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中國以重工業為主的發達縣域經濟體的代表,張家港市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及現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以重工業為核心支柱縣域經濟發展的圖景,尤其是以重工業為主的縣域經濟。因此,以宏觀經濟數據為切入點,對張家港市的宏觀經濟數據進行了歸納與總結,并通過與蘇州、常熟、昆山等以輕工業為主的城市的縣域經濟數據對比,分析以重工業為主的縣域經濟在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關鍵字:重工業;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張家港
中圖分類號:F299.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5-0014-03
引言
作為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縣域經濟體第三位的張家港市,2018年是其提出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一年,半導體、高端醫療器材、新能源、生物醫藥被列為未來主要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但從之后2019年的主要產業投資項目看,依舊集中在化學、冶金和機械設備方面,新興產業投資占比依舊較低。作為中國縣域經濟的樣板之一,考察張家港市在確定新產業轉型戰略后的經濟發展路徑,不僅有助于判斷此類縣域經濟體的未來經濟發展方向,而且可以為縣域經濟體突破產業路徑依賴提供新的視角。
一、張家港市宏觀經濟結構
經過30年的發展,張家港市的經濟、文化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由第一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逐漸轉變為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同步快速發展的宏觀產業結構,三產產值比例為1.1:51.4:47.5。但與經濟結構發展較為全面的蘇州市相比,張家港市總體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從比較結果分析看,張家港市的第一產業在相對資本密集度方面遠小于蘇州市的對應指標,為0.19。說明相較于蘇州市,張家港市的第一產業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人均資本投入不足;第二產業較蘇州市更傾向于資本密集型,相對資本密集度為1.86;第三產業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相對資本密集度為0.85。如表1所示。
從相對資本生產率指標看,張家港市的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具有更高的資本利用率,相對資本生產率分別為2.45與1.05,但第二產業的資本利用率較低,僅為0.68。原因可能是,相較蘇州市,張家港的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資本投入不足,因此資本的邊際生產率較高。而由于張家港市第二產業是以鋼鐵、石化這種資本密集型行業為主,因此資本投入量較大,資本的邊際生產率也較低,或者此類型行業已經進入了規模不經濟階段,很難再通過資本的投入獲得更多產出。
不過從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標看,相較于蘇州市,張家港市的第二和第三產業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相對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43和1.45;而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較低,相對勞動生產率為0.95。從較為樂觀的視角分析,張家港市通過長期的發展,第二和第三產業擁有更高的專業化程度、管理水平,并且通過近些年的技術升級改造,工業生產企業表現出更高的技術水平和自動化生產能力。
從相對資產利潤率指標看,相較于蘇州市,張家港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弱,相對資產利潤率分別為0.8和0.5。表明張家港市第二和第三產業的企業雖然已經著手開始進行技術升級,但盈利方式依然處于依靠規模的階段,距離技術創新驅動型經濟還有一段距離。
二、張家港市工業發展情況
從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結構來看,輕工業產值1 064.87億元,占比23.08%;重工業產值3 549.82億元,占比76.92%。可見張家港市工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在具體的行業方面,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總產值2 043.78億元,占比44.29%;化工業總產值848.56億元,占比18.4%;傳統機械制造業產值524.60億元,占比11.4%;紡織業總產值428.38億元,占比9.3%。從行業產值分布可以看出,張家港市的工業行業集中度極高,總產值前四的行業占比達到了規上工業產值的83.39%,而電子產業產值僅為92.68億元,占比僅為2.01%,與蘇州大市范圍內相比,僅優于昆山市而差于蘇州市、常熟市及太倉市。
張家港市目前的六大核心工業部門為冶金、紡織、機電、化工、糧油和建材,其中冶金和化工兩大高耗能部門的工業產值在2016年占到了張家港市全部工業產值的62.1%,基本形成了冶金業獨大的工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產業結構直接導致了張家港市每萬元工業產值能耗為0.75噸標準煤,遠高于蘇州市的每萬元工業產值0.14噸標準煤,縣域經濟發展未來很可能受到碳排放權管理趨嚴的制約。從歷史數據看,張家港市的工業結構并不是一開始就以這六大產業為主的。1986年張家港市建市時,六大工業部門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例為63.65%。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張家港市的產業路徑依賴現象愈發明顯,2016年時已高達96.70%。高度集中的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興產業的新起具有阻礙作用,這種阻礙效應不僅體現在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路徑上,還會提現在優勢產業對人才和金融資源的吸納能力。相較于風險較大的新興產業,金融機構更愿意將資金額度優先配置給風險較低、收益較穩定的優勢產業,而新興產業就很有可能由于無法得到充足的資本要素而發展受阻。
如果按照具體產品的產量統計,將張家港市與蘇州大市內的蘇州市區、昆山市、常熟市、太倉市進行橫向對比,張家港市工業產業結構的特點更加明顯。
