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晴晴
(河南大學)
新媒體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技術。新媒體中的“新”也是相對過去媒體“舊”而言的,相對于過去的報紙和電視,如今的電腦和手機又是新的。新媒體是依靠數字、網絡及移動通信等新技術提供和傳播信息服務的平臺,包括網站、博客、即時通訊、網絡視頻、手機電視、數字報紙等多種媒體形式。[1]新媒體以絕對優勢,正逐步取代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單一形式的傳統媒體,形成了新媒體體系。[2]新媒體的特征具有多元化、互動性、便捷性、廣泛性、個性化。在如今互聯網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新媒體,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有利也有弊。
新媒體資源的利用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我們司空見慣的課堂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就會導致課堂沒有生機,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部分高校硬件設施不齊全或老化等問題, 學生的學習資源受到限制,無法進行良好的專業訓練, 使學生逐漸喪失對自己專業的學習興趣。[3]所以高校硬件設施要跟上,當然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以往教師單純的板書,而是采取多媒體演示,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使課堂氛圍“活”起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海量信息學習的平臺,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出現更是為學生獲取學習信息資源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學生們手握一部手機就可以知道天下事,智能手機的出現使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搜集信息來進行學習,信息資源豐富,學生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學習資源,可以通過文字、音頻或者視頻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學習。當然學生們也可以下載各種app軟件來進行學習,大家習慣性不懂就去搜索,不懂就去查詢;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會下載各種各樣的軟件app背單詞。有的學校學生會組織進群打卡學習英語,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規定打卡多少天,以及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學生有相應的獎勵,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群人一起學習有利于更好地監督,提高學習效率。當然學生們如果覺得加群打卡麻煩,我們下載的軟件app會根據學生記憶遺忘曲線的規律幫助學生制定科學有效的學習計劃。智能手機的各類功能為學生提供了方便的學習平臺。新媒體也可以實現信息的共享,學生們可以通過各種app軟件等關注高校有名的教師或者高校官方平臺來進行學習,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了解信息,學習更多的知識,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擴展學生學習的知識面,通過新媒體實現資源的共享能使學生去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專業的知識,可以實現彼此之間有效的交流探討。新媒體的出現有利于大學生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多元化,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教師要改變過去“一言堂”的現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把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結合,新媒體教學圍繞知識目標,創立知識和問題的情境,讓同學們深入其中,啟發學生面對面探索解決問題, 開拓思維, 培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同時也令同學們的知識遷移能力得以強化,學生可以把從各種渠道所學來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變成自己的技能技巧。[4]教師要利用新媒體教學以提高課堂魅力從而減少高校“低頭族”的現象,教師要提高課堂的吸引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發言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部分高校開始利用網絡平臺來進行授課,教師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教師在課堂中分享的學習資源會通過老師所用的平臺進行資源的共享,需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新媒體的出現更新了課堂的形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之前可以找有關教學內容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或者在下課間隙給學生播放輕松的音樂,有利于緩解上課的疲勞。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新媒體拍攝具有創新性的短視頻,提高課堂學習氛圍,教師對學生拍攝的視頻進行風趣幽默點評。高校充分利用新媒體緊跟時代的腳步、與時俱進,大大節省了教學資源,可以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滿足學生的需求。
新媒體由于傳播形態的集大成性,使傳播的信息具有海量化、全面性的特點,這無形中在大學生學風營造的過程中起到了監督的作用。[5]新媒體有進行檢測的功能,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規范學生的學習態度,可以減少學生復制、抄襲的現象,有利于學生養成學術規范的良好風氣。當然新媒體的出現,相比于以往的教學模式,更加方便了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學生在寫作業當中遇到有疑問的、晦澀難懂的問題都可以及時和老師溝通,老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之后進行查漏補缺,更好的解決學生的問題,提高學習效果。
新媒體功能的利用要達到最大化,發掘新媒體的作用,利用新媒體讓學生樂于去學習實現資源的共享,提高學習效率,要緊跟時代步伐,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新媒體的出現,尤其是各種娛樂項目,深深的吸引大學生,當然可以適當的放松娛樂,但大部分學生沉迷游戲、瘋狂刷短視頻熬到深夜,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大學生缺乏思考,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動腦子,先去上網查找答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以及形成理性思維的能力。
新媒體給學生的學習、娛樂都帶來了極大便利,但是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大學生不合理的使用新媒體,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出現,它在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使他們在閑暇之余不會感覺枯燥無味,拓寬學習途徑的同時,也使那些意志力不堅定的學生迷失自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從而荒廢學業,對未來感到迷茫。[6]智能手機使大部分學生沉溺在虛擬的游戲世界。尤其是各類短視頻的興起,大部分學生熬到深夜刷視頻,又有另一部分學生熬到深夜打游戲,也就導致學生白天上課沒精神,上課睡覺。