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玲 陳偉池 楊慧婷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福建晉江 362200)
社會建設需要的是綜合型較強的人才,因此,在高校內部的人才培養中。日常管理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習,還要隨時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全面發展。現有學生的管理,需要根據他們的接受能力,時代特色,人才市場的需求等多方因素,明確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案。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更要注重學生信息技術方面的才能培養,使其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當前高職類院校的學生教育中,優質的管理模式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大數據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后,內容豐富,效果更顯著。教師要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虛心好學的謙虛品質。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基本特征,確定最優質教學方案,提升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能力,有效約束個人行為,培養良好品質。當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出現問題時,也要有效引導,幫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高職院校學生大多屬于青少年時期,已經有一套自己的行為習慣。由于過去錯誤的認識,其中難免存在一些不良行為。高職院校要為社會把好最后一道關,通過校規來有效約束他們的行為,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1]。
在高職類學生的學習教育中,逃課等問題較為普遍,有了科學的管理方案后,這種現象得到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提升。有了良好的管理,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熱情,提升教學效果。教學工作除了知識傳授外,教學管理更是重要工作。高職教育是一項較為系統化和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其中包括生活、學習、思想等多方內容。而教師是具體方向的把控者和方案的執行者,是推進各項工作順利實施的必要因素。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要在校內管理制度的約束下,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他們順利步入社會,做好有效的銜接。
高職類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因此,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視。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教師關注的重點往往是文化知識,學生評價也是單純以成績衡量。目前學校的教育模式僅僅是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目前的學生管理主要有校內輔導人員完成,主抓學生的日常紀律以及是否違反校規。這種做法導致思想教育和學生授課分離,二者缺乏一定的關聯,理論依據缺乏,實踐經驗不足,最終無法達成預期效果。
傳統的高職類學校教育來看,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性格特征,個人喜好和實際需求,在日常管理中沒有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工作效果一直無顯著提升。當前的學生生活和學習管理過于教條化,缺乏靈活性。院校內部管理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某些學生的行為習慣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但是就本質而言,學生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當。未從根源上徹底斷絕,與學生的現實需求脫節,單憑校方壓制的管理方式,大多數以上級領導部門的命令執行為主,所以無法幫助學生明確發展目標和人生規劃,對他們的成長并無顯著益處[2]。
在高職院校內,教師一直高高在上,與學生距離較為明顯。在學生眼中,教師是高不可攀的;而教師也更注重自身在學生眼中的權威地位,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思想變化,沒有充分考慮他們的需求。僅有的日常交流也是地位懸殊,這種差異會影響到學生的心里變化。表面上對教師言聽計從,實際上我行我素,給教師工作的推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在校領導和教師要端正思想,提高認識,認真貫徹國家現行的教育理念,并在工作中不斷優化,尋求適合自身的管理模式。高職院校學生本身而言,他們更渴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認可。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幻想和好奇,也極易受一些極端思想影響,容易誤入歧途。新時代的高職院校教育要時刻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像學生灌輸一些正向思想,為他們做好引路工作。學生作為獨立個人,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充分組中他們的個性需求。教師要認可學生的獨立人格,根據需求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此外,在實際教學中,更要發揮網絡優勢,積極研究最佳的教育培訓模式。網絡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雙面性,合理應用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他們的興趣[3]。
高職院校學生的下一個階段就要步入社會,因此,校內教育,要幫助他們明確發展目標,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鋪墊。教師的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可以為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直面挑戰,找準個人人生定位。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提前做好個人職業規劃。所以,校內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自身使命,結合以往工作工作經驗,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幫助他們明確發展目標。在學生的今后規劃中,教師要深入發掘學生的個性優勢,給予他們足夠的認可,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時刻保持這些優勢。教師要從多方面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并耐心引導,幫助他們提高學習動力,明確發展目標。學生進入到高校學習后,教師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將職業規劃灌輸到他們的思想中。
大數據技術的出現,我們對在校生的心里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予以了更多關注。作為校內管理者,更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心里健康培養中,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培養綜合素養較強的人才。可借助網絡的豐富資源,借助身邊的熱點新聞等,幫助校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將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幫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高職類學生的心智還處于發展時期,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所以,教室的工作要將思想工作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端正學習態度。高職院校的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當挫折來臨,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轉變學習模式,調整個人心態,注重全面素養的提升,積極迎接時代發展的重任[4]。
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型媒體的出現,學生的管理工作也要積極發揮這些技術的優勢。不斷尋求適合的管理辦法,更好地維護班級的發展。
3.4.1 團隊式工作模式
目前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常通過團隊創建來分模塊開展工作,針對校內學生的心理需求,思想變化,就業方向,勤工儉學,住宿生活,網絡運用等內容,按照實際情況分成不同等級管理。日常工作的統籌由最高一級別的管理者進行把控,教學發展方向及科目內容等,作為主要負責人。而中級的管理人員則負責與學生的具體接觸,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務等等。作為初級管理人員,則主要完成各項基礎工作的落實。管理工作的開展要借助現代多媒體平臺,提升與學生的互動,具體的工作要求,都要通過視頻的形式展示。學生可通過關注校內公眾平臺,隨時關注相關動態。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問,可以第一時間線上咨詢,更好地規劃校內生活[5]。
3.4.2 一站式學生管理模式
為學生提供集中式的服務,一站式管理也是目前效果較為顯著的工作方式。管理者牽頭組織部分人員共同完成大眾服務工作,借助信息媒體的作用,提供全面的服務。具體的實施內容包括,日常管理、生活服務、社團組織申報,后勤保障等相關事宜,都可借助網絡完成[6]。此外,該線上平臺可隨時反饋工作情況,為學生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務。
3.4.3 三位一體管理網絡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因此,對于學生的培養,要注重家校教育,發揮網絡資源優勢。 目前的校內學生管理要借助多媒體信息系統的優勢,提高家校互動,共同育人。學校可以通過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家長也可以在平臺上隨時關注學生的各項表現。共同維護校內風氣、學生幫扶、教書育人、危險防范等工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家長和學校的互動性越高,管理者能夠更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家長可隨時關注學生的在校表現,做好校內教育的輔助工作。為了提升校內教學水平,高職教育要積極與社會展開合作,借助社會的優質資源,提升人才培養效率[7]。借助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加強宣傳教育,加速信息共享,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聯合,共同完成人才培養任務。
高速增長的社會經濟形勢下,各行業對專業人才需求標準不斷上升。由于高校管理工作內容相對繁瑣,加之傳統教育大多采取高壓管理模式,基礎薄弱,與時代發展需求明顯脫節,無形中增加了管理難度。現階段高職教育的重點是解決上述問題,優化管理措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輸出綜合素質過硬的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