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森,郭曦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管理學院)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其中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只有產業發展了,農民就業增收才有出路,農村全面振興才有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想讓農民真正致富、鄉村真正振興,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
2022年4月,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提出要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探索建設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基地,強化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實現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全覆蓋。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在省委省政府發布的《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對鄉村產業振興作了詳細部署,明確提到要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
河南省蘭考縣蜜瓜產業作為蘭考特色農產品發展的一面旗幟,年產值超7億元,成為蘭考縣致富增收的“明星”產品。蜜瓜的產量和品質與當地氣候條件關系密切,傳統的氣象服務產品難以滿足蜜瓜產業發展的精細化需求。本文通過調研蘭考縣蜜瓜產業氣象服務現狀,分析蜜瓜產業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并進一步思考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特色產業氣象服務的發展方向,為蘭考縣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保障。
第一,土壤條件。蘭考縣地處黃河自孟津向東積年沖刷形成的沖積扇平原中部,整體地勢西高東低較為平坦,無明顯起伏。由于地理位置緊靠黃河,歷代黃河的決口、改道、泛濫對蘭考地貌和土壤都產生了巨大作用。古河床形成的大型槽形洼地分布在黃河故道的中心和黃河故道兩側的緩坡地、低平地上。由于地勢平坦、適宜農業生產,成為蘭考縣重要的農業用地。同時,由于長期以來的黃河泛濫,河流沉積作用使得蘭考縣的土層深厚且含沙量大。據第2651號農產品地理標志公告顯示,蘭考蜜瓜地域保護范圍內土壤以沙壤土、壤土為主,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透水透氣性良好、pH值在7~8.5,土壤耕層含鹽量小于0.4%。這種肥沃的沙地透水透氣性很好,與吐魯番盆地土壤土質類似(表1),非常適合蜜瓜生長。

表1 蘭考縣與吐魯番土壤情況對比
第二,氣候條件。蘭考蜜瓜的種源源自新疆哈密瓜,哈密瓜主要分布在新疆東部的吐哈盆地,在吐魯番、哈密地區境內,呈東西向展布。影響哈密瓜發育期生長的因素,主要是溫度、濕度和光照。哈密瓜喜歡溫暖、干燥的環境,不耐寒、耐旱,不耐積水,適合在大陸性干旱氣候地區生長,雨季較多會影響果實的品質。
蘭考縣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7℃,全年日照時數2529.7小時,平均年降雨量678.2mm。與吐魯番氣候條件相比(表2),蘭考縣的年平均氣溫與吐魯番相似,年日照時數略低于吐魯番,年平均降水量較吐魯番明顯偏多,降水偏多是蜜瓜種植過程中需要重點防范的氣象要素。

表2 蘭考縣與吐魯番氣候條件對比
2017年2月,蘭考縣作為河南首個“摘帽”的貧困縣退出貧困序列,蘭考縣領導班子繼續深化農業產業發展格局,著重推進蜜瓜、蜜薯、蜜桃、奶山羊這“三蜜一奶”特色產業名片建設。蜜瓜作為蘭考特色農產品發展的一面旗幟,自2016年河南省農科院園藝所在杜寨村建立蜜瓜大棚開始,截至2021年,已經輻射帶動蘭考縣10個鄉鎮117個村發展蜜瓜產業,全縣蜜瓜種植面積3萬余畝,年產值超7億元,帶動了5000余村民就近就業,近2000戶農民脫貧致富,成為蘭考縣致富增收的“明星”產品。蘭考縣也將蜜瓜從育苗、種植、銷售、儲藏、加工到品牌創建等所有環節不斷健全完善,逐步形成一體化全產業鏈的服務體系。在產品種類上,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蜜瓜成瓜銷售,而是逐漸研制開發蜜瓜醋、蜜瓜罐頭、蜜瓜汁、蜜瓜餅干和蜜瓜干等產品,進一步擴大產品影響力和銷售范圍。
蘭考縣氣象局圍繞全縣3萬多畝蜜瓜特色產業,積極開展蜜瓜全發育期氣象條件分析,針對蜜瓜生長需要防范的主要氣象災害,建設氣象監測設施,發布氣象服務預警信息,開展有針對性的蜜瓜特色產業氣象服務,助推鄉村產業振興提質增效。
