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琳 吳雅彬 楊彥科 堵航歌 許 芳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隨著21世紀教育信息化、綜合化的縱深發展趨勢,迫切要求高校思政課程教學進行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路徑研究,拓展高校思政課堂的研究維度與課堂知識容量,促使學生在高校課堂上實現對專業課與思政課的雙向學習,不斷將知識體系進行重構整合,進而在塑造學生良好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上,實現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文章本著更好促進高校課程教育體系良好發展、推進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研究方向,對相關觀點進行了梳理研究,特將研究思路闡述如下。
傳統高校課堂的教學模式基本沿襲的是分科教學、分化教學的教學方向,注重學生的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高校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交流不深,研究方向交集不多,側重于教師的單向研究,長此以往這種教育模式導致了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學科分化,課程內容的融入性不強。
1.1學科分化教學現象明顯
傳統高校課程的整體教學以課時為基本劃分單位,每學期初教務處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及授課學科要求,對每一位專業課教師劃分固定的學時,教師按照自身的研究方向與實際課時要求對學生進行授課,在對課堂的整體掌控上具有相當程度的主觀性。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展現出的是平行教學狀態,學科內容與教學模式的交互性不強,具有明顯的分化教學、獨立教學特點。
1.2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度不高
傳統高校課程的專業課與思政課課堂注重對學生的基本理論與專業知識的深入講解,目的是在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過程中,豐富學生的頭腦知識儲備,最大程度的提升學生對于教材知識的接收效率。這樣的課堂教學難免呈現出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象,使學生一味的偏重獲取理論性知識,而缺少實踐平臺檢驗知識的吸收率和實踐應用能力,整體高校學科教學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度不高,知識體系呈現出不均衡現象。
1.3學生能力偏向單方面發展
受傳統單科教學應試模式的教學思路影響,高校教師在對協同育人路徑的概念及應用模式的掌控上存在把握力度不足的現象。部分對于新型教學模式與現代化教育理念接收較快的教師,能夠對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教育模式產生好感并提出建設性意見,但是在實際結合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著知識體系講解分配不均的問題,容易導致學生的偏科現象、能力側重單向發展,不利于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
新時代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模式是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全面綜合提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的創新型教育舉措,對于提升高校傳統課堂的知識容量、促進學科教學模式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2.1豐富了高校課程內容
高校思政課程視域下的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教學可有效豐富高校的課程內容,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教學材料,改善傳統學科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理論知識學習中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塑造作用,感知社會良好風尚。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政治理論講解過程中融入更加實際的專業技能知識,使學生在政治理論導向的支撐下,高效完成課程實踐任務。
2.2促進教學模式的轉型升級
協同育人教學路徑有效實現了高校課程理論型教學與實踐型教學的整合教學模式,改善了傳統學科教學的“重教輕學”現象,調整了單一課時中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的比重。引導學生在吸納理論知識、塑造自身價值觀的同時,也可依托探究性實踐平臺檢驗知識的有效性,提升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契合度,養成良好的行為實踐規范。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守正創新,有利于推動高校學科教學良性發展。
2.3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對學生實施專業課與思政課的整合教學,有利于加強學生提升自身實踐技能的意識,改善其只注重理論知識建構的錯誤觀念,深化其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的途徑探索意識。一方面,學生在自主探究實踐路徑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建構,實現了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的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實踐探究性平臺的建立使學生的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技能完成了量的提升與質的優化,真正使理論知識對接于生活實際,有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水平的提升。
盡管推進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教學知識體系的融通同構,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高校教師的整合教學能力,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著種種問題,這些問題能否成功解決是事關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能否成功建成的關鍵因素。
3.1教師協同育人意識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為了推進協同育人路徑的探索,出臺了相關政策作后備保障,但是部分教學觀念較為陳舊、對新型教學模式接觸度不高的教師對實施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產生抵觸心理,對其育人路徑的內涵、構成模式、實施路徑等認識不深。教師群體的意識薄弱,直接影響了其在學習相關領域知識、拓展自身教學材料的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降低其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實踐新型育人思路的興趣,不利于推進高校教師群體的能力提升。
3.2相關教學資源整合度不強
在對多學科的教學內容整合上,高校教學內容改革容易產生資源整合力度不夠、教學體系模糊、新型知識體系與實踐課堂接觸不當的情況,這不僅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使其可視化教學材料產生混亂,更造成課堂教學的銜接度不強、整體課堂提升力度不夠的情況。一方面是對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初衷的背離,降低了雙向學科核心知識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使整體課堂容量分配不均,難以達成對多學科的整合教學效果。
3.3雙方融合路徑單一匱乏
在雙向協同整合教學的教學手段方面,部分教師存在過度依賴教材,仍舊沿襲傳統教學方法的現象。對于整合生成的新型知識體系,采取講授法、討論法、提問法的教學方法,注重教師對新型知識的單向傳輸,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提升知識的吸收率與使用率。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提升新型教學知識體系的教學效果,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僅實現的是表面上的知識融通,而未真正的將思政課程的靈魂注入于專業課程知識技能的講授,使學生達成知識獲取上的整體融入。
為了更好的實現高校學科教學模式的轉型升級,推進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的建成,提升高校課堂的知識講授效果,需要從多主體角度進行綜合施策,引領教師與學生在正確理解育人路徑的內涵、實施路徑的基礎上,使用正確的教學策略,推進其在高校課堂上落地生根。
4.1學校出臺相關政策,把握頂層設計導向力
學校政策是支撐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成功建設的后備保障力量,影響著整個教學模式的發展航向。為了更好的規范教師的教學路徑,促進現代化、綜合式課堂的建成,學校應當成立協同育人專家領導小組,針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學校辦學狀況、學科融合發展規律等進行系統化分析,設定可為教師教學提供直接操作引領的制度細則,搭建廣闊的教師實踐平臺。
4.2加強思政課教師的示范引領意識
高校學生的思政課教學需要滲透于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始終,需要在尊重專業課常規知識講授思路的基礎上,引入對高校思政知識的宣傳,注重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加強對自身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正向塑造,從整體上提升其獲取知識的質量與效果。思政課教師在此方面要加強自身的示范引領意識,將重要的思政要素在教研時突出呈現,幫助專業課教師設計契合思政學科素養的教學設計。
4.3提升專業課教師的協同育人能力水平
專業課教師在依托協同育人平臺進行教學時,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的使用上加強與思政內容的融合力度。例如,機械制造類的專業課程,教師可在課程當中滲透大國工匠精神;醫學類的課程,可引導學生深刻領悟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學前教育類的課程,可通過先輩們的典型事例在學生心中為其樹立無私奉獻精神。引導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支撐下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真正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的融合互通。
推進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研究,是迎合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的創新型教育舉措,有利于推動高校課程教學模式的轉型升級,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教師的整合教學能力,培養全能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