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農業農村現代化亟需具有“三農”情懷的人才投身于鄉村建設。該文從個人、教師和高校3個層面分析大學生“三農”情懷自我培育意識差,“三農”相關課程情懷聯結弱,“三農”情懷教育資源整合能力不足的現實困境,由此提出耕讀教育形勢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實施路徑,從第一課堂到第四課堂,在特色課程體系、校內文化活動、校外社會實踐、建設網絡平臺方面,全方位建立高校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體系,以期提升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實效,助力鄉村人才培育。
關鍵詞:耕讀教育;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鄉村振興;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3-0102-04
Abstrac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urgently needs talents with the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s, teacher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poor self-cultivation consciousnes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eak connection of related courses, and insufficient ability to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s a resul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in the situation of ploughing-learning education, from the first classroom to the fourth classroom, in the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system, on-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off-campus social practice. In the aspect of building a network platform, we should establish an all-round educ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help cultivate rural talents.
Keywords: ploughing-learning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educa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教育部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提出了耕讀教育是當前高校踐行“亦耕亦讀”,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弘揚我國耕讀傳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綜合性育人功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人才是重要的支撐力量。長期以來,高校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耕讀教育改革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存在著“三農”情懷教育缺失、實踐育人環節有待加強等問題。在高校耕讀教育形勢下,加強“三農”情懷教育,對提升學生知農愛農意識和素養及專業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 "耕讀教育及“三農”情懷的核心內涵
1.1 "耕讀教育核心內涵
耕讀文化是指在勞動生產實踐和閱讀學習過程中創造的與耕讀相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耕讀文化的獲得需要勞動生產實踐和廣泛的閱讀學習,這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耕讀教育不僅是一種“耕耘和閱讀”的教育方式,也是實現教育情感和使命、價值追求、生活和人文的重要途徑。重視知識培養和實踐的統一,扎根于“三農”,是高校加強大學生耕讀教育培養的關鍵。耕讀教育是以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耕讀”為基礎,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的教育模式。耕讀精神文化是對新時期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和推進。耕讀教育是當前高校踐行“亦耕亦讀”,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弘揚我國耕讀傳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綜合性育人功能。
1.2 "“三農”情懷核心內涵
“三農”情懷核心內涵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大學生“三農”情懷具體是指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的過程中深入體會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實質,在專業理解、理論學習、實踐模式和平臺創建等與個人成長發展密切相關的教育過程中,融入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情懷,培養對“三農”具有深厚感情、有服務“三農”的意愿、愿意投身農村現代化和產業化建設的人才[1]。大學生通過高校的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積極參與農業調研和社會服務,參與農村實踐,走進農村、關愛村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農業人才。
2 "耕讀教育形勢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的意義
2.1 "現實意義:實現立德樹人,培育“新農人”
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雙重任務下,高校加強學生在農業形勢下的“三農”情懷和耕讀教育,認識和熱愛農業,培育時代“新農民”。在“三農”情懷和耕讀教育的形勢下,大學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對“三農”的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農村、服務基層、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做出貢獻的情感,內化大學生返鄉、深入基層、服務“三農”的具體行動,最終促使大學生樹立個人的人生哲學和價值取向。這個過程體現了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培養時代新人。在“三農”情懷的驅動下,學生將有意識地認識到意義和價值,認識到農村可以成為個人實現職業夢想和價值的方向。有了正確價值觀的支持和引導,學生最終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農村振興觀,對培育當代“新農人”具有現實意義。
2.2 "時代意義: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新農村”
