
[6] 郭芹.現代遠程教育與傳統成人教育的融合發展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6):17-19.
[7] 張中豹.社區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整合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8.
[8] 陳玉.數字化學習:技術與課堂的融合與創新[J].教育界,2022(14):10-13.
[9] 薛利華.“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信息科技,2019,3(9):117-118,121.
[10] 魏亞爽,吳曉瑞,艾丹,等.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國內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研究綜述[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16(1):86-88.
[11] 李倩舒.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終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評價與實現路徑研究——基于常州市武進區的調研[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22(2):26-33,107-108.
[12] 梁龍,張婧,孫凱.終身教育視角下鄉村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困境與路徑[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21(1):19-25.
[13] 陳貴珍.終身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契合邏輯、現實困境和政策建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