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鶴,羅珠珠,蔡立群
(甘肅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高校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陣地,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載體[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高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要把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放在教育的首位。目前高校教學以專業知識的傳授為主,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尤為重要[2]。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使學生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與個人價值相聯系,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就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動專業課程與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構建全方位“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和新格局[3],實現實驗課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手抓,對于培養新時代高質量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土壤學實驗是學習土壤學、土壤肥料學等專業課程理論的基礎,也是農業資源與環境、農學、生態學等農業類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涉及專業知識多,講授范圍廣,在高校本科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土壤學實驗課程教學中,推廣課程思政建設,將實驗教學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有助于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總目標。課程思政可以根據專業特色及優勢,將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達到教書與育人的相互滲透,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比如,學習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制備,土壤含水量的測定,土壤質地的測定,土壤比重的測定,土壤團聚體的測定以及育苗、苗期管理、整地、起壟、施肥、苗期性狀記載等土壤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其目標在于學習專業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開展實踐研究,在教師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全方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創新實踐、綜合分析的能力,發揚學生求真務實、吃苦耐勞、團隊協作的精神,加強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環保的意識[4];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生態保護意識和珍惜環境資源的意識,明確教學目的和思政目標,讓學生能夠自主挖掘思政內容和理論知識的融合點[5]。張樹永[6]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基于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理念,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就是要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7],讓專業知識為實現這一理念奠定基礎,既能實現實驗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又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探索思政教育改革的途徑和方法。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土壤則是農業的基礎。開展土壤學實驗課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參與基本理論的實踐,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另一方面,在實際授課中專業知識的講授仍占據主導地位,并沒有從根本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師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度和參與度不夠,使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沒有得到完全實施。
2.1 對課程思政的總體認識不到位土壤學實驗課程對于培養出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人才隊伍至關重要,但是部分教師認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傳授好理論知識,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師的事,這導致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政課程教育存在“兩極分化”和“兩張皮”現象。師生沒有深刻認識到高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也沒有意識到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學好專業知識,只有學好專業知識才能保障自己未來的就業,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哲學類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與自身學習無關,這導致學生對原有思政課程的學習不主動、課堂不聽講、態度不端正、考前臨時抱佛腳等問題,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上不夠重視。
2.2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不夠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存在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離的現象,教學大綱中教育教學的目標主要圍繞著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也以專業知識為主。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明確的要求,未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更沒有認識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使得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教學內容缺乏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學以傳統的PPT講授為主,以教材為主,以教師為主,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創造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沒有真正做到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課程考核中,考核方式單一,只注重專業知識的考核,缺乏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考量。這些都導致了師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缺乏動力,多種因素導致課程思政不能正常展開。
2.3 教學內容不能滿足思政要求傳統的土壤學實驗課程教學圍繞著專業教材開展,是對理論知識的實踐和操作的延伸,教學內容單一,在講授過程中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缺乏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德育教育和人文關懷。在教學內容上,為了使學生完成實驗課程,教師往往注重實驗操作的講解,并未引導學生了解課程內容背景和國家、社會以及個人之間的聯系,導致理論與實際相脫節[8],讓學生產生以完成實驗為目的的片面思想,忽略了做實驗的初衷;在實驗教學中,缺乏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導致部分學生上課遲到、早退,進實驗室忘穿實驗服,實驗休息過程中存在吃喝現象,不愛惜實驗室儀器和設備,對科研的興趣不高,對衛生清潔不重視,對自己未來人生規劃不清晰等。這些都會對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產生不利的影響,不利于學生開拓眼界和培養創新思維,更不利于學校對新時代甘于奉獻、腳踏實地、勤奮學習、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培養。
