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玉 鄧明明 周葉琴



摘要:目的 探討下肢骨折護理中實行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84例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系統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開展循證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比。結果 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SF-36評分、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循證護理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較快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循證護理;下肢骨折;下肢靜脈血栓;并發癥;住院時間
近年來,在建筑、交通事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骨折發生率呈顯著升高勢態。作為臨床最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多數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如關節置換術、內固定手術等,但術后肢體需長時間制動,容易并發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靜脈曲張、皮炎等,對其早期康復極為不利[1]。且患者因過度擔心預后、家庭經濟負擔等影響,存在嚴重的負面情緒,治療依從性大大下降。對此,在治療過程中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可調節患者負性心理,強化治療依從性,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盡快恢復,改善預后[2]。
循證護理是依據臨床實踐及既往研究資料實施的新型護理模式,應用于下肢骨折護理中對控制相關并發癥及加快康復進程具有顯著價值。為有效評估下肢骨折的臨床價值,現取84例下肢骨折患者展開對比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3~2022年2月收治的84例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系統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7.56±3.33)歲;受傷原因:意外交通事故16例、重物擊打12例、高空墜落10例、其他4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48.69±3.52)歲;受傷原因:意外交通事故18例、重物擊打10例、高空墜落9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已征得醫院倫理機構核準,同時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與下肢骨折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存在明確的手術指征;均為新鮮骨折;首次骨折手術治療;患者認知精神均正常,對研究自愿參與;病歷資料真實、可靠。
排除標準:存在認識缺陷、嚴重精神問題;肝腎功能嚴重器質性病變;有手術禁忌、麻醉禁忌;凝血機制不正常;靜脈血栓病史、中風后遺癥;哺乳及妊娠特殊階段女性;入組前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3]。
1.2 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前期患者在協助及指導下完善相關檢查,給予藥物及飲食等干預,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實施疾病宣教及健康指導,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大致說明治療預期效果及治療費用;術后指導開展健康鍛煉及飲食干預;對患者體征嚴密監測。
觀察組:實行循證護理,開展流程如下。
(1)明確循證問題:組建循證護理小組,總結歸納以往下肢骨折患者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患者實際病情、以往護理經驗,提出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不良心理狀態、依從性差、缺乏手術相關認知、術后并發癥風險高等。
(2)制定護理計劃:利用網絡數據庫,根據循證問題搜索關鍵詞(下肢骨折、并發癥、焦慮抑郁、護理),并結合最新、權威性科研成果,取得循證依據,判定文獻真實性、實用性,制定并改進護理方案。
(3)循證實施:①心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狀態予以評估,充分了解其心理動態、關注點、根源等,開展針對性心理指導措施。為患者介紹手術相關知識,重點強調手術安全性、預后結果,在減輕患者心理顧慮的同時,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體系,對治療高度配合。提供心理支持的典型案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盡量消除焦慮抑郁。②健康宣教,開展疾病、手術知識健康宣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確保通俗易懂,詳細講解疾病知識,告知患者手術流程、麻醉、體位,突出手術優勢,簡要說明手術注意要點,解答疑難問題,消除患者疑慮,指導開展深呼吸、有效咳嗽鍛煉,提高手術耐受度。③并發癥預防,評估患者并發癥風險,實施早期預防措施。術后早期開展功能鍛煉,術后1 d給予鎮痛措施,協助開展肌肉收縮鍛煉,逐步進行膝關節屈曲、背伸、跖曲活動、足踝旋轉(伸展、彎曲、內旋、外旋)等主動功能鍛煉及肌力鍛煉,后期指導患者床邊站立,并在助行器輔助下進行適應性行走,以循序漸進為原則逐步增加運動強度,有效預防壓瘡。提供合理飲食指導,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應用高纖維素食物,選擇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確保患者排便通暢;對于便秘者,必要時給予促排便藥物,以防用力排便造成栓子脫落。術后24 h遵醫囑應用抗凝藥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下肢適度抬高30°與心臟水平,促進靜脈回流;加強病情監測,嚴密監測患者體征,并觀察患者的皮溫、肢體腫脹程度、膚色、動脈脈搏、患肢感覺,詢問患者感受,定期測量患肢周徑,加強抗感染治療,預防肺栓塞。穿戴彈力襪,應用氣墊床。
1.3 觀察指標
(1)術后恢復指標:觀察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
(2)觀察術后并發癥情況。
(3)生活質量:利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開展測評,篩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維度4個,分值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佳[4]。
(4)護理滿意度:以滿意度調查問卷開展測評,問卷回收率100%,問卷共計100分,<75分、75~89分、≥90分代表滿意度差、一般、非常滿意[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總體健康狀態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下肢骨折為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患者在骨折后需長期臥床休息,肢體活動受限,無法生活自理,加之老年人機體功能呈進行衰退,機體抵抗力下,故術后并發癥問題較為突出[6]。患者在骨折后由于手術創傷,血供被破壞,創傷后炎癥反應致血管內膜損傷,促進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且長期臥床,血液長時間高凝狀態誘發深靜脈血栓。下肢靜脈血栓會阻斷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出現下肢腫脹、淺靜脈曲張、疼痛等表現,影響患肢愈合及肢體功能訓練,不利于術后早期康復,同時因栓子脫落進入心臟會引發肺栓塞,增加患者死亡風險,延長住院時間。常規護理措施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存在一定應用局限性,例如護理中未重視患者心理及精神方面,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情緒[7];對術后恢復的改善效果有限,與患者個體化康復需求不符;術后并發癥率較高,整體康復效果不理想[8]。
循證護理實施重點在于循證論據,確保所收集的論據具有科學指導意義。本研究組建循證小組,分析既往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循證問題進行科學論證,制定符合臨床實際情況、可行性高、規范化的循證護理流程。研究結果: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SF-36評分、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基于循證護理模式不僅能夠良好控制患者并發癥,同時加快術后康復速率,以取得更為理想的康復效果,改善患者滿意度。分析如下:開展循證護理過程中,將患者心理干預作為重點,建立護患高度信任、密切配合的關系,強化患者治療依從性及配合度,促使其積極應對疾病并配合康復鍛煉,為提高患者康復效果提供有效保障。循證護理的實施是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提供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強化患者治療及康復鍛煉依從性,保證術后康復效果。此外,循證護理實施中較為重視對患者認知程度的健康指導,通過全面、多樣化健康宣教,增強護患配合效果,實現改善患者認知狀況的目的;同時,積極預防術后并發癥,降低發生風險,以保障術后康復速率,促使患者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 韓晴,趙洪艷.循證護理干預對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影響[J].中外醫療,2021,40(29):165-168,198.
[2] 王雯,李菊,呂志霞.循證護理對下肢骨折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貴州醫藥,2021,45(2):321-323.
[3] 李樂,韋帥,王璐璐.循證護理在降低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中的作用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13):157.
[4] 李道煥.循證護理與早期干預對降低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3):22-24.
[5] 吳雪梅.循證護理在腦出血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9):96-98.
[6] 袁媛.循證護理在腦出血患者中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及對患者QOL評分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19,25(4):700-701.
[7] 梁秀婷,鄭亞君,吳會華.循證護理干預在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2):122-124.
[8] 童永紅.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應用循證護理對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心理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9,26(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