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海洋江南”:海洋史視野下明代江南經濟的“向海”特性*

2023-01-08 01:29:24曲金良
浙江社會科學 2022年3期

□ 曲金良 朱 雄

內容提要 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勃興與江南地區(qū)經濟結構的“向海型”亦即“海洋性”變遷是雙向互動的歷史進程。明代江南地區(qū)作為與海洋密切接觸的前沿地帶,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海洋性特征愈發(fā)凸顯,逐漸發(fā)展成為“海陸一體”的向海型的“海洋江南”,以其大規(guī)模面向全球市場的商品貨源的主要、集中產地,在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和早期貿易全球化進程中擔當了歷史舞臺的主角。將海洋史視角引入明代江南社會、經濟轉型研究,進而提出“海洋江南”這一概念,重新探討海洋與江南地區(qū)的關聯(lián)性以及海洋在江南地區(qū)社會、經濟轉型和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與影響,對于豐富明代江南經濟史研究,拓展江南地域研究的范圍,從整體上認知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面貌以及江南地區(qū)如何通過“內外聯(lián)動”與“中西互動”參與構建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過程,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復原與當代啟示意義。

一、何處是“江南”:不同的視域空間,不同的區(qū)域內涵

“江南”研究備受學者青睞,是學界深耕細作、成果迭出的研究領域。從歷史學學科視域來看,其研究大多集中于江南文化史、社會史、經濟史等領域,相關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對其成果進行綜述也非易事,僅就學者統(tǒng)計的20世紀百年間江南研究論著目錄來看,即可用標尺厚度來衡量。①可以說,近百年來的江南研究具有持久的魅力與吸引力。“江南”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從不同的視域出發(fā),江南地區(qū)的區(qū)域內涵是不同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學者都嘗試對江南地區(qū)的地域范圍進行梳理與界定,如周振鶴、鄒逸麟、李伯重、范金民等都對江南的地理空間范圍進行過界定和解說。②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劃定江南地區(qū)地域范圍時往往強調區(qū)域間的“一致性”或“同質性”,如地理上的完整性、地域認同的不變性、經濟上的一體性,或是方言的相似或相同性(即吳語文化區(qū))、民風習俗上的相似性、歷史上行政區(qū)劃的同一性,還有江南地區(qū)作為國家財賦重心的同一性等。基于研究視角的不同,對江南地域范圍選取的側重點就有所不同,相應研究中對江南地域范圍的界定也往往能夠自圓其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區(qū)域史、海洋史、全球史、海洋文化研究的興起,注重區(qū)域互動比較研究,關注明代江南“海洋性”問題的一些研究成果逐漸涌現(xiàn)。但需要指出的是,江南地區(qū)海洋問題的研究往往是被納入明代海洋政策、海洋貿易整體框架下進行考量的,其研究用意和主要結論也往往都是具體“實證”明代政府的海洋管理政策阻礙了中外之間的海洋貿易發(fā)展,而缺乏與明代整體的王朝政策與宏觀經濟效果的對接評價,遮蔽了明代海洋貿易事實上的繁榮發(fā)展與江南地區(qū)整體繁榮發(fā)展的互動、共生的歷史場景。近年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興起、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廣泛應用,明代東南沿海地區(qū)與海洋的互動性問題已經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專門探討明代東南沿海地區(qū)(包括江、浙、閩、粵)海洋貿易與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研究成果日益顯現(xiàn)。如王萬盈《東南孔道:明清浙江海洋貿易與商品經濟研究》一書認為,明清時期浙江海洋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較宋元時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浙江地區(qū)依托“枕江負海”的區(qū)位優(yōu)勢,隨著明代海洋貿易的興盛,刺激了浙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③徐曉望《明清東南海洋經濟史研究》認為,明清時期的東南沿海地區(qū)是中國五百年來經濟變化的動力之源,這一時期海洋經濟逐漸向內陸地區(qū)延伸,內陸經濟逐漸向海洋擴展。④王日根《經濟之域:明清陸海經濟發(fā)展與制約》認為,“明清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不僅體現(xiàn)為農業(yè)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繁榮、城鎮(zhèn)的興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可忽視的是實現(xiàn)了陸海經濟的一體化”⑤。王國斌也認為,16—19世紀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經濟作物種植的擴大以及手工業(yè)與貿易的發(fā)展是中國經濟變化的主要方面,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國內市場體系的形成與成熟;二是海外市場的擴大與海洋貿易的刺激。⑥此外,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論述南北經濟文化重心轉移時也曾提到江南主要經濟作物的變化以及商品經濟發(fā)展與海洋貿易興盛的問題,只是尚未充分展開。⑦就已有的明代江南經濟史、海洋史研究成果而言,都或多或少注意到了江南地區(qū)與海洋的聯(lián)系,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術觀點,但有待進一步推進:一是需要對明代江南地區(qū)經濟的整體“向海性”內涵及其發(fā)展作出質的判斷,由此將陸海一體、“向海”發(fā)展的“江南”定性為“海洋江南”;二是將“海洋江南”的地域空間范圍,依據其海陸一體、向海發(fā)展的區(qū)域結構作出重新厘定;三是分析揭示出這種海陸一體、向海發(fā)展的經濟模式之如何運作運營、互動共生的具體的歷史景觀面貌。而只有這樣,才能解釋明代的海洋貿易何以如此繁盛,何以形成全球性海上貿易,何以幾乎全球性、普天下“萬帆梯航”齊聚中國,中國成為世界海洋貿易的中心等問題。

二、“海洋江南”:江南區(qū)域結構與經濟內涵的海洋特性

關于江南地區(qū)的地域范圍,由于行政區(qū)劃的變化,以及研究者研究視角的不同,導致中外學界的界定各不相同。傳統(tǒng)上,學界大多是將江南地域的范圍集中在以環(huán)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八府一州”區(qū)域的。⑧江南的“八府一州”無疑是江南的核心區(qū)域,但若忽視其與內外腹地之間的互動、互補的一體化關系,則很多問題說不清楚。事實上已有學者強調江南不僅是“江南之江南”,更是“中國之江南”,“世界之江南”⑨,并提出了“江南道路”“江南奇跡”等命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跳出從江南內部看江南“內史”的框架,超越狹義的江南一隅,⑩突破區(qū)域史、地方史的敘事模式,將江南置于更廣闊的時空網絡或層層嵌套的“山海生態(tài)體系”之中。?有學者更進一步指出:“明清江南史不僅是中國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對全球史研究也具有重大意義,是溝通、整合中國史和全球史研究一個很好的實例”?。海洋視角、海洋因素無疑是重新認識江南內部、重新認識江南與世界的重要窗口。

