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以及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要求,其在不斷推進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我們戰勝挑戰和困難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新時代要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在具體實踐中運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等科學思維。
所謂戰略思維,是指在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的基礎上,從發展規律、發展形勢等方面對事物所作的精準把握與科學預測,具有目的性、全局性和長遠性等特點,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習近平多次強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①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281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現代化建設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內容,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發展動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深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認識、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奮進征程中,需要樹立戰略思維,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謀好篇、布好局。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人與自然的關系貫穿始終。在從原始文明向工業文明的發展演進過程中,人們曾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不正確,對待自然的態度由服從、畏懼逐漸轉變為征服、攫取,對大自然的破壞日益嚴重,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大氣和水污染等環境問題頻發,比如西方國家曾發生了嚴重影響當地民眾健康的“八大公害事件”③“八大公害事件”是指因現代化學、冶煉、汽車等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工業“三廢”排放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和破壞事件頻頻發生,在20世紀30~60年代發生了8起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即: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鎮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日本四日市氣喘病事件和日本米糠油事件。,我國歷史上也出現過河西走廊、黃土高原經濟衰落,古樓蘭文明不復存在的悲劇。相反,如果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遵循自然規律,因勢利導,就能利用自然為百姓造福。比如我國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戰國時期,歷經兩千多年仍然在造福人民,就得益于其在修建時充分考慮了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地形地勢。總結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不難看出,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社會才能得到良性發展;反之則必將遭受大自然的報復。因此,在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發展演進過程中,一方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成為我國發展的實然之勢和應然之道,我們只有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建成美麗中國,才能滿足新時代民眾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確保子孫后代享有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美好家園,為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生態環境;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國若能順利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能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借鑒,為實現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總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是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根本體現,是實現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支撐,是中國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必要條件,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情懷與擔當。
新時代,以戰略思維為引領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在堅持頂層設計與重點推進有機統一的基礎上,明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路線圖和行動方案。頂層設計側重于長遠規劃,重點推進側重于階段目標。從頂層設計上,必須始終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頁。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始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從重點推進上,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思想指南和行動綱領,根據黨和國家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②《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806頁。作出的戰略安排為導向,今后需要繼續堅決貫徹和落實新發展理念,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降碳擺在更加突出、優先的位置,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同時,注重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力爭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頁。,在此基礎上,繼續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努力奮斗。
以戰略思維引領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就是要在明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意義基礎上,遵循頂層設計與重點推進有機統一、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有機統一、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有機統一的戰略原則,合理確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階段目標,科學制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方案。
所謂歷史思維,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基礎上,善用歷史的眼光審視人類社會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置于我國歷史長時段發展中,在知往、繼往、鑒往中看清楚過去我國是如何成功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弄明白未來我國將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物質資料較為匱乏,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生存和生產需要,人與自然的矛盾變得較為尖銳。對此,毛澤東曾明確提出:“如果對自然界沒有認識,或者認識不清楚,就會碰釘子,自然界就會處罰我們,會抵抗。”①《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1027頁。為緩解生態資源短缺的困境,毛澤東主張要養成節約資源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堅決地反對任何人對于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破壞和浪費”②《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522頁。,在保證質量的條件下,生產和建設“必須節約原材料,適當降低成本和造價,厲行節約”③《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935頁。,并在全國發動增產節約運動以“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作風,厲行節約”④《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935頁。。為緩解人口增長過快與自然生態不堪重負的矛盾,毛澤東提出“要提倡節育,要有計劃地生育”⑤《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970頁。。為改善自然面貌,使國家變得更美麗,毛澤東提出“綠化祖國”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50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73頁。的號召。為改善城鄉自然環境,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我國在城市對職工的居住和公共衛生條件進行了改造和建設,在農村進行了“兩管五改”⑦“兩管五改”即:管水、管糞,改水井、改廁所、改畜圈、改爐灶、改造環境。工作。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成功進行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初步探索。
改革開放以后,基于對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戰略性意義的認識,在對已有實踐經驗總結、繼承的基礎上,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將保護環境確立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為解決自然環境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將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鄧小平明確指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例如……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147頁。197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次明確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②葉劍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于修改憲法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8頁。197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綜合性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標志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逐步走上法制軌道。三是多措并舉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黨和國家明確反對“文化大革命”期間片面的“以糧為綱”的做法,強調要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調節各種利益關系,堅持因地制宜以實現資源最優化利用,重視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保護,倡導全民植樹,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并開始注重培育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在黨中央的領導和支持下,我國于1980年成立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3年創辦了全球第一家國家級環境保護專業報《中國環境報》,通過編譯出版科普讀物向人民群眾普及環保知識。
