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幫扶類節目發源于民生新聞。此類節目具備幫扶的特點,旨在解決家庭矛盾、經濟糾紛、利益訴求等民生難題,及時關注百姓冷暖,是連接政府和公眾的橋梁,反映和解決了許多社會基層問題,近年來備受關注。在幫扶類節目盛行的同時,由于節目定位、形式和采訪手段等原因,一部分節目出現了侵犯隱私、新聞反轉等問題,制約了其發展。文章聚焦幫扶類節目發展現狀,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頻頻登上微博熱搜的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小莉幫忙》節目。同時,研究多角度分析幫扶類節目興盛的原因和現階段發展遇到的現實困境,并提出規范幫扶類節目的舉措,以推動其發展,使其在融媒體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民生新聞;幫扶類節目;角色越位;《小莉幫忙》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4-0190-04
“民生”即人民生活,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皆屬于民生范疇。《民生新聞概論》一書對民生新聞進行了界定,認為“民生新聞就是從普通百姓的生活出發,關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以普通百姓的視角展現社會價值觀,引導百姓生活的新概念新聞”[1]。幫扶類節目脫胎于民生新聞,兼具親民意識和人文關懷,是一種較為貼近大眾生活的服務類節目。謝玉鳳認為,幫扶類節目最大的特色是“幫理不幫人”[2]。近年來,此類節目秉持“關注民生,服務百姓”的宗旨,試圖解決家庭矛盾、經濟糾紛、利益訴求等民生難題,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全方位的幫助。
在幫扶類節目盛行的同時,部分節目出現了侵犯隱私、新聞反轉等媒體失范問題,受到受眾詬病。為了減少幫扶類節目出現“好心幫倒忙”的情況,本文深入分析《小莉幫忙》節目的關注熱點,探究幫扶類節目興盛的原因和面臨的困境,并提出規范幫扶類節目的舉措,以更好地指導實踐,推動幫扶類節目高質量發展。
(一)《小莉幫忙》概述
幫扶類節目大多立足于百姓身邊小事,周旋于情感、倫理和法理之間,為民眾發聲,為民眾辦事。現有幫扶類節目數量龐大,安徽電視臺的《幫女郎幫你忙》、山東電視臺的《民生直通車》、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民生休閑頻道的《1818 黃金眼》、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的《小莉幫忙》等幫扶類節目,享有較高知名度與較大影響力。
《小莉幫忙》自2009年開播以來,憑借著獨特的節目形式和平民化視角,成了一檔頗具影響力的品牌節目。在《小莉幫忙》節目中,記者團隊會化身為一群名為“小莉”的鄰家小妹,在介入百姓生活大小事時,“小莉”既是記者也是參與者,積極投身矛盾調解、消費維權等,其形象深入人心。
(二)《小莉幫忙》積極加入新媒體陣營
媒體融合語境下,打破常規、求新求變成了傳統電視新聞欄目發展的必經之路,各幫扶類節目也在進行有益的融合傳播探索,它們廣泛活躍在“兩微一端”及短視頻領域。其中,《小莉幫忙》從眾多新聞節目中成功突圍,在互聯網傳播中表現不俗,自帶話題,頻頻“出圈”。《小莉幫忙》節目創建了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快手號等一系列賬號,形成了傳播矩陣,可以做到一次采集、多元分發。融合傳播探索使得《小莉幫忙》節目的知名度得到了極大提升,獲得受眾的普遍認可。截至2022年12月9日,《小莉幫忙》節目抖音號累計粉絲量1452.8萬,累計點贊量突破2.3億次,快手號累計粉絲量393.1萬,累計點贊量9704.5萬次。在抖音和快手平臺,有些網友還會在一些求助類視頻評論區主動留言,請“小莉”出馬幫忙解決問題。借助新媒體平臺,《小莉幫忙》節目不僅豐富了自身的新聞線索,而且增強了受眾黏性,增強了節目的公信力及影響力,塑造了更多深入人心的“小莉”形象。
(三)《小莉幫忙》頻現熱搜
在網絡上收獲較大關注后,2021年《小莉幫忙》節目及其相關內容頻頻出現在熱搜榜。2021年11月17日,《小莉幫忙》記者在河南安陽連續報道9期“老人被狗咬,狗主人躲貓貓”事件后,仍未獲得當事人正面回應,因此潸然落淚向老人家屬道歉,稱未能幫助老人討回公道,使該事件登上熱搜。
事情大致經過如下:兩條未牽繩的大型犬將一名80歲高齡的老人咬傷,雖然做了傷害鑒定,且有視頻為證,但狗主人仍然矢口否認,幾番周折,依舊沒有結果。因此,記者“小莉”無助落淚。隨著“小莉哭了”出現在熱搜上,網友紛紛感謝“小莉”。最終在11月23日,“狗咬人”事件中的責任人和相關單位都受到了相應處理。
然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小莉幫忙》節目又遭到了部分網友的批評。11月30日,《小莉幫忙》播出的《新人辦婚宴溜走不結賬?》被指未重現事情原貌,多次出現新聞反轉,并曝光了當事人信息,對當事人生活造成困擾。無獨有偶,2021年7月《小莉幫忙》記者跟蹤報道一對母女被服務員劃傷腳踝的新聞,網民認為該母女是利用輿論向店家施壓,僅被劃傷了一道口子而索賠3.3萬元不符合常理。這種情況并非個例,隨著新聞反轉的多次出現,部分網友開始質疑節目的可靠性。