蘭考大棚蜜瓜的生長周期一般為90天左右,生長發育期大致可分為出芽期、成苗期、伸蔓期和掛果期四個階段。氣象部門對大棚蜜瓜發育期的氣象條件進行綜合分析,為種植農戶提供發育期氣象條件適宜指標(表3)和相應的氣象觀測數據,通過現代栽培技術和氣象條件控制手段,蘭考大棚蜜瓜最早可以控制在6月上旬上市,最晚可以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并有效防范氣象災害對蜜瓜生產的影響。

表3 蘭考大棚蜜瓜全發育期氣象條件適宜指標
第一,溫度條件。蘭考大棚蜜瓜屬喜溫作物,其生育期各個階段對溫度的要求都不相同。蜜瓜種子發芽時對溫度要求較高,最適宜的發芽溫度為28℃~30℃,在最低溫度為15℃、最高溫度為30℃的環境中24小時開始發芽;溫度越低,萌芽越慢,溫度長期低于15℃時,種子就會霉爛。苗期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30℃,溫度低于13℃或高于40℃均停止生長。當白天溫度為30℃、夜間溫度為20℃時是花芽分化期形成雌花的最適宜溫度,若夜間溫度超過25℃,則花芽分化推遲、節位高且少。大棚蜜瓜開花坐果期以25℃~30℃最適宜,18℃~35℃是果實膨大期最適宜的溫度,夜間溫度過高對果實發育不利,晝夜溫差大于10℃,有利于其養分充分積累。
第二,濕度和水分條件。蘭考大棚蜜瓜具有強大的根系,植株蒸騰作用旺盛,可保證其在強光照下維持較高的光合作用水平,喜燥怕濕。大棚蜜瓜苗期對土壤水分要求較低,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為宜;此后生長期需水量逐漸增加,果實發育期是大棚蜜瓜水分需求臨界期,隨著果實的成熟需水量逐漸減少。濕度是大棚蜜瓜傳染性病害大面積發生的誘因之一,嚴重時易引起成熟期裂果現象。因此,對土壤濕度的要求應隨著大棚蜜瓜生育期變化而變化。
第三,日照條件。蘭考大棚蜜瓜全生育期對光照要求較高,強光照和長日照時數對植株生長十分有利,并有利于果實膨大期高糖分的積累,年日照時數較高的地區可獲得優質高產。蘭考縣的年日照時數為2529.7小時,蜜瓜的發育期內3月至10月的日照時數約占全年的73%,能夠滿足蘭考蜜瓜各個發育階段的日照需求。
為了更好地防范氣象災害,減輕氣象因素對蘭考蜜瓜生長的影響,氣象部門在蘭考縣蜜瓜育苗基地布設了多種氣象監測設備等硬件設施,服務蜜瓜產業天氣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需求。
一是在基地室外安裝六要素區域氣象觀測站1套。六要素區域氣象觀測站是一種固定式的地面自動觀測設備,可以同時觀測常規的環境溫度、氣壓、環境濕度、風向、風速、降雨量等6類氣象要素信息。系統采用先進的氣象傳感器、數據采集器、控制處理器、GPRS無線傳輸等,利用太陽能供電方式,數據實時傳輸至省氣象數據中心,并在終端電子屏顯示。通過實時監測降水量、溫濕度等信息,提前防范蜜瓜基地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
二是在基地的蜜瓜科研棚加裝大棚微氣候站1套,觀測要素包括空氣溫濕度、土壤溫度與土壤墑情(4層)、光合有效輻射、作物生長期實景觀測等。另在3個蜜瓜棚加裝3套大棚溫濕度監測系統(包括感應探頭、采集器、數據傳輸等),實時掌握蜜瓜大棚內的微氣候條件和生長狀況,助力蜜瓜品質提升。
三是在基地室外安裝信息顯示發布終端1臺,實時顯示蜜瓜大棚內外環境氣象條件、天氣預報預警、蜜瓜生產管護建議等,科學助力蜜瓜管理。
四是在基地配備便攜式自動氣象站1套,用于未建立監測設備的棚區,其體積小巧,便于攜帶,使用方便,測量精度高,測量位置靈活可變(田間、樹叢、建筑等),集成溫、壓、風、濕等多項氣象要素的監測;同時配備可移動顯示屏,實現特定地點、臨時取樣等現場服務與應急,填補氣象監測空隙。
蘭考縣氣象部門針對蜜瓜生育期的全過程開展預報預警服務。從育苗開始,每月發布一期蜜瓜特色服務專報,內容包含前期氣候概況和后期氣候預測,針對不同生長階段所需不同的氣候條件開展生產指導。每周發布一期農業氣象服務周報,將蜜瓜氣象服務單獨設置一個板塊,保證服務的時效性和精細化,在關鍵農時季節和出現災害性天氣過程時,做到提前指導、提前預警、提前服務。
主汛期由于降水偏多、天氣形勢復雜,每年對蘭考秋茬蜜瓜生長影響較大。針對降水和濕度對蜜瓜生長的不利影響,蘭考縣氣象部門在每次降水過程來臨時提前發布預報預警,提醒務必采取棚內排水及通風排濕等措施。如2021年8月下旬,蘭考縣蜜瓜已經坐果,進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8月份累積降水量已經突破300毫米,遠超常年同期。蘭考縣氣象部門利用溫棚小氣候站氣象資料和室外六要素氣象站資料,每周制作2期蜜瓜專題氣象服務專報,及時開展特色產業氣象服務。提前發布突發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并第一時間進行電話叫應,在暴雨災害發生前提醒種植戶保證棚與棚之間排水溝通暢、采取大棚加固防風等措施,幫助種植戶將損失降到最低。
蜜瓜具有喜溫、喜光和嚴格要求干濕度的生長習性,在蜜瓜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需重點防范的氣象災害主要有連續低溫、暴雨、連陰雨、大風等。特別是蜜瓜的開花坐果階段,對溫度、濕度的要求更為嚴格。尤其是花期,如遇降雨偏多、濕度過大、日照偏少等情況,將產生雌花受精困難、坐瓜率極低等現象,直接影響蜜瓜產量及品質。