在我們以今天的某一理論、某一視角界定歷史上“江南”地域范圍的時候,一定要使其符合歷史實際,而不能對歷史事實加以“置換”。回顧明清時期相關文獻對“江南”地域空間的所指,可以發(fā)現(xiàn),事實上明代的“江南”并非如今人理解的“狹義”,而是“廣義”的。除了南直隸所屬州縣之外,官方文獻也多將江西、福建、湖廣等地納入“江南”,以“江南某地”稱之。如明武宗即位詔中言及蠲免、暫停各處瓷器燒造時,就曾直接將江西饒州府稱作“江南饒州府”?。明人王士性撰于萬歷年間的《廣志繹》將全國劃分為“兩都”“江北四省”“江南諸省”“西南諸省”幾個部分,其中“江南諸省”包括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大部分地區(qū)。?成書于乾隆年間的官修《江南通志》將江南的范圍劃定為十六府八州,范圍大致也包括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大部分地區(qū)。?可見明清時期的江南是“大江南”的概念,江南地區(qū)是包括“江南諸省”的,這也是本文探討“海洋江南”的主要“腹地”地區(qū)。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今天也提“大江南”的概念,將今天浙江、江西、上海以及江蘇、安徽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qū)都稱之為江南,這可以說是比較符合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的區(qū)域范圍的。明人觀念中“江南”的整體性完整地體現(xiàn)在江南地區(qū)以山、海、河、湖泊構成的“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杭、嘉、湖平原水鄉(xiāng),是為澤國之民;金、衢、嚴、處邱陵險阻,是為山谷之民;寧、紹、臺、溫連山大海,是為海濱之民”?。將這些地區(qū)劃入江南的地域范疇,并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地區(qū)地處長江以南,而是更為主要地基于這些地區(qū)在政府管理、人文、經濟等層面存在“一體性”。這種經濟的一體性既體現(xiàn)在“大江南”內部之間的市場流通、循環(huán)上,更體現(xiàn)在其自明代開始有了統(tǒng)一的“向海性”。“一體性”內涵著“互補性”,共同型塑了明代江南經濟的整體“向海性”。江南地區(qū)就是以平原、山地、海洋、湖泊緊密聯(lián)通一體的地域文明整合體,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 這一海洋交通網絡與中國沿海地區(qū)和海外世界發(fā)生著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互動。正是因為海洋因素將江南地區(qū)與其腹地更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才有徽商、揚州鹽商、閩商、粵商以及江西從事景德鎮(zhèn)瓷器貿易的商人遍布海內外,共同促進了明代江南地區(qū)外向型、向海性經濟發(fā)展模式的形成。

明代江南地區(qū)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海洋江南”。“海洋江南”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江南“八府一州”“枕江負海”,有“海陸之饒”,是“海陸一體”的江南地區(qū)的中心地帶。江南中心地區(qū)特別是環(huán)太湖流域,自然條件優(yōu)越,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是十分富庶之地。這一中心地區(qū)東鄰浩瀚廣闊、通達海外的海洋,北倚橫貫中國東西的水上干道長江,西接廣袤的內陸經濟腹地,經濟互動、互補關聯(lián)密切。江南地區(qū)“海陸一體”的優(yōu)勢在明清以來的地方志中不斷被提起:松江“雄襟大海,險扼三江,引閩越之梯航,控江淮之關鍵”?。嘉興府為浙西大府,“旁接三江,大海環(huán)其東南,震澤匯其西北”?。常州府“北控長江,東連海道,川澤沃衍,物產阜繁”?。蘇州府“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旁連湖海,外控江淮”?,“擅江湖之利,兼海陸之饒,轉輸供億,天下資其財力,地形四達,水陸交通浮江達淮,倚湖控海”?。松江府“所屬八邑半瀕于海,海鹽蜃蛤之饒民賴其利”?。杭州府“湖山映帶,水陸之會,以船楫為車馬”?。鎮(zhèn)江府是“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明清以來大量地方志、史地類政書中對于“江南地區(qū)”形勝,描述最多的詞即為“負海”“枕江”“海陸之饒”“江海之利”等等。所謂的“負海”,言背靠大海,是戰(zhàn)國、秦漢時期以來人們指說濱海地區(qū)的習慣性用語。如《史記》張儀列傳言“齊,負海之國也”?。可見明清以來人們對于江南地區(qū)的“海陸一體”“海陸互補”是有著清晰的認識的。這種“海陸一體”便利的內外交通條件、廣闊的經濟腹地、豐富的商品,有力地推動了江南地區(qū)向海性經濟發(fā)展模式的形成和發(fā)展。

其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與江南地區(qū)“海陸一體”互動發(fā)展日益明顯。江南內部之間的交流互補是為了服務于海洋貿易這一更大的國際市場。江南地區(qū)內部之間市場體系發(fā)展之所以更為成熟,是因為海洋貿易的巨額利潤刺激,外向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模式自發(fā)地調節(jié)了江南內部的生產結構,以更好地服務于江南地區(qū)整體的向海型經濟發(fā)展。可以說明代“海洋江南”的形成,是在前代已有歷史發(fā)展基礎上的內在自發(fā)的結果,也是明代前期國家大航海廣泛聯(lián)通東西方、明中后期西方人泛海東來促發(fā)形成了全球海洋貿易網絡、鏈條的外力拉動的結果,而這一結果又加速了其作為全球貿易中心之重心的形成,因而也加速了全球海洋貿易的繁盛。