媒體融合趨勢下,《小莉幫忙》在轉型之路上收獲了一定成果,但也面臨發展困境。網民評價,“時而‘小莉幫忙’,時而‘小莉幫訛’”。怎樣對幫扶類節目進行規范,使其穩步發展,值得探討。
《小莉幫忙》節目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非常“接地氣”,關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播出時間來看,節目每天18:20在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首播。從節目時長來看,每期節目在30~40分鐘。從節目形式看,節目設定了特定的記者“小莉”,具備十足的親和力。
(一)《小莉幫忙》節目選題
為更加深入且客觀地分析幫扶類節目,探究其關注熱點,本次研究以《小莉幫忙》節目為例,通過人工核查的方式了解2022年10月1日—10月31日播出的31期節目選題。整理數據后發現,《小莉幫忙》努力打造一個全心全意且全方位服務觀眾的平臺。31期節目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經濟糾紛、法律維權、健康求助、政策咨詢、情感援助、自然環保等,其中困難群眾的法律維權是報道較多的內容。《小莉幫忙》還在10月的節目中策劃了國慶節、重陽節等特殊的專題內容。
(二)《小莉幫忙》節目移動端受眾關注熱點
為了了解移動端受眾的關心熱點,研究選取《小莉幫忙》節目的抖音號,了解2022年10月1日—10月31日發布的117個抖音作品的關注度。研究發現,關注度最高的作品集中在經濟糾紛和法律維權方面。其中點贊量最高的是于2022年10月12日發布的抖音作品《男子酒后給妻子轉賬,錯將八千多轉給他人》。該事件屬于經濟糾紛,最終在“小莉”的調解下得以順利解決,截至2022年11月20日,該作品一共收獲了7.6萬次點贊、2376條評論。
通過分析節目內容和受眾關注度,研究認為幫扶類節目《小莉幫忙》以困難群眾為主要幫扶對象,建立了有效的交流、反饋機制,協助當事人解決面臨的急事、難事。節目中向“小莉”尋求幫助的困難群眾包括獨居老人、農民工、未成年人等,其遇到的困難主要為經濟糾紛、法律維權,而受眾對《小莉幫忙》的關注點也集中在“小莉”是如何解決困難群眾面臨的經濟糾紛、法律維權等問題的。
幫扶類節目的經久不衰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作為民生新聞發展過程中的創新和延續,幫扶類節目兼具親民意識和人文關懷。如《小莉幫忙》等幫扶類節目,給困難群眾提供了一個話語表達的窗口,使其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或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時,可以借助媒體的力量使困難被重視,得到妥善處理。當群眾看到問題被解決,了解媒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便會形成對媒體的信任感,逐漸形成“有事找媒體”的認識,認為在遇到困難時讓媒體參與其中會比自己解決直接有效。與此同時,當幫扶類節目收獲了大量受眾,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實現了收視率和品牌效應的雙豐收,媒體也可以通過投放廣告的形式從中獲取經濟效益。
(一)素材真實引發受眾認同
真實與可信是幫扶類節目保持高收視率的保證。此類節目將鏡頭對準了大街小巷、家庭鄰里之間,遇到問題前來求助的對象也是普通人,可以集中反映百姓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瑣碎小事,憑借民生百態的真實寫照引發受眾認同。從制作過程來看,內容往往取材于百姓真實生活,經過新聞工作者的加工、提煉,可以還原事件真相,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對于幫扶類節目來說,真實素材遍布于各個領域,容易擴大社會影響力,引發受眾共鳴,從而實現社會價值。
(二)提供多種類型信息服務
幫扶類節目在內容制作中,不僅會采訪新聞當事人,還會對相關話題領域的權威人士進行采訪,幫助遇到同類問題的受眾解決困難,讓新聞傳播實現了由單向傳播到雙向傳播的轉變。除了可以幫助有同類問題的群眾外,幫扶類節目還提供了信息服務,如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傳播科學知識、介紹生活竅門、糾正錯誤觀念等。一些幫扶類節目除了會在電視播出內容中加入信息服務內容,還會借助新媒體平臺發布各類信息,提升新聞宣傳效果。以《小莉幫忙》節目的微信公眾號為例,平均每日推出6條左右信息內容,涵蓋百姓生活方方面面。
(三)準確定位立足百姓視角
媒體融合視角下,受眾的需求容易發生偏移,這更需要正確把握受眾定位,貼近受眾生活。而當下的幫扶類節目兼具服務性和地域性特點,受眾定位明確,并以為百姓排憂解難為出發點,不斷延展新聞事件的寬度和深度,靈活運用百姓語言,使用百姓的眼光報道新聞。在內容選題上也擯棄以往民生新聞節目的瑣碎化、同質化、庸俗化,堅持新聞故事化的思路,突出節目的情感和情趣,選擇題材更注意影響廣泛、可操作性強的事例[3]。此外,幫扶類節目中的主持人和記者在表達方式上頗具親和力,使用口語化解說,保證語言平實、通俗易懂,讓受眾在輕松氛圍中獲取信息。
