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福建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福州 福建 350117)
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為主動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要,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一個從大到強、從擴大規模到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時刻,從1949年至今累計培養了約1000多萬名碩士、博士,2020年首次突破300萬人。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除了培養研究生扎實的學術水平之外,更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較高的政治覺悟[1]。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2018年5月,教育部在出臺《“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建設要求和管理辦法(試行)》辦法,提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因此,高校對于研究生的教育、培養和管理,應該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將“三全” 育人融入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增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開拓出新時代高校研究生學生教育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3]。
當前,高校研究生的年齡層主要分布在20~25歲之間,清醒的認識并了解新時代研究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對于高校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較強的指導性意義[4]?!?5”后研究生的思想活動呈現出青春、多元、先進的特點,并且還具有多變性等多種特征。研究生群體普遍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和文化素質,心理需求趨向于獲得較高層次的成就需要然而,因為研究生的學習相對獨立,教學和科研活動并不集中,使得研究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并不充足。此外,大多數研究生往往缺乏社會經驗,對于即將步入社會、承擔家庭重任的他們也面臨著就業、經濟、婚戀等多方面實際的困難和壓力,研究生存在著明顯的抗壓性問題[5,6]。因此,
2.1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局勢在無形中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壓力
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西方勢力長期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高校研究生這一大人才資源成為西方國家爭奪的目標[7]。當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促使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對研究生的學術要求也日益提高,“寬進嚴出”成為常態。研究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隨之而來的學習、就業心理危機也不斷涌現,而這些都影響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因此,如何引導研究生正確認識國內外的形勢,自覺抵制不良思想和信息的侵蝕和滲透,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重要任務。
2.2網絡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確定性
“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模式逐漸成為新時期教育發展的潮流[8]。因學術研究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研究生對網絡新媒體的依賴度很高。網絡新媒體匯聚了大量的信息,以豐富的形式為為用戶提供視覺聽覺上的享受,這也帶給了研究生們無可比擬的吸引力,但新媒體技術信息內容傳播的快速和隨意,使得用戶獲取到的信息大多數是碎片化信息,缺乏深度和條理,難以形成網狀的相互銜接的知識體系,同時還會出現信息偏差,無法辨別真偽。網絡上不良信息和敵對勢力的滲透也在沖擊著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因此,若未能及時、有效地對研究生用網進行引導和教育,極易引發高校研究生的網絡輿情危機。
2.3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力量薄弱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不斷深化改革,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也給每位研究生帶來了不同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壓力。在大多數高校,對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師資力量薄弱、隊伍人員配比不足等問題,隊伍人員配比幾乎無法達到1:200的要求,專業人才也相對較少。同時,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選聘、考核、培訓等諸多環節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思想認識、業務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短板。此外,高校研究生輔導員除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還需要承擔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學業指導、就業指導等多項工作,在輔導員工作中極易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3.1優化“三全育人”教育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9月,由教育部等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結果納入高?!半p一流”建設成效評價、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之中[9]。對于高校務必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布局,充分發揮高校黨政的領導作用,統籌校內有關部門和院系共同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頂層設計,優化“三全育人”體制機制,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隊伍的選聘、任用、培訓和考核,不斷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建立健全考評、獎懲制度,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熱情。在全員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是研究生導師這一重要角色。2020年《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中也強調了研究生導師要言傳身教,不僅要做學生的學業導師,還要做學生的人生導師[8]。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建立導師責任連帶機制,尤其是學術誠信問題。同時,要積極邀請導師與研究生群體共建,加強日常生活中的聯系,讓導師和學生在活動中不斷了解并相互融入。
3.2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全方位教育教學體系,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貫穿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在社會多元價值交織的情況下,不能僅僅依賴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研究生進行思想價值引導,這樣將無法緊隨社會發展腳步,無法提供研究生的思想健康發展的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我們需要梳理現有課程的育人成效,將立德樹人潤物無聲般融入到專業課程教育的各環節,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顯性課程即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比如自然辯證法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等等,這些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課程;隱性課程包含了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教育課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加強對主流價值的引導。與此同時,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反饋評價機制,使專業課程充分發揮育人作用,構建“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學體系[10]。此外,隱性教育也體現在研究生“第二課堂”活動中,要加強研究生黨團和班級建設,在豐富多彩的活動賦予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讓研究生在活動實踐中根植理想信念。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網絡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帶來的變革,要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創新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引導、綜合評價等。一是要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充分挖掘研究生在日常微博、社交網絡、搜索引擎中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二是要積極搭建網絡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平臺,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等線上平臺作為日常課堂教學的延申,對學生的疑惑給予及時解答,力爭做到“虛擬”與“現實”教育的相互融合。三是要積極開辟具有校園特色、服務于研究生發展需求的新媒體陣地,內容涉及學術研究、黨團班級建設、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咨詢等多個方面,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四是加強研究生網絡道德與法制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網絡認知能力和甄別能力。五是要健全研究生網絡輿情的管理和教育引導機制,不斷加強研究生網絡輿情工作隊伍的建設,在網絡輿情危機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干預并進行適當處置,切實保障高校的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