因為短視頻一般播放時間在15秒鐘到幾分鐘左右,長期沉溺于短視頻中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大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大部分短視頻的短時間反饋讓學生變得麻木,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的能力變弱;也會造成我們視覺上的厭倦,比如短視頻上經過美顏濾鏡之后的帥哥美女很多,也會導致大部分大學生產生容貌焦慮,想要變美,有的甚至去整容;長期沉迷于短視頻也會導致學生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不合理的使用新媒體,讓學生的飲食、作息不規律,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熬夜熬到凌晨就會導致頭疼、上課沒有精神,學習效果下降,這都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新媒體大量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在面對這些信息的時候分不清真假,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積極向上的信息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有些媒體傳播的信息帶有拜金享樂主義、奢侈攀比之風等在大學生中滋生起來,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大學生處在一個多元的時代背景之下,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學生甄別能力變弱,對一些信息真假難辨,大學生的好奇心比較重,有的學生會無意間泄露自己或者他人的隱私,這些都表現了大學生對真假信息判斷能力不足,學生的法律和道德認知有待提高,新媒體提供的信息真假難辨也是這些問題存在的一定客觀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這些真假信息就會使學生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迷失方向,導致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大學生在虛假、不良信息的影響下,導致學生思想上的腐敗,精神上的萎靡,行動上的懶散,只想不勞而獲,功利主義,沒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學生在利用新媒體時,部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除非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們才會積極主動的利用新媒體進行學習,查閱相關的資料,學生們對自主利用新媒體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樣也容易滋生學生的惰性思維,缺乏思考,不能自己解決問題。大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需要學生對理論知識深入思考,自己消化吸收;但大部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假思索就去搜索成為大學生習以為常的現象,部分學生自己不想去上課,就找人代課的現象嚴重。智能手機在給學生帶來大量信息資源的同時,也造成嚴重的“手機不離手”的不良現象,部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了完成學術論文,對網絡上的文章進行復制粘貼形成自己的文章,不會創新,這容易讓學生產生惰性思維。無論是上課使用手機還是自習使用手機的學生都有很多,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大部分學生會第一時間拿出手機搜索,這樣的方式使用手機降低了學生學習效果。手機上各種搜題軟件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對于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自己做錯的題不會,使用搜題軟件看看詳細的解釋;但大部分學生沒有自主學習能力,為了完成作業不思考直接搜索答案,那么就使大學生對手機產生嚴重的依賴性,形成惰性思維。
新媒體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去向以及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惰性思維要努力去克服,以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
新媒體的不合理使用,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海量的信息真假難辨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針對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產生的消極影響,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大學生要合理使用新媒體,適當娛樂有益身心發展以及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媒體素養。
在課余時間可以多參加集體活動、社交活動,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并通過健身、閱讀、運動等活動方式轉移對手機的注意力,減少對手機的依賴。在課余時間利用智能手機學習時,也要合理使用,養成正確的學習使用行為,促進自身身心的健康發展。[7]要正確使用平板、手機和電腦等,要記住不當“低頭族”,更多的時間是要放下手機,多去和身邊的人交流探討。面對手機里有趣的短視頻及游戲,可以適當娛樂,但不可放縱自己,給自己規定時間適當放松一下,但一定要保證自己充足的睡眠時間,不能影響第二天的上課;當然學生不要為了打發時間就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刷視頻上,可以在空閑的時間鍛煉身體,運動可以釋放多巴胺也可以愉悅身心,當然了新媒體要合理利用,比如學生可以跟著短視頻上專業的健身教練足不出戶在寢室就可以做運動。學生在閱讀紙質版書籍或者學習的時候,要把手機靜音或者關機狀態,以免分散注意力。當在學習中遇到不會的問題,要自己動腦筋深入思考,要經常鍛煉自己的大腦,不要讓自己對手機產生依賴,實在是經過思考還不會可以翻看手機查閱,這樣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也鍛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生作息要規律,睡覺的時候不要把手機放到自己枕頭前,生活要有規律,合理飲食。大學生合理使用新媒體,適當娛樂,也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要保護青少年免受大眾媒介內容的污染,使得青少年能夠防范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和腐蝕, 自覺追求符合傳統精神的美德和價值。[8]所以,要讓學生知道在網絡上并不是非法之地,要有正確的道德意識和法律常識,形成正確的媒介素養。大學生要形成良好的媒介素養就要教師來進行正確的引導,輔導員要自己具備良好的媒體素養,從大一新生入校之后就要對其進行教育,并在平常的班會、活動、班級群里等對學生進行媒體素養的教育,以更好地讓學生提高自己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當然學校也可以專門開設培養學生媒體素養的課程,以提高學生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高校及相關部門要重視,應配備專業的師資力量,提高學生甄別能力。各科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培養學生對新媒體正確的判斷和理解能力,讓學生知道過度使用的危害,爭取把危害降到最低,要引導大學生多使用新媒體進行學習,給學生推薦有趣的、有知識含金量的軟件讓學生下載閱讀,教師要利用手機及時與學生溝通,要了解學生方方面面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從而營造一個積極的新媒體環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媒體素養。
大學生要自覺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校要為學生舉辦各種活動提供資金上的支持,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能力,學校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比賽項目,舉辦實踐和讀書活動等,讓學生從聊天、游戲等虛擬世界中走出來,多與同學交流,舉辦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比賽中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創新、獨立思考、人際交往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讀書中凈化心靈,在讀書中樂學,從而讓學生減少對手機的使用頻率。學校也可以進行干預,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如規定學生在上課期間要把手機上交到統一地點,可以讓學生會成員一周抽查幾次班級上交手機的情況,對沒有做到上交手機的同學進行相應的處罰,減少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學校要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可以在學校的公眾號或者其它公共地方宣傳社會上的榜樣人物,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影響的應用研究,通過查閱、收集資料,分析了新媒體的概念及對大學生學習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并針對消極影響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然而,由于筆者的時間與精力非常有限,不能深入進行研究和實踐經驗不夠豐富,對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影響的應用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研究人員可以更多關注這一研究領域,對該領域做出更大的貢獻。