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產業政策、內部控制對企業戰略變革及其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五年規劃’變更的自然實驗”(18YJC790067)。
摘要:隨著企業內、外環境不斷變化,戰略能否適應環境改變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產業政策對企業未來發展具有較強的指引作用,針對產業政策、戰略變革與企業績效水平之間的關系,選取我國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嘗試通過構建實證分析模型,檢驗產業政策、戰略變革對企業績效水平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從內部控制的視角,分析內部控制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發現,戰略變革并沒有提升企業績效,但產業政策支持的企業,戰略變革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績效,而這種作用僅在高質量內部控制的企業顯著。
關鍵詞:產業政策;戰略變革;企業績效;內部控制
0 引言
當前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高速發展,企業技術環境處于快速變化期。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戰略能否及時調整以保持與環境的適應性尤為重要。然而,并不是所有戰略變革均能提升企業績效,適時、適度的有效戰略變革才能有效提升企業績效。如何促進企業開展有效的戰略變革以適應當前環境的變化成為企業面臨的重大決策問題。戰略變革能否成功與企業掌握的資源和可獲取的信息直接相關,資源是企業戰略變革的基礎,擁有和控制必要的資源,并將其有效配置是戰略變革的基礎性要求;及時、準確的信息有利于提高戰略變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產業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企業未來發展具有指引作用,在企業戰略變革過程中發揮資源效應和信息效應,有利于企業明確未來戰略變革的方向和措施,對戰略變革有效性的提升具有推動作用。然而,產業政策與企業戰略的既有研究僅涉及企業戰略類型選擇和并購戰略,產業政策對企業戰略變革效果的影響仍未有明確的答案,同時內部控制作為影響企業戰略的重要因素,能否與產業政策相結合有效提升戰略變革企業的績效水平也尚未得出結論。因此,本文對產業政策、戰略變革和企業績效水平的關系進行研究,并選取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視角,分析內部控制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企業戰略變革的開展和相關產業政策的制定。
1 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產業政策對企業戰略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戰略類型選擇和并購戰略方面。張焰朝等[1]從戰略選擇類型的視角展開研究,產業政策提升了企業實施激進型戰略。楊興全等[2]將研究拓展到多元化戰略領域,發現非產業政策支撐的企業,通過多元化戰略進入支持性產業政策領域,從而獲取相應的優勢。產業政策與并購戰略的研究相對集中,袁業虎等[3]從并購溢價的視角展開研究,對比不同產業政策企業并購溢價情況,受到支持的企業支付更低的溢價。高敬忠等[4]發現當被并購企業為產業政策支持類企業時,企業需要支付更高的并購溢價。蔣墨冰等[5]將相關研究拓展到海外并購的領域,從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視角,發現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能夠顯著影響企業的并購時機,產業政策有利于對企業對并購時機的甄別和選擇,降低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不利影響,促進企業提升戰略時機選擇的有效性。綜上,產業政策能否提升戰略變革有效性,進而提升企業業績,既有研究尚未涉及,如何提升戰略變革效率受到高度關注。內部控制作為企業重要的機制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仍沒有明確答案,因此本文對產業政策、戰略變革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展開研究,并分析內部控制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隨著創新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各項技術進入高速發展期,企業所處的環境不斷變化。戰略變革涉及企業核心資源的重新配置,關鍵在于保持與不斷變化的環境的匹配程度。企業戰略決策有效性與其掌握的信息和資源存在直接關聯性。信息是企業戰略決策有效性的保障,有效的信息有利于企業更好地評估當前內、外部環境變化,更為準確地判斷行業發展趨勢,為戰略變革決策方向提供指引。資源是戰略變革決策實施的基礎,從而保證企業戰略決策得以有效實施。有效的戰略變革能夠綜合利用企業所掌握的信息和資源,促進企業與內、外環境相適應,對企業績效具有提升作用;不當的戰略變革不但不能提升企業戰略的適應性,甚至可能提高企業戰略與內、外環境的偏離度,對績效帶來不利影響,由此提出假設1。
H1a:戰略變革能夠提升企業績效水平。
H1b:戰略變革不能提升企業績效水平。
產業政策對微觀企業戰略變革決策的影響主要體現為資源和信息。產業政策的資源效應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獲得產業政策支撐的企業更易獲得政策、稅收、補貼等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資源;第二,產業政策支持的企業更易獲取融資,未來發展更易受到利益相關者的認同,也將影響銀行對企業前景的判斷,該類企業融資難度相對較低[6]。依據資源基礎觀,資源是企業戰略變革的基礎,受產業政策支持的企業具有較強的資源優勢,為戰略變革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有利于企業戰略變革的開展和績效水平的提高。產業政策的信息效應有利于企業明確未來發展的方向,提高戰略變革決策有效性,進而提升企業績效,由此提出假設2。
