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茂峰 傅慧芳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堅持黨的領導”作為黨百年奮斗的寶貴歷史經驗加以強調。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進一步用“最本質特征”“最大優勢”“最高政治力量”“最可靠主心骨”等字句突出強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以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關鍵作用,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這些重要論述揭示了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制勝密碼。在新的趕考路上,從學理縱深處系統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實踐中自覺運用這條歷史經驗,對持續強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不可逆轉的發展大勢,確保我們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具有深遠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批判和革命運動的考察,實現了他們從人本主義轉向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偉大變革。他們改變了以往哲學家們從觀念層面解釋世界的主觀偏好,開始意識到意識形態在社會有機體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功能性。馬克思、恩格斯在確證了無產階級必須首先奪取政權上升為統治階級時認為:“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0頁。這里的“思想”內蘊著批判性和建構性的內在統一。在這一視域下,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其中,并使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通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建構能代表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理論成果來應對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復雜性和持續性任務,這是黨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
《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但彼時其影響局限在歐洲。直至俄國十月革命爆發,馬克思主義才開始引起國內苦苦尋求救國圖強之路的有志之士的重視。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以較大規模從歐洲、日本等地傳入中國,全國各地馬克思主義小組也相繼成立,他們通過翻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來宣傳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經歷五四運動的洗禮,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代表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超越國度和跨越時空的強大影響力,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建立了中國共產黨。至此,我們黨擁有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可以說,百余年的歷史解答和實踐檢驗,深刻演繹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催生中國共產黨、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進行偉大創造的歷史圖景,清晰地呈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內在關系。
李大釗通過對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和階級斗爭理論的系統研究,認定資本主義文明必然面臨著由盛轉衰的命運,形象地稱“馬克思的學說真是拯救中國的導星”②《李大釗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7頁。。毛澤東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對不同思潮進行了比較研究。他認識到要改變中國的命運,必須“另辟道路,另造環境一法”①《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70頁。。毛澤東指出,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黨,這是因為這個主義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最正確最革命的科學思想的結晶”②《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3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我們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深刻總結和全面闡述我國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成為黨面臨的嶄新課題。毛澤東明確提出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③《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57頁。的主張。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中國的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在這一思想的科學指引下,黨帶領人民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
自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改革開放肇始,隨著黨的工作重心和目標任務的改變,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抓住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深刻闡發,明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并制定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性發展戰略,創立了鄧小平理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的情勢下,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動中國改革發展開創新局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了21世紀。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時代課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成功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盡管所聚焦回答的重大時代課題有所側重,但都是在改革發展進程中探索和開拓出的系統完備、邏輯嚴密且相對獨立的科學思想體系。這些探索又可以歸結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加快實現現代化這一根本問題上。正是對這一問題的聚焦,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續探索中創立了具有豐富內涵和時代意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一思想體系使建設社會主義與實現現代化成為緊密相連的一體化進程、一體化事業,并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為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提供了科學指導和根本遵循。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進互動的時代敘事下產生的,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三大時代課題。①《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7日。
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②《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7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容與精神實質具有同源性,表征著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心歷史性地轉移到中國,又反映出中國式現代化內生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道路自覺,意味著當代中國成為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地和理論策源地。在這一思想指引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不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既著眼自我的主體性,又兼顧“人類”與“群體”的協同性,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在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同時,我們黨又破解事關當今世界和人類前途命運的大問題,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論是何種事實性描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內蘊著理論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特質,處處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精華,以其強大真理力量和獨特思想魅力回應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這一理論命題。