蘭考縣氣象部門技術人員與種植大戶通過長期的蜜瓜生產氣象服務,有針對性地做好蜜瓜生產氣象災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從育苗到定植的溫度管理,到花期坐瓜前的水肥調控,再到成熟采摘期的病蟲害防治;從早春的倒春寒,到汛期的暴雨,再到秋季的大風、連陰雨等,通過提醒和幫助種植戶加固大棚、挖好排水渠道、更換草簾和透光膜,將蜜瓜生長期內不同季節、不同時段易出現的災害性天氣過程提前告知瓜農,多角度、多渠道做好蜜瓜生長階段的氣象災害防治工作。同時,總結蜜瓜氣象服務的良好經驗和措施,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宣傳,提升瓜農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確保瓜農掌握基本的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農業發展由傳統的主糧糧食作物種植向多樣化、特色化、產業化發展,給氣象服務的專業程度和精細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河南省的農業氣象服務主要針對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開展,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速發展的農村特色產業關注不夠。蘭考縣域內已經涌現出一批蜜瓜生產大戶,但目前的特色產業氣象服務產品還沒有打破傳統糧食氣象服務的發展桎梏,普遍存在產品精準度和智慧化程度不夠、面向特色產業的針對性不足、服務方法較為單一等問題。經營主體們所希望獲得的一站式、直通式的特色產業氣象服務產品還不夠完善,已有的特色產業氣象服務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塊化的業務流程。
蜜瓜生長對環境要素要求非常敏感。蘭考位于華北平原,雖然整體氣候適宜蜜瓜的生長發育,但受北方南下冷空氣和夏季鋒面影響,極易出現倒春寒、晚霜凍、強對流等突發氣象災害。若出現寒潮導致日平均氣溫低于13℃,蜜瓜便會停止生長。在果實的生長階段,若出現大風沙塵天氣或者連陰雨,不僅極易損害已建好的瓜棚和地膜,還會使蜜瓜的幼嫩葉片產生破損,極大程度地阻礙蜜瓜光合作用的進行,而落果期出現的短時強降水,會使正在成熟的蜜瓜表面出現大量裂口,影響銷售品相,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
極端氣象災害由于其突發性強、危害性大、預警期短等特點,需要氣象部門第一時間準確地將氣象服務預警信息通知到蜜瓜種植農戶,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防范工作。目前預警信息發送主要有手機短信和電視廣播等方法,但蜜瓜種植農戶中仍有部分中老年農民無法熟練查看手機信息,導致發送的預警信息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傳播效果和傳播時效無法保證。加上農民農作時沒有條件一直留意手機信息,田野上通信網絡信號較差,即使可以熟練應用手機的村民也難以在第一時間得知預警信息,這些情況都會大大削弱特色產業氣象服務預警信息的保障作用。
氣象部門作為垂直管理單位,長期以來主要面向本地政府和各部門開展氣象預報服務工作。但受限于垂直管理體制的局限性,氣象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相對較少,加之部分基層氣象部門主動溝通對接意識不強,使得氣象服務工作難以被地方政府部門及民眾熟知。地方政府缺乏對特色產業氣象服務的認知,簡單地把特色產業氣象服務理解為傳統意義上的天氣預報或災害預警,對針對性、精細化特色產業氣象服務所知甚少,氣象與涉農部門間的溝通合作相對不足,農業氣象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特色產業氣象服務資源共享機制尚不完善。
作為農業氣象服務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氣象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當地具體的農業氣象服務需求,收集分析相關的氣象數據資料,做成農民通俗易懂的氣象服務產品對外發布??h級氣象部門人員編制少、服務任務重,除了地面氣象觀測、天氣預報預警等常規業務,還有人工影響天氣、防雷安全檢測等氣象服務工作,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和人手針對特色產業氣象服務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時,基層氣象部門條件相對艱苦,對青年氣象人才吸引力有限,現有農業氣象服務人員多為兼職,技術能力有限,難以勝任日趨精細化和專業化的特色產業氣象服務需求。