誠然,區(qū)域的地域范圍與該地區(qū)有聯(lián)系的空間(比如港口與腹地的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但區(qū)域范圍的界定是相對開放的,不像行政區(qū)劃有明顯的界限。將海洋史、全球史的視角引入明代江南經濟轉型研究當中,進而提出“海洋江南”的概念,不是用來否定已有研究中對江南區(qū)域范圍的界定,而是通過研究視角的轉換、視域的擴展,對已有研究范式作出調整,一方面探討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與江南地區(qū)經濟結構的轉型是如何關聯(lián)一體、雙向互動、同構共生的;一方面透過江南這一代表性區(qū)域,可見明代沿海與內陸、中國與世界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歷史進程。無疑,已有研究需要這樣的補充、拓展和深化。

三、明代江南經濟向海性“海陸一體化”的歷史基礎與海洋貿易的發(fā)展繁榮

(一)明代江南海洋貿易發(fā)展繁榮的歷史基礎

我國海洋貿易歷史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即已開辟了從山東半島渡黃海、渤海往朝鮮半島至日本列島的海上交通航線,漢代開辟的徐聞、合浦海上通道使我國與東南亞、印度洋區(qū)域建立起了密切聯(lián)系,“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網絡逐漸形成。唐宋元時期的海洋貿易、文化交流、政治互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時期,海洋貿易管理體制,沿海港口的發(fā)展都已經比較成熟,明代海洋貿易正是在繼承前代海洋貿易發(fā)展的基礎上取得突破性發(fā)展繁榮的。

自唐代開始,我國出現(xiàn)了南北經濟重心的轉移。兩宋時期更是江南地區(qū)重要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江南地區(qū)已經形成全國的財賦中心。這種經濟地位是建立在發(fā)達的農業(yè)經濟基礎之上的。兩宋時期的環(huán)太湖流域是我國農業(yè)經濟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有著“天下糧倉”的美譽,當時廣泛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不過這一時期江南地區(qū)的農業(yè),顯然還處于外延增長的階段,即主要依賴于增加耕地面積和普遍采用稻麥兩熟制的形式。江南經濟主要依靠的是全部土地開發(fā)和耕作制度的合理化,江南經濟的繁榮主要依靠的是農業(yè)收入,經濟性作物的種植與經營尚未占到足夠的比重。明代,江南地區(qū)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相較于宋元時期,其經濟基礎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農業(yè)生產以經濟作物為主,生絲、絲綢和棉布的商品性生產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江南地區(qū)特別是蘇松杭嘉湖地區(qū)成為全國著名的絲綢、棉布生產中心,產品遠銷海內外。“吳絲衣天下,吳越閩番至于海島,皆來市焉。五月,載銀而至,委積如瓦礫。吳南諸鄉(xiāng),歲有百十萬之益”?。萬歷年間流傳的“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之說,是當時生動的寫照。此時的江南經濟不再僅僅靠田畝收入,而是以副業(yè)、手工業(yè)生產甚至商業(yè)經營所得來衡量,商業(yè)性種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所得成了農家經濟普遍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其比重日益上升。?

自兩宋以來江南經濟中心地位的確立,為明代海洋貿易的發(fā)展與經濟結構的轉型奠定了重要基礎,這突出地體現(xiàn)在:一是出口商品的供給地轉移到了這一地區(qū),無論是宋元時期還是明代,江南地區(qū)都成為海洋貿易商品的主要輸出地,這一趨勢在明代更為定型;二是海洋貿易的興盛,愈發(fā)刺激了沿海地區(qū)商品性經濟的發(fā)展,在巨大利益的吸引下,江南地區(qū)的經濟腹地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外向型商品經濟結構得以確立;三是江南地區(qū)海洋貿易的發(fā)展促使東南沿海地區(qū)海港城市與專業(yè)性市鎮(zhèn)大量興起。明代海洋貿易的興盛與江南地區(qū)經濟結構變遷、轉型是雙向互動、同構的歷史進程。

(二)明代江南地區(qū)海陸一體的海內外交通貿易體系發(fā)展成熟

兩宋以前中國沿海主要海港的分布,南有廣州,北有登州。東南沿海廣州以北地區(qū)主要有明州、泉州和揚州。到宋元時期,隨著江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沿海港口更多興起。據《元史·食貨志》列出設置市舶司的主要商港有七處,廣州以北的泉州、溫州、慶元(寧波)、澉浦、上海、杭州,都在這一地區(qū)。由此輻射出去的海上貿易航線直達東亞朝鮮和日本,東南亞、印度洋、地中海周邊各國。明代,這一地區(qū)的沿海港口與內陸經濟腹地的一體化型塑更為明顯,主導性口岸、輔助性口岸、補充性口岸(特別是沿海走私港口、島嶼)和前沿腹地、核心腹地、內陸腹地密切結合,構成了完整的市場網絡結構與對外貿易體系。表面上看,江南地區(qū)海洋貿易的主要地域空間分布于濱海的前沿地帶,這一帶不僅分布著眾多的港口,而且對外貿易、交往也異常活躍。但沿海州縣、濱海地區(qū)僅僅是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區(qū)域,廣大的江南內陸地區(qū)才是支撐海洋貿易的核心腹地。各口岸的開發(fā)活動———無論是規(guī)模龐大的貨物貿易,還是異常活躍的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在依托沿海地區(qū)的同時,更主要是以江南腹地發(fā)達的經濟和文化為基礎的。?隨著江南沿海地區(qū)與海洋貿易的日益興盛,外向型的商品經濟得以進一步發(fā)展,江南地區(qū)的經濟腹地日益向中部、長江以北地區(qū)延伸,進而形成了廣闊的附屬腹地。沿海省份之間,沿海與內陸之間的省內流動與省際流動十分頻繁。福建、江西盛產茶葉、果品、煙草等經濟作物,這些經濟作物紛紛流入江南市場,江南市場上所產絲綢、棉布也紛紛回流至這些地區(qū)。“凡福之綢絲,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漳之桔,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即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皆衣被天下。”?由此可見其海陸經濟的一體性、互補性,不存在純粹的海洋經濟與內陸經濟。人為割裂海洋與內陸的互補聯(lián)系,其實是無法正確地認知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的經濟發(fā)展與對外貿易、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現(xiàn)象的。