2.4 課程考核方式缺乏德育元素實驗課程的考核不僅關系到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而且能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目前大部分實驗課程的考核方式為平時考勤和實驗報告,課程考核方式單一。教師也認為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缺乏對學生創新思維、團結協作、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等方面的考查,沒有真正運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更沒有認識到高等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培養的是“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德育”的引導,使得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度不高。學生認為只有專業的學習才是自己未來的立身之本,而思想政治課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容易產生僥幸心態,沒有深刻認識到專業知識只有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優勢。
3.1 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土壤學實驗課程涉及專業多、講授范圍廣,而實驗教學通過對土壤理化性質等的測定,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思維方式。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引導者,要將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放在首位,改變學生認為只有學好專業知識才是重點、思政教育對自己專業的提高關系不大等片面思想。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的職責,而且擔負著“育人”的重任,要在思想上轉變認識,遵循思政工作、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規律[3]。對教師而言,加入思政教育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做好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對學生而言,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的結合不僅能提升專業知識,而且能將理念落實到行動中去,提高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運用專業知識為我國農業生產添磚加瓦的大局意識。專業課教師要高度重視并積極參加思政培訓,與思政課教師多探討交流,將思政教育的精髓和內涵傳播給每一位學生,將言傳身教貫穿教學全過程,達到專業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
3.2 轉變理念,改革教學高校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是必要的、可行的。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課程思政教育,制訂教學大綱時要對教學目標和環節設計加以完善,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師生要在思想上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做到土壤學實驗課程和課程思政目標的融合(圖1)。
一方面,在實驗課教學中,教師能充分利用中國大學慕課、雨課堂或者翻轉課堂等網絡平臺,結合新時代學生對新媒體的關注和興趣,開展豐富的網絡教學,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講述與內容相關的科研人才為國家拼搏努力的感人事跡,播放有關生態保護以及對重視土壤安全等具有教育意義題材的視頻,讓學生真正了解到土壤污染和退化帶來的災害,樹立保護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及綠色農業的意識,傳播正能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另一方面,在課程考核中,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分工明確、創新實踐、交流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出一批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實用型、技能型多方位農林人才,為新農科建設發展不斷融入青年力量。

圖1 土壤學實驗課程和課程思政目標Fig.1 Soil science experiment course and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3.3 調整內容,融入思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僅靠幾節思政課是遠遠不夠的,與理論教學和實驗課結合才能將作用最大化發揮出來。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加強對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科研精神、創新思維等培養,以樹立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驗課的學習中自主挖掘思政因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習生活中。在實驗課講授中,要融入思政教育,如表1所示。在開展土壤與植物營養綜合大實驗時,要融入生態平衡、糧食安全、綠色農業、健康中國的意識;在土壤的采集與制備授課環節,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強調農田土壤生態與保護的重要性,可結合目前我國土壤退化及土壤污染現狀,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學生意識到自然資源保護的嚴峻性,引起學生對環境問題和生態資源保護的思考與重視,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節約資源的理念,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自身要提高認識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學習需求,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教師要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職責,廣大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2],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讓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三農情懷”,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綠色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表1 土壤學部分實驗課程與課程思政教育的融合
3.4 變革考核,德才兼備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課程考核也是評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以及學習收獲的標準[9]。土壤學實驗課與課程思政結合的目的在于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將德育環節融入考核指標,形成綜合性考核和評價,比如改變傳統的課堂考勤和實驗報告,在課堂教學中加入自主學習、隨堂提問、課后作業等方面的考核;在實驗環節,加強對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在實驗課后,加強對學生集體意識、環保意識、節約資源意識等方面的考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生態文明意識、家國情懷、綠色發展意識等融入課程教學,學生課前通過小組討論進行資料搜集和問題準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溝通、共同進步,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所學的專業與國家綠色農業生產發展息息相關,既能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職業素養,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人生價值。
實驗課作為高等院校專業理論學習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重要環節。加入課程思政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是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必然選擇,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不斷探索“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創新多元、協同育人”新機制。高校課堂既是知識傳授的平臺,也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條件,更是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場所[10],其中構成完整課堂的關鍵因素就是教師和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師引導、學生自學”中的主體地位,突出展現自我學習技能[11-12]。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通過從思想上提高認識,轉變教學理念,完善教學設計,調整教學內容,融入思政因素,改革考核方式,加入德育考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積極探索改革途徑和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將實驗課程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真正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