(一)可能盲目放大求助者的弱勢感
在幫扶類節目中,由于記者的參與,困難群眾的聲音被聽見,問題得到解決,與此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并放大了其弱勢感。一方面,尋求幫助的一方被先入為主地被認為是處于弱勢地位的一方,激起公眾的共情;另一方面,鏡頭下的畫面經過剪輯、拼接,更容易加重尋求幫助一方的弱勢感。
在幫扶類節目中,觀眾容易先入為主,將求助者視為難以發聲的“可憐人”,產生共鳴與同情,而被投訴者則被認為是強勢的一方。刻板印象會盲目放大求助者的弱勢感,但這并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優途徑,也使得公眾難以看清事情真相。
(二)表面化幫扶忽視了問題與漏洞
一些幫扶類節目集中對單一的民生事件進行報道,沒有深究其根本問題和漏洞,為了流量或業績而滿足于淺表化的解決。同時,同質化的求助需求也讓部分幫扶類節目遇到了瓶頸。重復報道同類型的幫扶需求無疑會降低新聞價值,影響節目收視率。媒體也并沒有把這些話題進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鮮少探尋同質化求助需求背后的本質問題。作為能夠在社會中強勢發聲的媒體,幫扶類節目既要努力還原事件真相,又要做到單一事件追問原因,系列事件追問本質,并且要追蹤該類問題是否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小莉幫忙》在“安陽‘狗咬人’事件”中,連續兩個月10期節目的報道引起了央媒的關注,從而形成了輿論監督的強大合力,最終使糾紛得到妥善解決。在幫扶過程中,要有意了解事情發生的社會背景、社會原因和社會漏洞等,站在人民的角度,基于獲得的信息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推動社會發展[4]。流于表面的幫助只會使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并不會給社會帶來真正的改變。只有通過一個典型事件,讓一個群體受惠,才能解決節目同質化、表面化的問題,讓“幫扶更走心”。
(三)過度挖掘易暴露個人隱私
幫扶類節目重在真實性,因此需要要記錄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態,反映群眾之間的矛盾。一些幫扶節目為了更深入地探究當事人的困境,會通過采訪等形式獲得信息。但是如果媒體沒有把握好分寸,便容易侵犯對方的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甚至隱私權。在實際操作中,因為媒體的過度曝光,許多個人信息進入大眾視野,有時會被網友瘋狂轉發,對當事人生活造成困擾。
有些媒體在采訪、跟蹤報道的過程中,考慮到節目的吸引力、戲劇性、可觀性等,會傾向于收集、拍攝、剪輯出那些可能贏得更多關注和流量的內容,而這些內容一旦播出,輿論壓力極有可能給求助者和其他當事人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干擾到他們的正常生活。此外,部分幫扶類節目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可能采用暗訪、錄音等方式解決不愿接受采訪的問題,但是這些暗中獲得的素材并不一定具有法律效力及參考價值。
(四)過度幫扶導致媒體角色越位
有些幫扶類節目在沒有完全還原事情真相、沒有任何權威鑒定或相關部門認證的情況下,沒有做到客觀中立,表現出本不應該由其表現出的傾向性意見,成為了其中一方的“自己人”。雖然這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事情的解決,但是會對受眾產生錯誤的引導。新聞媒體并不是審判者,因此,在報道、幫扶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客觀、中立的態度,這也是媒體從業者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但是在許多幫扶類節目中,被幫扶對象有強烈的弱勢感,出于對困難群眾的同情、對深層普遍性問題的關注和對機制性矛盾的探究等,媒體從業者很容易偏離角色定位,在情緒激動時越俎代庖,從而表達出與自身身份不相符的評判意見[5]。
雖然幫扶類節目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但不得不肯定幫扶類節目自誕生之日起,便開啟了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模式。幫扶類節目關心關注困難群眾,有助于保障公民話語權,完善法律救助體系,整頓不良現象,調節社會矛盾。此類節目不僅有效拓展了困難群眾的發聲渠道,解決了困難群眾的實際困難,還有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為了推動幫扶類節目進一步發展,保證節目的公信力,以使其在媒體融合趨勢下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研究提出了規范幫扶類節目的舉措。
