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琳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自卑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在高職生中普遍存在,并以各種形式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主要包括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低、社交畏縮、害怕與人打交道等。而大學是學生們認識自我、歷練自我、提升素質的人生舞臺,大學生人際交往不僅直接影響其健康成長與發展,而且還與其道德品行、學業成績、心理健康狀況等密切相關。如何應對由自卑心理引發的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問題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應當面對的一大難題。本文針對一名性格孤僻、自卑內向的女大學生,通過分析其成因,并運用各種策略進行干預,有效地減輕了其自卑心理,提高了其學習和生活質量。
背景資料:小Z同學是財務管理專業的一名女大學生,今年19歲,正讀大二。
外表:體型肥胖,穿的衣服很舊也很隨便,色調灰暗;經常低著頭,避免與人目光接觸,走路步子小;與人交流時,很拘謹,語速很慢,平時不茍言笑。
家庭狀況:該生出生于一個農村家庭,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年幼時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將該生交由爺爺奶奶撫養。雖然父親常年不在家,但對她要求非常嚴格,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常常控制她的零花錢,嫌她花錢大手大腳。奶奶很慈祥,最疼她,但在她剛踏入大學時就因病去世。
個人成長史:幼年時期,該生作為一名留守兒童,從原生家庭獲取的關愛較少。從小學習成績就不好,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就讀于離家較遠的職業中專。期間因體型肥胖受到班級同學的排擠,同學不愿和她玩,她自己也很少主動去找朋友。曾因同學的孤立和排擠有過心理疾病史,性格較為敏感,覺得同學在背后議論她,有過自殺意念,并在心理咨詢機構做過治療。
存在問題:奶奶去世,與父親關系不好,性格孤僻,自卑內向,不愿意和他人溝通;學習成績差,上課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學習吃力;同學不愿和她交往,人際關系不佳,行為被動。例如,只要家人不問,從不主動與家人交流其在校表現;上課時有部分內容不太理解,不好意思請教老師;與舍友產生分歧發生矛盾時,一味妥協,不懂得拒絕別人。同時,根據大一入學時的心理普查,該生的心理測驗結果也顯示有心理問題,屬于亟需心理咨詢的重點關注對象。
此案例反映的是女大學生小Z由于原生家庭和成長中重大經歷導致性格孤僻、自卑內向,并由此引發的人際交往障礙問題。這其中既有諸如性格內向、自卑等內在原因,也有朋輩壓力、家庭環境等外部因素。具體原因如下:
從小Z原生家庭來看,由于自幼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將該生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父親對她要求非常嚴格,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這樣的家庭環境使小Z幼年時期獲得的關愛較少,這對小Z孤僻、自卑、內向性格的形成有著關鍵影響作用。
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感情深厚,奶奶去世后,個性愈發孤僻內向。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情對小Z來講,是重大的負性經歷:中專時期因體型肥胖受到班級同學排擠。這對于一個女同學而言,心理打擊是非常大,所以小Z不愿意和他人溝通,不主動去找朋友,更不懂得拒絕別人,甚至覺得同學們都在背后議論她,有過自殺意念。
問題關鍵點:
(1)如何幫助小Z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正視自卑,勇敢地克服和超越自卑,學會溝通和交友,懂得拒絕,勇敢Say No。
(2)如何引導小Z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肯定自我、發展自我,從心開始,做更好的自己,從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某天我正在組織班級學生進場聽專題講座,小Z突然主動過來跟我說心情不好,不想進去聽講座。由于該生之前從不主動與老師交流,因此聽到她的訴求后,我將組織學生進場工作安排給學生干部,把她帶到空教室中,鼓勵她釋放不良情緒,降低心理壓力,待其情緒穩定后,與其溝通了解詳細情況。
該生與其她三個舍友都是中專同學,平時相處還算融洽,偶爾產生分歧發生矛盾時,都是她在讓步和妥協。近期某課程即將結課,任課老師讓同學們分組完成作業,她們宿舍四人是一個小組,但其她三個舍友稱作業太難她們不會做,讓該生獨自完成。該生感到很苦惱,一方面作業太難,她也不會;另一方面,類似的事情不止一次,每次她都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而舍友們也把她的忍讓和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耐心聽完小Z的表述后,首先鼓勵小Z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建議她平心靜氣地跟其舍友袒露心聲,表明態度:大家一起完成小組作業;其次發揮朋輩力量,建立幫扶小組,針對小Z同學小組作業不會做問題,安排學習委員幫助她及其舍友完成小組作業,邀請樂于助人的同學和小Z一對一結成互助隊子,幫助其克服學習困難,增加學習積極性,樹立學業信心,鼓勵她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積極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積極融入班集體,多與班級優秀同學溝通交流,向他們看齊;最后常去該生宿舍走訪,了解其生活日常,使其從內心深處感到溫暖和支持,從而卸下防備,確立基本的信任關系。