H2:產業政策有利于提升戰略變革企業的績效水平。
內部控制具有促進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作用。高質量內部控制有利于企業戰略變革方向的有效選擇和戰略變革措施的有效實施。內部控制具有風險評估的作用,能夠促進企業合理分析和判斷戰略變革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并結合企業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理的戰略變革方向。良好的控制環境有利于提升戰略變革決策的科學性,有效的信息與溝通能夠促使企業獲取戰略變革所需必備信息,同時完備的制度和流程有利于戰略變革的有效執行,降低戰略變革決策和執行失誤的可能性。高質量內部控制有利于企業更好地捕捉和獲取產業政策的資源效應和信息效應。具有高質量內部控制的企業更易獲得利益相關者的認同,有利于企業降低融資難度[7],與產業政策有機結合,深化產業政策的資源效應。內部控制的信息與溝通作用,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獲取和運用產業政策帶來的正向信息效應,提升戰略變革有效性,提高企業的績效水平,由此提出假設3。
H3:高質量內部控制有利于提升產業政策支持企業戰略變革的績效水平。
2 模型設計與變量定義
本文選取2007—2020年A股上市企業為研究樣本,由于需要進行差分等處理,實際樣本時間為2008—2019年。出于實證檢驗需要,對樣本進行如下處理:第一,刪除B股、科創板、科創板企業樣本;第二,刪除金融業樣本;第三,刪除數據缺失的樣本,最終得到10 732個樣本。主要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CNRDS數據庫、迪博內部控制指數數據庫、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和萬德數據庫。對主要連續變量進行Winsorize處理。
為檢驗產業政策、戰略變革對企業績效水平的影響,借鑒相關研究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ROAit+1=β0+β1DSDit+β2IPit+β3DSD×IPit+β4Levit+β5Sizeit+β6Tobinqit+β7Topit+β8Shareit+β9Indeit+εit(1)
式中,ROA為企業績效,具體為資產報酬率(息稅前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之比);DSD為戰略變革;IP為產業政策;Lev為資產負債率;Size為企業規模;Tobinq為托賓Q值;Top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Share為2~10股東的股權制衡度;Inde為獨立董事比例。
戰略變革(DSD)方面,借鑒Zhang和Rajagopalan[8]的研究,從資源配置視角進行度量,具體包括營銷情況(銷售費用/營業收入)、研發情況(研發支出/營業收入)、資本密集情況(固定資產凈額/員工人數)、非生產費用情況(管理費用/營業收入)、存貨情況(存貨凈額/營業收入)、融資情況(負債合計/資產總計)。分別與上年度進行差分,并進行絕對值和標準化處理,以上指標的均值即為戰略變革。
產業政策(IPD)方面,借鑒陳冬華和姚振曄[9]、Chen等[10]的研究方法,采用國家產業政策作為度量方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五年規劃”),將五年規劃中涉及的重點支持產業與《上市企業行業分類指引(2001版)》相匹配,判斷國家產業政策是否支持,支持為1,否則為0。
3 實證檢驗及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
為檢驗產業政策、戰略變革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對相關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見表1。
根據表1,企業績效(ROA)的均值為0.048,產業政策(IP)的均值為0.302。戰略變革(DSD)的均值為-0.023,標準差為0.173,表明不同企業戰略變革程度存在差異。
3.2 實證結果分析
為檢驗產業政策、戰略變革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按照模型(1)對樣本公司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的結果可知,戰略變革與企業績效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在1%的水平顯著),表明戰略變革并不能顯著提升企業績效,產業政策與戰略變革的交乘項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在5%的水平顯著),表明產業政策有利于戰略變革企業績效水平的提升。一方面,產業政策具有信息效應,對于企業明確戰略變革方向具有指導作用,有利于戰略變革方向的選擇;另一方面,受到產業政策支持的企業,具有一定的資源效應,為戰略變革的開展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由此可知,產業政策對戰略變革企業績效水平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為檢驗具有不同內部控制質量的企業,產業政策、戰略變革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按照行業和年度中位數進行分組,采用實證檢驗的方法,研究不同內部控制質量企業,產業政策、戰略變革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實證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的結果可知,對于高質量內部控制企業,產業政策與戰略變革的交乘項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在10%的水平顯著),表明對于高質量內部控制企業,產業政策對戰略變革有效性具有促進作用,能夠提升企業績效水平。但對于低質量內部控制的企業,產業政策與戰略變革的交乘項的回歸系數并不顯著。研究結果表明,有效的產業政策與高質量內部控制相結合,能夠有效提升企業戰略變革有效性,進而提升企業業績。
