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松 鄭文杰

擊鼓催征啟新程,奮楫揚帆再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的主陣地,積極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方法、新路徑、新模式勢在必行。近年來,荊門技師學院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動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精心繪制64321教學質量管理與教學督導體系“工筆畫”,努力為荊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全省產業轉型示范區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
一、六課領跑,提升教學“效”值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大舞臺,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主陣地。荊門技師學院堅持以課為媒,內化課堂教學改革,致力“六課”體系建設,著力打造高效課堂。
(一)精品課。大力實施國家級、省級、市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四級聯創”工程,按照年初立項、年中評項、年底賽項的總體安排,每年發動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和新進教師參加精品課程建設,分層級給予納入參評、參賽項目立項資金補助,累計投入精品課程建設經費約300萬元,創建各級各類精品課程150余項,培育國家級、省市級優秀高技能人才50余人次。
(二)示范課。每年將示范課納入全體教師培訓學習計劃,定期邀請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專家、知名高校教授、省級優秀高技能人才和國賽、省賽獲獎選手,開展工學一體化教學設計、課程方案和選題視角等培訓輔導。通過實例剖析、課程體驗、現場互動的方式,分享示范課程,廣泛交流合作,總結教學經驗,全面補短板、固底板、強弱項、揚優勢,持續推動師資提能、課程提標、教學提質。
(三)結對課。連續五年舉辦青年教師培養、骨干教師提升和名師名匠領航“三大工程”,建立技能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結對幫扶機制。舉行結對拜師儀式,老中青教師已結成40對,每月開展師帶徒教研教輔、聽課評課活動10次以上,結合師帶徒開展情況給予師徒積分獎勵,并對成績突出的教師優先考慮年度評優和職稱晉升。
(四)匯報課。扎實開展“對標學先進、找差補短板”活動,每年結合不同崗位實際需要,分批次組織專家教授、專任課教師、班主任等教學一線工作者學習兄弟省市院校的經驗做法。在充電蓄能、深學細照、匯報分享中,認清形勢,直面問題,檢視差距,切實將學習成果、匯報總結轉化為推動教育教學的具體思路、教研教改的務實舉措,拉進與先進學校、優秀教師、高效課堂之間的距離。
(五)達標課。全面推進達標課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按照兩年為一輪的培養周期,重點面向實習教師、新進教師、青年教師、轉崗教師,每學期分系部、分年級開展課堂教學評比達標活動,常態化加強教師隊伍職業素養、教學規范、教案編寫、教學方法、聽課評課等應知應會業務訓練,引導從課堂“新手”向課堂“熟手”、教學“高手”轉變,不斷提升打造高效課堂和駕馭班級的能力。
(六)開放課。以7.15世界青年技能日、全市人才服務月、校園技能文化節暨開放日活動為載體,打造開放校園,公開課堂。2022年9月,在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精心組織下,荊門技師學院承辦了全市技工院校“開學第一課”活動,將“教學課堂”搬進市廣播電視臺“直播講堂”,采取現場直播、錄播轉播的方式,舉辦了一場以“爭當荊工巧匠,筑夢技能報國”為主題的社會公開課,邀請職業教育專家和全國技術能手、省級優秀高技能人才分享了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感人故事,大開技能成才之門,引領更多青年學子認識技能、學習技能、掌握技能,立志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二、四查并驅,開辟教學“導”路
導之有道,學之有效。“導”是先導、向導、引導,也是督導。在教學“導”路上開展以教學常規核查、教學專項督查、教學日常巡查、隨堂聽課檢查為主要內容的“四查”活動,實時關注課堂秩序、掌握教學情況和督促問題整改,通過外向力的“導”持續為內生力的“學”指引新路徑、注入強動能、跑出加速度。
(一)常規核查,定好課前的“調”。教學的“調”是上好課的總基調,是課前各項準備工作的調配和調度。課前要確認“八個是否”到位,即教學信息是否錄入系統、備課內容是否充實、教法思路是否清晰、課程計劃是否完整、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授課方法是否合適、教案預案是否制定、教具用具是否配齊,才會有底氣、有信心站在講臺傳道授業解惑。
(二)專項督查,調好教學的“音”。教學的“音”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始終把專項督查的聽力和視角放到課程目標、教學重點和評價反饋上,引導任課教師抓關鍵、識重點、明方向,調準教學“音色”,不跑調。善于發現、欣賞和傳唱課堂教學“好聲音”,變“獨唱”為“合唱”“齊唱”,切實將可借鑒、可復制的新教法在學院全面推廣。
