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娜 王麗聰 張慶堂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環境與材料工程系 江蘇 江陰 214405)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期間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會議明確指出高校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將“育人”功能也一并滲透到日常課堂中去。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正確三觀的樹立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而高校教師要秉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以日常課堂教學為契機,所有課程都應與思政課形成協同效應,做到教書育人并行,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思想覺悟,為學生日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高分子化學》課程是高分子材料相關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主要學習內容包括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原理,它以《基礎化學》和《有機化學》等為基礎,同時也為后繼的專業課程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高分子材料深刻影響到人類衣食住行,高分子材料的迅猛發展歸功于國內外科學家的智慧和刻苦鉆研,該課程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為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與資源,可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
《高分子化學》課程主要學習有關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合成反應原理、反應動力學、工業實施方法,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性能與應用及進一步深化反應等內容。在以往的《高分子化學》課程大綱中,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基本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兩個層面。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結合高分子材料技術專業的需求,運用高分子化學的基本知識,分析、解決本專業相關問題。將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后,在課程目標中加入新元素,即“在高分子化學課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勇于創新、勇于奉獻的精神,提高學生們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這一素質層面的目標。將課程目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進行有機的融合[2]。
大學學習期間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樹立正確的三觀對于未來學生步入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大學期間除了要學習專業相關的理論、實踐知識也急需教師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正確引導。但是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主要教學重心都放在課本的專業知識的教授層面,忽視了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引導,但是這種老式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目前提出的思政教育并行的教學理念要求。因此,在具體實施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整理教學知識點中的典型思政元素,并將其充分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做到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價值觀。
“高分子化學”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非常多,非常適合 “潛移默化” “潤物無聲”的實施方式,將職業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好的融入到日常課程教學過程中,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例如:理論課程的緒論介紹了高分子材料發展的歷史、目前高分子材料的前沿進展情況與目前行業動態、材料發展歷史中分支領域的重要事件和名人故事,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見識,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授過程中引入為高分子材料的發展做出過貢獻的研究者們的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的實踐過程,培養學生堅持在探索的道路上追求卓越、一絲不茍、不輕言放棄的科學精神[3]。《高分子化學》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需介紹某些典型的化合物,在講解了其結構特征與應用性能后,也可以引入該化合物的發現歷程,以及目前在行業中的應用與地位,強調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產品質量的把控時要具備的基本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也要提醒學生必須要樹立產品全面質量控制的觀念。針對以往出現的由于忽視產品質量問題而引發的安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進而強調職業道德與誠信的重要性,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與道德素養,真正實現教學過程的教書與育人并行。