明代與唐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發(fā)展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進入明中后期以后,東南沿海地區(qū)與世界的海洋互聯(lián)互動具有了近代面向全球市場的特征。其互聯(lián)互動的頻度與廣度都非唐宋元時期可比,其市場的流動性、互補性更為成熟,區(qū)域之間的專業(yè)化分工更為明顯。江南諸省之間通過陸運、水運、近海海運構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內部貿易市場體系,“上自帝京,遠連交廣,以及海外諸洋,梯航畢至”?。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明代漕運體系更為依賴大運河,使得大運河的維護、利用較前代更為有效,運河長期暢通,南北貨物交流十分便利,發(fā)揮了巨大的市場聯(lián)結功能。“杭州省會,百貨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則湖之絲,嘉之絹,紹之茶之酒,寧之海錯,處之磁,嚴之漆,衢之橘,溫之漆,金之酒,皆以地得名”?。江南地區(qū)在便利的水陸條件下,手工業(yè)專業(yè)市場、城市綜合市場與原料交易集散地等市場得到了充分發(fā)展,通過水陸交通網絡,江南地區(qū)與中國中部地區(qū)和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商品市場緊密聯(lián)結在了一起。如江西上饒鉛山縣的河口鎮(zhèn),位于錦江與鉛山河合流處,據成書于萬歷年間的《鉛書》記載:“河口之盛由來久矣。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淮、揚。舟楫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其貨來自四方者,東南福建延平之鐵、大田之生布,崇安之閩筍,福州之黑白砂糖,建寧之扇,漳海之荔枝、龍眼、海外之胡椒、蘇木,廣東之錫、之紅銅;浙江之湖絲、綾綢……嘉興西塘布、蘇州青、松江青、南京青、湖廣孝感布、杭絹……此皆商船往來貨物之重者”?。僅僅江西一個小縣的一個小鎮(zhèn)就匯聚了全國各地如此之多的商品,可見當時廣義的江南地區(qū)市場網絡的發(fā)達。以江南地區(qū)為核心向周邊經濟腹地的輻射能力越來越強,不但有力支撐了江南地區(qū)海洋貿易的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江南地區(qū)“海陸經濟一體化”的成型。

(三)江南“海陸一體化”格局下海洋貿易與經濟轉型的雙向互動

1.海洋貿易與江南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結構的變化

入明以后,海洋貿易帶來的巨額利潤,刺激了江南地區(qū)及其腹地農業(yè)生產結構的轉變,大量經濟性作物得以廣泛種植,開始形成了廣泛的農業(yè)商品產區(qū)。入明以后,宋朝就有的“蘇湖熟,天下足”的農業(yè)發(fā)展模式開始式微,水稻生產獨占鰲頭的主導地位被動搖。?江南地區(qū)大多地方出現(xiàn)了稅糧和食糧依靠外地糴買的現(xiàn)象。太倉州“歲資外糴以給二運”?,嘉定縣“縣不產米,仰食四方。夏麥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載米而來者,舳艫相銜也”?。成化、弘治以后,國內外市場對湖絲的需求日益增大,又進一步刺激了該地蠶桑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湖州府烏程,農民大量種桑,“無尺地之不桑,無匹婦之不蠶”?。湖州“田中所入,與蠶桑各具半年之資”?,“(湖州)蠶月,夫婦不共榻,貧富徹夜搬箔攤桑”?。湖絲的大量生產、外銷使得湖州地區(qū)經濟十分發(fā)達,“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蓋嘉、湖澤國,商賈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蠶,是每年有兩秋也”?。嘉興府崇德等縣“田收僅支八個月之食,其余月類易米以供。公私仰給,唯蠶是賴,故蠶務最重”?。到萬歷時期,嘉興府已經“桑柘遍野,無人不習蠶矣。飼蠶法多學之吳興”?。蘇州地區(qū)絲織業(yè)發(fā)展更為迅速,據《吳江縣志》記載,洪武二年,吳江境內植桑僅有18032 株,到宣德七年,增植到44746 株,到了明末,“絲棉日貴,治蠶利厚,植桑者益多,鄉(xiāng)村見殆無曠土,春夏之間,綠蔭彌望,通計一邑,無慮數十萬株”?。崇禎時,“蠶桑乃湖民衣食之本”,已取代水稻,在小農經濟中具有主導的地位。除了種桑之外,棉花、茶葉、煙草、水果等經濟作物也大量種植。松江府成為棉花的主要種植區(qū),“今沿海高鄉(xiāng)多植之”?。太倉州“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棄稻襲花”,“郊原四望,遍地皆棉”?。棉花種植也成為了松江地區(qū)農民生活的主要來源,“民間賦稅,公私之費,亦賴以濟”?。有了豐富、充足的蠶絲和棉花供給,蘇州等地的絲織業(yè)、棉紡業(yè)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滿足著海內外的市場需求。福建也是同樣,沿海居民為了滿足海外市場對蔗糖的需求,紛紛種植甘蔗,“其地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種蔗者。”“居民磨以煮糖,販海售焉。”?海洋貿易帶來的巨大商業(yè)利潤成為了江南地區(qū)外向型經濟作物種植的原始推動力,刺激了沿海地區(qū)農業(yè)商品化生產的轉型。

