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鵬飛 楊嫻嫻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青年一代決定著國家的命運,青年有理想、有擔當,國家才會前途,民族才會有希望。要發揮思政教師在高校學生黨支部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作用,承擔起甘為人梯,甘為鋪路石的育人使命,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發展黨員是高校學生黨支部工作重要的部分,是高?;鶎狱h建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徑,發展黨員的質量關系到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的發揮,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目前,高校學生黨支部發展黨員的有著嚴格的步驟和程序,但在部分高校發展黨員的質量上就什么是成熟、怎樣才算合格的標準識別以及實際培養情況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重業務、輕學習、少實踐。在發展黨員上高校學生黨支部嚴格按照 “五個階段,二十五個步驟”的標準,注重發展黨員的程序性業務,但在發展黨員的過程中除了硬性的黨校黨課培訓外,對黨的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相對較少且形式單一,沒有形成時事性、常態性的、系統性的理論學習。在實踐方面,高校學生在校的實踐主要集中為參與班級、學生會社團等學生活動,在學生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作為高校學生黨支部發展黨員階段性選拔的重要影響因素,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實踐育人更多的是“放養式”的培養,即考察基于黨支部之外的學生活動,培養亦是黨支部之外的學生活動實踐,黨支部本身沒有形成有常態性、系統性、形成性的實踐培養體系。
二是身份意識不強,服務找不到突破口。一方面,高校黨支部學生理想信念的理論教育不夠,出現在發展黨員不同階段承擔的責任認識不足,作用發揮不充分,導致高校黨支部學生的身份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沒找到更多適合高校黨支部學生服務的實踐活動來體現、發揮學生的價值,導致高校黨支部學生的創造性和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具體表現為高校黨支部學生在身份意識、服務意識上出現與其他學生并無二樣的狀態。總而言之,高校學生黨支部未形成能體現高校黨支部學生身份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培育體系,尤其社會工作的鍛煉較少,高校黨支部學生的服務意識不足,價值得不到體現,服務能力得不到提升,實踐育人的效果不明顯。
三是高校思政教師與高?;鶎狱h建存在壁壘?!罢娴慕逃粌H發生在課堂上,還應該在師生交流的任何一個時刻,任何一個環節”。[1]尤其是高校思政教師更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全過程。目前高校思政教師主要通過課堂的主渠道承擔著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使命。但是,高校思政教師與高?;鶎狱h建還存在著壁壘,高校思政教師的教學優勢沒有在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中得到充分體現,高校思政教師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高?;鶎狱h建的問題依然存在,思政教師教書與高校學生黨支部育人合力不足。
在高校學生黨支部的探索中,我們不難發現高校思政教師和高校學生黨支部各具突出特點。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的突出特點主要表現為專業性強,思想政治理論素養高,理論優勢明顯,在教學的內容形式比較豐富,方法手段比較創新,能更好的吸引、說服、感染學生,但目前思政教師主要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進行教學,育人途徑較為單一,育人的面較窄。
另一方面,高校學生黨支部具有組織性、紀律性強的顯著特點,黨支部學生在知識、理論的學習上更加主動、高效,在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中能更好的完成任務,能更好的達到預期效果,但高校黨支部學生“內功”的修煉不足,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
思政教師的優勢正是高校學生黨支部所不足的,將思政教師的優勢在高校學生黨支部中充分發揮出來,牢牢抓住高校學生黨支部陣地,把握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特點,不斷挖掘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特色,在高校學生黨支部中利用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優勢,打破思政教師和高校基層黨建的壁壘,把二者特點充分結合,形成合力,構建高校思政教師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的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3.1發揮思政教師課程育人的多樣化,使高校黨支部學生內化于心。
(1)是發揮思政教師的理論優勢,創新課程育人形式,采用線上線下的理論學習。在線下,重點突出高校黨支部中學生的專業,緊密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專題講座、系列講座等,加強高校黨支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真正讓高校黨支部學生將原著學懂,原文學透,原理弄通,用黨的理論武裝頭腦,堅定理想信念,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引導高校黨支部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提高高校黨支部學生的政治站位,增強高校黨支部學生的“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線上突出“互聯網+”方式,“將網絡育人的被動性與主動性結合,解決信息傳播中的最后一公里”。[3]利用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新媒體平臺將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時事政治等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傳遞到高校學生黨支部中進行教育學習。同時,利用麥客等新媒體技術對教育學習過程進行督查、結果進行反饋和評價,構建高校學生黨支部發展黨員的形成性評價,從而打破課程教學的內容、時間、空間限制,構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是通過翻轉課堂的手段,高校黨支部學生采用演講比賽、手抄報等多種形式對黨員身邊故事、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典型人物、引起學生共鳴的案例進行講解、展現,引發學生的深入討論和思考,同時提升高校黨支部學生的身份意識,為高校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做好“旗手”,不斷提升黨支部學生黨員的質量,構建信念堅定、作用突出的高校學生黨支部。
(3)是發揮高校黨支部在組織紀律方面的優勢,通過到重要會議地址、革命烈士林園、博物館等進行沉浸式學習,打破學在教室的常規模式,以鮮活的典型實際案例開展課程思政,讓高校黨支部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用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精神侵潤學生、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把紅色基因滲入高校黨支部學生的血液和心扉中,達到內化于心的目的。
3.2發揮思政教師實踐育人的創新化,要不斷發揮思政課教師在高校黨支部的實踐育人功能,使高校黨支部學生外化于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在行動上。”[2]在高校學生黨支部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學生專業或自身優勢不斷創新實踐育人格局。
一方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發揮思政教師善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優勢,通過座談、調研等方式了解高校學生黨支部本身存在的痛點和難點,發揮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實踐功能,解決學生急難愁盼的問題。如學習精準幫扶,即高校學生黨支部中不乏班級中成績好的同學,但班級中仍然有不及格、學習困難學生,班級學習出現兩端“一強一弱”的現象。抓住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發揮黨支部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采取學習“一對一”精準幫扶,解決班級學習兩端“一強一弱”的問題,營造整體向前、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整體提升班級學習成績。
另一方面,發揮思政教師對國家政策、方針敏銳性和準確性把握的優勢,結合高校學生黨支部的自身優勢和學生專業優勢,積極引導高校黨支部學生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如積極鼓勵農業相關專業的高校黨支部學生參與到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鼓勵醫學專業的高校黨支部學生的能動性參與到新冠疫情防治、大健康產業的相關工作實踐等,在實踐中發揮高校黨支部學生的能動性,不斷實現高校黨支部學生價值,進而深刻回答高校黨支部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問題。
3.3打破壁壘,發揮思政教師在高校學生黨支部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優勢和作用,將理論學習教育和實踐相結合,將課程育人、實踐育人與高?;鶎狱h建有機融合,讓高校黨支部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教師的工作就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4]高校教師要承擔起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既要發揮高校思政教師課堂教學主渠道的育人工作,同時也要發揮思政教師在高校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將課程育人與實踐育人積極融入到高?;A黨建工作中。
第二,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實現知行合一。通過發揮思政教師在課程教學上的理論優勢,用黨的創新理論來指導高校學生黨支部實踐工作。同時,通過思政教師在高校學生黨支部中的育人實踐,進一步提升高校黨支部學生的政治意識、服務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身份意識,真正達到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提高思政教師在高校基層建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高校學生黨支部中發揮思政教師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優勢,打破思政課教學與基層黨建存在壁壘,為高校學生黨支部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途徑,構建思政教師在高校的三全育人體系,真正實現為黨育人為國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