化合物的結構分析是高分子化學重要的知識點,新化合物的發現與化合物的結構分析是基于大量扎實的理論基礎與百折不撓的毅力。目前仍然存在諸多難題,是研究者共同奮斗的目標,也激勵著學生需不懈努力,勇于創新,我們可以從中挖掘思政元素,例如:早些年國際上基于球形、管狀、蠕蟲狀等各種形貌的微觀組裝體比比皆是,顏德岳院士與其博士是在一次實驗中發現宏觀鱗片狀的沉淀物,基于顏院士的豐富經驗立刻判定這是在實驗室中首次發現的宏觀自組裝薄膜,意識到這個結果的重要性后,顏院士指導學生繼續進行深入研究,但是由于項目的經費并不充裕,加之實驗基礎設施并不完善,“沒有隔夜糧”是他們對研究工作的戲稱,盡管只有有限的經費,顏院士課題組還是為研究創造必要的實驗條件。在2020年底,經過全體研究人員的一齊努力,實驗終于有了決定性進展,利用超支化多臂共聚物的自組裝成功地得到了宏觀多壁螺旋管,形貌更加完美。為了首先將這一重要發現公布,課題組立即撰寫并發送了論文到“Science”雜志。其對該發現的價值非常認可,但認為論文缺乏足夠的證明來說明自組裝的機理,因此沒有予以采用。其后顏院士在進行訪問時,深化自組裝的機理認識。次年4月,項目研究人員終于用透射電鏡拍到組裝體的清晰結構圖,并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構建出相關機理圖。同年7月再次投稿“Science”雜志。這一次,該雜志終于同意接受該論文,但依然要求對論文的某些方面做出修改。從最初投稿到最后登刊發表,這篇論文總共經過了上百次的修改,甚至一個詞,一句話也要考慮很長時間。顏院士告誡學生說:“做實驗寫論文,不能有半點馬虎和虛偽。”只有不斷的努力和探索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通過介紹這樣一個典型案例,極大的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上也有很大助益。
在《高分子化學》課程教學中,也要注意對學生生態環境意識方面的培養。2004年,在《21世紀中國綠色發展問題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自然資本的可持續性需要綠色發展作為前提,盡可能的使用人造資源取代自然資源和環境,要促進環境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低能耗、低材耗的經濟增長模式[4]。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蘇期間對江蘇未來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希望江蘇能夠緊緊圍繞“兩個率先”,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基于綠色化發展的趨勢和新要求,教師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相關教學內容,將生態環境友好的理念融入教學過程中。例如,在講解高聚物的化學反應過程提到聚合物的降解知識點時,可提出未使用可降解聚合物的現狀。如:對農作物的影響方面,隨意丟棄的廢舊塑料混入土壤中,使得農作物在吸收養分和水分時效率降低,最終導致農作物減產;對陸地生物與水體生物的影響方面,隨意丟棄廢舊塑料,容易被動物誤食或者纏繞動物的頸部等位置導致動物死亡;對人類自身的影響,在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包括很大一部分的塑料制品也很難處理,首先使用填埋方式導致大面積的土地被占用,百年來塑料無法自然降解,對土地有極大的危害,生活垃圾中混有塑料制品也不適用于直接進行堆肥處理,即使通過分揀處理將塑料制品分離也因為無法保證來源與質量較難進行回收再利用;部分塑料進行燃燒處理,但是有些塑料燃燒時會有有毒氣體釋放,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在燃燒過程中有甲苯、氯化氫產生,不僅嚴重影響空氣質量,也會影響吸入人群的身體健康。通過對現狀進行詳細分析,讓學生充分了解目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危害,培養學生綠色環保的理念,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可降解材料知識點的興趣。
舉例與高分子化學相關的重大事件,健全學生的法制意識和職業素養。例如,在寧波市首例污染環境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被告人本身不具備固廢處置的資質,將廢塑料私下交于其他等未受過相關專業培養的人隨意丟棄,共計丟棄數千噸。經由相關專業部門對這起嚴重廢棄物傾倒事件進行評估認定,該廢棄物為含有大量重金屬與多種酚類物質的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影響。通過該典型案例,讓學生從誠信、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深刻反思,培養學生樹立遵紀守法、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發展意識。
《高分子化學》的實驗操作課程部分,培養學生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與獨立思考、深入探索的能力。教師可在實驗的講授環節中引入典型的相關案例加強學生的科研意識,也有助于在實驗課程中使學生養成規范操作的良好習慣,同時樹立嚴謹的科研態度,對日后學生步入社會進入崗位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實驗過程中,明確講解學生一定要嚴格遵守實驗室的各項規定,以某些高校不規范操作導致爆炸事件為例,時刻提醒學生要規范實驗操作。同時也確保實驗數據的準確性,要實事求是,不可以弄虛作假,編造實驗數據。此外,教師在實驗過程中還要時刻提醒學生節約實驗原料,實驗后的廢棄物要統一放置在規定的廢棄物回收地點,降低環境污染,保護綠色環境。
《高分子化學》是高分子材料相關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思政內容選擇需整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典型案例,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實現“教書”與“育人”并行,既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能實現學生科學素養與思想道德素養的綜合培養。作為專業課教師,在繼續提升個人素質的同時也讓教學過程變得更有深度、有高度、有情懷,進而促進學生三觀的正確樹立,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