3.3 穩健性檢驗
改變戰略變革的度量方法,為避免行業整體變動的影響,在計算戰略變革時,將6個指標本年度與上一年度的差值的基礎上,減去企業所在行業6個指標的中位數與上一年度行業中位數的差,取絕對值后進行標準化。計算得出的6個指標的均值作為企業戰略變革(DSD),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在改變變量度量方法后,本文研究假設仍得到支持,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穩健性。
考慮宏觀經濟影響,宏觀經濟發展也是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采用企業所在省份的人均GDP的自然對數,控制宏觀經濟發展的條件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在考慮宏觀經濟影響后,實證研究結果基本保持一致,說明研究結論具有較高的穩健性。
4 結語
戰略變革直接關系到企業未來長期的發展方向和關鍵資源的配置,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發揮關鍵性作用。本文實證檢驗產業政策、戰略變革對企業績效水平的影響,以及不同內部控制質量企業產業政策、戰略變革和企業績效關系的異質性。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戰略變革并不能提升企業績效水平,但支持性產業政策對戰略變革企業的績效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該作用在不同內部控制質量的企業存在較大差異,具有高質量內部控制的企業,產業政策能夠顯著提升戰略變革企業的績效水平,而對于低質量內部控制的企業該效用并不顯著。
結合當前我國發展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產業政策,提升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和微觀個體決策中的作用。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強的作用,與宏觀和中觀發展相適應,與微觀企業實際發展相結合的產業政策,有利于提升微觀企業戰略選擇和實施的有效性。企業應在充分考慮具體實際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適合自身發展的內部控制體系,并通過持續性監督,不斷改進內部控制體系,提升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適應性。通過有效識別、分析和應對企業戰略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幫助企業制定適合自身實際、合理有效的戰略模式及其實現路徑,提升企業戰略變革效率,促進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焰朝,孫光國,陳思陽.產業政策、資源配置與企業戰略激進度[J].宏觀經濟研究,2021(6):17-33.
[2]楊興全,尹興強,孟慶璽.誰更趨多元化經營:產業政策扶持企業抑或非扶持企業?[J].經濟研究,2018,53(9):133-150.
[3]袁業虎,湯晟,管考磊.產業政策與上市企業并購重組溢價:基于并購重組委行政審核的經驗證據[J].財經論叢, 2021(4):61-71.
[4]高敬忠,趙思勰,王英允.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產業政策與并購溢價[J].產業經濟研究,2021(2):42-55.
[5]蔣墨冰,黃先海,楊君.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產業政策與中國企業海外并購[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1,41(3):26-39.
[6]何熙瓊,尹長萍.企業戰略差異度能否影響分析師盈余預測:基于中國證券市場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8,21(2):149-159.
[7]顧奮玲,解角羊.內部控制缺陷、審計師意見與企業融資約束:基于中國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18(12):77-84.
[8]ZHANG Y,RAJAGOPALAN N. Once an outsider,always on outsider? CEO origin,strategic change, 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334-346.
[9]陳冬華,姚振曄.政府行為必然會提高股價同步性嗎?基于我國產業政策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8,53(12):112-128.
[10]CHEN Z,PONCET S,XIONG R. Iner-industrial-policy efficiency: evidence form Chinas export processing zon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7,45(4):908-826.
收稿日期:2023-02-23
作者簡介:
金玉娜,女,1983年生,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資本市場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