農業現代化問題作為現實問題亟需解決,需要農業技術與農業人才兩方面的支持和更新,科技與人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和關鍵。農業現代化是當前農村發展的重要方向。現代農業需要更多的現代技術支持[2]。如何全面提高農業人員的素質,增強我國農業的整體競爭力成為我國發展農業的首要任務。為解決這些問題,高校要建設成為培養農業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農業院校學生在農業技術支持和產業發展方面具有專業優勢。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治理,都需要大批具有“三農”情懷,愿意為農業現代化做貢獻的大學生隊伍作為新鮮血液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建設中。
3 "耕讀教育形勢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的現實困境
3.1 "個人層面:大學生“三農”情懷自我培育意識差
現實情況中,部分高校大學生對“三農”的基本含義無法給出準確解釋,部分涉農類專業的學生對農業相關內容了解不深,比如不能很好地理解“三農”情懷的內容,對農業相關基礎知識和政策發展了解甚少。大學生普遍缺乏個人產生的“三農”方面的興趣和認同,不愿意參與與“三農”相關的活動和社會實踐,“三農”情懷自我培育意識差。在面對畢業后擇業,涉農專業類大學生對于返回農村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愿望不高,大學生返鄉就業和農村創業激情較低,究其原因,是對“三農”的認同感不強,大學生“三農”情懷自我培育意識較差。“三農”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高校教育課程應以“三農”主題為中心,以服務農村為奮斗目標,讓學生形成對家鄉的強烈熱愛。
3.2 "教師層面:大學生“三農”相關課程情懷聯結弱
在日常課程教學中,大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程及農業通識課程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只是單純地獲取專業知識,了解鄉村情況,教師沒有將大學生“三農”情懷的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中去。課程教學中,學生沒有感受到“三農”與自己在情感上產生的緊密連接,同時也沒有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產生更高的認同感,這說明教學設置中,教師沒有在教案編寫和教學過程中把“三農”情懷滲透到日常課程教學中。高校培養學生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感情的過程主要是實現學生對農業和農村、農民的專業技能和感情的整合和發展。培養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感情應該獨立于專業開展,成為每個學生都應該學習的一般教育內容。大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將責任感、使命感、認同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得大學生“三農”情懷得到全面提升。
3.3 "高校層面:“三農”情懷教育資源整合能力不足
涉農高校肩負著對農業人才的培育重任,對農業人才的培育,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大學生的“三農”情懷,激發出大學生對于農業、農村、農民的情感和情懷[3]。但在現實教育中,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對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資源整合能力不足。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以線下日常校園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為主,如植樹節的勞動活動、“三農”名師講座。高校在當前“三農”情懷教育過程中未能充分利用學校各方教育資源,實現系統化、聯結式“三農”情懷教育體系[4]。高校應讓教師和學生關注農業發展的信息,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格局的建設,深刻理解農民困難,讓學生形成農業、農村和農民將有效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強烈意識,從而貢獻更強大的力量。在宣傳傳播、校企合作、線上線下和校園環境方面未打通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鏈條,“三農”情懷教育實效性差,且未能實現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對“三農”無法有深入的了解和更精準的把握。
4 "耕讀教育形勢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實施路徑
結合大學生“三農”情懷現狀,應從課程體系、文化品牌、社會實踐和網絡宣傳角度,有針對性地根據問題加強耕讀教育形勢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的實施。在課程方面,針對全校所有專業學生設立課程,使學生學會查閱資料,了解當前“三農”問題以及國外農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培養全校各專業學生“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情感。樹立求真務實、特色鮮明、立足專業和服務“三農”的志向,引導全體學生加強“三農”的認識,培養情系“三農”的情懷,樹立當代農業發展觀。在文化方面,通過專家講座、“三農”情懷宣傳陣地、社團和志愿服務等形式,加強“三農”情景教育,深化對農村、農業、農民的認識,培養對其的情感;在社會實踐方面,加強大學生在社會上的鍛煉,通過畢業實習、假期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等,在真實的農業農村環境中進行適應性訓練,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過度,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三農”情懷教育成果,用“四課堂聯動,分階段培養”方式去探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的實現途徑,實施路徑如圖1所示。
圖1 "耕讀教育形勢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實施路徑體系
4.1 "第一課堂:耕讀融入日常教學,建設農業特色課程體系
加強學生傳統農業文化教育,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編寫《大國三農》《三農情懷》等校本教材,強化有關農耕文明、鄉土民俗文化和鄉村治理等課程教學,充分利用課程作為培養大學生“三農”情懷的第一課堂。將“三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相關課程中,通過構建全面科學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厚植學生“三農”情懷。把耕讀教育和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勞動教育有機融合,積極引導學生勤耕深讀、知行合一。面對高校教師要開展耕讀教育的專項教師培訓,加強教師“耕讀育人”的理念和耕讀教育的專業化水平,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耕讀教育元素,科學合理地融入課程教學中[5]。大力推進農業教育,充分發揮大學生實踐教學和培訓新平臺的作用,為現代化農業教育奠定實踐基礎,推動科研特色向專業特色轉變,將優質科研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進行科學教育合作,創造產教融合的新機制和新模式。在提升教師耕讀教育專業化水平和編寫耕讀教育教材后,應進一步加強農業特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體現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業態、新變化,強化農業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三農”情懷。
