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美育在人格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家在很多綱領性文件中對此都提出了指示要求。其中,2010年3月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特別提出:堅持全面發展,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從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美育的重視。
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養審美能力是從幼兒到青年都必不可少的教育環節,貫穿人的一生。以往我國的教育模式多為應試教育,這樣就導致了學生以單純的追求取得高分為學習目標,藝術類課程被忽略和擠占,到了高中階段更是為高考沖刺,藝術類的課程就更沒有了。基于這種現狀,中小學的美育嚴重缺失,往往需要到大學階段進行補課。
那么大學階段美育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現狀呢?高校審美教育起步較晚,盡管美育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但在高校的審美教育還沒有全面鋪開。現有的高校美育課程設置較為隨意,缺乏系統性,因人設課,因場地設課,各個高校所設置課程內容是各有千秋。許多高校和教師對高校審美教育認識不足,對審美教育功能不重視。在很多高校為了活躍校園氛圍,也開展了一些藝術類的校園文化活動,但沒有美育底蘊支撐的藝術活動質量、檔次差強人意。
在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下,各種APP和手機終端產品撲面而來,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日漸加深。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70.4%,手機網民規模9.86億,在網民群體中,學生占比最多,占21%。
網絡新媒體為人們構建了一種全新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其憑借開放性、互動性、即時性等優勢成為人們日常獲取信息的重要平臺,同時,網絡新媒體的發展也為高校審美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5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到2020年,教育部將認定的3000余門國家精品在線課程開放,從此學生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隨時通過網絡學習大師課程。
網絡時代高校的美育工作也發生了一些深刻的變化,如網絡新媒體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海量的學習資源,大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欣賞各大美術館館藏藝術作品、聆聽音樂家們的天籟之音……。網絡新媒體與審美教育相結合產生出全新的美育教學形式,網絡新媒體使美育遠程教學成為現實,可以幫助高校教拓寬教學途徑;網絡新媒體可以改進美育的教學條件、優化美育教學工作的環境。通過網絡新媒體建立虛擬的課堂教學場景,在審美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化、形象化,這大大提高了美育效果。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很多高校在大學生的審美教育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這方面推進及改革的力度也很大。但是,絕大多數高校對美育的研究還沒有與當前網絡新媒體的大環境相結合,因此,分析互聯網環境下“互聯網+在線藝術課程”對高校美育建設的重要性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義的。
由于學生的就業率是高校辦學評估的關鍵指標,就業率低就意味著該專業可能會被取締,很多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一門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能,因此,課程設置都是圍繞以專業技能訓練為核心的“培養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展開。經過專業多年的發展與積累,設置的專業課程均具備比較科學完備的培養體系,師資隊伍和經費匹配也都處在較為合理的范圍內。然而,絕大部分的美育類課程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不受重視且經費缺乏,美育設施的數量極少甚至為零,難以滿足美育實踐課的要求。
還有一些高校雖然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也設置了一些相應的美育選修課程,但是卻因為學生缺乏美育觀念,認為美育不如專業課重要,選修的人數少之又少,并且即使選修了美育課程,也是為了拿學分,應付老師的考勤。
我國各地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存在差異,導致美育資源不均衡,學校之間差異較大,在師資配備、教學設施投入等方面雙一流大學與重點高校資源更豐富。有些高校美育課程非常受學生歡迎,選修的學生人數非常多,但由于美育人才的短缺,師資力量有限,班級容量有限,很多有熱情的學生也被拒之門外。
除了美育人才的短缺,美育課程的質量不高也是制約美育發展的現實原因,另一方面,還存在課程設置沒有系統性、教學內容重復、教學方法簡單、課程大綱沒有針對性等問題。高校開展的美育課程多以傳統的講授方式為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沒有與具體的技巧相結合,僅僅是課堂中講述美育理論,顯得枯燥教條。授課方式不新穎、形式單一,相應的實踐環節也缺乏專業的場地和專業實踐工具,給學生一種美育課程并不美的印象。
通過考察高校現有開設的美育課程,大致可以歸類為藝術理論類、藝術實踐類、藝術鑒賞類等幾類課程。
在高校美育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只注重理論知識講授,而忽略了審美實踐的現象。藝術理論與審美實踐相脫節,教師在力求闡述清楚美與藝術的同時使內容過于晦澀,學生審美能力無法提升,大多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更無從上升到審美創造。除此之外,教師也沒有將美學理論與藝術鑒賞相結合,教師可以通過對作品的欣賞角度、意境的講解把美學理論融入其中,使學生更易理解。
互聯網給全球帶來了共享信息,使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只要有互聯網覆蓋的地方就能得到想要的信息,數字化存儲也為美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基本上都擁有自己的網站,藝術品網站會搜集、整理、展示藝術家的作品,藝術作品通過新媒體可以更加生動地展現在大學生面前,欣賞藝術作品更便捷。網絡新媒體不僅僅在教育的媒介方面影響著高校的美育教學,同時,他還為高校的審美教育提供了新的內涵,即網絡審美。通過網絡新媒體所進行的網絡美育,在很多方面可以達到普通課堂無法企及的效果。
網絡新媒體作為高校美育的媒介,使遠程教學成為現實,解決了美育教師師資力量的缺乏和地域發展的不均衡,很多藝術大師的課程在網上也可以選修,這在過去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網絡新媒體與美育教學相結合,可以產生出全新的美育形式,幫助高校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例如,在審美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可以解決場地不足的問題,通過新媒體技術來建立虛擬的課堂教學場景,使教學場景以3D立體化的形象更生動直觀地體現。利用網絡的交互性,大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師生可以暢所欲言,從而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的灌輸模式;利用網絡的交互性,教師可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動態,根據效果及數據監測及時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的優勢來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最佳教學效果,使師生在不斷交流中共同進步。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滿足,伴隨而來的是人們的精神世界如何跟上時代發展。只注重考試成績而忽略素質教育使人們逐漸體會到單方面追求智能發展帶來的惡果——理性束縛,想象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大學的人才培養需要他們展現個性、發揮創造力、想象力,通過美育可以豐富他們的感性世界,激發他們大膽的想象進而去創造美的世界,這也是美育在人全面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其人格得到完善。要充分發揮高校美育育人的作用,就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高校美育建設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