(三)日常巡查,寫好施教的“譜”。教學的“譜”是規章制度、行為規范和教學規矩。既要手握師德師風、教學組織、課堂紀律、言行舉止“四戒尺”,又要心有課堂責任線、紀律高壓線和不碰思想紅線、不越師德底線、不觸警示防線的“五線譜”,抓緊抓牢關乎教學組織、課堂紀律、言行舉止的“關鍵小事”,維護正常教學秩序。
(四)隨堂檢查,唱好比學的“歌”。教學的“歌”是校風之“歌”、教風之“歌”和學風之“歌”。組織開展推門聽課、隨堂評課檢查和意識形態管理制度。在課程評分排名中,營造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強大競爭氣場,讓最響、最靚、最美“歌聲”響徹校園。
三、三重保障,織密教學“網”絡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掌握學習方法,激發思維活力,提高認知感知水平。用新思維、新理念和新課標搭建知識網、教學網和人才網“三重保障”,嚴格教學內容的把控、過程的設計和成果的研判,堅決向拿來主義、經驗主義說“不”,拒絕照搬照抄的“雷同”課堂。
(一)織密“全新實”的知識網。備一堂好課的關鍵在于視野要寬、知識面要廣、內容要全,只有認真準備有用、管用、好用的教學內容,才能從容應對并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上一堂好課的核心在于教學內容是否守正創新、推陳出新,要更新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跳出固化思維,適應新的命題;聽一堂好課的焦點在于教學內容是否具有實的分量、實的意義和實的成效,要善用接地氣的“小切口”講述通俗易懂“大道理”。
(二)織密“一體化”的教學網。要在吃透一體化國標基礎上,針對學生的興趣點,制定一體化校標,分解典型工作任務,還原生產一線真實場景,通過“工”與“學”兩端發力,引爆學生“興趣點”,激發學生“自豪感”,營造想學習、會干事、干成事的氛圍。
(三)織密“崗課證”的人才網。堅持以崗定學、以課導學、以證促學,將職業標準、崗位要求、評價考核融入課程標準,以課內教、學、做、練“大循環”和院校考核、企業評價“雙循環”。2022年8月以來,采取崗課證培養模式,定向培養億緯動力、京東“準員工”1 115人,實現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課程內容與崗位要求、教學過程與評價考核一體對接。
四、兩手發力,捕捉教學“實”景
以評教反饋“有形之手”牽好課堂效果“無形之手”,通過直觀反映、主觀評價、客觀訪談、問卷調查等相結合的方式,捕捉課堂教學“實”景。
(一)激活“無形之手”求效率。教師是打造高效課堂、繪制課堂“實景”的主攻手,要甘居“幕后”,練就教本、教研、教法的“金剛鉆”,當好教學的“總導演”,課堂的“設計師”,以全局思維、系統思維和“100-1=0”的理念修煉高效課堂的“無形之功”,將教學的每一步環節、每一個步驟和每一項教法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牽好“有形之手”重評教。建立“月度自評、季度測評、學年總評”教學評優和成果轉化機制,每學年開展專家評課、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直觀反映、主觀評價、客觀調查合力捕捉教學“實”景,給予積分、績效獎勵。累計開發省級、市級和校級精品課程、重點課程39項,給予教師積分獎勵和績效激勵。
五、一以貫之,拉高質量“標”尺
當前,職業教育發展呈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態勢,提升技工教育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關鍵靠創新贏市場、靠品牌聚人才,必須樹牢“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無所得”思想,一以貫之打造院校品牌、專業品牌、課程品牌、競賽品牌和人才品牌“五大品牌”。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發揚“跳起來摘桃子”的干事精神和走在前列的進取意識,與最優者“趕超”,與最強者“比拼”,與最快者“賽跑”,保持不甘落后的志氣、誓爭一流的勇氣,才能搶抓先機、闖出新路。
教學路雖遠,行則必將至。技工院校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新時代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開拓者和技能成才、技能圓夢的實踐者,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矢志不渝扛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擔當。以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制造強國、航天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宏偉目標為引領,牢牢把握辦學水平、辦學質量的生命線,立德樹人,強技育人,以智啟人,在打造全國技工教育大省和技工院校強省的新征程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新時代湖北技工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再添新舉措、再創新業績。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