(一)嚴格把控導向,明確從業人員權責范圍
幫扶類節目應該充分把握節目的“度”,強化對節目內容質量的把關,明確媒體從業者的權責范圍。第一,幫扶類節目應該充分地把握節目中各個環節的方向,全面客觀調查民生情況,強化內容生產的專業性,實現法律素養功能與制作播出規范的統一,增強媒體自身的公信力。第二,應該增強媒體從業者的法律意識,提前評估分析節目在錄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法律風險,提前防范,從而更好地避免法律糾紛。第三,要在確保節目內容真實且客觀的前提下,找準當事人和記者的角色定位[4]。第四,記者要保持中立的態度,主客雙方在表達觀點或意見時,應消除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第五,幫扶類節目的記者在報道過程中,不應去挖掘與節目內容無關的隱私。
(二)引導職能部歸位,解決根本問題
幫扶類節目需要將法律作為節目制作的根基,引導職能部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幫扶中來,傾聽人民的心聲,為媒體參與創新社會治理賦能。同時應加強與司法機構的合作,通過扮演監督者的角色,反映民生民情,最終彌補漏洞。除此之外,媒體還應長期、深層次地對問題進行追蹤,作為人民的放大鏡,監督社會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三)從業人員謹守職業準則,社會責任感強
媒體從業人員應當牢記初心與使命,堅守新聞專業主義,保證節目內容的客觀性,不盲目追求話題熱度,以流量為導向。《小莉幫忙》節目在抖音平臺頻頻“出圈”后也憑借自身話題效應打造了一批網紅“小莉”,其中不乏粉絲過百萬的“小莉”記者。她們通常會利用自己的賬號與粉絲互動,展示各類才藝并進行線上直播等。在生活中遇到難題或者看到網絡上有人求助石,一部分網友會直接通過賬戶給“小莉”留言,以便向節目組尋求幫助。這些活躍在短視頻中的網紅“小莉”,有助于節目組打造“小莉”的IP形象,展現“小莉”的親和力,拉近節目與觀眾間的距離。但是,在塑造記者形象的同時,不能舍本求末,過分追求流量,讓觀眾過于關注“小莉”的個人生活,而忽視了記者的職業素養,降低觀眾對節目本身的信任感。
決定幫扶類節目成敗的關鍵因素在于新聞工作隊伍的職業素養。一方面,在選擇節目記者時要堅持“最優選”原則,加大對記者的管理和培訓力度。要求記者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并引導他們在流量時代樹立良好而健康的個人形象。另一方面,節目制作人也要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在節目呈現形式與技巧和節目產生的社會效益之間找準平衡點。幫扶類節目的新聞工作隊伍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努力提高理論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堅守職業道德,保證自律,避免因同情、偏見、獵奇等心理,在節目中出現角色越位甚至失范問題。也只有如此,幫扶類節目才能更貼近社會與民生,找準社會定位,增強公信力,促進社會和諧。
幫扶類節目強調站在百姓的立場,報道百姓身邊事,其“以人為本”的新聞理念是對新聞本質的回歸和還原。對于事件當事人來說,節目幫助其解決了相關問題,同時滿足了他們傾訴與宣泄的需求。對于受眾來說,也可以通過節目獲取有用信息,并與相關當事人產生情感共鳴。所以未來,幫扶類節目應強化公共服務功能,傾聽和傳達百姓的利益訴求;應發揮大眾傳媒議程設置功能,立足于專業的內容生產,通過報道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并在服務大眾的過程中持續發揮價值引領作用,以媒體責任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應與時俱進,積極布局全媒體陣容,擴大宣傳矩陣,不斷創新傳播模式,實現自我革新與突破。
參考文獻:
[1] 朱壽桐.民生新聞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2.
[2] 謝玉鳳.強化欄目策劃 做活民生幫扶系列新聞:淺談新時期新聞幫扶類節目的出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0):114,116.
[3] 林瑞泉.做強做大幫扶類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思考[J].視聽,2013(1):3-5.
[4] 楊波.調解類節目的典型失范問題與應對[J].青年記者,2021(12):41-42.
[5] 楊永亮.調解幫扶類節目的法律困局與解決之道[J].中國記者,2019(7):88-90.
作者簡介 徐凌,碩士,研究實習員,上海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干事,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