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十一中學 林長青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責任擔當核心素養培育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缺少培育責任擔當核心素養的綜合目標,教學內容處理不當,缺乏培育責任擔當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等等。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課程中的占比,多關注學生的思想問題,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認清當代社會存在的道德與法治問題,使學生具有緊迫性和責任感,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確保學生能夠有效接收和接納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要結合實際創設教學情境,搭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育平臺,豐富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增強學生的社會核心素養和核心競爭力,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灌輸道德與法治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中發光發熱,貢獻自己的力量。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幫助交警進行交通疏導,維持交通秩序,自覺遵守并積極帶動身邊的人遵守交通規則,養成法治意識,做守法遵法的好公民,為社會的和諧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在開展教學實踐時,教師可以融入當今最流行的多媒體技術,將近期發生的道德和法治事件以教學PPT的形式展現出來。為確保課堂教學氛圍不過于沉重,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事件,通過手抄報、黑板報、小品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出來,以此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事件的思考,豐富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如教師可以把每天發生的新聞熱點事件演繹成課前小故事講述給學生,讓學生把自己對事件的感悟分享給其他同學,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判斷能力和道德法治素養。
責任擔當意識是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材內容的傳播為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分注重主要學科的建設,而將極少部分精力投入到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忽視了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對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培養的重要作用。由于過于重視學生文化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對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未能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專業性和教育性,導致學生所接受的多是一些片面膚淺的知識。學習是中小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責任擔當意識。首先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是自己的事,必須對自己負責。只有樹立起對學習的責任意識,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樂學、好學、會學的學習基礎。
在傳統的應試教學中,教師十分看重學生的主科成績,在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沖擊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學生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教育部積極推行教育教學改革,重視發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提高師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視程度。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在充分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或者一些有趣的故事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在潛移默化中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其有充分認知和深入領會。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探究與挖掘,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以此確保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責任與角色同在”這一內容時,教師要善于將身邊的小故事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講述真實的故事有助于學生思考故事中蘊含了哪些道德和法律知識,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與責任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進而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在學習中虛心求教、在生活中自覺幫助他人的良好品行。教師在深度發掘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實例時,要注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課堂知識的輸出率,在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
教師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以達到所預期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要正視教學中的問題,擺正自己的態度,努力跳出原有教學方式的舒適圈,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將立德樹人作為基本的教學準則,將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認識到責任意識培養的重要性,進而主動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努力爭做一個對自己負責、對社會盡責,有擔當、積極向上的好學生、好公民。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將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與先進的教學方式融合在一起,如采用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與教師一起積極探索,解決學習中的難點與重點內容。在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學生的自悟能力能夠得到提升,而且能夠深刻意識到責任擔當的重要性。例如,在講授《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時,教師先播放一段關于“后媽疑似虐待非親生女兒”的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產生情感共鳴,并意識到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學會用法律的手段來保護自已的相關權益。教師也可以運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扮演家庭中的角色,感受家庭角色所承擔的責任,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與其教學內容有直接的關系,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使學生對課堂所學的內容印象深刻,進而有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特殊階段,在心理與生理上并未發育成熟,加之閱歷有限,在臨場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相對較差。一些學生由于受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責任擔當意識不強。而今,父母過于溺愛子女,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增多,造成一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進而影響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鑒于此,教師應積極與家長溝通,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并在課程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授課,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為初中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培育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與資源。例如,在講授《親情之愛》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常見的家庭問題,向學生灌輸家庭責任擔當的理念,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不與家長爭吵、不大聲對父母說話、不指揮父母為自己做事情,與父母友好相處,體諒父母在社會和家庭中的付出,努力做一個積極向上,對家庭、對社會有貢獻的青少年。一個人能承擔多大的責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為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教師還可以通過為學生布置課外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幫家長做家務,并在做完家務后,將自己做家務的感受寫下來。學生通過這樣身體力行的活動,可以體會到父母的艱辛,感受到父母為自己的操勞,進而樹立家庭責任感,把孝敬父母當作自己一生的責任。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深入剖析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策略,提高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