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提升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的效率,文章對大量文獻進行篩選與總結,結合現實情況得出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利用UCINET 6軟件對其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權責利分配和信息公開為主要影響因素,同時應急資金、法律制度、公眾參與能力和公眾安全保障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基于此,對如何提升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能力提出建議。
[關鍵詞]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社會網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02.063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02-0-03
1" " "研究背景及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基層社會治理,強調要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隨著我國社會治理的重心不斷向基層下移,基層社區應急管理逐漸成為新時代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趨向。社區治理屬于城市治理體系的基礎,因此社區治理能力也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治理能力。自2020年初起,以社區為單位的公共安全治理相比以往更加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社區安全建設也成為城市應急管理治理的一個重點。社區安全與公眾息息相關,每個參與者都是一個點,其所構成的組織是一個面,最終編織成復雜的應急安全網絡體系。公眾不僅是社區安全建設的參與者,也是監督者。在社區應急管理中,公眾對安全工作不配合或者參與性不強的社區,應急效果就會較差。
從狹義上講,公眾參與主要是指公民在政治活動中選出代議制機構及人員的過程,這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現代社會公民的一項重要責任;從廣義上講,公眾參與是指公眾參與政治選舉、影響政府決策、參與公共事務民主治理的一切行為[1]。現如今,社區層面的應急管理能力雖然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短板,如公眾參與的主動性低、參與行為缺少法律依據和規范,公眾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組織基礎相對薄弱、參與行為的管理水平較低等[2]。此外,我國公眾普遍存在應急教育缺失、社會重視不足和公眾風險意識差等問題,在應急教育方面,我國公眾的意識和價值觀都亟待改善[3]。長期以來,我國人口密集城市的應急管理一直缺乏風險溝通的理念、技巧和相關機制,這就導致基層社區忽視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4]。面對各種重特大突發事件,任何單獨的力量都無法有效應對,政府的“獨角戲模式”應當逐漸轉變,以迎合高風險社會中的公共安全需要[5]。公眾參與的雙向交流性使得公民與政府機構和各單位之間的信息交互得到優化,并且可以在決策過程中化解可能存在的沖突,在處理應急事件時高效協作,使得現有的應急機制得到更好的提升。本文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法,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利用UCINET 6軟件分析影響公眾參與應急管理的關鍵因素,為各單位進行應急管理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2" " "社會網絡構建及分析
社會網絡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對各種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進行準確的定量分析,搭建起微觀和宏觀之間的橋梁,并且其研究對象既可以是傳統的小群體關系,也可以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就為一些中層理論構建和實證命題檢驗等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利于分析的量化工具。研究文獻則是各學者專家研究成果的精華體現,代表專家以及同行的共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2.1" "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維普等網站的大量文獻,對“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應急管理影響因素”等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核心及核心以上期刊、相關碩博論文等,篩選出相關文獻200余篇,在進行深度閱讀后篩選出16篇具有可度量指標體系的文獻。分析發現,影響公眾參與應急管理的因素主要有10種,對其編號為A1~A10,分別為公眾危機意識、公眾參與途徑、公眾參與能力、信息公開、信息傳遞、應急資金、公眾安全保障、相關法律政策、權責利分配以及互動協作。根據對社區應急能力實際情況的了解,規模和老舊程度不同的社區,其群眾參與應急工作的能力也會存在較大差異,公眾的應急意識也有所區別,這都對社區應急管理效果存在一定影響。此外,對社區居民應急安全問題的宣傳和應急教育程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參與應急工作。因此,本文將社區基礎環境條件和應急教育作為A11和A12影響因素,并進行后續的矩陣分析。
2.2" "構建矩陣
本次研究邀請7位專家對影響因素關系進行判斷,若認為行因素對列因素存在直接關系則記錄為“1”,反之則為“0”,構建關系矩陣得到表1,并以此表為基礎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可視化分析。
2.3" "可視化分析