概言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時代感召力,正是由于它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科學思想體系,在指導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次次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既能堅守其理論內在的真諦,又能以“發展著的理論”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88頁。的姿態與具體的情境相融合,體現時代精神和實踐精華。實踐有力昭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我們要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馬克思認為,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的各個歷史階段,無產階級政黨始終代表著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強調要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頁。。這一觀點明確劃清了無產階級政黨與其他政黨的階級界限,突出了共產黨人堅持人民至上的鮮明底色與價值旨歸。
主體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哲學范疇。對主體性問題的考量是確認人在社會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首要命題。馬克思主義在批判吸收西方哲學史關于主體命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點,實現了人由精神主體向現實主體的歷史轉變。
在馬克思看來,人作為主體存在物,是聚合意識、思維和精神屬性的現實個人。也只有在實踐中作為主體而存在的人才能體現出其屬性和價值。從這一層面而言,對人民政治主體價值和地位的確證是鞏固政黨基礎的題中之義。馬克思曾這樣評價巴黎公社:“公社——這是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把它從統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充滿生氣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他們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壓迫他們的有組織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這種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眾的敵人用來壓迫他們的假托的社會力量。”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5頁。可見,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保證人民的主體地位始終是為人民謀利益的首要要求。具體而言,就是保障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創造主體、權利主體、利益主體、評價主體和監督主體的多維主體角色。
中國共產黨一直牢牢立足中國歷史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遵循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相統一的邏輯,在國家治理實踐中將尊重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統一起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用科學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確保國家決策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正因如此,我們黨才能正確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前進方向,制定和實施科學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恩格斯曾評價馬克思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等一系列社會活動。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02頁。這就為我們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多樣性。社會作為各個財產所有者的權益的集合體或利益的共同體,其多樣化的利益價值訴求只有得到普遍性認可并與公共意志相統一,才能進入國家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設計體系中。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系,主要矛盾在矛盾體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著決定作用。在黨的百余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正確研判和把握我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確保黨和人民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全方位激活,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強調“軟需求”,呈現出鮮明的遞增性特征,即一方面表現為不同種類的需要之間的梯次遞增,另一方面表現為對每種需要的單項遞增。不同種類需要間的梯次遞增表現為需要越低級就越強烈,因而也就越優先;越高級就越淡泊,因而也就越后置。高級需要是低級需要相對滿足的結果,即低級需要會漸次向較高一級的需要發展。
黨的十九大首次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②《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357頁。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與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戰略交相輝映。二者貫穿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和立場,共蘊發展的主線和人民的邏輯起點,呈現了思想維度互補、時間跨度涵蓋和發展向度承繼的契合關聯性和發展脈絡。正是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需要當作自己的大事,做到人民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因而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
馬克思主義將存在于幻想中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的人解放出來,實現了人的現實性和社會性的復歸。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頁。,人的發展的條件與內容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換言之,人的發展的最高表現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質上強調的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示與發展。無產階級通過掌握“批判的武器”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7頁。掙脫受奴役和受剝削的制度枷鎖,使自身得到解放和發展。這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去理解發展的實踐維度和價值旨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反復強調黨的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必須以切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標尺,都應著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在實踐中,我們黨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持續探索,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以脫貧攻堅為例,2020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在中華大地實現了全民小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人民 日報》2021年3月13日。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提了出來,并聚焦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的目標要求提出一系列政策舉措。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支持,正是因為著眼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毛澤東曾指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④《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9頁。他實際上是強調在理論與實踐、思維與存在的張力關系與深層互動中,必須解決好如何做的問題。正是緊密遵循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實踐中通過建立科學決策機制、制定科學發展規劃、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回應和解決現實發展問題,我們黨才經受住各種磨難和考驗,鍛造為走在時代前列的百年大黨。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是因為在執政實踐中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具體國情,遵循科學的決策機制制定各項改革政策。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把握歷史主題和時代大局,通過健全決策機制,加強重大決策的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和風險評估,強化政策執行、評估和監督,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等,促進了共識形成以及政策創新。同時,黨中央各項決策都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注重充分發展黨內民主的優良作風,在廣泛調查研究并聽取各方意見基礎上反復論證后確定。
2001年9月26日,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明確指出:“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是黨委內部議事和決策的基本制度。”①《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196頁。這也是黨進行重大問題決策的基本原則。在這一原則基礎上,黨在決策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繼續堅持“四個服從”②“四個服從”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參見《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645頁。,積極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實行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等。這些舉措克服了片面發揚民主和片面強調集中的問題,有力防止了決策的隨意性,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了決策不當以及由此對黨和人民事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正憑此,我們黨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決策機制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不斷提升各項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極大提高了各項制度的科學性。