2.海洋貿易與江南專業(yè)型港口市鎮(zhèn)的繁榮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fā)展的特點,最明顯的就是商品化和城鎮(zhèn)化。商品化必然帶來城鎮(zhèn)化,而城鎮(zhèn)化又推動和促進商品化。?明代海洋貿易的發(fā)展不僅刺激了江南地區(qū)經濟性作物的大量種植和商品化生產,也催生出了一大批專業(yè)性市鎮(zhèn)與港口城市,這些專業(yè)性市鎮(zhèn)一般以生產某一類商品而著稱,如絲織業(yè)中心、棉紡織業(yè)中心。太湖流域是傳統(tǒng)的桑蠶產區(qū),號稱“湖絲遍天下”,太湖周邊因此也興起了一大批絲、綢業(yè)市鎮(zhèn),如蘇州府吳江縣的震澤鎮(zhèn)、湖州府烏程縣的南潯鎮(zhèn)、嘉興府的烏青鎮(zhèn)、石門鎮(zhèn)等等;棉紡織業(yè)則主要集中于松江府、太倉州、嘉定和常熟部分地區(qū),其著名者有朱涇鎮(zhèn)、南翔鎮(zhèn)、周莊鎮(zhèn)等等。港口城市是人類海洋活動的集中發(fā)生地,它們主要服務于海洋貿易,是海上通商貿易的集聚區(qū)和商品集散地。明代江南地區(qū)聯(lián)通海洋貿易的向海性發(fā)展催生了沿海地區(qū)一大批港口城市的興起和繁榮。在這些港口城市、專業(yè)市鎮(zhèn)中,活躍著來自各地的商人,其中最活躍的為蘇松、徽州、寧紹、閩越、江淮等地的商人。大量的市鎮(zhèn)溝通了杭嘉湖地區(qū)與外地、與農村腹地的聯(lián)系,也溝通了本地之間鎮(zhèn)與鎮(zhèn)、農戶與農戶、鎮(zhèn)與農村之間的聯(lián)系。?

3.明代官私海洋貿易的興盛

江南地區(qū)一端緊密聯(lián)結海外市場,東南沿海各類海港、島嶼,通過江南地區(qū)與其經濟腹地提供的源源不斷的商品與海外市場密切聯(lián)系,共同創(chuàng)造了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圖景。明代海洋貿易歷來為學界所誤解,認為是中國海洋貿易史上的轉折朝代,經歷的是我國海洋貿易由盛轉衰、從海洋上逐漸退縮、走向封閉的時期。對明代的海疆政策也是多加詬病,認為阻礙了江南沿海地區(qū)私人海洋貿易的發(fā)展,不利于中國走向世界,等等。事實上對于明代的海洋貿易需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明朝海禁政策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閉關鎖國”或禁止海外貿易,所謂的“海禁”,是指根據海疆安全情況,在特定時間內禁止私人私造二桅以上的大船私自“出洋”貿易,而并非“片板不準下海”。查閱明實錄等相關史料,也并未發(fā)現(xiàn)朱元璋說過這樣的話。?所謂的“片板不許下海”,是后人在追憶明朝海禁時所使用的概括語,這一點明人早已指出:“所謂寸板不許下海者,乃下大洋入倭境也,非絕民采捕于內海,販糴于鄰者也。嚴其保甲,令民沿海運糴,則廣浙有無相通,而福民不患于無食矣”?。也就是說“海禁”政策只是為了防倭,而不限制沿海地區(qū)的漁民采捕、沿海地區(qū)的貨物流通。整個明代,海洋貿易與經濟的發(fā)展繁榮,就是歷史的明證。

四、明代海洋貿易制度的突破與“海洋江南”在早期“貿易全球化”中的角色

(一)明代海洋貿易制度的突破與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到來

“貿易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地的產品普遍具有了面向全球市場的商品性質,商品流通中全球各大區(qū)域之間、各國之間貿易交換的范圍、規(guī)模、程度都具有了普遍性的拓展與提升,具有了大范圍、大規(guī)模、高強度的性質和特征。其“全球化”之“化”的程度,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早期的“貿易全球化”出現(xiàn)在明代中后期,奠基于明代前期以“鄭和下西洋”為主要標志的中國政治文化性大航海,至明代中后期西方的經濟貿易性大航海興起,與中國的大航海實現(xiàn)了時間的相繼與空間的對接,導致早期“貿易全球化”時代的到來。

明代前期的海洋貿易主要是以“朝貢貿易”為主,洪武至宣德年間,特別是永樂年間,朝廷推行“銳意通四夷”的政策,鄭和“七下西洋”,引發(fā)東西方“梯山航海,萬國來朝”,一個龐大的跨越東海—南海—印度洋的大區(qū)域國際政治-文化-貿易網絡由此形成。就海洋貿易而言,主導權牢牢掌控在明朝政府手中,在“天下一體”“四海一家”的政治構建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51]成化、弘治以后,隨著西方勢力的東來,國際市場與江南地區(qū)有著雙向的強大吸引力,明朝的“朝貢貿易”制度被突破,沿海地區(qū)私人海洋貿易大量興起。據張燮《東西洋考》記載:“成宏之際,豪門巨室,間有乘巨舶貿易海外者”,“濱海大姓私造艦,歲出諸番市易”[52]。私人海上貿易或曰走私貿易,并不起源于明代,只是自明代中葉開始最盛,這是與早期的世界市場即貿易全球化的出現(xiàn)相輔相成的。[53]沿海地區(qū)“地瀕大海,民物庶富,番舶往來,私交者眾”[54]。萬歷年間有人曾感慨:“今之通番者,十倍于昔矣”[55]。沒有明朝海洋貿易制度即朝貢貿易制度的被突破,就不會形成這種局面。