世紀之交,基于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廣泛關注,在反思和批判傳統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觀,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社會、環境相協調基礎上的發展”③《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3頁。,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生態可持續性為前提,因為“環境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環境保護搞不好,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就會受到影響”④《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5頁。。因此,“在制定重大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規劃重要資源開發和確定重要項目時,必須從促進發展與保護環境相統一的角度審議其利弊,并提出相應對策”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292頁。。
進入21世紀,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形勢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明確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①《胡錦濤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5頁。基于對當前和今后我國發展趨勢的判斷,中國共產黨認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②《胡錦濤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措施,即將“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③《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77頁。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將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戰略任務,將水生態治理以及全面加強林草資源和綠化成果的保護作為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重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前幾屆中央領導集體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思想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創新性發展,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主張,形成了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④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187頁。基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雙重目標,黨和國家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體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1頁。的生產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經濟體系;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2頁。的民生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責任體系;堅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85頁?。的系統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懷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安全體系,從而開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從黨和國家的理論主張和實踐探索來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價值旨歸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關鍵問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方法是制度、理念、行為等多措并舉、協同發力,基本要求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一體推進,根本特征是在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前提下,實現生態化和現代化、生態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有機統一。
所謂系統思維,即要善用聯系、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在立足整體、統籌兼顧中解決問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開展了陜西黃土高原、京津冀水源涵養區、甘肅祁連山等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在總結已取得成就和經驗的基礎上,習近平指出,“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問題”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56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④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284頁。。新時代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需要以系統思維為指導,立足生態系統整體,解決保護和修復的動力、途徑、方向等問題。
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要善于借助大數據技術給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生態要素建檔立卡,精準了解各生態要素的數據信息,為保護自然生態提供精準研判;要善于借助衛星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對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在明確哪些地方需要保護、修復的基礎上精準施策,提升生態保護的效率與質量,為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供動力支撐。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需要保護、修復、治理同時推進。首先,要注重整體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構成要素,彼此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以水與其他生態要素的關系為例,山是流域水資源與降雨徑流的主源地,治水就應做好山區水源涵養;森林素有“綠色水庫”之稱,不僅能涵養水源,調節河川徑流,而且能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地資源;草是先鋒植物,素有“地球皮膚”的美稱,不僅能固沙保土,還可為林木的生長創造條件;農田是天然透水性土地,深耕深松以土蓄水,是保護水資源的重要途徑;湖泊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調蓄洪水的主要水域空間,保護水域也就是保護水資源之“本”。因此,要想提升生態系統整體水平與質量,就必須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的原則。就某一生態要素的保護和修復而言,也同樣應遵循整體保護的原則。比如,要想使水生態的保護與修復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要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等各方面統籌兼顧。其次,要注重系統修復。就生態系統修復而言,需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并以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側重于事前保護,旨在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今后需要繼續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范圍,不斷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繼續深化做實河長制湖長制,積極推行林長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護和修復。人工修復側重于事中保護,旨在從過程上減緩生態惡化趨勢,今后應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制定系統性、整體性修復方案,開展生態修復和治理工程,同時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及其退化成因的空間分異特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修復綠色技術。最后,要注重綜合治理。綜合運用制度、教育、技術、經濟、行政、法律和公眾參與等方法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當然,我們在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統籌治理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自然界其它組成要素的生態環境保護,應將生物圈中的每一環節都納入生態保護和修復范圍內。
“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①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133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需要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綠色轉型為基礎和保障。
