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如何轉變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學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學模式,是當代“新農人”培育的重要研究內容。該文通過搭建“校地”遠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幫助教師實現校地協同育人實踐教育模式;構建鄉村振興“產教融合”服務平臺,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構建農民、教師、學生為主體的“三維協同”育人模式,建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旨在提升涉農高校的人才培養效率,為當代“新農人”的培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農人;學科交叉;新工科;新農科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3-0114-0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 to chang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struct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od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new farmers\". By building the practice platform of long-distanc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local government\",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ig data, we can help teachers realize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school-loc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the service platform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or rural vitalization to carry out practical educati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re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with farm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establishes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with multi-discipline integ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new farmer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farmers; interdisciplinary; new engineering; new agriculture
2019年6月28日,在浙江安吉余村,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及浙江農林大學等國內50多所主要涉農高校在教育部的協調領導下開展高等農林教育“新農科”建設的研討,與會代表共同發出《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倡議,標志著我國“新農科”建設工作正式啟動[1]。隨著中國農業的快速發展,高等農業教育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單學科割裂獨立發展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轉變,從偏重服務行業經濟,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服務轉變[2]。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化,農業農村的發展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有了進一步增長,涉農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目標也應隨著人才需求的變化而改變。本研究圍繞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學科交叉育人模式的實踐,開展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針對“新農人”培養目標的變化,探索涉農高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生產實踐、社會服務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新工科、新農科的學科自身優勢,提高“新農人”的人才培養效率,建立多學科交叉的“新農人”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1 "當代“新農人”培養實踐平臺構建
協同育人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協同育人涉及多元主體,在激發主體活力,提升育人質量,緩解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矛盾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需要探索[3-5]。為了能把涉農高校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通過具體的方式和手段,協同育人教學開展實踐,本文通過項目驅動、產品研發,帶動學生共同開發了涉農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實踐平臺。該平臺包括智慧農業監測站硬件系統、數據管理中心、“校地”遠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鄉村振興“產教融合”服務平臺。
1.1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監測站系統研發
以5G通信、無線通信等網絡通信手段,研發多傳感器的智慧農業監測站系統。開展農業生產監測與數據采集,通過智慧農業監測站上的多元傳感器向數據中心實時傳送農業生產管理數據,如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降雨量、土壤氮磷鉀含量、CO2和實時監控等。基于農業物聯網技術,根據涉農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要求,搭建“校地”遠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通過安裝在生產基地的智慧農業監測站設備(包括種植、養殖、水產養殖、旅游服務等),向課堂和實驗室實時傳輸來自生產基地的實驗數據和生產管理數據;利用遠程監控及數據可視化技術,專業課教師和實驗人員可以通過遠程協助平臺,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和講解來自遠程基地的生產實踐教學內容,從而為新農科相關專業課程的協同育人實踐教學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1.2 "“校地”遠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
在對涉農高校多學科交叉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協同育人實踐探索,搭建“校地”遠程協助育人實踐平臺,包括生產環境數據自動化采集、生產基地遠程協同教學、生產實踐數據協同填報、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展示等功能。根據學科要求、專業特點、課程內容,開展涉農專業遠程協助實驗設計,設計具體的教學、實踐、生產等內容,實現教師在教室通過遠程協助技術手段把課堂隨時轉移到實踐基地,帶動學生把書本知識和生產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為“校地”遠程協助教學、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技術支持,為涉農高校協同育人模式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樣例。
