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工科高校財務管理的本科專業教學培養方案的優化思路。首先,剖析了工科高校的工科課程、工程思維與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其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工科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培養方案的優化重點,具體探討了如何清晰定位培養目標、合理夯實課程體系與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最后,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為例,具體分析了如何優化財務管理專業本科教學培養方案,其中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善于運用大數據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進行分析預測的能力,以及將工程思維教育與財務管理教育相融合以培養學生業財融合的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工科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工程思維
0 引言
步入21世紀以來,數字經濟時代已悄然到來[1],企業的商業模式也隨之發生改變,這對企業財務管理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占GDP比重達到39.8%,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撐作用非常顯著。數字經濟時代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經濟業務更趨多元化,資金往來更為頻繁,企業需要建立高效并具有競爭力的管理模式[2],這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不少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在面向未來進行決策時還習慣于處于“信息孤島”。譬如,多數中小企業已經采用的電算化財務模式,能夠高效地對會計數據進行處理,降低了財務核算成本,提高了財務人員工作效率,也便于財務管理人員對相關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并做出相關決策,但是一些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忽視了業財融合思維及其對企業價值的提升作用。當前不少企業的財務管理專業人員大多只精通專業知識和技能,強調掌握財務管理專業知識而忽視了對其他相關知識的融合,過于重視會計信息而忽略了其他信息的重要性。然而,數字經濟時代企業需要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多種相關能力,如大數據分析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等,強調的是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強調培養的人才既要有專業的深度也要有知識的廣度。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對財務管理人員履行其決策職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做出合理決策,關鍵在于能夠面向未來進行準確的分析預測。這要求財務管理人員不僅要熟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與財務管理相關知識,還要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科學的新技術來獲取適當的信息,全面綜合的對企業發展做出分析預測,并做出正確的決策以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1 工科高校的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建設
1.1 相關研究與問題的提出
在數字經濟時代對財務管理專業人員提出多種能力要求的背景下,有研究表明,面向未來的財務管理人員培養,關鍵在于分析預測能力的培養。Kavanagh和 Drennan[3]從學生和企業兩個角度進行調研,結論支持高校應更多開設信息技術、金融、戰略管理等方向的課程,以培養學生在財務管理中的分析能力。田高良等[4]考察了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背景下的財務轉型趨勢,總結了數字經濟發展對財務人員的影響,總結未來財務人員需要精通會計、擅長管理、熟知信息技術、洞察業務、具備戰略遠見。其中,精通會計、擅長管理是培養財務管理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是過往的培養方案所涵蓋的內容,與以往提法不同的最核心能力素質要求是能夠洞察業務與具備戰略遠見能力,這兩者對提升企業價值最為關鍵。顯然只有掌握較強的分析預測能力才可能洞察業務與具有戰略遠見,熟知信息技術為進行大數據時代的分析預測提供了基本工具。
有學者思考了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優化問題,多數研究是沿著如何改進某所具體高校的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的思路展開,較少聯系高校的類型和優勢,以及相關課程融合背后的具體邏輯。譬如,郁玉環[5]探討了湖北汽車工業學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認為普通高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需要優化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劉靜等[6]梳理了四川大學在財務管理專業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為應對數字經濟發展所做的探索,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高校可以從加強師資力量、構建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及增加實踐化課程等方面來改進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
我國高校按學科優勢可分為: 理工類、綜合類、師范類、農林類、政法類、財經類等類型,其中占比較大的理工類型大學中工科普通高校居多。這些工科普通高校大多開設了財務管理專業,由于工科普通高校與其他類型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的辦學背景不同,工科普通高校在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設置方面也應體現出具體特點。由此,本研究將探索如何順應數字經濟時代需求優化工科普通高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培養方案;探討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和工科高校強勢學科之間融合邏輯和路徑;并以普通工科高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為例,具體分析如何制定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
1.2 工科高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的獨特優勢