(二)江南地區(qū)在早期“貿易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

在早期“貿易全球化”的興起中,江南地區(qū)為海洋貿易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輸出商品和巨大的輸入市場。明代江南地區(qū)的海洋貿易是整個明代海洋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海洋貿易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而江南地區(qū)是海洋貿易商品的主要產地,是海內外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隨著西方商人大規(guī)模的航海東來,進一步拓展了江南商品流通的海外市場的高密度空間。江南地區(qū)之間龐大的貿易網絡體系,將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通過車馬、舟船、手挑、肩扛等方式聚集到海岸線上的各個港口,然后再裝上隨著季風而來的船只駛往海外各地。尤其是正德以后,西方航海貿易商人的勢力紛紛向東方擴展,尤其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相繼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形成了強大的勢力。他們以滿刺加和呂宋為根據地,形成了中國商品全球市場的海外轉輸中心。徐光啟曾有這樣的記載:“……西洋番舶者,市我湖絲諸物,走諸國貿易。若呂宋者,其大都會也。而我閩浙直商人,乃走呂宋諸國,倭所欲得于我,悉轉市呂宋諸國矣”[56]。日本“百貨取資于我,最多者無若絲,次則瓷。”[57]葡萄牙人自嘉靖三十六年登陸澳門后,迅即以澳門為中轉站,大力從事歐洲、中國、日本三者之間的“三角貿易”——他們裝上銀元從歐洲出發(fā),用銀元換取印尼的香料等奢侈品,到澳門出售這些貨物并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等貨物,然后運到日本銷售;在日本換取便宜的日本白銀回到澳門,再在澳門用從日本帶回來的白銀購買廣州的歐洲市場上所喜愛的瓷器、絲綢等物。對于這一現(xiàn)象,明人許浮遠有過生動的描述:“日本長崎地方,廣東象山澳佛郎機番,每年至長崎買賣,裝載禁鉛,白絲、扣線、紅木、金物等貨”[58]。隆慶開海,除販夷之律,準販東西洋,中外之間的海洋貿易更為繁榮,江南沿海地區(qū)儼然已為“天子南庫”:“我穆廟時,除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洋,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并賴,其殆天子之南庫”[59]。

沒有江南地區(qū)的商品生產即貨源供應,就不會有早期的“貿易全球化”。明代江南沿海各海港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生絲、絲織品、棉織品、瓷器、茶葉等,同時谷、布、絲棉、鹽、糖、茶、酒等日用消費品在商品中的比重上升,從地方市場走向海內外市場。如日本市場,“大抵日本所需,皆產自中國,如室必布席,杭之長安織也;婦女須脂粉,扇漆諸工須金銀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饒之瓷器、湖之絲綿、漳之紗絹,松之棉布,尤為彼國所重。”[60]江南地區(qū)這種海洋貿易的優(yōu)勢突出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其優(yōu)越的海陸地理位置,所謂“浙水距倭盈盈一水,片帆乘風指日可到”[61]。二是江南地區(qū)作為海洋貿易大宗商品如絲綢、棉布、瓷器的主產地,“轉貿四方,吳之大資”[62],對外貿易中的絲綢、棉布幾乎全是由這一地區(qū)生產。三是江南地區(qū)成為全國商品的匯聚地與對內對外轉輸地。江南地區(qū)既是全國最大的絲、棉生產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商品轉輸地,商品買賣十分方便,價格低廉,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徽商、閩商、粵商來此購貨,并通過江南地區(qū)的港口駛往海外。“杭之置貨便于福,而寧之下海便于漳。以數十金之貨,得數百金而歸;以百余金之船,賣千金而返,此風一倡,聞腥逐膻,通浙之人,棄農而學商,棄故都而入海。官軍利其賄,惟恐商販之不通倭;夷利其貨,惟恐商船之不至”[63]。16世紀早期至19世紀中期,西方人筆下不時提及“南京布”,即徽州商人、洞庭商人和閩廣商人等販運的產自江南的棉布。[64]“今吳之蘇、松,浙之寧、紹、溫、臺,閩之福、興、泉、漳,廣之恵、潮,瓊、崖,駔獪之徒冒險射利,視海如陸,視日本如鄰室耳。往來貿易,彼此無間,我既明往,彼亦潛來”[65]。由此可見以江南地區(qū)為核心的海洋貿易在明代中后期的繁盛程度。

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生絲、瓷器、茶葉等商品需求量巨大。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輸入長崎的中國生絲就達127175 斤。[66]李金明對葡萄牙轉運日本生絲進行研究認為,在1612年經葡萄牙轉運到日本的生絲有一千三百公擔,每年由印度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轉運到西方的生絲數量為一千五百至二千擔,或一百二十至一百六十噸;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運走的絲、綢、緞有幾千匹。進口到印度尼西亞的傳統(tǒng)數量為一萬至二萬匹。[67]明代后期出現(xiàn)的這種以菲律賓馬尼拉為中轉地的中國和日本、歐洲、拉美之間的貿易,是西方航海勢力與中國私人航海力量在馬尼拉相遇的結果,這種貿易的形式基本上是以中國輸出絲綢、瓷器等商品,輸入美洲白銀為根本特點。明代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商人便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統(tǒng)影響,不失時機地推進了全球性商業(yè)貿易,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的世界市場中,中國的商業(yè)貿易居于重要的中心地位。[68]

(三)江南地區(qū)以“海陸經濟一體化”進入早期“貿易全球化”時代的主要標志

明代江南地區(qū)經濟與內陸腹地和海洋的互動一體,實際上意味著江南已越來越深入地卷入了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外向市場體系亦即全球貿易體系之中。卷入程度越深,對外的依賴就越強。這種外向型以海為生,以“海陸經濟一體化”進入早期“貿易全球化”時代的社會經濟模式最終得以形成。那么這一模式的形成是否有量化的標準可以驗證?當然我們無法按照現(xiàn)代方法根據GDP、三產業(yè)比值等進行量化,但我們可以根據經濟種植與商品輸出結構、賦稅結構、明代白銀流入與貨幣化幾個維度進行大概的衡量。

經濟種植與產品加工——商品供應輸出,上文已述,這里不贅。就賦稅結構而言,可以管窺明代江南經濟轉型的程度。關于江南地區(qū)承受的繁重的賦稅,明史有言:“蘇、松、常、鎮(zhèn)、嘉、湖、杭七府,供輸天下”。明人有過評論:“三吳賦稅之重甲于天下,一縣可敵江北一大郡,破家亡身者往往有之,而閭閻不困者何也?蓋其山海之利所入不貲,而人之射利無微不析”[69]。“畢竟吳中百貨所聚,其工商賈人之利又居農之什七,故雖賦重,不見民貧”[70]。徐光啟也指出:“(松江)所由供百萬之賦,三百年而尚存視息者,全賴此一機一杼而已。非獨松也,蘇杭常鎮(zhèn)之幣帛枲纻,嘉湖之絲纊,皆恃此女紅末業(yè),以上供賦稅,下仰俯給,若求諸田畝之收,則必不可辦”[71]。這種“向海”特性商品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使得江南地區(qū)成為當時全國最為富裕的地區(qū),是國家財賦的中心。

