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融媒體借助媒介載體,將廣播、電視以及報紙等媒介進行優勢融合,實現了“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有效傳播。當前新聞傳播主流媒介正朝著融媒體方向發展,如何提升新聞傳播的質量成為媒體界面臨的新問題,這對于提高新聞傳播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通過分析發現,當前部分新聞內容在傳播時應用的方式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問題主要集中于融媒體新聞傳播理念不足、傳播內容單一、傳播方式固化以及傳播渠道受限等方面,因此難以發揮融媒體新聞傳播的優勢。基于此,文章從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現狀出發,從革新傳播理念、提高新聞質量、加快融媒體傳播、挖掘新聞亮點等幾個方面對新聞傳播的實施路徑及創新策略加以分析,以期提高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及創新性,促進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的高效傳播。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傳播;實施路徑;創新;探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4-0103-04
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融媒體時代隨之到來,這極大地改變了新聞的采集、編輯以及傳播方式。融媒體借助媒介載體,將傳統的廣播、電視等媒介與網絡媒介進行有機結合,對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其中包括內容、人力、宣傳等,是一種能夠有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理念,且對于提升新聞傳播效率及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進入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方式和途徑變得更加多樣化,而這也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挑戰[1]。高速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更能獲得人們的青睞,進而影響人們多元化的內在精神需求和娛樂需要。因此,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好發展,應當打破現階段的“舒適圈”,轉變傳統新聞傳播理念,打破傳統新聞內容發展存在的局限,應用新媒體技術對新聞內容進行創新策劃,有效借助融媒體思維,形成優勢互補。
(一)新聞傳播主體多元化
融媒體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不僅充分融合了傳統媒介的優勢,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將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有機整合,對于實現資源的有效融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涉及的新聞主體以及采取的方式較為單一,對于新聞內容的選擇也較為局限,而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以及創新思維等優勢,能夠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垂直傳播方式,無形之中縮短了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是多元化傳播方式的重要體現[2]。其次,當前新聞傳播的方式以及題材的來源也變得更加多樣,傳統媒介的信息主導局面逐漸消失,新聞傳播者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縮短,新聞傳播主體開始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新聞傳播內容創新性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的規模達到10.51億人次,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表明人們對于信息獲取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嚴格化。而融媒體視域的發展,對我國新聞傳播中使用的方式、理念以及內容等方面都進行了革新,其新聞內容變得更加多樣化,同時也體現出了創新性的特點,傳統新聞傳播所應用的方式以及內容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以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為主的新聞傳播方式受到更多新聞媒體人的關注。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逐漸將信息向產品加以轉換,以此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新聞觀看需求。
