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農業是精細農業在“米袋子”和“菜籃子”的具體表現,也是科技農業的落實工具。廣東科技農業政策把鄉村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通過科技創新豐富中國“菜籃子”、捧好現代化農村飯碗、助力嶺南糧倉儲糧,結合實際創新性,提高農業競爭力、保障糧食安全,通過智慧農業讓“三農”工作提高工作本領,穩穩端上智慧農業科技金飯碗,建立富裕和諧現代化,作好作滿“三農”工作必要思想武裝,確保廣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偉大成果,將科技成果進一步轉化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實際進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智慧農業;農業科技;廣東農業;“三農”問題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3-0010-04
Abstract: Smart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rice bag\" and \"vegetable basket\", but also the implementation t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Guangdong'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e policy puts rural construction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enriching the Chinese \"vegetable basket\"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lding modern rural rice bowls, and helping Lingnan granary to store grain. This paper intend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ensure food security, improve the work skill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rough smart agriculture, steadily serve the \"golden rice bowls\" made fromsmar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stablish affluence, harmony and moder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quip ourselves with ideas of completing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nsure that Guangdong 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rural rejuvenation, and further tu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actual progress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mart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agriculture; issu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親自謀劃、推動和部署“三農”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論斷,指引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現代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植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使農業農村與國家同步實現現代化”是“三農”工作論述的重要科學內涵。“解決好吃飯問題,用科技支撐糧食安全”是“三農”工作論述的重要核心要義。農業科技創新成為解決地緣政治、氣候變遷、城鄉差距、疫情影響、糧食安全、運營環境和產業發展問題的良藥[1]。廣東農業科技發展緊抓“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論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思想,勾畫出科技農業飯碗和城鄉共同富裕二條主戰線”,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果。
1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
構建并發展一個開放的國內國外農業科技運用雙循環,是廣東農業科技完善城鄉富裕的戰略,既有世界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理念指導,廣東積極汲取全球農業技術發展經驗,如國際和部分發達國家推行的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種業信息庫、區塊鏈元宇宙、精準農業信息方案、農業和食品消費集成數據方案、溫室智慧信息大棚管理項目、氣候預測模型項目、智能農場和農業博物館、農民創收數據化生產、再生農業平臺、農村社區保險和數字化農業及農業融資數據化等國內外發展經驗,逐一構建廣東農業科技新發展格局。“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2021年《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在“十四五”期間“科技支撐”是規劃建設農業農村重大項目,落實有效覆蓋,引導農村科技圍繞鄉鎮產業,科技助農是推進農業農村科技的重要手段。《規劃》指出,培育農業高新科技產業集群,如天河農業硅谷和白云“菜籃子”樞紐區等,其中天河農業硅谷利用人才、資金、市場和信息等優勢資源發展是廣東現代化農業的示范工程[2]。“精細農業”和“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是《規劃》5大任務之一,農業科技和數據信息平臺是《規劃》6個重大平臺其中2項。智慧農業依托技術、人才、資金、市場和信息等和將農業高新技術、數字農業和農業服務轉而支撐農業科技化發展,為進一步解決農產品市場消費需求、拉長農業產業鏈、落實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提供農科保障。
“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互聯網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社會發展”[3]。農業生產從傳統改變到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生產效率核心,數據也成為驅動農業發展規模的動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創新中的應用,我國廣闊農村地區適合作為現代農科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縱深,具備“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形成工農互補、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創繁榮新型工農鄉城關系”的關鍵抓手,在農業生產和消費主體不同發展階段,提供不同思路和路徑。廣東農科發展依托現有商業、科技和新興市場的優勢輔助,以工業互聯網為實現路徑,通過政府主導和企業家精神是發展智慧農業的條件[4]。2020年全國縣城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廣東排名全國第一,浙江、江蘇分別排名在后,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比分別為21.4%、13.5%和11%。在市場競爭中,廣東落實前述政府主導和企業家精神,農產品牌企業在廣東集中,進而達到全國市場領先地位[5]。
2 "智慧農業的框架架構