江南地區(qū)作為明代財賦主要供輸地的地位是一直存在的,但自正德以后,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即原來賦稅征收實物的“本色”地區(qū)部分改征“折色”,以銀代實物,白銀開始走上了國家貨幣的舞臺。

白銀的流入與貨幣化是衡量明代江南經濟“轉”而成“型”的一個重要指標。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是世界白銀流入中國的迅速增長時期。據梁方仲估計,從萬歷元年至崇禎十七年(1573—1644),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達一億兩以上。[72]為了獲得厚利,沿海“其民專駕多櫓船只接濟蕃貨”,“追星逐月,習以為常”[73]。通過海洋貿易,大量產自美洲的白銀經中西之間的轉運而輸入中國。學者通過大量研究測算認為,美洲產量一半以上、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最終通過海洋貿易流入了中國。美洲白銀主要通過兩條途徑輸入中國,一是通過太平洋轉輸的渠道,二是通過歐洲轉輸渠道。據萬明研究,僅通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的白銀,1571—1589年約為3000 噸,1590—1602年約 為2010噸,1603—1636年約為2400 噸,1637—1644年約為210 噸。自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興起,到1644年明朝滅亡,僅通過馬尼拉一線輸入中國的白銀總計就達7620 噸。[74]如此多的白銀換走了中國多少產品,是可想而知的。對此學界也有不少推算,數字自然驚人。

全球白銀產量的大規(guī)模流入明朝及其在明朝的貨幣化,所產生的結果至少有五:一是政府和民間普遍改變了原來的生產勞作目的——產出物化的產品和商品的目的,賺錢盈利開始成為主導社會與人生的普遍性目標與過程,整個經濟由此變成了商業(yè)性經濟,整個社會由此變成了崇商性社會,江南地區(qū)率先垂范,所謂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茁壯生長,主要先在江南生成。二是由于明朝天下占據世界人口與經濟規(guī)模的至少三分之一,明朝開始了白銀貨幣的國家化,也就事實上導致了白銀貨幣的國際化,全球自此開始了白銀貨幣的通行,中國愈發(fā)成為全球商品“供應”的主要貨源地和白銀吸納地。由此而三,由于明朝又偏偏不產白銀,“貨幣”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就必然導致全球商人紛紛攜帶白銀這種“貨幣”來華,年復一年將這種“貨幣”留給明朝,而將明朝生產制造出來的“物美價廉”、如海如山的物產年復一年從明朝“買”走,成為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或高檔消費的奢侈品。于是,中國億萬人日夜勞作的目的變成了賺取“銀子”,而與明朝建構了“國際貿易”關系實即直接和間接的“銀貨交換”關系的世界各地,則在實質上幾乎“無償”“免費”地消費著中國如海如山的物產和“繁榮”的外向經濟——“中國生產,世界消費”,這一形象說法所指涉的現(xiàn)代“經濟全球化” 商品供應與消費關系的中外格局,早在明朝的“貿易全球化”時代即已生成。于是第四,就明朝中國內地的經濟實態(tài)而言,白銀——即“鈔票”進來的越多,亦即被“買”走的物產越多,留給自己消費的物產就越少——錢多而物少,物價必然高漲,貧富差距、地區(qū)差距必然拉大,官商一體、政府腐敗必然呈“制度化”發(fā)生,一方面是占人口少數的富商、官宦豪華奢侈并拉動社會浮靡成風,一方面是占人口多數的普通民眾尤其是商業(yè)化市場化邊緣地區(qū)的普通民眾普遍貧困,于是造反起義四起、“盜匪”嘯然,邊患日緊,海患——倭亂難平,社會動蕩,政府管制失效,軍事敗績日重,最終導致政府倒臺,也就成為了歷史必然——這就是明代后期至晚期一方面經濟發(fā)達、貿易興隆,一方面社會動蕩、危機四起直至明朝滅亡的社會實況。第五,必然地,越是“天下多事”“江山不穩(wěn)”的政府,越是需要更多的財政收入“購買”支撐,因而必然實行日益重賦的政策,中國歷代王朝薄徭輕賦、“于民休息”的時代一去不再。而重賦的主要“賦源” 顯然不在商品經濟商業(yè)社會的邊緣地區(qū),因而也就必然地“鎖定”在了“江南”——江南之“天子南庫”,也就是這樣生成的。

對于以上諸點,學界多未充分重視,這里舉列提出,希望引起關注,得到深入研究。向海發(fā)展、外向經濟、國際化、全球化歷史的發(fā)展與變遷對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歷史階段及其歷史條件而言,各有利弊,各有禍福,既有經驗,也有教訓,留給今人許許多多的應有啟示,需要今人作出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和思量。當今世界,海洋發(fā)展、經濟貿易全球化依然被視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我國與國際社會也正在推進“一帶一路”包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江南地區(qū)有著“海洋江南”及其在早期貿易全球化進程中擔當主角的歷史基礎、歷史智慧與歷史教訓,在當代條件下如何傳承、弘揚好歷史智慧,汲取、規(guī)避好歷史教訓,擔當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新舞臺上的新的主角,以利國利民利天下,無疑是政府、社會、學界的共同使命。

注釋:

①唐力行、陳忠平主編:《江南區(qū)域史論著目錄(1900-2000)》,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

②相關研究可參看周振鶴《釋江南》,《中華文史論叢》第四十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鄒逸麟《談歷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義》,《浙江學刊》2010年第2期;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yè)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李伯重《火槍與賬簿》,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7年版;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yè)的發(fā)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tǒng)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0年版;高逸凡、范金民《區(qū)域歷史研究中的太湖流域:“江南”還是“浙西”》,《安徽史學》2014年第4 期;胡克誠:《何處是江南:論明代鎮(zhèn)江府“江南”歸屬性的歷史變遷》,《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1 期,等等。