例如,分析當前在受眾群體中普及度較高的APP抖音、快手,其中擁有較多粉絲數量的“長江云”“四川觀察”等官方賬號,通過不斷創新自身的新聞傳播內容,獲得了更多用戶的關注和喜愛,展現了不同類型傳播行動者對積極創新與前沿探索的深度融合,為新聞傳播實踐和研究帶來了新思路、新活力和新經驗。因此,將融媒體有效應用于新聞傳播當中,通過將信息傳播的創新思想理念融入新聞傳播過程之中,能夠為新聞媒體的轉型升級獲取更大的優勢。這種創新模式及路徑不僅符合現階段人們對于信息多樣化的實際需求,同時還能增加新聞媒體的核心影響力,獲得更多的受眾市場。
(三)受眾群體需求個性化
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過程中使用的方式與理念都呈現出單一化的特點,即以電視、廣播、報紙等傳播媒介為載體,并將新聞內容傳播給受眾。這種新聞傳播方式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傳播時效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對于受眾來說,獲取新聞信息的時效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對于傳播方來說,其對于受眾群體反饋的收集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與傳統媒介相比,是較為明顯的優勢。融媒體的發展,以滿足受眾群體的多樣化需求為目標,在融合多種技術方案的基礎上,使新聞傳播更具時效性和便捷性。它能夠促進新聞媒介和受眾群體之間的資源共享,在營造良好的氛圍的同時,還能引導受眾群體樹立正確的新聞導向意識[3]。
(一)融媒體新聞傳播理念受影響
傳統的新聞傳播過程由于受到融媒體技術以及理念等影響,給媒體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也使融媒體本身的傳播理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融媒體通過利用對自身發展更具價值的信息載體,憑借更新科學技術,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和稱贊。因此,很多新聞媒體紛紛創新自身的傳播理念以及傳播方式,以贏得更多受眾群體的關注。例如,各大媒體在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創建自己的官方賬號進行新聞的報道和傳播。這種傳播方式無形之中推動了新聞媒體理念的不斷革新,已經成為行業向好發展的趨勢。
(二)融媒體新聞傳播內容受影響
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內容的選擇更具開放性以及多元化的特征,與現階段受眾群體對信息的需求大致同步。這就要求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對當前的時政要點、熱門新聞等內容的選擇需要做好一定的甄別,減少單一化、固態化的傳播模式[4]。在新聞傳播內容方面也需要創新形式,將當前的社會熱點話題引用在內,在體現新聞媒體真實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內容,提升其內在影響力。
(三)融媒體新聞傳播方式受影響
融媒體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將傳統媒體中的廣播、電視、報紙的優勢與新媒體的優勢進行整合,新舊兩者之間實現優勢互補,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新聞傳播方式,是在新聞傳播實踐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為。例如,當前很多新聞媒體在熱門APP中創建了自己的官方賬號,通過開通評論的方式拉近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這樣的傳播方式改變了以往傳統新聞以自身為主體的方式,有助于其在互動、融合、滲透的過程中及時了解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既能增加受眾黏性,也能贏取更多的市場空間。
(四)融媒體新聞傳播渠道受影響
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的優勢體現在傳播渠道上,主要是借助電子移動終端以及互聯網,使新聞信息能夠較快地吸引受眾的目光。受眾群體可以在自己的閑暇時間了解這些新聞內容,利用自身的碎片化時間來消化信息,這不僅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紙質新聞耗費的大量原材料,達到綠色、高效的傳播目的。
(五)融媒體新聞傳播群體受影響

傳統的新聞傳播過程,是以傳統媒介為主體進行單向傳播,受眾被動接收,基本無互動交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單一化、統一化的傳統新聞節目對受眾逐漸失去吸引力,相比之下,融媒體對于這一現象的處理方式則更加靈活多樣,受眾群體不僅可以直接借助智能手機、平板、筆記本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了解新聞內容,還可以進行互動交流,真正實現了從單純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的傳播者[5]。上頁圖為傳統新聞傳播群體與融媒體新聞傳播群體互動方式的轉變。
融媒體視域下,我國傳統新聞傳播正面臨著較大的挑戰,無論是整個受眾群體市場還是新聞傳播市場,都應重視對新聞傳播實施路徑進行創新,將傳播方式與科學策略進行有效融合,這樣才能促使其獲得更好的發展。路徑以及創新策略的實施可考慮從革新傳播理念、提高新聞質量、加快融媒體傳播等幾個方面出發,統籌協調,從而發揮優勢,提升新聞傳播的質量及效率。
(一)革新理念,整合新聞傳播思維