1.3 "鄉村振興“產教融合”服務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學科已經開始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專業教學和課程實踐中,涉農高校應利用本校內的計算機學科優勢與涉農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建立起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已成為涉農高校新農科建設和新工科建設的改革方向。
通過對涉農高校的鄉村振興服務模式研究,及“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服務機制研究,設計并開發了鄉村振興“產教融合”服務平臺,主要功能包括農業生產技術指導與培訓、農業生產技術咨詢與服務、實踐基地產學研協同工作、地方產業品牌宣傳與推廣等功能模塊。
通過技術指導、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方式,把教師、學生、農民關聯起來,開展“產學研”協同工作,為地方生產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生產實踐,使學生能夠走出教室,而非實驗室內的“紙上談兵”,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形成以“產”為需的“教”與“學”互動效應;在學生“產”與“學”的實踐中,進行技術應用和服務創新,建立以鄉村振興服務為導向的新農科與新工科多學科交叉融合協同育人機制。
2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人”培養實踐教育
2.1 "“新農人”培養模式構建
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夠提升科研成果的利用效率,拓展創新產業,發展生產力,以創新帶動產業,在生產實踐中創新思維,實現產業促進創新的良性循環[6-7]。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建立由教師、學生、農民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如圖1所示。通過把教師的科學研究、實踐教學、社會服務,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服務、技術交流,與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經營等結合起來,開展“產學研”協同教育、鄉村振興科技服務等活動。
設計適合本校的涉農學科“校地”遠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通過涉農學科的實踐教學設計,使涉農專業課程教師把課堂教學隨時隨地通過遠程協助技術轉移到生產基地,通過課堂和生產基地的有機結合,實現課堂教學和生產實踐的有機融合,從而建立起“產學互動”的實踐教學育人機制。通過課堂引導、課下實踐,使計算機專業學生參與技術研發實踐,涉農專業學生參與農業生產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彌補實驗室內實踐能力培養的局限;建立“技術研發”服務“農業生產”的長效機制,形成“兩產共贏”的“產學”效應。通過“生產實踐”強化“科研”要服務“社會需求”的科學研究意識,樹立“科學研究”要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科研態度,建立從“實踐生產—產學互動—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的新農科與新工科多學科交叉融合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機制。
2.2 "當代“新農人”創新創業實踐教育
作為河南省科技特派員、河南農業大學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河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筆者長期在河南省多個地市開展技術指導與科技服務,帶動學生開展助農服務活動,創建了河南農業大學“微積分”云上助農服務團隊。團隊圍繞農產品“難賣”問題,開展技術研發和模式創新,探索出了一條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助農之路。團隊先后研發了“一枚有身份的雞蛋”銷售單一產品的APP、中原特色農產品扶貧電商平臺、“村視鄉音”可視化溯源物聯電商平臺等農產品推廣宣傳與銷售服務平臺,建立“基地—消費者”的F2C農產品銷售模式,構建了基于“指紋標簽”的農產品可視化溯源體系。團隊始終以鄉村振興為目標,通過物聯網等技術,搭建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橋梁,服務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團隊完成了國家“三區人才”計劃項目、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河南農業“百名教師千名學生服務萬村”基金、河南農業大學本科教學實驗室開放訓練項目等多個項目研究與實踐,培養了學生成員的創新創業能力。
團隊創建以來,不斷開展硬件研發、軟件設計、平臺構建,獲得了多項成果、專利及軟件著作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創業典范,團隊也參加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多次獲得大賽的省級獎項。
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使學生的學習能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服務意識,教導了大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更要有“心系國家,胸懷天下”的大國情操,能夠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3 "結束語
以智能傳感器為元件,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研發智慧農業監測系統,搭建可視化“校地”遠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向課堂和實驗室實時傳輸來自生產基地的實驗數據和生產管理數據;利用遠程監控及數據可視化技術,使教師和實驗人員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和講解來自遠程基地的生產實踐教學內容,從而為新農科相關專業課程的協同育人實踐教學提供新的信息化技術手段。
依托鄉村振興產教融合服務平臺,開展面向服務鄉村振興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通過計算機專業學生參與技術生產實踐、涉農專業學生參與農業生產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技術生產”服務“農業生產”,形成“兩產共贏”的“產學”效應。通過“校地”遠程協同育人技術平臺,開展以農業生產為導向的實踐教育,彌補實驗室內的實踐局限;強化“科研”要服務“社會需求”的科學研究意識。通過科技研發、模式探索、機制創新,探索涉農高校“工農”學科交叉協同育人模式,構建從“生產實踐—產學互動—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的新工科與新農科“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為當代“新農人”的培育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朱小棟,王晨悅,陳美芳.新時代新農科人才情報庫系統的設計與思考[J].軟件工程,2021,24(3):24-27.
[2] 殷文,柴強,李玲玲,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高教學刊,2020(14):28-31.
[3] 李召虎,胡瑞,曹震.強農興農一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20,21(2):1-8.
[4] 高立營,肖光春,許崇海,等.機械類專業協同育人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7(31):97-100,104.
[5] 雷明鏡,張華,武衛東,等.“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育人機制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學制冷空調產業學院(含山)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81-85.
[6] 趙新華,葉秀芬,王天,等.產學研視角下“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1):187-189.
[7] 王海江,程相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4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