2021年“一號文件”指出,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智慧農業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決策、生產和流通交易等深度結合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綜合解決方案。運算層依托農業市場大數據存儲集成處理,通過農產數字市場的傳感與執行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市場系息檢測模塊、市場供需流通信息、農業勞動力投入、農藥化肥與農機投入和水文土壤光照溫度等自然環境信息等架構感知和運行層。通過先進傳輸網絡應用在智能化生產、網路協同和服務延伸。智慧農業核心包括農業農產數據“數字孿生”和“定制化生產”,是“農業元宇宙”鏡像信息基礎模型充分利用農產品物理模型、農業數據傳感器更新、農產歷史數據運行,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通過在虛擬空間中完成相同市場發展的鏡像映射,從而反映相對應政策下農業市場發展生命周期的過程,讓農業政策決策和實施者能“實事求是”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符合農業市場的實施方案[6]。精準農業優化糧食生產幫助農民轉向現代信息數據技術,支持農作物生產管理,優化農業數據治理,農業治理數據解決,糧食可持續發展,更環保優化食品安全,依托種業發展優勢釋放農業技術創新和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智慧農業有智能生產、網路協同和服務延伸3個基礎方向,落實在:①對農業產業規模、農產品種選擇、農產訂單控制的有效決策,堅持“三農”重中之重;②通過育種數字化、精準農業投放、智慧畜牧漁業和跨區農機協同,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③利用農產品電商、智慧物流和區塊鏈溯源建設,推動農業生產和消費者間市場交易流通,堅持走向共同富裕,在農村現代化中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④包括智慧金融、農業保險、農業技術推廣和農產市場信息大數據分析的社會服務,通過農民社會保障架構,落實農村治理穩定社會保障制度。在完善社會保障大樹下,支持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農村改革,擁護黨農村工作全面領導。
3 "智慧農業為傳統農業帶來的機遇
推進農業綠色是農業發展觀的深刻革命。智慧農業的本質是“大數據結合高運算”,以數據推動綠色農業生產是智慧農業的拿手項目。廣東結合國內國際雙循環經驗,在智慧農業領域推動農業元宇宙、人工智能農業、精準農業優化糧食生產、協助農民轉向現代化信息數據技術,支持農作物生產管理、優化農業數據治理、農業治理數據解決和糧食可持續發展,更環保的優化市民餐桌、依托種業發展優勢釋放農業技術創新、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和黨中央“3060減碳目標”,建立量子神經網路農業天氣預測系統、完善農作物保險、農業融資數據化和引進科技農業發展投資等,以科技農業發展拉近廣東城鄉距離,使廣東成為國際現代化農業科技共生城市。2022年6月15日,經合組織(OECD)發布《2022年農業政策監測與評估:改革農業政策以緩解氣候變化》報告,報告指出,近年來農業支撐的持續增長慢于行業增長,但主要是受暫時性因素推動達到創紀錄高點。制定應對全球危機的短期農業政策必須同時兼顧當前面臨的挑戰,在農業改革中必須同時兼顧對抗氣候變化和國際糧食市場的扭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思熟慮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7]。中國農業溫室氣體生產排放量增加16%,其中普通農戶過量施用的化肥農藥是造成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占比[8]。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和農藥化肥精確利用,擺脫過去“粗放”投入,在“三農”領域達到國家要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在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3060減碳目標”。
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從勞動力兼業結構來看,農業村業內部呈現出純農戶、高度兼業農戶比例不斷下降,非農戶的比例不斷上升等明顯分化態勢[9]。這種小規模經營老齡化和大范圍兼業的現實給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推廣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及時將物聯網、農產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農事管理系統結合無人機和自動化設備代播代種等龐大農業知識與技術相結合,提供小農戶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解決方案。
確保農業生產不誤農時,堅決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籃子”,更要暢通農產品外貿產業鏈和供應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實體經濟轉向數位,“零接觸商業”或“線上接觸產業”的商業需求不斷增加,疫情使市場不穩定提高。在脫貧攻堅目標完成后,“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將轉向全面鄉村振興。如2020年廣東湛江市遂溪縣在中國(廣東)香蕉國際網絡文化節期間,通過跨境電商開展香蕉制品跨境電商銷售是廣東實踐的成功案例之一[10]。在農業農村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后,在電子商務應用,智慧農業提供農村經濟活躍的實體條件,以線上為基礎重新定義農業創新,使駛入快車道的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通過大數據,讓農業生產和食品加工企業間按消費者需求確定種植、生產地品種和方式,使訂單農業、定制農業、眾籌農業和預售農業等創新農業農產與市場走向更緊密相連,建立穩定供需。
4 "智慧農業助力農村現代化的政策建議
“農業現代化,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把農業科技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11]。“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用好信息化、大數據等技術”。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性高度[12]。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未來農作物大規模應用創新可提高農業生產力和持續性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廣東農業科技振興結合國內國際雙循環經驗,包括推進現代科技農業發展、創建符合“三農”發展現狀的現代農業人才、真金白銀支持智慧農業,讓農民群眾成為農業工程師、打造粵北地區成為國際生態宜居城市、為群眾保留嶺南農業文化遺產、落實鄉村治理,建立和諧美麗農村、裝滿農民“錢袋子”,給農民群眾安全感和各級人民政府落實監督考核,作農民群眾堅實靠山等思想。為廣東在攻堅扶貧和鄉村振興戰場取得“民之所需,省之所向”的一系列成果。深度學習黨中央思想,以農業科技帶動嶺南農業、農業科技服務廣大農村為經,搶抓機遇科技賦能,加快培育壯大農業新生態模式為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農業農村可續性。以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理論為引導,全面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理念為框架,將智慧農業作為農村振興工作主戰線。在“三農”政策新發展階段,利用廣東科技和人才優勢,在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強國發展,堅決在“三農”改革之路上考出好成績。
