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超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百年接續奮斗中,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 。”[1]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偉大道路、如何激勵學生繼往開來鑄造新的輝煌、如何激發學生賡續弘揚偉大精神,需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借鑒寶貴經驗、汲取智慧力量,發揮黨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對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黨史學習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重要任務。對青年大學生來說,黨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充分發揮黨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導大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厘清黨的歷史發展脈絡、繼往開來,破除歷史虛無主義、樹立正確的黨史觀,繼承優良傳統、激發使命擔當,掌握科學理論、堅定信仰信念。故此,深刻掌握中共黨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蘊是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前提和基礎。
樹立正確歷史觀,根本在于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歷史虛無主義不僅是理論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其本身帶有強烈現實訴求的政治目的,集中表現為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顛覆對黨史人物和英勇人物的評價,妄圖通過篡改事實、斷章取義、否定規律等手段歪曲和否定黨的革命奮斗史、理論創新史和自身建設史,大肆鼓吹和宣揚資本主義的普世價值以及歷史終結論,企圖動搖一部分理想信念不堅定、意志薄弱的人民群眾,其本質在于“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緣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3]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破除歷史虛無主義,樹立正確歷史觀,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堅定理想信念、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貫穿黨史學習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黨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和重要人物,進一步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汲取歷史智慧、提升歷史素養,樹立唯物史觀,提高在歷史、現在和未來聯系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增強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自覺性,進一步厚植愛國情懷,聽黨話、跟黨走,做到“兩個維護”,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著力造就“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時代新人。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輝煌、從曲折走向勝利、從付出走向收獲,根本原因在于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積淀形成了一脈相承、賡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黨的百年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4]重溫中國共產黨百年不懈奮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設史,就是要引導學生從黨的百年歷程中領悟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面貌、改變中華民族面貌、改變世界面貌,進而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不斷實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規律和特點,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運用科學理論剖析問題、判斷形勢,做到在風險挑戰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不斷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類和平發展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深沉執著的信仰信念離不開革命文化的底蘊和滋養。堅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從革命文化中繼承發揚優良傳統是大學生堅持“四個自信”,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必備要素。
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征程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是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孕育、滋養下發展形成的,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偉大的歷史征程中不斷創造輝煌業績的精神支柱。在信息時代,部分大學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盲目崇拜西方的“普世價值”,在文化信仰上迷失方向,致使大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消減、社會責任感消退,給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嚴重威脅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針對此種情況,加強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不忘本,繼承弘揚發展革命先進文化,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優良傳統播散到大學生中去,激發大學生為黨和人民事業做出貢獻的使命擔當。當大學生對黨史學得越多、學得越深,就會對革命文化的內涵、價值和功能領悟得更深刻更透徹,自覺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增強使命擔當,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起來,牢固確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生信念,真正成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在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新輝煌。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是中國向強起來邁進的生力軍。如何引導大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黨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和重要人物,進而影響大學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百年黨史就是一部黨團結帶領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奮斗史,其中不僅展現了黨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集體記憶,更體現了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堅守信念、尋找出路和奔向夢想的寶貴的政治和精神氣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5]學習黨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從中找尋到我們“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更要探尋并堅定我們“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標。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幫助大學生回顧和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光輝歷史,汲取其中蘊含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激發奮進之力,不斷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邁進,鑄就新的歷史輝煌。因此,學習黨史,重溫初心使命,可以幫助大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進一步厘清黨史發展脈絡,深刻認識和理解為什么只有馬克思主義行,為什么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為什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國必由之路。只有弄清悟透這一被實踐證明的了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才能認清當下,看清未來,增強“四個自信”,排除萬難,立志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不息。
中國共產黨歷史,凝聚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懈奮斗的光輝歷史,生動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科學地闡釋了為什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國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從理論和實踐上作出了系統的回答,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光明前景。在新時代將黨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把黨史學習教育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密結合,引導學生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性真理性,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厘清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是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充分發揮黨史資政育人功能的根本前提。一方面,黨史學習教育是以百年黨史建立的偉大功業、鑄就的偉大精神和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教訓引導學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以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見,黨史學習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系統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任務,致力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要體現。總體而言,黨史學習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內在耦合的,體現在本質屬性相同、教育目標一致、教育內容契合等幾個方面。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簡單地將黨史內容隨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不能輕視、淡化甚至忽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主線和主要內容,以黨史內容取而代之。