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媒體想要在激烈的市場中獲得穩定的發展,首先應重視自身新聞傳播理念的創新,不斷提升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準確性、趣味性。從新聞編輯工作者的理念創新來看,新聞編輯人員的創新意識是融媒體新聞內容能否獲得公眾關注與認可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體現新聞編輯人員專業技能的重要表現。新聞編輯工作者須重視對自身創新意識的培養和樹立,從思維觀念、新聞內容創新兩個方面出發,在重視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的同時,深入挖掘最具價值的核心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受眾,既推動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又使輿論引導見到實效。
其次,從新聞內容創作來看,新聞傳播內容的創作應重視報道內容的創新。具體可以從簡要報道內容、精準報道語序、提煉報道語句等角度對內容進行創新,對不同的新聞線索進行深度挖掘,多角度向受眾群體展現其他層面的新聞價值內容[6]。
最后,從新聞傳播載體的創新來看。融媒體視域下,觀眾對于新聞了解的認知力度在不斷提升,傳統的新聞傳播載體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于新聞內容的實際需求。因此,新聞傳播中應重視傳播載體的創新,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充分發揮融媒體技術的優勢。例如,對新聞事件的傳播,選擇“實時直播型”方式可零時差地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體現即時性和真實感。同時,不斷更新的播報內容,也能滿足受眾群體實時獲知新聞內容的需要,有助于受眾及時了解新聞事件的實際發展變化。
(二)優化內容,拓寬新聞傳播層次
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內容的創新是整個新聞傳播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因此,在提高新聞傳播力與堅持以內容為王的基礎上,需要不斷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
第一,結合不同傳播平臺和傳播渠道的特點,傳播具有針對性的新聞內容,以滿足不同平臺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例如,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客戶端自2014年上線以來,通過以“智能+智慧+智庫”的報道方式,逐漸以主流化、年輕態的特色不斷擴寬自身新聞內容的報道方式,向觀眾呈現出許多優秀的作品,體現了報道創意化、內容視覺化、角色智庫化等特點[7]。
第二,重視可視化新聞傳播的深度。隨著5G網絡的廣泛應用,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變得更加高效,同時對于新聞傳播的內容與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應重視將各種主流新聞播報形式有效應用于其中,增加可視化的傳播方式,從而贏得更多受眾的喜愛。例如,在報道方式的選擇上,可以直接借助當前發展較好的網絡直播,利用直播的優勢對社會廣泛討論的熱點話題進行跟蹤報道,在第一時間內向受眾群體展現事件的真實發展態勢,從而正確引導輿論。
(三)構建平臺,加快新聞傳播的速度
融媒體背景下,無論是傳統的新聞媒介還是受眾群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其自身理念已經受到較大的影響。基于此,新聞傳播首先應重視對于融媒體平臺的搭建,采用新媒體技術和理念,采取在線留言和實時互動等方式,和大眾加強交流溝通,實現反饋信息、了解人們對新聞的需求和期望的目的。具體可以借助計算機、移動智能終端、信息技術等優勢對傳統新聞傳播渠道進行創新和優化,克服傳統新聞傳播渠道的劣勢,助力融媒體技術在新聞傳播中得到更好的應用[8]。
其次,在搭建融媒體平臺的基礎上,還應重視對新聞傳播效果的提升。借助當前受大眾歡迎的手機App、無線電視、網絡等多種傳播渠道,將新聞內容全方位地傳播給觀眾。同時,還需要增加與觀眾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以便獲得最新反饋。在互動的過程中,新聞傳播媒體和用戶間的距離被縮短了,有助于媒體傳播力的進一步提高。
(四)挖掘亮點,突出新聞專業化
因新聞傳播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對現階段熱點新聞的亮點內容進行集中報道時,應當以主題為中心,以發散性思維進行策劃,使報道更接地氣。具體的實施策略和創新路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新聞媒體人借助融媒體平臺傳播精確化、透明化的優勢,將其作為自身新聞傳播的主要載體,在最短的時間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使得新聞亮點能夠及時呈現在受眾眼前,體現出親民化的新聞傳播特點[9]。第二,挖掘新聞亮點創新策略的實施需要結合新聞的本質內容進行定位選擇。以地方新聞平臺為例,新聞亮點的挖掘需要兼顧地域性,遵循新聞的接近性原則,以本地受眾群體關注的熱點話題為主,聯合各融媒體平臺,如抖音直播、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號等,對某一時間段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集中和跟蹤報道。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打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與受眾之間的壁壘,實現共贏,同時也能極大地增強用戶黏性。