廣東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農業政策的核心基石,智慧農業就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造血”和“保障糧食安全底線”。科學解決“三農”需求痛點是智慧農業助力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性高度。科學性解決“三農”需求痛點是智慧農業助力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思想,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農產品推廣解決過去農產品運輸保存、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通過互聯網平臺區塊鏈各個協議層和支撐平臺間進一步在軟硬件建設完善。智慧農業在設施農業中引入自動化設備、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和5G等技術的“智慧大棚”實現設施農業智能化生產是未來守住“米袋子”“菜籃子”,捧好捧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的發展趨勢。農業在數字經濟時代被認為是傳統數字化程度較低的產業,中小規模農戶獨立搭建信息化平臺直接面臨到數字化管理的高成本,以農村互聯網高新科技產業提供“一籃子”服務、農村金融提供農戶向數字化經濟轉型需要的資金、種糧品種種植養殖等農業技術移轉教育,落實到單一農戶養殖戶,都是廣東發展智慧農業建立現代化農村,作好“三農”工作要面對的痛點。實現智慧農業和現代化農村的道路上,需要在市場資金、專利技術移轉和相關政府政策支持,為加快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5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13]“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14]。廣東農業科技發展結合“構建發展新格局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方法,通過以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作為鄉村振興戰略,“搶抓機遇科技賦能,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為緯,緊抓習近平總書記“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思想,勾畫“科技農業飯碗”和“城鄉共同富裕”二條主戰線,在“以科學理論為引導,全面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框架下,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可持續可落實實施具有支撐引領和保障的農業科技發展戰略[15]。隨著2022年9月1日《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實施,“依法治農”是法治軌道上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各級人民政府落實監督考核,《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將成為農民群眾的堅實靠山,扎扎實實為廣東全面推進和實施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性法治保障。《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意義上除了用法律硬約束農村振興工作可持續性落實外,更是廣東省“三農”基礎性制度在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化中對“三農”立法工作的確立。《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的實施對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共同富裕具有指標性的意義。未來廣東在科技農業政策立法上將以現代化農業角度政策出發,結合實務從廣東鄉村產業發展特色和優勢,深化優化農業科技配套性立法與政策推動。《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是以農業基本法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各種實施方案,是在建構廣東農業農村數據資源一張圖的思維立法,以優化鄉村通信數據建設為手段,進一步推進新信息技術在“三農”的運用,表現在數字鄉村、綠色有機農業、現代種業、加工流通、科技創新、農業機械化、農技服務體系和美麗鄉村及資源循環等方面,架構出廣東農業科技轉化的基石,落實廣東農業科技為優化農業營商環境提供足夠保障。廣東在既有“三農”創新工程發展成績下,未來將利用科技和人才優勢,在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強國發展,堅決在廣東特色“三農”改革之路上考出好成績。
參考文獻:
[1] 張興祥,洪永淼.習近平關于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述及其原創性貢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2(5):1-8.
[2] 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EB/OL].http://www.gd.gov.cn/zwgk/zcjd/bmjd/content/post_3508456.html.
[3] 彭德雷,王達坡.數字營商環境國際評價體系與中國法治化實踐[J/OL].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
[4] 中國人民大學智慧農業與數字鄉村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研究報告: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鄉村振興[R].北京:中國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2021:3-8.
[5] 徐麗艷,鄭艷霞.農村電子商務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21(2):109-120.
[6] 楊江華,劉亞輝.數字鄉村建設激活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機制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190-200.
[7] 李軍剛,毛心怡,何桂敏.習近平關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論述及其時代價值[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6(3):1-7,24.
[8] 田金方,曹偉,薛瑞,等.主動應對與統一行動:中國抗疫經驗對氣候變化治理模式的借鑒價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0(6):63-75.
[9] 陸杰華,林嘉琪.中國人口新國情的特征、影響及應對方略——基于“七普”數據分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3):57-67.
[10] 楊彩華,陳明珠,鄔小霞.鄉村振興視角下湛江市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市場,2021(5):193.
[11] 宋曉虹.物聯網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及發展模式創新探索[J].南方農機,202,53(23):163-165.
[12] 解沛,熊明民,張江麗,等.服務國家農業重大需求,打好農業領域關鍵技術攻堅戰——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22(1):1-6.
[13] 鄭新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J].前線,2022(12):8-11.
[14] 習近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2(10):4-5.
[15] 袁方成.以法治建設引領鄉村全面振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