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義濤 任雨春
骨折屬于臨床極為常見的一種意外創傷,可于任何年齡階層、軀體任何部位發生[1]。胸腰段脊柱骨折屬于骨折常見類型,手術屬于目前臨床最為直接有效的治療手段,以往多以傳統開放手術為首選術式,但受到機體創傷程度及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因素的影響,患者總體治療效果并不十分滿意。近年來,微創手術以其高效、安全、疼痛輕微、術后恢復速度快等優點逐漸受到臨床及患者的青睞,經臨床大量實踐證實該術式對不同骨折類型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及預后質量的提升具備一定的應用價值,但其實際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是否足以取代傳統開放手術成為臨床第一選擇則尚存有疑義[2]。基于此,本次研究從本院2018 年2 月~2022 年2 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重點擇取80 例作為研究樣本,對傳統開放手術與微創手術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為患者探尋一種更具臨床應用價值的治療方式,現將具體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22 年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所選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齡22~86 歲,平均年齡(54.16±10.89)歲;致傷原因:交通意外18 例,高空墜落12 例,壓傷5 例,其他5 例;骨折位置:T1~45 例,T5~1235 例。觀察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4~84 歲,平均年齡(54.02±10.64)歲;致傷原因:交通意外17 例,高空墜落13 例,壓傷6 例,其他4 例;骨折位置:T1~44 例,T5~123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選病例均經CT、X 線、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確診;②均為新鮮骨折,脊柱存在不穩定情況,且均未合并脊髓壓迫、神經損傷;③均符合手術相關指征,且均可耐受手術;④均無基線資料缺漏,或存在認知、精神或溝通障礙;⑤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內容詳知,并愿意配合有關治療措施。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相關禁忌事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疾病或全身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③合并心、肺、腎等重要器官嚴重功能衰竭、惡性腫瘤等疾病;④屬于多節段、骨質疏松所致胸腰椎脊柱骨折;⑤中途脫落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術前經由完善的體格檢查、手術指征檢查、心理健康狀態評估等綜合分析確認患者可實施手術,在做好有關健康教育與術前準備后,指導患者采取俯臥體位并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對其局部皮膚實施常規消毒處理,之后于患者背部后正中央位置作一個12~15 cm 的切口,逐層分離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直至傷椎及其鄰近上、下一個節段椎體完全暴露在手術視野中,利用C 型臂X 線機確認患者椎弓根螺釘置入位置,先對傷椎上一個椎體與下一個椎體進行螺釘固定,之后再連接兩根椎弓根螺釘并對遠近端實施撐開、加壓、復位操作,使傷椎恢復原有生理高度,確認復位結果達滿意程度后,擰緊螺帽,應用生理鹽水沖洗創口并留置引流管,關閉切口,完成手術。術后30 min提供患者抗生素以預防感染,術后鼓勵患者盡早開展功能鍛煉。
觀察組采用微創手術治療,術前準備與術后操作與對照組相同,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指導其采取俯臥體位(注意懸空腹部)并予以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前先應用C 型臂X 線機確定傷椎位置并做好標記(分別在傷椎及上、下一個節段椎體做標記),待患者麻醉起效后,于每一個標記位置作一個2 cm 左右的切口,借助C 型臂X 線機透視幫助緩慢置入穿刺針,期間可隨時調整穿刺針進入角度、方向與深度,確認穿刺抵達椎弓根后,取出內芯并應用專用絲錐與導絲進行穿刺針道擴張,置入規格合適的椎弓根螺釘后取出導絲,經由皮下肌肉組織置入兩根椎弓根連接桿并使之位于椎弓根螺釘尾槽內,預鎖緊螺帽,應用套筒固定椎弓根螺釘長尾并實施撐開、加壓、骨折復位處理,應用C 型臂X 線機反復確認復位效果滿意后,完全擰緊螺帽。之后應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無需留置引流管,關閉切口并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優良率 應用美國脊柱損傷協會(ASIA)制定的脊髓損傷殘損分級標準[3]評估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包括正常(感覺、運動功能正常)、不完全性損傷與完全性損傷(骶段S4~5無任何感覺、運動功能保留)3 種級別,其中不完全性損傷又可細分為3 種情況,依據嚴重程度由低至高分別為:①神經平面以下存在運動功能,且平面以下至少1/2 以上關鍵肌力≥3 級;②神經平面以下存在運動功能,但平面以下至少1/2 以上關鍵肌力<3 級;③神經平面以下包括S4~5存在感覺功能,但無運動功能。根據上述評定標準,可將治療優良率劃分為:①優:經過治療,患者基本能完成日常工作與生活,無疼痛感受,神經功能損傷程度下降>2 個級別,或恢復正常。②良:經過治療,患者能完成簡單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但偶爾有疼痛感受,神經功能損傷程度下降1~2 個級別。③差:未達上述標準。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3.2 圍術期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
1.3.3 治療效果相關指標 于術前、術后7 d 開展治療效果相關指標評估。①疼痛程度:應用VRS 評估,評分0~5 分,分值越接近5 分,提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②傷椎影像學指標:應用X 線檢查測定兩組患者的傷椎前緣相對高度、椎間隙高度、后凸Cobb 角、矢狀面指數等。③功能障礙情況:參照ODI 相關評定標準,共涵蓋10 個條目,每個條目0~5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
1.3.4 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感染、神經損傷、肌肉萎縮、運動功能障礙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優良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優良率對比[n(%)]
2.2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表2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相關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VRS評分、傷椎前緣相對高度、椎間隙高度、后凸Cobb角、矢狀面指數、ODI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VRS、ODI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傷椎前緣相對高度、椎間隙高度、矢狀面指數均高于本組術前,后凸Cobb 角低于本組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傷椎前緣相對高度、椎間隙高度、后凸Cobb 角、矢狀面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相關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治療效果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術后7 d 對比,bP<0.05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工業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人們在享受著交通運輸事業高速發展帶來的各種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各類交通意外、工業意外等威脅,其中以骨折為其威脅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4-6]。作為骨科常見創傷類型之一,脊柱骨折在所有骨折類型中占比并不算太高(5%~6%),但其帶來的危害性卻十分明顯,患者輕者可出現骨折部位壓痛與叩擊痛、脊柱畸形、活動受限等明顯的生理不適癥狀,重者則能誘發大小便障礙、感知覺及運動功能喪失等脊髓損傷或神經損傷癥狀,從而大大影響其生活質量[7,8]。
傳統開放手術雖然在解除患者脊髓神經壓迫、恢復椎體高度等方面應用效果顯著,但由于手術會對患者的椎旁肌進行廣泛剝離,因而很容易延長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并可誘發疼痛、感染等術后并發癥,導致患者心理、精神壓力增加并出現相關的應激反應,從而影響整體治療效果[9,10]。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兩組VRS、ODI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傷椎前緣相對高度、椎間隙高度、矢狀面指數均高于本組術前,后凸Cobb 角低于本組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術式均有利于恢復正常的脊柱生理彎曲及椎體高度。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微創術式更具臨床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1-15]:①手術切口小,不會造成椎旁肌等組織明顯刺激與牽拉,且利于保留完整的脊柱功能;②術前及術中合理應用C 型臂X 線機,有利于準確穿刺并避免有關血管神經受損,在保證術野清楚的同時可減少術中失血量及降低術后腰背痛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③跨傷椎的4 釘固定方式更利于維持傷椎高度及穩定性,并且利于縮短椎間固定點距離,從而可降低術后椎間隙塌陷風險[16-20]。
綜上所述,微創手術有助于縮短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療時間及術后康復時間,恢復傷椎高度,降低功能障礙程度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具備較高的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