工科高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建設在數字經濟時代有著開展計算機相關課程等信息化教育較早的獨特優勢。2020年11月3日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中提到,新文科教育需要融合發展,不僅需要加強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還需要加強文科與理工農醫的交叉融合。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沖擊下,工科高校更容易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信息技術類工科專業課程與管理類課程相融合,將相關專業知識遷移整合到財務管理專業中,有利于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文科教育,以應對數字經濟時代的各種新挑戰。
通常工科普通高校的工程專業教育都強調工程思維的培養。工程思維是綜合整合和系統集成,是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核心思維,它能保證工程師做正確的事及會正確地做事。綜合不同于分析,分析思維源于古希臘柏拉圖時代形成的學術傳統,分析和綜合的差別是科學與工程的基本差別[7]。馮卡門曾有名言:科學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師開創全新的天地。1997年,美國的工程教育創新大會提出了“下一代工程通過集成來創新”的基調。
由此,工科高校能將工程思維與財務管理專業教育相融合,培養工程思維能提高財務管理人員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8]。首先,通過財務管理活動幫助企業實現價值創造應當被視為一個復雜的工程實現問題,而不是一個科學求解問題。其次,企業經營活動的總體目標是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公司價值最大化。財務管理活動關注的焦點應當是如何幫助企業創造價值,成長、回報和風險是影響企業價值實現的三大重要因素,在制定企業經營中的重大決策時需要綜合考慮如何驅動這三大因素及其綜合影響。通過財務管理活動幫助企業實現價值創造是個復雜問題,它要借助于綜合,整合,系統,集成多種相關知識來解決,這是培養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核心重點。
由此,工科學校應當重視培養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工程思維,培養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在其職業生涯中能主動通過標準化、模塊化和流程化的系統集成,將“可能轉化為現實”的能力。運用工程思維解決復雜財務管理問題時要體現標準化、流程化與模塊化。首先是標準化。項目的運轉必須遵守客觀自然規律、人的活動規律與科學技術標準,財務管理的基本方法通常要符合客觀理論的要求。其次是流程化。可以將財務管理活動視為一個完整的流程,從規劃、設計、決策、實施到最終結果的實現,是一個環環相扣不斷行進的過程。最后是模塊化。將一個大財務管理項目拆分成互相聯系互相依賴的小項目的過程就是模塊化,一個模塊能夠實現一個特定的功能,將任務區分為不同的模塊不僅能夠避免重復操作,提高人員效率,還有利于流程的梳理,便于項目的實施。
還可以運用工程思維對企業財務管理專業教育進行合理分解,從模塊化設計著手,化繁為簡并優化財務管理專業教育。模塊化集成思路的設計有助于學生綜合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數字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專業教育應包括至少以下4個方面知識模塊:第一,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模塊,熟練掌握本模塊知識是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區別于其他專業的關鍵所在。為幫助企業實現價值創造,財務管理人員要能通過財務分析、績效評價、預算管理等財務工具與資本進行投融資管理來幫助企業創造價值,這些財務管理活動必須遵守其內在的基本規律。第二,工商管理類課程模塊,如果財務管理人員不能理解企業的戰略管理、公司治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運營管理等重要的企業實踐,財務管理人員就很難與其他部門的經營管理人員進行溝通,財務管理活動就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活動割裂開來。第三,經濟金融類課程模塊,財務管理人員活動不能違背基本的經濟規律,也不能離開外部金融環境。第四,數據分析方法和大數據應用課程模塊。數字經濟時代,財務管理專業教育尤其需要培養學生的大數據應用與數據分析能力,才能確保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在面向未來的工作中得心應手。
2 工科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本科教學培養方案的優化重點
2.1 清晰定位培養目標
第一,諸多高校都不能脫離時代特征與外部市場需求來定位自身的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清晰的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特色,要能及時反映外部環境對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特征。當前變化較快的外部市場需要財務管理人員不僅掌握財務、管理、戰略等知識,還要對企業的生產、質量、技術、金融市場等知識有所了解。目前信息技術與數字經濟飛速發展,需要財務管理人員及時做出復雜決策,需要企業財務管理人員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和大數據技術等來快速分析和解決復雜財務決策和業財融合中的具體問題。
第二,工科普通高校還要根據自身特色來清晰定位自身的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工科高校的學科優勢、辦學層次和歷史積淀會對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定位有重要影響。財務管理專業人才要掌握交叉性和綜合性知識,培養方案要深度融合工科專業與財務管理專業的教育資源。通常工科高校的工科專業發展歷史較久,工科高校通常在計算機、智能技術、通信技術等工科專業方面有一定的學科積累,其中的某些學科能夠幫助財務管理人員迅速做出科學決策,能夠為發展時間相對較短的財務管理專業建設提供助力。
2.2 合理夯實課程體系
設置合理扎實的課程體系是確保培養目標實現和形成專業特色的重要保障。本科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要包含掌握完整的專業知識理論和專業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擁有可持續競爭力。首先,合理的課程體系要夯實基礎。高校應當注重通識教育,安排課時足夠、內容豐富的公共基礎課與學科基礎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掌握工商管理專業的基礎知識、理論和方法,培養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其次,合理的課程體系要培養實踐能力,要把重心放在財務管理專業的基礎課和核心課程,根據財務管理專業有著實踐性強的特點,在培養時要注意學做并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體系和問題解決能力。最后,合理的課程體系要注重能力培養,在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需要進行學科交叉教學,增設相關跨大類課程,如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相關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2.3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