在宿舍走訪過程中發現小Z擅長繪畫,且對于Office、PS等辦公軟件的操作能力較強,做事認真富有責任心。因此,在她空閑時間經常叫她來辦公室做事,如:統計每日健康信息填報數據、設計封面海報等,鼓勵她加入學院綜合管理部和新聞宣傳部,多接觸老師同學、多學習技能,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在工作中,小Z充分挖掘了自身的優點和克服困難的潛力,發現了自己的長處,找到了自信。她將精力投入到學習和感興趣的事物中,將重心轉移到努力自我提升上,不斷提升充實自己,努力使自己變成更優秀、更加受歡迎的人,在與同學的相處中也更加從容、自信、開朗。
聯系小Z父親,告知該生在校狀態,小Z父親積極與我溝通該生的成長過程和性格特點,我也借機會與其探討成長經歷、家庭氛圍對學生的重要影響,希望其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給予她必要的家庭支持,并與其口頭建立定期電話溝通交流機制。與任課教師積極溝通,讓他們給予該生課堂情況的關注,并在學業方面進行指導。經過多方努力,目前該生狀態良好,學習成績明顯進步,從全班第21名進步到全班第7名,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開朗。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會邁進。”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結構以及家庭的氛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認知能力、社會性情感及各種人格品質的發展。[1]大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比生長在雙親家庭中的孩子,更為敏感、自卑、情緒化等。
作為輔導員,要在學生入學時通過學生檔案全面熟悉學生的基本信息,查閱學生家庭結構及成員情況,把握第一手資料。進校后,善于觀察,對于有問題的學生及時干預,對于單親家庭學生,要一對一溝通談話,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賦予更多的關注與關心,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讓他們愿意敞開心扉,接納生活,樹立信心,同時進行家校溝通,共同關注學生成長。
大學是學生們認識自我、歷練自我、提升素質的人生舞臺,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在校生活和學習,反之不好的人際關系則會讓學生的生活陷入混亂,直接影響其健康成長與發展。
營造良好人際關系主體在學生,但也需要輔導員、班主任的支持和引導。特別是在新生剛入學的時候,面對陌生的環境有諸多的不適應,有的學生比較內向,突然離開了父母,來到陌生的環境,沒有掌握人際交往的關鍵和技巧,面對陌生人就不知道怎么去融入,進而產生心理問題。因此需要高度重視,如:開展主題班會對全班同學進行教育,強調營造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開展“尊重與理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與策略”、“心理問題敞開說”等一系列活動,轉變學生觀念,拓展育人功能,構建多維育人體系。
輔導員在幫扶特殊學生的時候,絕不應單兵作戰,一定要力爭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協調各方面教育資源,共同推動學生成長。[2]
首先應善于發揮大學生群體的力量,鼓勵特殊學生參與積極正面的集體活動,特別是校園心理健康普及活動。[2]其次,創新學生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建立宿舍心理聯絡員—心理委員—輔導員以及班—院—校三級心理聯動機制、宿舍長—生活委員—班長—輔導員四級班干部團隊建設機制、朋輩咨詢制度等,及時掌握學生的各種動態發展,關注學生的細微變化,有問題能夠及時得到傾訴和輕松化解。最后,家長作為大學生的第一監護人,有權也必須知道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狀況。平時多與家長聯系,與家長互通學生信息,更全面地掌握學生情況,形成家校共育,構建立德樹人的教育合力,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通常情況下自卑心理是一系列心理問題的源頭,對個人的未來發展和融入社會都會帶來極大的影響。[3]據調查自卑心理在高職生中普遍存在,為解決由自卑心理引發的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問題,本文針對具體案例,提出了用“愛”傾聽,安撫學生情緒、積極引導,建立信任關系、發掘學生潛能,提升自我價值感、家校配合,全員育人等干預手段。結果表明這幾種心理干預方法有效地緩解了學生的自卑心理,使其慢慢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從“心”開始,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