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星
目前,互聯網的普及與運用對大學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在其影響下發生著重大變化。與此同時,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對此,本文重點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與其面臨的挑戰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方面,網絡不僅能夠使大學生實現信息資源的傳輸與共享,而且改變著大學生所處的外部環境與內心世界。另一方面,網絡的廣泛應用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具有多樣性。網絡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呈以下特點:
一方面,互聯網憑借自身技術特征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雙方的互動性。網絡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隨時隨地進行對話交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實時互動性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活動空間也得到有效拓寬,大學生的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隨之提高,從而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網絡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交互作用的方式,也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相互關系”[1]。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同時具有雙重身份。在過去,教育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一定占據主體地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就像一個大型知識工廠,網絡是知識信息的“傳送帶”,一邊是知識輸送的發出者,即教育者,另一邊是知識信息的接收者,即受教育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網絡起承載作用,教育者起主導作用,大學生獲得的知識信息完全依賴于教師的傳輸內容,學生們對這些內容也只能選擇被動接受,因此,雙方地位不平等。但由于網絡的飛速發展,受教育者獲取信息的來源和途徑不斷增加,在教育活動中具有更多的選擇權,呈現出主體性的特征。此時,教育者不再必然占據獲取信息的支配地位,雙方地位日趨平等。總之,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方呈現出雙重身份的特點。
受教育者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處于被支配地位,所吸收到的內容來自教育者的直接灌輸,知識的獲取主要依靠教育者,傳播方式單一且內容相對固定化。與此不同的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接收到的信息資源愈加豐富,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加多樣,可以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更加全面、系統地認識新問題、了解新情況、掌握新動向。另外,大學生們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優勢等對這些富有多樣性的內容進行自主選擇并拓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由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網絡條件下的“雙向互動式教育”,教育手段更具創新性。另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易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教育者知識的傳遞與受教育者知識的接收和疑問的解答存在一定的時間差,而網絡能夠打破人際交流過程中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可以實現實時有效的交流互動,當受教育者遇到疑點或感興趣的內容時也可以迅速查閱資料,獲取新知,讓信息資源的傳遞與問題的探討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大學生創造了更有利于自身全面發展進步的新環境,與此同時,隨著網絡新興技術的深入發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諸多難題隨之顯現。
首先,網絡世界是一個極具開放性的世界,以網絡為載體的傳播內容、各種思想觀念對他們的發展進步都有一定的影響,此時的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尚未健全,自主判斷、有效選擇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的成長階段,極易遭受不良信息的干擾,不利于自身思想道德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其次,在互聯網出現以前,相關工作者可以選擇符合主流價值觀指向與社會發展需要的信息。隨著互聯網的運用與普及,加之網絡的無國界性,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可以接收到來自各個國家的文化信息,西方文化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中,這極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以上這些問題展現出相關政府部門和網絡平臺管理主體深化網絡秩序,加大監管力度的重要性。總之,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缺乏信息的有效監管,將難以保障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方面,在互聯網的助推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師資隊伍專業性的新標準也應運而生。但在教育實施過程中仍有許多教育者并未對網絡這一新型教育手段引起足夠重視,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缺乏網絡知識的運用,不能靈活使用多媒體等新型教學工具,自身專業素質有待強化。另一方面,信息在網絡的助推下快速傳播,學生能夠及時有效甚至先于老師抓住熱點信息資訊,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主體的權威性遭受弱化,從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憑借新穎獨特的教學形式,為大學生輸送豐富多彩的網絡信息,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創造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逐漸成為大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知識獲取途徑。但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把重點放在校園活動上,忽視了學生群體的興趣與訴求,不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網絡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具有雙重身份,其中表現出極大的自主選擇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有效滿足,因此受教育者享受在互聯網上自由交流的學習模式。然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把學生當做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由此產生受教育者的身份偏差,不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和自身長遠發展。
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對提升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門要完善互聯網相關規章制度,提高對網絡信息的監管能力,對于不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不良信息進行有效整頓,著力打造正能量網絡空間。另一方面,各大高校要不斷完善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對不良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過濾和剔除。總之,政府與高校要加大信息監管力度,共同致力于打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更好地發揮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動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利用網絡手段不斷充實自身專業知識,重視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信息技術能力,靈活運用音頻、視頻、圖像等多媒體教學工具進行知識傳授,豐富課堂內容。另外,為深入走進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更好掌握學情,思想政治教師應不斷學習和掌握有關心理方面的相關知識,重視學生的情緒表達,積極了解學生個人正當需求,鼓舞學生發揮主體性,建立新型網絡師生關系。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效應,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激勵學生,從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單一傳統的課堂教學,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微平臺快速發展,使學生越來越依賴網絡環境”[2]。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主要通過舉辦校園活動或傳授相關理論來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網絡環境下,教育者應積極創新教育模式,運用更具創新性的教學手段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大學生們可以在隱匿的網絡空間中自由表達真實觀點,對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設置線上問卷,快速捕獲大學生的關注點,從中汲取有效關鍵信息,選擇受教育者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其次,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定期舉辦心理咨詢活動,時刻了解大學生心理動態與面臨的問題,“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等方面注重學生的特點、需求、個性化等因素,分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3]。另外,各大高校應大力開展網絡特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中除了講授專業理論知識外,應將社會民生、新聞熱點等融入課堂中,讓課程內容更貼近社會現實生活,不斷增強教育模式的豐富性。最后,在網絡條件下,要多開展有關于思想政治建設趣味性活動,增強教育實效,從而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應對網絡所帶來的問題與挑戰。
隨著時代進步,互聯網的發展與大學生的成長形影不離,面對網絡文化帶來的各種難題,高校工作者應及時采取有效對策,創新教學思路,在實踐中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