工科高校在制訂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時,需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培養財務管理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環節必不可缺,是因為企業需要具有實踐能力并能夠快速勝任財務管理職責的財務管理人才,財務管理專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培養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必須以理論教學作為框架,以實踐教學為中心,以實踐課程為內容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因此,首先,要保證實踐教學時間,合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借助先進教學手段搭建實踐平臺。其次,要加強校企合作,使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就業能力,為畢業后順利參加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最后,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為專業教師拓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跨學科知識。
3 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優化財務管理教學培養方案的具體分析
3.1 清晰定位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是工科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2007年財務管理專業批準設置,2008年開始招生;2010年財務管理方向開始招收研究生,2015年增設會計學學術研究生碩士學位點。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每年招生數量約60人左右,反映了較多工科普通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特點,招生人數不多,歷史沿革較短。
與其他工科高校類似,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傳統優勢專業集中在工科專業。它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方案”首批試點高校,是全國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牽頭單位。2017年被列為上海市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單位。學校的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學校已有1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其中大部分是工科專業,機械工程、車輛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環境工程、產品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交通運輸等工科專業的教育教學研究較為深入。
基于外部市場需求和學校內部實際情況,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將培養學生善于運用大數據技術、數據分析方法解決財務管理實踐問題作為培養特色,強調數據分析方法、現代大數據技術與財務管理教育的融合。此外,借助學校的工程專業培養氛圍,將工程思維教育與財務管理教育相融合也納入培養特色,強調培養財務管理人才的綜合實踐能力。依據上述思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將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致力于培養具有正確政治方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人文精神、工程思維和財經素養,扎實掌握工商管理基礎知識,深刻理解財務管理實踐規律及理論方法,善于運用大數據技術與數據分析方法解決財務管理實踐問題,并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的“懂數據、善分析、精財務”的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
3.2 推進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建設是達成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抓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運用工程思維進行將專業課程體系分為經濟金融類課程模塊、工商管理類課程模塊、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模塊、數據分析方法與大數據應用課程模塊4個模塊。第一,經濟金融類課程模塊,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實習、證券投資綜合實習等課程,財務管理活動不能脫離經濟環境和金融市場。第二,工商管理類課程模塊,包括管理學、戰略管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要求學生扎實掌握工商管理基礎知識和核心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工商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第三,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模塊,包括基礎會計學、管理會計、財務管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會計信息系統、財務報表分析、審計學、公司理財等課程,包含了財務管理專業區分于其他專業的核心課程。第四,數據分析方法與大數據應用課程模塊,包括統計學、運籌學、Python語言基礎、大數據導論、Python和財務大數據分析、實證會計研究等課程,設置該模塊是為了培養財務管理專業人員使用數據來幫助企業和組織做出決策,能從數據中有效提取信息并解釋結果的技能和知識的能力,強調綜合學習數學,統計和計算機技術,并通過數據分析預測來解決業務環境中出現的各種財務管理實際問題。為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信息技術,設置了“Python語言基礎”,以及將信息技術與財務數據分析相融合的課程。同時,為提高本科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和畢業論文質量,還特別設置實證會計研究課程。