將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的影響因素矩陣導入NetDraw軟件并進行可視化操作,具體如圖1所示。網絡密度是反映網絡中各區域之間關聯關系疏密情況的指標,網絡密度可定義為實際擁有的連線數與整個網絡中最多可能擁有的連線數之比。根據密度分析得出該網絡密度為0.378 8,密度較大,證明該網絡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較強。然而,網絡圖只能直觀表現出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無法對數據進行直接計算,因此需要對數據進一步量化。
2.4" "基于UCINET 6軟件進行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是社會網絡分析的重點之一,個體的中心度可以測量個體處于網絡中心的程度,并反映該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程度。度數中心度為一個節點與其他節點連接點的數量和,但是實際研究中可能會出現連接具有方向性的情況,因此需要加入向量概念,即點入中心度和點出中心度。點入中心度表示在該網絡中某個節點的被指向的數量,點出中心度表示該網絡中某節點指向其他節點的數量。中間中心度是指在一個網絡中,經過某一個節點的最短路徑數量,這個數量越多則說明該點在這個網絡中的中間中心度越高,對其他節點的控制性越強。本文主要通過度數中間度和中間中心度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2.4.1" "度數中間度
通過UCINET 6分析計算得出表2。平均度數中心度指數為4.167,標準化的中心度指數為4.890,從表2中可以看出A6(應急資金)、A9(權責利分配)、A8(法律制度)和A4(信息公開)的點出度較高且高于平均指數,說明這些因素對其他因素影響較大。同時,這些因素還超過了標準化中心度,表明這些因素可以被視為影響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重要指標,應當予以保留。此外,其余與平均中心度存在微弱差異的指標也不可以隨意舍去,需要根據具體的研究對象進行具體分析。
2.4.2" "中間中心度
由UCINET 6分析計算可得平均中間中心度指數為4.242,通過表2可以看出,A4(信息公開)、A9(權責利分配)、A3(公眾參與能力)、A7(公共安全保障)的中間中心度超過了平均值,表明這幾個因素的中介效果較其他因素更為明顯,對其他因素有著一定的控制作用。
3" " "結論及對策
本文主要通過SNA模型對影響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的因素進行研究,綜合分析網絡關系圖密度和兩種指標分析結果后取交集可知: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的影響因素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其中影響相對較大的因素為權責利分配和信息公開,但同時應急資金、法律制度、公眾參與能力和公眾安全保障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需要針對不同社區分別分析其所造成的影響。根據該研究結果得出以下建議。
3.1" "合理規劃應急資金
各地方政府應當合理安排應急資金,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在重視基層硬件設施安全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軟件設施的投入。搭建公眾合作平臺,保證能在突發事件發生前做到及時預警和充分準備,在發生后能做到迅速反應和資源高效整合。同時,利用應急資金合理安排和完善應急教育體系,豐富應急教育內容,讓公眾了解并認清自己在應急行為中的義務、責任與權利,增強公眾居安思危的應急意識以及應急責任感。
3.2" "政府引導權責利分配
政府需要發揮引導作用,防止各個公眾主體之間存在權力、責任和利益方面的交叉。通過授權應急管理機構權力來對公眾進行指導,根據參與主體的性質、能力和利益等不同,以協商的方式明確權責利規劃,調整舊體系中不合理的資源分配,建立科學協調聯動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針對不同社區自身情況合理分配人員,專人專責,確保在出現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對接人。此外,基層應急活動可能會涉及志愿者,所以應當規范應急志愿者的行為,還要充分保障志愿者的權益,可以適當以激勵的方式調動公眾參與社區應急行為的積極性。
3.3" "健全應急管理相關政策體系
一方面,國家通過法律明確各主體的角色定位,有助于權責分配以及后續監督機制的完善,另一方面,規范公眾參與應急管理行為,優化應急管理流程,確保公眾應對突發事件時的秩序性。同時,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據當地環境制定符合當地特點的政策,各個社區也要定期排查自己轄區存在的隱患。此外,針對突發事件制定的應急政策應當具有針對性與合理性,避免出現“一刀切”式的消極政策。
3.4" "完善政府信息溝通平臺
建立公眾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的溝通與反饋機制,保證涉及公眾利益的相關信息能夠及時公開,做到平臺定期維護和信息實時更新,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在信息共享方面,政府部門也可以合理利用主流媒體傳遞信息,但同時必須保證媒體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及傳遞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輿情影響。此外,政府部門還可以通過建立應急管理舉報制度來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動員公眾進行監督反饋,防止出現因人員疏忽而造成的紕漏或者某些出于個人利益瞞報信息造成的危機隱患,并減少政府“獨角戲模式”所引起的信息壁壘等。
主要參考文獻
[1]曾智蘭.安全社區建設中公眾參與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20:13.
[2]周敏.中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公眾參與研究[J].商,2013(18):392.
[3]寧良文,陳志強,牛金玉,等.我國公眾參與應急教育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20(2):178-182.
[4]張鋒.大數據視域下特大城市應急管理模式反思與重構[J].城市發展研究,2020(9):12-18.
[5]楊安華.論企業參與應急管理的制度化建設[J].探索,2020(5):14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