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陽
(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喀什 844008)
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其中就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這為高中開展思想政治課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統一”總要求來扎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2]。高中生處于人生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需要精心教育、引導和栽培,思想政治課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
對顯性教育的研究是作為“隱性教育”對應概念于20 世紀90 年代初才進入人們的視野[3]。顯性教育,是指通過有明確目標的、外顯的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的可見性的教育,具有時效性、指向性的特點。它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有自身所具有的顯著優勢。在高中生的思政課堂中,顯性教育居于主導性地位,學生在課堂上知識獲得以及情感體驗大體上是以顯性教育的方式習得的,在此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控制著課程的進度、教學方式、理論知識等諸多要素,這就凸顯出了顯性教育所獨具的特色。
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培養人的關鍵課程,其教育目的的明確性與培養目標實現的可能性一脈相承,而思政課教師作為教學的橋梁和紐帶,對國家的教育目的、學校的培養目標以及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更清晰地了解和認知,對于教育根本問題有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這就彰顯出課程教學的時效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課講授中,教師確立了掌握中國夢的內涵及其本質、學習如何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等具體學習目標,可以使學生對本節課需要達到的學習內容有更加明確的認知,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掌握情況,對課程內容的講授進行有條不紊的轉換和運用。
顯性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學理性較強,教育內容具有學科化。在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旗幟鮮明、正面引導的理論教育優勢,教育理論科學化。而思政課教師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高級教師,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原理、觀點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引領學生向積極、正確的方向成長。教師以教材為依據向學生傳授科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是經過一系列系統的整理,經過專家評審后,應用到各個階段的教學活動中,因而,教材也具有科學性。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多種多樣,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推動作用。顯性教育作為一種高效,應用范圍較廣的教學方式,具有直接作用于學生的特殊功能,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知識交流以及問題的解答都直接作用于教師和學生本身,學生獲取信息的真實性強,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有更深入地了解。而隱性教育作為一種潛在的教學方式,它本身所潛在的教育作用并沒有拘泥于表面,而是以更加隱蔽的手段,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隱性教育源自1968 年美國學者杰克遜的“潛在課程”,上世紀90 年代引入我國[4]。隱性教育以潛在的,悄無聲息的方式對學生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與其他課程的教學緊密相連,對學生施以“潤物細無聲”的熏陶,新時代為推動高中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向更加完善的角度發展和變革,就要深入探討隱性教育所潛在的巨大吸引力,充分挖掘其自身的獨特優勢,更進一步對高中思政課的教學提供動力支撐。
“愉悅教育”是現代教學中先進教育形式,其功能在于能夠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營造一種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課堂情境,激發教師和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潛力。高中階段作為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機遇與挑戰并存,課程學習有形無形地給學生形成了潛在的壓力和影響,而思政課作為引領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首要課程,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有效進行思想政治課,是高中教學中關鍵所在。而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往往處于顯著優勢地位,學生作為主導性地位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而隱性教育貫穿于課程思政教學的各個角落、各個環節,學生和教師都作為無形的存在,這就使得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處于一種愉悅,歡樂的狀態中。從心理學層面上來說,人們往往對于自己在受限制的情況下,心情的舒暢度往往低于無限制的情境中,那么,對于顯性教育的教師主體地位視域下的學生來說,在某種意義上就失去了輕松愉悅的學習狀態和氛圍。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增強平等性,克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存在的不平等現象,堅持以人為本,探索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的方法[5]。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一種“權威性”的存在,從某種角度來說,與學生所處的地位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學生會因教師的高大形象,對老師心生敬畏,產生“仰望”的動作狀態,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一種疲憊的心理機制。而隱性教育恰恰可以彌補顯性教育的不足,使師生在平等和諧的過程中展開學習和思考,韓愈在《師說》中也得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結論,從更廣泛的角度闡述了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從實現層面來看,隱性教育在其形式上具有潛在性、內隱性,這就避免了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的地位上不平等,在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成長。在教育環境、教育氛圍的營造下,師生一起進步。例如,在高中舉辦的一系列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講座,教師和學生在教育學習過程中,在同一地點、相同時間的學習環境下,雙方精神都受到洗禮和提升。