4.2 "第二課堂:校內學生文化活動,打造“三農”情懷教育品牌
根據教育部耕讀教育的工作要求及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核心要點,加強耕讀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以及農民豐收節、美麗鄉村建設等活動,打造一批勞動教育品牌項目,提高涉農專業實踐教學的課程比重,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同時,高校將耕讀文化融入校園日常文化建設[6]。在日常校園活動中開展耕讀教育活動,如“三農知識講堂”“耕讀經典”等活動形式,推進“三農”情懷和耕讀文化走進校園、走進寢室、走進教室,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環境中,感知耕讀文化,厚植“三農”情懷[7]。促進校園和課堂文明的培養和閱讀,讓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將“三農”情懷融入校園文化結構和德育實踐中,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環境中感受優秀的中國農業文化。要加強榜樣建設,以高校地方優秀農業人才為代表。開展朋輩耕讀文化宣講,以優秀事跡激勵學生,將農耕文明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勞動教育、美育實踐中,打造校園“三農”情懷教育品牌,建立系統化、品牌化的校內文化系列活動,提高“三農”情懷在學生范圍內的傳承力與影響力[8]。
4.3 "第三課堂:校外學生社會服務,利用資源平臺深入實踐
高校可以依托地市或省級農科教基地、農業文化遺產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社會資源,每學期有計劃地安排涉農類專業學生到農村、到林區、到實踐基地、到生產一線現場調研考察、實地學習,增強涉農類專業學生服務“三農”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9]。耕讀文化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和耕讀教育的發展也推動了農村的復興。高校積極參與農村振興聯盟,與地方政府簽訂農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利用科學技術支持地方產業發展[10]。成立農村振興實踐團隊,提供專業支持,向農業傳遞技術,向土地傳遞希望[11]。與此同時,打造校外農業實踐教學和社會服務平臺,建設市級區域性共建共享農林實踐教學基地,讓“三農”情懷教育走出校園、走進田野、走進農村,涵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和奉獻的勞動精神,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服務鄉村、服務“三農”的意識和情懷[12]。
4.4 "第四課堂:開展高校網絡宣傳,建設耕讀教育媒體平臺
在高校網絡建設中,逐步建立起依托校園網絡的“三農”情懷媒體平臺,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農業自身特征、鄉村生態建設、鄉村治理的相關知識,大學生可以進行瀏覽學習,實現全方位科普農業的教育效果[13]。無論是在網絡宣傳方面,還是耕讀教育媒體平臺建設方面,宣傳內容需要和“三農”情懷中的“一懂兩愛”進行緊密結合,制作新農村建設理念的相關政策解讀視頻、投身農業事業的榜樣事例視頻[14]。同時,與當地農業媒體進行對接,轉載相關農業新聞,擴大媒體資源,逐步為大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宣傳教育環境,提高大學生的“三農”情懷[15]。
5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耕讀教育及“三農”情懷的核心內涵和耕讀教育形勢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的現實意義及時代意義進行闡釋,從學生、教師、高校3個層面提出耕讀教育形勢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現實困境。針對問題提出耕讀教育形勢下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實施路徑,包括耕讀融入日常教學,建設農業特色課程體系,校內學生文化活動,打造“三農”情懷教育品牌,校外學生社會服務,利用資源平臺深入實踐,開展高校網絡宣傳,建設耕讀教育媒體平臺。有助于推動高校“三農”情懷教育體系的建設,提升大學生“三農”情懷教育實效,使大學生真正產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情懷,投身農業發展和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周維維.涉農高校加強耕讀教育涵養“三農”情懷的實施路徑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21(5):15-21.
[2] 陳秋平.鄉村人才振興視域下新時代耕讀教育發展路徑新探[J].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8(1):48-50.
[3] 陳麗娜.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應培育學生“三農”情懷[J].核農學報,2022,36(3):2-3.
[4] 莫張勤.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高校“三農情懷”培育的實踐探索——以茶學院為例[J].福建茶葉,2022,44(1):224-226.
[5] 鄭義,朱其志,王明珠.產教融合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21):47-51.
[6] 王馨悅.美麗鄉村建設中地方院校大學生“三農情懷”培育的理與路[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5):305-306.
[7] 李曦嫻,何祖鋒.農林院校校本資源融入大學生“三農”情懷培育的實施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6):227-230.
[8] 晏方舟.農林院校大學生“三農”情懷培養路徑探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1,5(8):125-126.
[9] 林萬龍.新時代耕讀教育的新內涵與新要求[J].高等農業教育,2022(3):5-6.
[10] 王馨悅.美麗鄉村建設中地方院校大學生“三農情懷”培育的理與路[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5):305-306.
[11] 曾祥明,溫思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戰略重要論述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創新[J].北京教育:德育,2022(4):46-50,57.
[12] 張蘭蘭.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高校學生“知農愛農為農”情懷教育的路徑與機制——以信陽農林學院為例[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0(3):154-157.
[13] 白雙翎.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大學生“三農情懷”的培養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2):125-126.
[14] 林萬龍,崔情情,何志巍,等.涉農高校耕讀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21(4):6-9.
[15] 秦瑋苡,馬云天.耕讀文化傳承:意義,困境與策略——基于學校文化發展的研究[J].教育觀察,2020,9(4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