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教師進修學校 鄭燕玲
發聲是歌唱訓練的重要內容,教師要通過設計和組織趣味發聲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有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在發聲體驗中增強樂感,提升他們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通過故事、多媒體、競賽、結合生活等方式展開訓練,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聲練習機會,在創造性訓練中夯實樂感基礎。
教師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度分析和發掘,尋找一些趣味故事進行引導,以此激發學生的發聲訓練興趣。學生年齡較小,對音樂故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將發聲練習與音樂故事相聯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生喜歡有情節的故事,教師可將發聲訓練與故事相融合,激發學生的發聲訓練興趣。如將一些故事融入到作品之中,對音樂進行故事化改造,以故事的形式開展發聲訓練,會提高學生的訓練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發聲訓練,增添發聲訓練的趣味性,提高發聲訓練效果。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哆來咪》這首歌曲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其經典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反復聆聽這首歌曲的音頻材料,對歌曲中的“哆、來、咪、發、索、拉、梯”七個音符進行反復發聲訓練,并將這七個音符創編成一個童話故事:這些音符原本是親兄弟,它們的名字用音符來表示,每天一起外出游戲和勞動,在勞動中相互呼喚對方的名字,便形成了一首歌,這就是《哆來咪》……學生聽完故事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發聲訓練中。教師用故事開展發聲訓練活動,成功調動了學生參與發聲訓練的熱情。
音樂故事與發聲訓練有很多融合點,教師不妨創編一些音樂故事,為特定發聲訓練任務做輔助,促使學生自然進入到發聲訓練環節。如學唱《愛唱歌的小杜鵑》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杜鵑的音頻材料,鼓勵學生模仿它們的叫聲,課堂學習氣氛熱烈起來。教師再講述自創的音樂故事:杜鵑的聲音原本沒有多么洪亮,后來在鳥類歌唱大會上,它輸了,但它沒有氣餒,發誓要拿到冠軍,平時整天不停地進行發聲訓練,最終練就一副好嗓子,在后來的歌唱大賽中如愿以償……教師用故事做引導,為學生帶來一些學習啟示。
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發聲訓練情境,是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的最好體現。多媒體、電子白板、電腦、手機都屬于常見媒體設備,教師要注意科學規劃,借助它們和音樂器材進行發聲訓練,提高學生的訓練興趣。
多媒體能夠展示一些圖片、動畫、視頻等信息,進行直觀化處理,教師將發聲訓練巧妙地融入多媒體所創設的情境中,可以提高發聲訓練的效果。發聲訓練要求學生對音階、音域、音準等有準確的把握,更要對情感、旋律有深刻的體驗,教師利用多媒體反復播放,能強化學生的發聲訓練。例如,在學唱《在祖國懷抱里》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視頻材料,要求學生跟隨視頻學唱歌曲。學生被這首歌曲所包含的情緒所感染,能夠自然進入角色之中。教師提醒學生關注八分休止符的應用并在發聲操作中體會應用技巧,鼓勵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發聲訓練,唱準音階,并以歌伴舞形式來表現歌曲。學生開始自主探究、合作互動,對發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逐漸找到發聲的技巧。在課堂演示階段,教師要求學生現場發聲,讓其他學生展開評價,對發聲技法進行梳理和歸結,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認真觀察,及時做好技術指導,讓學生有了更豐富的訓練體驗,確保課堂學習順利進行。
音樂發聲訓練比較枯燥,教師及時推出趣味發聲比賽和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對抗性的比賽中提高競爭意識,主動參與發聲訓練。
趣味發聲訓練形式多樣,教師要整合相關資源信息,創編一些發聲訓練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例如,適時開展發聲比賽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建立發聲認知。比賽形式可以自由選擇,比賽范圍可以自由確定,以此激發學生參與發聲訓練的主動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主動訓練中體驗樂感。例如,在教唱《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這首歌曲時,因為學生對歌曲比較熟悉,很容易就掌握了旋律,能夠順利進入歌唱環節。為激發學生學唱的主動性,教師可設計團隊競賽任務:自發組建學習小組,每一個小組7—8人,集體設定演唱形式,可以是合唱,也可以是領唱+合唱,還可以是歌伴舞表演,在比賽后評選出最佳表演團隊。學生熱情高漲,互助互學,訓練效果非常好。
音樂訓練形式各具特點,教師在具體組織設計時要做好創新處理,將音樂發聲訓練與游戲融合,創造更多的訓練機會。學生比較喜歡音樂游戲,為此,教師可以篩選游戲內容,將音樂作品進行游戲化設計,或者將音樂發聲訓練與比賽相結合,創造最佳的訓練效果。《捉泥鰍》這首歌曲節奏活潑、場景靈動,學生比較喜歡。在教學時,教師可以一邊組織學生學唱歌曲,一邊設計發聲訓練任務,并推出游戲表演任務:這首歌曲描寫場景帶有生活氣息,歌唱時做出一些動作,對歌曲內容做解讀。學生對動作輔助設計比較感興趣,由此開始熱烈的討論,選擇適合的動作。教師與學生直接對話,給學生一些可行的建議,確保音樂表演活動順利展開。在這個游戲性表演活動中,學生要關注歌曲發聲,也要做動作分解,訓練氣氛活躍,訓練效果顯著。
學生對生活化的發聲訓練活動比較有興趣,教師對音樂發聲訓練任務組深度分析,做好生活對接設計,推出更多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然進入到訓練核心,在生活條件下展開發聲訓練,不僅提高學生的發聲品質,而且培養其良好的樂感。
發聲訓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完善的訓練體系,推出系統化的訓練活動,對接學生的生活認知,結合學生的音樂基礎拓寬訓練域度,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樂感認知積累。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呈現差異性,教師要對學生的發聲基礎進行深入研究,將發聲訓練與學生的生活對接,為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發聲訓練任務,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例如,在教唱《健康歌》這首歌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健康歌》的音頻,要求學生從健身角度展開思考和體驗,這首歌曲旋律有什么特點?歌曲表現了什么樣的意境?應該用什么樣的歌聲進行表現?學生跟隨多媒體學唱歌曲,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身邊的物品設計聲勢律動方案,用“la”哼唱歌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都能主動行動起來,進入到發聲訓練環節,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發聲訓練設計時,教師對學生的樂感基礎做出科學評估,對學生發聲訓練環境條件做整合分析,推出更多訓練任務,鼓勵學生借助生活材料或者是網絡開展發聲訓練。如教學《我是小小音樂家》時,教師引導學生學唱歌譜。由于音樂作品帶有情節性,學生都比較喜歡,能積極參與學習和訓練。為提升學生的發聲水平,教師鼓勵學生做延伸訓練,借助手機制作音樂視頻,推送到班級微信群,大家相互交流,討論發聲問題。學生對網絡上的互動比較感興趣,紛紛響應,教師及時在交互環節對學生的歌唱發聲問題進行理性分析,鼓勵學生對歌唱的技巧和方法展開探討,提高訓練效果。
音樂發聲訓練包含內容眾多,教師在具體設計時,要結合學生的樂感基礎、學習興趣等推出更多趣味性的訓練活動,讓學生主動展開發聲訓練,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體驗會更為深刻,樂感成長也會更為順利。通過多種趣味發聲訓練活動,帶給學生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提高發聲訓練效果,讓學生對音樂有更多的感知和體驗,最終提升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