以2022年8月13日發生在四川彭州的“彭州山洪事件”跟蹤報道為例,根據“彭州發布”官方通報,8月13日15時30分,四川彭州龍門山鎮龍漕溝突發山洪,現場大量游客立即撤離,部分游客被卷入山洪。新聞的后續跟蹤報道顯示,截至8月13日24時,經省、市專家組全力救治,“8·13”突發山洪災害3名重傷人員搶救無效死亡。后據統計,災害共造成7人死亡。在這一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中共彭州市委宣傳部官方賬號“彭州發布”不僅及時對后續的事件發生情況進行了跟蹤報道,同時加上其官方賬號的權威性優勢,給關心這一事件的受眾群體了解后續相關情況提供了可靠途徑,實現了傳播信息到傳播信任的轉變,也使得該新聞媒體的傳播更具權威性、真實性與時效性。
(五)借助融媒體優勢,創新傳播方式
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傳播中存在的新聞資源共享不足的問題正在發生改變,且現階段的競爭正在由新聞資源的競爭向策劃與創意的競爭過渡。因此,融媒體視域下,對現階段新聞傳播的實施路徑以及創新策略進行分析,轉變傳統新聞傳播方式,將新聞變平凡為新鮮,變枯燥為生動,變膚淺為深刻,是一個綜合性課題,在這其中涉及的創新深度以及內容等需要綜合探討。新聞媒體人在新聞傳播創新的過程中要借助融媒體的優勢,結合新聞事件的本質特征找到相應的創新傳播方式[10]。
信息碎片化時代,要實現優質傳播,報道須找準新聞事件與受眾群體之間的切合點。傳統的新聞傳播較為嚴肅,受眾群體在觀看新聞時無法體會新聞的樂趣,而絕大部分新聞內容與受眾群體的生活又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創新新聞傳播的方式應以貼近性、服務性為出發點進行策劃,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群體的眼球。借助融媒體,新聞傳播可以變得更輕松、活潑、有趣,進而達到在大眾中快速普及的效果。
例如,央廣段子手朱廣權針對氣溫驟降,提醒觀眾穿“秋褲”又出了新的金句,“中國氣象局預測,假日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適宜,沒有明顯的霧和霾來襲。但先別著急,北方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可能要和秋褲不棄不離”;“穿上秋褲,對降溫起碼的尊重!秋衣要扎在秋褲里,秋褲要扎在襪子里。秋褲及腰,勝過桂圓枸杞”。這些金句段子一出,再加上融媒體平臺的傳播,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評和轉發,留言互動也十分熱烈。因此,新聞內容的報道方式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其在受眾群體中的影響力。新聞媒體人要不斷進行創新,使新聞傳播的效果達到最優。
針對融媒體對傳統新聞傳播環境帶來的影響及沖擊,新聞媒體應重視對新聞傳播的路徑以及創新策略進行更新完善,規避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正確借助融媒體技術的優勢,將智能化、綜合化以及創新化的新聞內容及時傳遞給受眾,為受眾提供質量更佳、效率更高的新聞服務。
參考文獻:
[1] 梁雪汀.融媒時代電視民生新聞拓展研究:以《直播紹興》優化傳播路徑實踐為主要案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5):99-103.
[2] 趙彥昌,宋雪婷.融媒體環境下檔案文化傳播路徑研究:基于《“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學術考察[J].浙江檔案,2022(6):23-26.
[3] 朱天,吳曦聰.融媒傳播背景下電視新聞評論的創新路徑探析:以總臺央視新聞頻道評論類節目為例[J].電視研究,2021(5):9-12.
[4] 譚云明,黃瑜娜.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選擇研究:以湖南株洲地區為例[J].中國出版,2021(4):38-41.
[5] 陳維龍,張靜,曾靜平. 5G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建構、實施路徑和生態管理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36-39,63.
[6] 高式英,姚家萬.融媒體背景下主流媒體服務大眾的探索與創新:以央視融媒體公益直播活動為例[J].出版廣角,2021(4):77-79.
[7] 楊永茂.“新聞+”戰略在全媒體傳播生態塑造中的實踐與探索:以成都市廣播電視臺融媒體“神鳥知訊”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2):132-134.
[8] 鄭玄,龔逸琳.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實踐的調查研究:基于《新聞聯播》跨媒體敘事傳播[J].中國編輯,2020(10):75-80.
[9] 溫心馨,宋代雨,龍波宇,等.融媒體環境下黨史學習教育在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探索[J].傳播與版權,2022(7):1-3,7.
[10] 湯秋黎,夏孟勝.“大部制”環境下的新聞傳播困局及突圍路徑:以龍港市融媒體中心的實踐為例[J].傳媒評論,2021(7):85-86.
作者簡介 黃勁梅,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