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國家動員與配置全社會資源、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治理方式,是黨在長期治國理政實踐中形成的科學制度安排。
迄今,我國已經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實現了超大規模國家宏觀發展層面的統籌協調。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黨和政府始終立足國內并以全球視野看待問題,注重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統一,既強調全面推進又突出重點,既注重戰略性又關注操作性,確保社會主義事業和現代化建設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之產生疑惑、甚至逐漸減少或取消編制實施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情況下,我國仍然堅定不移完善編制和實施中長期規劃制度。由此而言,世界上沒有哪個政黨能夠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如此科學地制定國家每一個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奮斗目標。
縱覽歷次五年規劃(計劃),從單一的經濟發展計劃演進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而成為囊括“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全面規劃,其目標、內容、體系與機制基本上適應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是一個有序遞進、接續奮斗的梯次發展過程,在黨領導全國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相比西方一些政黨在政治活動中表現出以相互攻伐的黨爭和輪流坐莊為特征的不負責任的權力,并由此導致政黨功能退化特別是政黨代表性功能弱化甚至空心化的現象,中國共產黨的中長期規劃制度彰顯出顯著的制度優勢和強勁的治理實效。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還在于不論是什么時期,黨都采取了漸進式的方式。這一方法的特點是,決策者在維護和鞏固政治權威、保持根本制度不動搖的前提下,堅持通過持續的實踐與實驗的方式進行學習,而不是照搬他國的經驗或抽象的理論。這樣就避免了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劇烈沖突,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取得發展的成果。
中國共產黨在改革中始終遵循漸進式發展的邏輯,不斷探索改革的條件,選擇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在進行全國性部署之前先進行試點,在局部試點成熟基礎上漸進轉化為更大范圍內的政策試點,進而發展成為覆蓋全國的政策或立法,不斷尋求切實可行的政策模式和制度選項。這就是分級試驗的改革模式。
在關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問題上,一方面,黨采取邊試驗、邊改進的辦法,允許失敗曲折。對涉及面廣且后果難以預估的諸多復雜問題,先從比較容易推進并能較快取得成效的領域入手,不斷在更多地區嘗試,用更長時間試驗,進行更廣民意咨詢。這樣自下而上、由易到難,在考慮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基礎上逐步向前推進,形成一點帶四方、部分帶全局的效應。另一方面,注重戰略指導和頂層設計,加強對各領域改革制度的關聯性和系統性研判,努力做到全局與局部相配套、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漸進與突破相促進。由此,黨就能夠預估并合理控制改革風險,不僅在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方面保持了動態平衡,維系了廣泛的發展激勵,而且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方面,也展示出強大的政治領導能力和穩健的戰略定力。
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政黨“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勝任重建社會的工作”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1頁。。在長期執政的過程中,勇于且善于自我革命,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圍繞自身問題進行反思與批判,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優良傳統和最為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贏得歷史主動的成功之道。
與資產階級政黨不同,馬克思主義政黨鍛造于無產階級現實的革命運動中,并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持久斗爭中逐步發展壯大。作為一種新型政黨,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成立之日起便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生產方式,始終引領著人類歷史發展的前進方向。習近平指出:“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我們黨時刻需要警惕和防范社會中其他利益集團以及掌握權力的部門或個體的以權謀私行為。這些行為的產生,正是由于政治權力具有自我利益擴張的特性。面對權力、榮譽、社會地位和財富等引誘,掌握權力的人就會產生利用公權力謀求不正當利益的欲念和行為,因為“一個被授予權力的人,總是面臨著濫用權力的誘惑,面臨著逾越正義與道德界限的誘惑”③[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62頁。。一旦執政黨內部因權力誘惑而導致權力腐敗,必然會“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6頁。,進而銷蝕黨長期執政的基礎。因此,必須著力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腐敗是危害黨的生命力和戰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在百年奮斗的歷史視域下,不同階段我們黨所面臨的客觀環境、歷史任務和自身的成熟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在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的互動演繹中,黨自我革命的天然稟賦得以塑造。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歷程始終交織在一起,堅持自我革命是黨在百年奮斗實踐中的偉大創舉”⑥房正:《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三重解讀》,《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年第2期。。黨的一大黨綱明確規定了組織紀律、保密紀律以及財務紀律要求。黨的二大黨章將“紀律”單獨作為其中一章,體現了黨對紀律的重視。1926年8月4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了《中央擴大會議通告——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這是我們黨發布的第一個反貪污腐化的文件。1927年黨的五大在黨的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出了“政治紀律”概念,首次規定了在中央、省設立黨的監察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積極組建了中央及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開展了整黨運動和“三反”運動,凈化了黨內政治生態,純潔了黨的組織肌體。改革開放以來,黨先后出臺了加強黨自我革命的一系列黨內法規,以制度來解決黨內不正之風與腐敗問題,不斷進行黨的自我革命。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密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將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持之以恒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探索出依靠黨的自我革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徑。特別是針對黨內存在的“七個有之”①“七個有之”即:搞任人唯親、排斥異己的有之;搞團團伙伙、拉幫結派的有之;搞匿名誣告、制造謠言的有之;搞收買人心、拉動選票的有之;搞封官許愿、彈冠相慶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陽奉陰違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議中央的也有之。參見《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年,第50頁。等嚴重影響黨的形象和威信、嚴重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頑瘴痼疾,黨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的使命擔當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出了系列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規范體系,打了一套自我革命的“組合拳”,有效消除了黨內存在的嚴重隱患,管黨治黨的“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黨也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是一個頗富張力與解釋空間的理論命題。這一命題嵌套于復雜的立體時空結構中不斷生長與深拓。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趕考路上,繼續深入思考和探究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理論奧秘與深層機理,既是對黨的百年歷史的禮敬,又昭示著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