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上海《申報·圖畫特刊》第二百六十一期出刊。這期頭版頭條印著一幅引人注目的時事照片——時任中國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部長的孔祥熙(前排左三)與德國元首希特勒(前排左四),以及包括中國駐德首任大使程天放(前排右二)在內的中德雙方多名官員的合影。
此合影一經刊出,迅即引發眾多猜測與傳言。這次會晤的內容在當時屬國家機密,除公開刊發的合影外,再未公布任何相關內容,因此外界對此事了解無多。
三十年后,曾任中國駐德首任大使的程天放,赴臺灣定居已近二十年。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結束二十余年,中德關系時過境遷,孔祥熙與希特勒密晤的“國家機密”隨之不復存在。為此,他在《使德回憶錄》中詳細記述了此次密晤的諸多細節,要將之作為近代中國外交史上的典型案例公布于世。
據《使德回憶錄》的記載可知,1937年6月13日下午4點左右,孔祥熙、程天放等與希特勒密晤,會談約一小時。應當說,此次密晤取得了一定“成果”,即希特勒明確表示“非常愿望中國強盛,也希望中德關系益加密切”,并口頭承諾“如果中國日本的爭執需要他做調人,他很愿盡力”。不難發現,所謂會談“成果”只是當時南京政府對中德兩國關系的一種官方說辭而已;具體到兩國外交與政治互助,乃至軍事援助層面,孔祥熙一行與希特勒并未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
隨著南京政府于1937年8月21日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中德兩國邦交開始低迷。因程天放等中國外交官的多方努力與全力維系,中德兩國關系尚不至于惡化。為此,德國政府遭遇了其盟友日本政府的強烈抗議,日方甚至威脅稱,假如德國繼續這種“支援”中國的方式,將不惜退出德日防共協定。
七七事變與八一三事變后,中德關系每況愈下,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1938年兩國還是達成了口頭協定,德國愿提供兩千萬馬克的貨品給中國,以換取中國八百萬法幣的特礦原料。相比之前的約定,雖然總交易額銳減,但“以貨易貨”的協定仍艱難維系著。然而,時至1938年2月20日,經希特勒改組后的德國政府竟公然承認偽滿政權;4月27日,德國禁止將武器運往中國,“以貨易貨”協定實質上已然中止;5月13日,德國召回全體在華德籍軍事顧問,中德兩國關系開始急轉直下,趨于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