③王萬盈:《東南孔道:明清浙江海洋貿易與商品經濟研究》,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④徐曉望:《明清東南海洋經濟史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⑤王日根:《經濟之域:明清陸海經濟發(fā)展與制約》,廈門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⑥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⑦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⑧李伯重認為環(huán)太湖流域的蘇州、松江、常州、杭州、嘉興、鎮(zhèn)江、湖州、江寧(應天)、太倉州無論是在地理空間還是經濟與人文社會層面都是一個完整區(qū)域空間。參見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qū)”的界定》,《中國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 期。

⑨劉士林、蘇曉靜、王曉靜等:《江南文化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7~87頁。

⑩劉志偉:《超越江南一隅:“江南核心性”與全球史視野有機整合》,《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2 期。

?夏明方:《什么是江南——生態(tài)史視域下的江南空間與話語》,《歷史研究》2020年第2 期。

?[64]鄒振環(huán):《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義》,《歷史研究》2020年第4 期。

?佚名輯:《皇明詔令》卷十八《即位大赦詔》(弘治十八年五月十八日)。參見高逸凡《明代官方文書中的江南》,《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2 期。

?????[70]王士性:《廣志繹》卷四《江南諸省》,周振鶴點校,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64、263、266、266、218頁。

?乾隆《江南通志》卷一《輿地志》。乾隆《江南通志》所列十六府八州為:江寧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zhèn)江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廬州府、鳳陽府、穎州府、太倉州、海州、通州、滁州、和州、廣德州、六安州、泗州。參見乾隆《江南通志》,程章燦點校,鳳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168~245頁。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四《南直隸六·松江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271頁。

?胡宗憲、薛應穉纂修: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四《雜志第十一》之二《形勢》,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刻本。

???方志遠點校:《大明一統(tǒng)志》卷八《蘇州府·形勝》、卷之三十八《浙江布政司·杭州府》、卷之十一《中都·鎮(zhèn)江府》,巴蜀書社2018年版,第384、1831、1967頁。

??程章燦點校:乾隆《江南通志》卷一《輿地志》,鳳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178、181頁。

?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2294頁。

?唐甄:《潛書》下篇《下·教蠶》,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57頁。

?范金民:《賦稅甲天下:明清江南社會經濟探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頁。

?陳國燦:《走向海洋:宋代江南地區(qū)的對外開放》,《學術月刊》2011年第12 期。

?王世懋:《閩部疏》,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8頁。

?蘇州歷史博物館:《明清蘇州工商業(yè)碑刻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1頁。

?笪繼良編纂:《鉛書》卷一,轉引自田昌五、漆俠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4 卷,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265~266頁。

?侯元棐:康熙《德清縣志》卷四《食貨考·恤政》,臺灣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

?張采:崇禎《太倉州志》卷五《物產》,廣陵書社2014年版。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蘇松備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589、2471頁。

?宋雷:《西吳里語》卷四,欽定四庫全書本。

?徐獻忠:《吳興掌故集》卷一二《風土類》,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刻本。

?天啟《海鹽縣圖經》卷六《食貨篇下》,國家圖書館藏乾隆十三年刻本。

?乾隆《吳江縣志》卷之十二《田賦》,乾隆十二(1747年)年刻本。

?陳威、顧清等纂修:正德《松江府志》卷五《土產》,齊魯書社1996年版。

?錢肅樂、張采纂修:崇禎《太倉州志》卷一四、一五,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葉夢珠:《閱世編》卷七《食貨四》。

?陳懋仁:《泉南雜志》卷上,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7頁。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yè)的發(fā)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18頁。

?范金民:《國計民生:明清社會經濟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頁。

?近年來學界對明代的海禁政策多有反思,厘清了一些長期以來被誤讀、扭曲的歷史,能夠理性、客觀、具體分析和看待明代的海禁政策。如萬明先生認為明代的“海禁”政策是明代政府海洋管理的一種方式,絕非全面禁絕一切中外之間的海洋貿易往來,中外之間的交往渠道是暢通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十分密切;明代的海外貿易政策總體是開放的,明代是中國融入世界的關鍵時期,是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早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參見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此外曲金良、張開城等也都對明清時期海禁政策作了“正本清源”的辨誤,參見曲金良《中國海洋文化基礎理論研究》,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張開城《比較視野中的中華海洋文化》,《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6年第1 期。

?王在晉:《海防纂要》卷一《福建事宜·海禁》,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歷四十一年刻本。

[51]朝貢制度歷來是中央政府處理藩屬邦國關系的主要制度形式,對于尚未藩屬的外國,凡愿向化前來的,也納入這種制度進行管理。朝貢制度下的“朝貢貿易”,事實上總量相當驚人。參見萬明《明代中外關系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等論述。

[52][59]張燮:《東西洋考》卷七《餉稅考》,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1~133、17頁。

[53]陳東有:《走向海洋貿易帶——近代世界市場互動中的中國東南商人行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頁。

[54]《明太祖實錄》卷四二,洪武二年五月甲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55]丁元薦:《西山日記》卷上,載《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72 冊。

[56][57]徐光啟:《海防迂說》,載明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卷四九一,中華書局1962年影印版。

[58]許浮遠:《請計處倭酋疏》,載明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卷四〇〇,中華書局1962年影印版。

[60]姚士麟:《見只編》卷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0~51頁。

[61][63]王在晉:《越鐫》卷二十一《通番》,萬歷二十九年刻本。

[62]楊循吉纂修:嘉靖《吳邑志》卷一四《物貨》,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

[65][69]謝肇淛:《五雜組》,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頁。

[66]李伯重:《明清江南工農業(yè)發(fā)展的外部市場環(huán)境》,載《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220頁。

[67]李金明:《明代后期部分開放海禁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載《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三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版。

[68]沈定平:《偉大相遇與對等較量——明清之際中西貿易和文化交流研究》,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91頁。

[71]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五《農桑廣類·木棉》。

[72]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78~179頁。

[73]霍與瑕:《上潘大巡廣州事宜》,載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卷三六八,中華書局1962年影印本。

[74]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河北學刊》2004年第3 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国产91小视频| 99久久性生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伊人AV天堂| 久久女人网| 亚洲美女操|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黄|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亚洲成a人片|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日韩激情成人|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成年A级毛片|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www亚洲天堂|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美女久久|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91网站国产|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日韩毛片免费|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