整體課程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使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并掌握學科基礎理論和知識。在設置思想道德與法治、微積分、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公共基礎課的基礎上,再加入管理學、統計學、微觀經濟學等學科基礎課,輔以專業課程及實踐環節,如工程基礎訓練等,使學生理解工程思維。第二階段同時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和專業能力,以宏觀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管理信息系統、運籌學等學科基礎課為主,加上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交叉并行進行教學。第三階段對學生專業能力進行重點培養,以專業課程為主,開設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學、稅法、高級財務會計、Python與財務大數據分析等課程,注重學科交叉,拓展學生知識體系。第四階段注重學生的職業能力,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開設素質拓展類第二課堂等,培養學生自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 加大實踐教學力度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聯系,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公共基礎類實踐、學科基礎類實踐和校企產學合作實踐3個課程組。實踐教學體系將專業技能訓練和實踐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貫穿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在精準對接專業素質發展和企業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多元化產教融合,注重“知識運用、能力提升和人格塑造”互促共進。其中的公共基礎類實踐包括工程基礎訓練,讓學生了解現代工程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理解工程思維,掌握工程加工的基本技能,提高同學的實際動手能力。
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科基礎類課程實踐包含兩類實踐訓練:一是金融類課程的學科基礎類實踐,包括證券投資綜合實習、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實習與金融綜合模擬實習;二是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的學科基礎類實踐,包括財務管理軟件應用實習、會計信息系統實習、企業財務綜合決策模擬實習、Python和財務大數據分析課程實驗。具體要求教師運用工程思維來引導相關教學工作[9],將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項目,引導學生積極分析和思考,在處理項目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校企產學合作實踐包括合作教育和畢業設計。旨在使學生認識社會,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就業能力,為畢業后順利參加工作崗位打下基礎,并要求學生每次參加合作教育后,遞交實習報告。合作教育分3次進行,共18周。畢業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分析能力,要求學生選擇符合本專業培養目標的畢業設計的題目,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獨立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按時完成論文撰寫和答辯。
4 結語
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興技術的產生改變了產業結構和產業形態,社會和企業迫切需要符合國家戰略和全球潮流且擁有全局視野的財務管理型人才。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的新產業呼喚著新管理,企業在各個方面不斷尋求突破,包括加強業財融合,由此財務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善于運用數據分析、大數據等技術方法進行預測、預算、控制和決策的綜合型人才。為滿足數字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學生需要在更廣泛的專業交叉融合教育中進行學習。
為此,本研究探討了工科高校的特點與財務管理專業建設之間的關聯性,探討了工科高校的工科課程與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之間的聯系,剖析了工科高校的工程思維與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考察工科高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培養方案的優化方向,工科高校能通過清晰定位培養目標、合理夯實課程體系、注重實踐教學環節3個方面對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進行優化。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為例,從3個方面具體探討了如何優化培養方案。基于外部市場需求和學校內部實際,該校將培養學生善于運用大數據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進行合理分析預測作為培養特色,強調數據分析方法、現代大數據技術與財務管理教育的融合。強調將工程思維教育與財務管理教育相融合,使培養的財務管理人才具有較強的業財融合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鵬.數字經濟的本質及其發展邏輯[J].經濟學家,2019(2):25-33.
[2]戚聿東,肖旭.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J].管理世界,2020,36(6): 135-152,250.
[3]KAVANAGH M H, DRENNAN L. What skills and attributes does an accounting graduate need?Evidence from student perceptions and employer expectations[J]. Accounting amp; Finance,2008,48(2):279-300.
[4]田高良,陳虎,孫彥叢,等.“大智移云物”背景下的財務轉型研究[J].財會月刊,2019(20):3-7.
[5]郁玉環.財務管理本科專業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會計之友,2005(3):69-70.
[6]劉靜,劉舒萌.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建設與改革:以四川大學為例[J].中國商論,2020(23):190-192,198.
[7]宋華振.如何理解工程與工程思維?[J].今日制造與升級,2020(8):78-79.
[8]張浩軍.強化工程思維教育,提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J].大學教育,2020(4):75-77.
[9]路龍賓,王小銀,金小敏,等.工程思維引導的Python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2(3):43-48.
收稿日期:2022-12-17
作者簡介:
張子余,男,1973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基于大數據的財務分析。
賈雨軒,女,2000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