針對蘭考蜜瓜獨特的生長發育特征,不斷完善智慧化的特色農產品氣象服務體系。在田間地頭著力構建與蜜瓜育苗基地、蜜瓜種植園區相適應的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站網和物聯網,構建基于衛星遙感、航空無人機、智能終端觀測、農田小氣候觀測、實景觀測一體化的農業氣象遙感應用體系,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將地里的蜜瓜搬到網上,從而全天候全方位地監測蜜瓜生長態勢,在蜜瓜生長的各個周期第一時間發現影響氣象因素并盡快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同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大數據分析系統,建設河南省特色產業氣象大數據平臺,按照特色作物種類和規模等進行歸納,實現全省歷史—實況—預報—預測—評估數據的綜合管理,提供質量恒定、數據精準、共享共用的特色產業氣象服務數據。著力強化氣象預測預報在特色產業氣象防災減災中的第一道防線作用,集約建設省市縣一體化智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支撐系統,結合農業生態遙感和特色產業獨有的氣象預報需求,為各個農業特色產業區提供智能匹配的網格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產品,實現包括大風、冰雹、暴雨、暴雪、沙塵、霜凍等主要氣象災害的精細化監測預報產品制作,不斷提高特色產業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氣象服務預警信息的傳播手段和覆蓋范圍直接影響氣象災害應對措施的有效性。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氣象服務預警信息發布機制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將預警信息傳播網絡逐漸完善,最大限度覆蓋目標農民群體。各級氣象部門要積極與當地通信部門、應急部門、廣播電視部門合作,充分應用新媒體技術,通過官方公眾號、官方微博、微信、應急熱線、電視滾動字幕等多種渠道擴大氣象服務預警信息的發布傳播途徑;積極與地方政府對接,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在現有農村和農產品田地附近架設電子顯示屏或應急廣播,在氣象服務預警信息發布的第一時間,通過線上、線下各平臺及時發布。同時,加強對重點人群的提醒提示工作,由政府牽頭,組建本縣域內各重點特色農產品基地所在社區村鎮的信息聯通機制,在氣象服務預警信息發布后,由氣象部門第一時間傳達給易受影響的農產品生產地有關負責同志,通過下沉式的精準通知,讓各級人員在網格化的服務中各司其職,由此形成全地域、多層次、重點式的氣象服務預警信息傳播機制,延長災害應對時間,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特色產業氣象服務不單單是基層氣象部門的工作,更需要系統內外各部門的上下聯動和密切配合?;鶎託庀蟛块T要積極與同級和上級管理部門溝通協調,通過搭建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組建災害聯合防控指揮部、完善氣象災害協同應對機制等方法進行協調配合。同時,積極與本地農業、林業、環保、國土資源等部門合作,在災害防治技術、農田作物調查、聯合科技攻關等領域發揮各方力量和優勢,不斷優化完善特色氣象服務產品,為種植農戶提供更精準、更完善、更細化的一體式特色產業氣象服務,最大程度為當地特色產業保駕護航。
氣象服務人才是氣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產業氣象服務人才的培養,不應只局限于傳統的氣象系統內部,更應當內外并舉,從多角度促進人才建設,打造技術過硬的基層氣象服務團隊。
氣象部門要積極對接實際需求,提高基層臺站的待遇和生活條件,招聘引進一批能吃苦、能常駐、有熱情、有技術的年輕農業氣象人才,作為基層特色產業氣象服務的后備人才;積極與地方政府和當地高校對接,通過開設定向專業、開展業務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本地氣象服務人才;對于現有的農業氣象服務人員,通過外出交流考察、邀請專家學者講課等形式開展特色產業氣象知識培訓,不斷提高其自身業務素養。在特色農產品生長的關鍵階段,組建由氣象服務人員、農業技術人員、農民專家等組成的聯合服務團隊,走進特色產業基地一線,為種植大戶和農民群眾普及特色農產品的種植要點和氣象災害防御等知識,用專業知識指導特色產業生產,建立團隊服務長效機制。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特色產業氣象服務迎來了諸多機遇,但也存在各種困難和挑戰。在客觀看待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們在特色氣象服務產品精細化水平、預警服務信息傳播手段、特色氣象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應精準對接種植戶的特色氣象服務需求,提升特色產業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探索特色產業氣象服務保障的新模式。一是加快智慧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特色產業氣象服務能力;二是完善氣象服務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延長災害應對時間;三是健全部門間合作聯動機制,推動特色氣象服務方式不斷優化;四是培養基層特色產業氣象服務人才,建立團隊服務長效機制。通過努力和探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氣象服務新名片,為新時代蘭考鄉村產業振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