黨史學習教育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把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以黨史的基本理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以黨史的豐富素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配料”,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不斷增加黨史學習教育的豐富性、生動性、感召力和吸引力,力爭黨史學習教育取得實效。通過黨史學習教育,使青年大學生不斷接受教育、接受洗禮,強化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進而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
黨史的德育功能和鑄魂育人的價值只有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才能彰顯。提升黨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多方配合、群策群力、協同賦能。既要優化思政課教學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又要強化學生學習內生動力,才能使黨史學習教育在學思悟踐中走深走實,更好發揮黨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優化整合教材內容。將黨史內容與思政課教材有機融合,把蘊含于黨史中的革命文化、價值理念融于教學之中,為實現鑄魂育人的教學目標提供科學依據。一方面,各高校立足學生現實需求,以指定教材為本,積極挖掘本土紅色資源, 搭建優質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提供有溫度、有廣度、有深度的黨史學習教育素材,豐富和發展教學內容,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立體感;另一方面,各高校應成立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強意義、明目標,構建“分工明確、內容互補、相互銜接”的黨史教學體系,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落實落細;教學部門要組織集體備課,根據各門課的內容和特點,確立教學的主線和重難點,做到黨史教學內容融入各門課既自然又親切,更好地發揮鑄魂育人功能。
2.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妥善地選擇教學方法。”[6]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生成才成長特點,善于能于勇于打造接地氣、有溫度的教學方式方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專題教育法、文獻研讀法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史明理、學史知責、學史立志。如,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革命英雄人物等主題展開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歷史觀來分析黨的歷史進程中的事件、人物,認清和把握黨的歷史發展規律,科學辯證看待歷史與人民、歷史與英雄人物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具體的教學內容、時代新要求有針對性講好黨史故事,寓“理”于“事”、育“志”于“事”,以黨史故事吸引、打動、感召學生,發揮黨史育人效能;組織學生研讀百年黨史中的黨的文獻,“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7]牢牢把握百年黨史發展的主題和主流、主線和本質,強化知識史愛黨、知史愛國。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積極嘗試并探索以黨史為載體的現場體驗式教學、全景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如,以開展黨史主題宣講活動為抓手,組織學生到歷史文化遺址和紅色革命基地場館開展調研、學習活動,感受紅色基因、感悟黨的紅色資源,增強使命擔當。
作為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的骨干力量,教師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決定了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故此,建設一支教育意識強和能力素養高的教師隊伍是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前提。
1.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師德師風建設。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師提出了“三個”牢固樹立、“四有”好老師 、“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 、“六個要”的標準和要求。強調要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8]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做到在黨信黨、在黨優黨、在黨為黨,引領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這是大德;其次,思政課教師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引領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知使命、明擔當、做奉獻,這是公德;再次,思政課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引領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這是私德。唯有如此,思政課教師才能更好引導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教師是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更好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關鍵之所在。首先,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教師頭腦,提高對黨的理性認知、增強對黨的情感認同、樹牢黨的宗旨意識,在教育教學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努力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針對目前一些思政課教師黨史理論功底不足問題,一方面,以校內專家為主、校外專家學者為輔,對全體思政課教師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培訓,提升校本培訓的質量;另一方面,拓展思政課教師培訓的平臺和渠道。組織思政課教師參加黨史專題培訓項目,拓展黨史知識視野。積極利用好各類網絡學習培訓平臺,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組織教師到紅色基因庫參觀學習,堅定“為黨育才,為國育才”的信念。通過培訓,造就一批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黨史的優秀教學科研隊伍,為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筑牢隊伍基礎;再次,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和校情生情,定期開展黨史集體備課活動,共享教學資源,互相交流和學習,共提能力,打造精品黨史學習教育課程,提升課堂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進課堂夯實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各高校要大力引進黨史學科優秀人才,充實現有師資隊伍,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持續長久發展。
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關鍵在于大學生能否真正接受和認同,做到知行統一。因此,要發揮發揮大學生主體意識作用,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大學生黨史學習的“生力軍”地位,促使大學生做到學史“求真”、學史“修身”、學史“護史”、學史“篤行”。
1.聚焦大學生關心關切,立足實際問題。當前中國發展處于十八大以來最為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各種錯解和歪解歷史真相的現象時有發生,深刻影響大學生正確認識和了解客觀歷史事實,嚴重威脅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為了防止思想問題與行為偏向發生,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就不能缺位。一方面,應立足現實,關注大學生的困惑和期待,想大學生之所想、急大學生之所急,幫助學生走出困境,使黨史學習教育與大學生發展同向同行、同頻共振,讓黨史學習教育“接地氣”“有滋有味”,贏得大學生認同、認可,激發大學生學習黨史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要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大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勇擔歷史重任,養成歷史思維,“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善于把握歷史和時代的發展方向,善于把握社會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9]通過探究現實問題的歷史根源,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在歷史進步中謀求解決現實問題的勇氣和能力。
2.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育家杰羅姆·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10]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主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是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實現與教育影響形成的核心因素。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和塑造學生主體性品格,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自由的發展,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是提高黨史學習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所在和有效路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立足客觀實際,創新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重研究大學生個性特征、價值需要、認知結構、思想觀念,準確把握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和思政課教學之間內在的關聯性,找到大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成才成長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支撐的著力點,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深刻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和偉大歷程,堅定不移跟著中國共產黨走,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11]
百年黨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飛躍的產物,蘊含著我們黨豐富的政治智慧和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資源。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強化百年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充分發揮黨史的思政育人作用,強化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理性認知和內在認同,培養大學生歷史思維,引導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解決新的歷史問題,幫助大學生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弘揚崇高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更好地引導大學生以史為鑒、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爭做為黨和國家發展事業的積極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