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高 凱
(廣州南方學院 廣東 廣州 51097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需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同時,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是課程思政建設。并且,《綱要》要求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要求和內容重點,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作為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品牌管理》是承載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
1.1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學界,眾多學者進行了課程思政的探索與思考。高德毅等指出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強調學校教育應具備360度德育“大熔爐”的合力作用,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發揮思政課的“群舞中領舞”作用,實現所有高校課程的“共舞中共振”效應。楊強等指出,需探索課程思政的整體規劃、教學目標、實施思路和推進步驟等,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與資源,設計課程思政的映射與切入點,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優化和評價機制。經實施發現,教學團隊和學生對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高燕等指出,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工作的中心環節.明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體責任,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實現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教育教學之間的良性互動。根據學生專業學習的階梯式成長特征,系統設計德育遞進教學路徑。
綜上,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課程思政因素具體如何融入大學專業課程,需要結合學科特點分析。
2.1基礎性
該課程是學生學習品牌管理方向、品牌傳播方向、品牌策劃方向、品牌與形象策劃方向、品牌設計與管理方向專業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專業方向課程所必須掌握的基本內容之一。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加深對專業的理解,提高專業認可,穩定專業思想,為后續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2.2系統性
本課程的內容組織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各部分內容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銜接,構成整體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從品牌的定義開始,闡述品牌定位,并呈現品牌成長與發展的原理與策略,同時,論述在品牌發展過程中的品牌維護的相關議題。各個模塊的知識點環環相扣,相互銜接。
2.3實踐性
本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備,在掌握品牌相關理論時,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品牌以及相關現象有一定的觀察和了解;在論述品牌不同階段的發展策略時,需要學生結合理論知識分析常見品牌所處的階段,并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其發展策略;鼓勵學生到企業實習以進行鍛煉,在實踐過程中拓寬對品牌的認知,并在此過程中參與驗證品牌相關策略的落地。
2.1提升教師隊伍的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
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升課程思政在《品牌管理》課程融入度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教師要做明道、信道者。因此,作為貫徹課程思政的一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過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使教師堅定政治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育人”作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開展《品牌管理》教學工作,把課程思政貫穿其中。
同時,高校需要切實提升授課教師的育人能力。高校需要為《品牌管理》授課教師舉辦課程思政專題教研活動,包括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和思政建設項目申報培訓等系列專題培訓,以便授課教師加深對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實施路徑等方面的理解;同時,高校要圍繞“育人”的目標,創造《品牌管理》授課教師與思政課程授課教師的聯系,進一步發揮課程體系的協同效應。如可以鼓勵他們組建教學團隊,對《品牌管理》課程中的思政部分和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做統一規劃,加強兩者的相關性;同時,學校需要進一步創造協同育人的環境,推動并完善成長導師制,鼓勵授課教師承擔成長導師的職責,加強與學生輔導員的溝通,多交流學生思想素質等方面存在的現象,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和所處階段提供針對性的育人教學。
2.2科學設計教學新模式
(1)樹立課程思政目標
構建融入課程思政因素的《品牌管理》新課程,首先要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品牌管理》的專業課程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品牌管理理念,使之掌握該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思政因素融入課程的情況下,除了以上的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外,還有素質方面的目標,即通過結合相關知識點以及經典民族品牌案例,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心、極強的家國情懷、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高度的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的品牌領域的從業者。
(2)更新評價體系
結合育人目標,調整更新評價體系。“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是培養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任課教師不應單純地以基礎知識的考核結果為導向,而應把為社會主義事業育人這一目標放在評價體系的首位。這就要求授課教師構建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制定切實有效的課程考核標準,將對知識的考核和對思想政治素質的考察結合起來,注重學生每一個環節的過程考核,注意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循序漸進地完成各個階段的學習目標。例如,在小組展示演講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民族品牌加以分析,并在評價環節融入對學生主觀思維的考量,以此培養學生對國貨品牌的客觀認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感情。同時,在展示演講環節的考評中,需要注意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注意引導學生形成客觀面對評價、積極調整的行為風格;
(3)挖掘《品牌管理》的課程思政資源
在備課過程中,授課教師需要積極挖掘《品牌管理》這一課程的思政資源。如在家國情懷的培養上,播放央視品牌強國計劃的介紹,挑選品牌強國計劃中的某個民族品牌進行具體呈現;在文化自信的培養上,講述某一個民族品牌通過挖掘傳統文化而形成的獨特品牌個性,并呈現其在市場中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此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在社會責任的培養上,講述某個出于成熟階段的品牌對于社會所做出的貢獻以及其慈善相關的內容,論述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商業誠信的教育上,講述某個品牌在品牌傳播中的失信事件,以此警醒學生作為未來從業者,需要樹立誠信意識,誠實守信。
(4)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重構教學模式
在將思政因素融入《品牌管理》的課程設計中,授課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通過重設課堂環節、引入創新方式以及提供多元化育人模式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
首先,授課教師需要考慮重設課堂環節以及整合課程模式。在課堂環節中,需要在考慮學生注意力的情況下,設置每15分鐘一個教學環節,以此提升學生的知識吸收效果,并在環節交替中,考慮加入互動性的活動;授課模式中,有傳統的理論講授模式,引導式的案例分析模式以及實踐性活動等。例如,對于基礎性的品牌管理知識,由于此模塊具有極強的邏輯性以及基礎性等特點,教師需要考慮采用傳統的理論講授模式。又如,在講品牌定位相關知識點時,在對學生進行分組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引導式案例分析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知識點,引導他們得出相應的觀點的看法;
其次,推動《品牌管理》課程的混合式設計。通過結合線上和線下的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方式,在融入思政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在《品牌管理》授課過程中,需要整合多個學科的關鍵知識,如設計學以及傳播學等重要知識點,因此,授課教師可考慮借助線上平臺,完善學習資源庫,要求學生在上相關課程前,在線上平臺上了解相關領域的必要知識,為學生的知識吸收做出一定的鋪墊。因此,教師需要考慮整合線上和線下的資源,增強教學資源的豐富性,盡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講到品牌標志設計的相關章節的時候,事先把圖像設計的相關重要知識以及案例放在線上平臺,請學生在課前進行觀看,通過課前的線上建構,提升學生在課堂中對品牌標志等知識點的吸收效果。
最后,推動建立育人模式。課程思政的要求指出,要構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在《品牌管理》課程的建設中,授課教師可考慮精心設計多種品牌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生了解了品牌的相關概念的基礎上,請學生做一定的二手資料調查,收集目前在不同領域的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民族品牌,呈現其品牌歷史及品牌資產等,提升學生對不同領域的民族品牌的了解;再如,可與系部教研室討論,創辦品牌管理的相關比賽,以賽促學,并主動承擔學生的指導老師,在此過程中,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對知識的認知,并且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為比賽做出充分的準備;另外,也可以指導學生參與教育部認證的品牌管理的相關比賽,在賽程中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再比如,在課程中設置“品牌設計”的小比賽,請學生們根據對品牌設計相關知識的理解以及個人的認知,創立新品牌并進行品牌標志和口號等設計,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審美傾向,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為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品牌管理》這一課程有著豐富的思政資源,可作為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育的范例。本文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品牌管理》課程特點入手,嘗試探索課程思政融入此課程的實踐路徑,包括樹立課程思政目標、挖掘課程思政資源,并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重構教學模式等。希望本文能為課程思政融入經管類專業課程提供參考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