熏陶,是指在特定的生活環境及其場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品行習慣、價值規范等逐漸發生轉變,這種變化受到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周圍的人和事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批判認為環境和教育決定人的形成和性格的舊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上,對人與環境的關系做出了既唯物又辯證的科學說明[6]。其中,也指出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的巨大作用,隱性教育通過營造特定的環境,對學生產生一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最佳效果,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中獲得成長。而顯性教育主要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灌輸性,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特殊情況下,學生對于知識會產生對抗心理,不樂于去學習。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知識性與價值性統一的課程,怎樣做到教育實踐的顯隱并且在不同背景下交替變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7]。如何有效發揮顯隱教育的特殊功用,成為教育者應該進行思考的問題。在新時代的“新”背景下,推動思想政治課向更高層面上發展,必須正確處理顯、隱性教育之間的“成效占比”,切實增強其各自本身所具有的顯著特點和優勢。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顯、隱性教育攜手共行,互為補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8]。同樣,高中思政課作為初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有效銜接點,同樣也扮演著重要的“接力棒”角色。因此,需要對其思政教學進行創新和優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是教師所進行的知識性教育。而學校建筑、環境,校園文化、校風、班風以及教師自身的言行舉止、行為規范等其他渠道的影響也逐漸成為學生素養提高和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主渠道的顯性教育主要采用公開的、可見的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意圖明顯、目的明確的教育。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更新,顯性教育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在高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學任務繁重、科目內容繁多等眾多問題的存在,學生并不能把重要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吸收,而需要通過其他渠道的協同配合來實現知識的內化和理解。主渠道不能夠完成的“工作任務”交由其他渠道來彌補,這就大大增加了教育質量的有效性。在當今教育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同樣也顯露出弊端,在現階段,采用主渠道教學與其他渠道補充教學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學生學到更加有用的知識內容,同時,對于學生自身素養的提升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向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轉變的重要標志,是現代化手段的運用,毫無疑問,計算機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嶄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創造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教育方法[6]。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手段是在現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種符合教育規律,能夠創造教育奇跡的方式。將網絡環境和技術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來探討課堂外的有效教學方式,已經成為時代所需,將網絡上下的思政課教育資源與課堂內外的教育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好網絡上的一些時政新聞、時政熱點等及時的、必要的信息和資源,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也可以利用抖音、快手中等弘揚正能量的短視頻,使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中受到影響和熏陶。高中階段學習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課向學生傳授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課堂外的一些實踐活動的教育作用,殊不知,隱性教育教育資源,如團體植樹、讀書活動、博物館參觀等課外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的教育效果往往大于課堂上的授課效果,常常能夠達到1+1>2 的最佳水平。為此,在當今時代,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教師的授課內容,要更加側重于課堂內外的有機融合及顯性與隱性的協同配合。伴隨著5G 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也充當著重要的教育角色,因此,將課堂內外、網絡上下的教育資源有機融合,成為顯隱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屬于一個思想政治教育范疇,“思政課程”作為顯性教育的方式與“課程思政”作為隱性教育特殊角色的有機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從傳統意義上說,“思政課程”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思想政治課,而“課程思政”所涉及的范圍,已經延伸到其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并對其教學資源和方式進行有效地利用。“課程思政”這個概念的出現,大大增加了教育資源的可利用性。自從2004 年以來,黨和國家以及教育部就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目的是加強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較為先進的中心城市,也由此開啟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機制的改革之路,其目標在于實現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一體化建設,以更加合理的方式促進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近年來,高考面臨著改革的重大趨勢,培養目標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就意味著,成績不再是檢驗個人能力的唯一標準,加強學生的道德素養成為關鍵所在,“課程思政”的本質在于立德樹人,其主要方法是顯隱結合,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課程思政”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構建“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
總之,在面臨當前教育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高中思政課要盡可能發揮顯性教育的極大優勢,并將其優勢發揮到極致,同時,也不能忽略隱性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深刻內涵。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創新構建在顯、隱性教育相融合的基礎上,完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機制,要構筑主渠道與其他渠道相結合的協同體系,有效運用課內外以及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配合,構建全員育人的新格局,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好地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和自身綜合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