從2019年度各類產品的產量看,張家港市在以下產品產能方面占據蘇州大市前列(占蘇州總產量40%以上):大米(100%)、①焦炭(100%)、生鐵(98.59%)、飼料(98.4%)、絨線(毛線)(97.79%)、毛機織物(呢絨)(97.78%)、精制食用植物油(92.77%)、化學農藥原藥(90.66%)、粗鋼(90.17%)、硫酸(87.91%)、鋼材(84.51%)、紗(69.6%)、合成氨(68.26%)、農用氮磷鉀化肥(64.63%)、初級形態塑料(49.11%)、通信及電子網絡用電纜(46.20%)、鋰離子電池(42.09%)。從產品類別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在蘇州大市范圍內,張家港市的產品主要集中產業鏈上游在初中級產品,同時又以冶金、紡織、化工、糧油產品為主。雖然張家港市的上游初中級產品占據絕對優勢份額,但是在工業制成品方面卻幾乎是空白,家用電器、微型計算設備、集成電路、交流電動機和變壓器等產品的規上產量為0,汽車、切削機床、模具、電子元件和光電子器件等附加值較高的工業終端產品的產能占比分別僅為1.18%、3.55%、0.16%、0.05%和0.08%。這種“頭重腳輕”的產業結構與同為全國百強縣的昆山市正好相反。昆山市在家用電器、微型計算設備、印刷電路板方面的產能占比均在蘇州全市產能的85%以上。常熟市則在模具和汽車制造方面存在優勢,分別占蘇州全市產能的77.92%與84.94%。
三、結論
總體上看,張家港市工業產業結構主要以配套周邊終端產業的中上游產業為主,單位能耗、環境污染、重資產率均較高,而總資產貢獻率、產品附加值、畝均產值等均較低,對宏觀經濟風險的抵御能力也相對較差。從這個層面看,張家港市目前的產業升級主要發生在現有支柱性產業內部,并未出現明顯的產業替代現象,傳統產業所有者對新興產業的投資意愿并不明顯,張家港市經濟很可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現有的以六大工業門類為主的產業結構,同時有可能進一步向冶金、化工、紡織和糧油這四大工業門類集中。這一判斷主要基于如下兩個原因。
首先,作為縣域經濟體,張家港市的內生性生產要素無法滿足全產業鏈發展的需求,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現路徑依賴效應,加之民生開支對財政收入的剛性需求,張家港市短時間內無法扭轉以傳統重工業及上游初中級產品為主的產業結構。雖然2017—2018年以來張家港市加大了在醫療設備、新材料、新能源、電子產業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力度和財政扶持力度,但對宏觀經濟結構的影響作用短期內難以顯現。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冶金和化工依舊會是張家港市的主要經濟增長支柱,還需要通過中長期發展才有可能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其次,冶金、化工等支柱性產業在過去數十年間積累了大量的資金和人才,在近些年張家港整體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這些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均選擇了增加新技術研發的力度,生產自動化、新材料開發、新工藝開發等工作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部分技術和產品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形成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企業的盈利能力保持在較高水平。2019年的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51.25,高于蘇州市平均值270.15;流動資本周轉次數為1.88,高于蘇州平均的1.68。當傳統主業通過技術改造可以獲得更好收益關系時,傳統產業中的企業管理者對新興產業的投資意愿將很有可能降低,因此得出張家港市產業結構在短期內不會出現明顯方向性轉變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胡翔,付紅橋.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以海南白沙縣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4):17-21.
[2]? ?范炳良.縣域治理的內涵、特征及其重要性[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21,35(6):91-95.
[3]? ?魏欣,黃鵬,王興亮,潘青,秦鎖英.張家港雙山島旅游度假區發展路徑研究[J].江南論壇,2020,(1):42-44.
[4]? ?杜挺,謝賢健,梁海艷,黃安,韓全芳.基于熵權TOPSIS和GIS的重慶市縣域經濟綜合評價及空間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6):40-47.
[5]? ?吳玉鳴.縣域經濟增長集聚與差異:空間計量經濟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7,(2):37-57.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Focusing on Heavy Industry
— Taking Zhangjiagang as an Example
HUANG Peng
(S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developed county economy with heavy industry as its cor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Zhangjiagangs county economy largely reflect the prospect of Chinas county economy with heavy industry as its core pillar, especially the county economy with heavy industry as its core. Therefore, taking macroeconomic data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macroeconomic data of Zhangjiagang, and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dominated by heavy industry by comparing with the county economic data of Suzhou, Changshu, Kunshan and other cities dominated by light industry.
Key words: heavy industry;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issues; Zhangjiagang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