一方面,要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生產方式涉及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就必須在創新理念、發展技術、改善管理等基礎上推動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的綠色發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以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化為例,農業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自然生態系統接觸最為廣泛、直接和頻繁,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化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這就需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產的全過程。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遵循投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產品再循環的原則,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借助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優勢,通過發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濕地觀光、冰雪海上運動等生態產業,開發觀光農業、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等生態服務,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促進農業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要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生活方式涉及衣、食、住、用、行等多個領域,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首先需要相關部門協同合作。要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統籌政府各部門力量,明晰各部門在推動綠色生活方式工作中的職能定位、工作內容、考核要求、時間節點等,制定各部門協同推進綠色生活方式的路線圖,結合地方實際制定可實施、推廣和考核的《綠色生活方式指南》,提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具體措施,同時配套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鞏固《綠色生活方式指南》的實施效果,形成各部門協同推進綠色生活方式的合力。其次需要全體民眾共同努力。民眾需要在衣、食、住、用、行等多個方面養成綠色生活方式。就穿衣方面,要改變以追求奢華為目的以穿動物毛皮制成的衣服為榮的穿衣價值觀,要多以無污染的綠色環保制衣材料為主,講究實用、舒適,既貼近自然又兼顧美觀;就飲食方面,要多食用綠色健康食品;就住房方面,要倡導綠色裝修,鼓勵選用綠色建材、家具、家電;就日常生活用品方面,鼓勵使用節能、節水、低碳等環保再生產品和綠色設計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就出行方面,鼓勵公眾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出行方式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確保綠色發展理念切實融入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需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有效原則,凝聚各方共識,匯聚各方力量,形成行動合力。共商是前提,共建是過程,共享是目的。共商,就需要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商量著來辦。在涉及自然資源開發、生態環境治理等問題時,不同區域之間應在堅持開放基礎上,就理念制定、制度設計、政策規劃等展開充分溝通交流,達成共識。共建,就需要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同心協力來完成。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涉及經濟、科技、文化、金融、生態等各個領域,涉及政府、社會組織、科研機構、群眾個人等多重主體力量,不同領域的主體力量需要齊心協力、共同行動。共享,就是大家共商共建的成果由大家共同享受。生態共享是共享發展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在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基礎上,確保民眾的生態產品公平供給,維護民眾的生態環境權益,促進生態正義的有效實現。以山東、河南兩省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探索為例,兩省在綜合考慮黃河水情和兩省實際的基礎上,經過多次溝通協商,達成了保護黃河的共識,于2021年簽訂了《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規定以黃河干流劉莊國控斷面水質監測結果為依據,進行水質基本補償和水質變化補償①水質基本補償,指斷面水質年均值在三類水質基礎上,每改善一個水質類別,山東給予河南6000萬元補償;反之,每惡化一個水質類別,河南給予山東6000萬元補償。水質變化補償,即斷面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3項關鍵污染物年度指數每下降1個百分點,山東給予河南100萬元補償;反之,每上升1個百分點,河南給予山東100萬元補償。參見《算好生態賬共護好山水》,《人民日報》2022年9月29日。,形成了黃河流域省際政府間首個“權責對等、共建共享”的協作保護機制,推動形成了上下游兩省同心協力,在共商共建基礎上,共享黃河生態的新格局。
以系統思維為引領,就需要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在科技創新、統籌治理、綠色發展、共商共建共享的有機統一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和保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所謂底線思維,是指作決策、辦事情,“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8頁。,其內蘊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防御的戰略準備,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把握做事的尺度、原則和辦法,掌握做事的戰略主動權,當面臨風險挑戰時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應對自如。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樹立底線思維。誠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頁。因此,我們必須制定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可逾越的警戒線,為自然留出足夠的自我修復時間和空間,提升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
生態保護紅線是指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嚴格強制保護的區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旨在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這就需要我們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繼續采取最嚴格舉措守住現有生態保護紅線的區域,同時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比例。以嚴守生物多樣性安全底線為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①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291頁。一是國家要在已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以及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實行國家公園體制,同時加強外來物種管控;二是要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法規;三是要支持相關學科協同合作,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研究;四是要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意義的認識,使其轉化為民眾的自覺行動。概言之,就是要在多維進路中合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實現人與萬物和諧共生。
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就是要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②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284頁。這一論述指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是亟須解決的三大主要環境問題,要想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守住大氣環境質量底線、水環境質量底線、土壤環境質量底線。這就需要在綜合考慮國家、各區域、各省市的具體規劃、發展實際的基礎上,結合水、大氣、土壤的特點、用途及功能,合理確定不同階段、不同區域環境質量底線的目標和可允許的污染物排放量,以環境分區管理、分行政區允許排放量控制等為手段,通過分單元差異化、精細化管理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同時在總結連云港、濟南、鄂爾多斯、承德等地方關于嚴守環境質量底線試點經驗和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繼續在全國擴大試點范圍,按照“宜簡不宜繁”的原則,加快制定嚴守大氣環境質量底線、水環境質量底線、土壤環境質量底線的實施技術指南和相關制度。
守住資源利用上線,就是要在統籌考慮代內與代際需要、人類與自然需要的基礎上,把握好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就目前而言,重點是要嚴守能源利用上線、水資源利用上線、土地資源利用上線。要結合大氣環境質量底線、水環境質量底線、土壤環境質量底線的要求,從環境安全維護與環境質量改善的角度出發,明確資源開發利用的強度與要求,確保能源安全、水資源安全與可持續利用、土地安全與耕地安全。
民生包括人的生存、生計、生活以及人的發展等多方面內容,從本質上看是指人的直接的、現實的生活需要。民生問題可以說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這也就決定了黨能夠始終高度關注民生問題,并高度重視和強調生態之于民生的重要意義。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2頁。,“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9頁。。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我國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仍然突出,今后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不斷提升老百姓的生態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制度具有剛性約束作用,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要以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體系建設為重點,從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修改與退出,生態保護紅線的差異化管理、監測與監管、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越線追責以及環境管理準入負面清單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關于生態保護紅線的制度體系,同時不斷完善現有生態文明制度,從制度上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四梁八柱”。
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綠色發展等作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涉及政治問題。諸如陜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島湖臨湖地帶違規搞建設、秦嶺北麓違規建別墅、騰格里沙漠污染等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之所以發生,當地地方領導干部環保意識不強,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不負責任、不作為是主要原因。因此,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繼續堅決實施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加大考核問責力度,強化環境保護督察,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干部,切實做到終身追責。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深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認識以及豐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涵具有重要意義。今后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以戰略思維定航向、以歷史思維悟真諦、以系統思維謀發展、以底線思維防風險,從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保駕護航,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